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反观三门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来源:   作者:普巴扎西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反观三门

 

  ❈ 当我们自认为禅定很不错的时候,应该反观自己三门有何改变?自己身体所行、口中所言、心中所想与往昔相比如何?若还是与往昔相似,即便你现前行持多么深奥的法,自认为禅定见解有多么高,实际当中还是没有调伏烦恼。因此欲印证禅定见解高低,反观三门即可知晓。

  ❈ 当我们在与自己的同事、家人乃至金刚道友交流时,言语是否调柔?有没有夹杂一些粗鄙甚至刻薄的言语?若具有,那只能说我们平常所谓的慈心尚树立在名言之上,实际当中并不具备真实的慈心,还要在实修上狠下功夫。

  ❈ 一个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不会仅仅在内心中发愿、观想菩提心,行为中也会如实行持。若做不到知行合一,行为上仍然与往昔相同,那只能说你仍旧与庸俗同道。只有内心与行为相契合,时时调伏自心,才是真正的慈悲心。

  ❈ 作为大乘行者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我现前所成办的一切善行是否都是为了让一切父母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因为在你离开这种心念的时候,即便所行持的是大圆满等甚深之法,能否形成即生解脱之因还是很困难的。

  ❈ 禅定不是仅仅止息妄念而已,而是在止息妄念的同时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初步修行时,我们依靠意念造作观修三心,最终在禅定中具备三心。此时的禅定就是出世间禅定,称为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 现代人什么都讲究创新,因此对佛教也想创新。但佛法的智慧完全超越思维的范畴,凭凡夫的想象永远也无法企及这种境界。所以要成办解脱需要的不是创新佛教,而是依教奉行,实修实证,这才是最正确的解脱之道。

  ❈ 在我们烦恼没有消尽、功德没有圆满之前,想要消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内心的贪嗔之心,只能依靠虔诚祈祷三宝的加持。因此对上师三宝的祈祷,时时都不能忘失。

  ❈ 《上师瑜伽导修》我已经讲过很多遍,很多人也已经听过很多次。我相信现前如果让某个弟子讲一下,他也会讲得非常好。但是光会说有什么意义呢?解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

  ❈ 从世间角度而言,作为佛教徒,由于我们=长时间调伏贪嗔痴烦恼的缘故,福报会逐渐增上。福报增长的同时,从事任何事业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 从文字的角度当中了知菩提心是很容易的。但现前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了知,而是希望内心之中能证悟这个见解乃至心相续完全转变成菩提心。这才是我们当前行持善法的目的。

  ❈ 有人问我共同外前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我想这就要观察一下你自己平时修法的意乐有多高?修法的精进程度如何?如果你对修法的意乐还不是那么强,乃至也不是很精进甚至还有懈怠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应该多修一些共同外前行。

  ❈ 也许你的佛堂富丽堂皇,可是临终之时,你能背着你的佛堂去见阎王爷吗?不可能的!因为外在的佛堂再庄严,它也只是护持你对三宝信心的一种方便。真正的佛堂存在于你的内心之中。无论何时何地,你所修学的解脱之法就是真正的佛堂。

  ❈ 禅宗讲解三种般若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文字般若立为第一位呢?因为作为次第根机者在行道过程中,首先要依靠文字来理解般若。但是仅仅停顿在文字上而不做修行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字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境界。

  ❈ 历代高僧大德曰:要成办解脱,首先必须满足传承法脉清净。因此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必须具有清净之传承。从普贤王如来到导师之间,解脱之线未曾间断。若要是中间一旦有过中断,就会失去传承之加持,也会对我们今生成办解脱形成极大之障碍。

  ❈ 上师瑜伽修法是针对初行者而立的一个修学名称,是让初行者修法期间觉得更贴心一点。实际当中,上师瑜伽的见解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就是窍诀法,也叫做成熟口诀法,其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法了。

  ❈ 在没有得到上师密意、不能境心合一之前,所行持的善法虽然具备功德,但还属于外相修法。所以我们在平常的行住坐卧当中都要观想上师的皈依境,目的就是为了以忆念上师乃至在上师、自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来赤裸心的本性,证悟上师的密意。

  ❈ 我们所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凡是具备三宝功德者都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并没有南传、汉传和藏传之分。如果你的内心对三宝还有分别心,就说明你已经犯了皈依戒。

  ❈ 站在世间的立场上,也许你不需要谁的指导,可以成办自己的企业,组织自己的家庭。但是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上,由于长时间没有行持善法的缘故,我们对解脱一无所知,因此为了我们在解脱之道上能一直行于无偏正道,依止具德上师、奉行上师教言是不可缺少的。

  ❈ 行持善法并不仅仅是持咒礼拜,也不局限于朝拜神山或谒见善知识。平常在生活当中能做到孝顺父母,恭敬师长,也是在行持善法,也是一种修行。

  ❈ 同样是追求佛果的上士道发心也会有三种不同的心力。若现前行持善法是为了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士道之下品心力;若为了今生获得佛果而修法,称为中品心力;若发心上座前是凡夫,起座后要成佛,就是上品心力。不同的心力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由于每个人烦恼习气不同而有所区别。

  ❈ 我们应该多抽一些时间去实修,而不是仅仅站在理论之上。现前很多人都在学习不同的理论,阅读众多书籍,对见地也有所了解,但是这些都只能称之为文字理论,与实修的见解完全是两个概念。例如我们平常说空性和般若波罗蜜多之见解,文字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境界之上却完全不同。所以要圆满见解必须长时间修持。

  ❈ 喇嘛仁波切时常告诫我们,佛教完全衰败之时,大乘佛法的文字理论和烧香拜佛的行为可能还存在,但是真正体现佛教兴盛的护持别解脱戒的行为就很稀少了。因此我们能励力行持别解脱戒,就是佛教正法久住之使者。

  ❈ 若要是不具备上士道之善念发心,你行持的善法无论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成办的都不是究竟解脱。

  ❈ 即便你今生能通达众多理论,乃至藏传佛教五大门派以及汉传佛教诸宗教义都能了然于胸,但若没有进入实修去调伏自己的内心烦恼,想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

  ❈ 修学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苦行,藏汉历代高僧大德也示现修学之漫长过程,就是告诫后一代弟子,解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历漫长的修行。能让我们在漫长的解脱之路上精进修学佛法,共同前行之基础不可或缺。因此共同前行绝对不能轻视。

  ❈ 我们常常说“着魔”,那魔从哪里来呢?外魔和内魔均起现于密魔,因此魔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你的内心之中。若知道一切执著即为魔的话,那当你不再执著之时就叫作驱魔。

  ❈ 我们平常是需要照顾自己,但是在修法之上就没必要太照顾自己,修行苦一点没有什么过错,尤其在修法之上也不要打什么折。你平常在外面买东西的时候能打折非常好,但是在修法上可不能打折。多多益善!

  ❈ 很多人成家的目的不就是期盼着幸福吗?但是如今由于众生烦恼习气沉重之故,形成家庭之后很多人恐怕就是凑合着过吧。喇嘛仁波切涅槃前告诫我们应该与人和睦相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快乐。所以我们现前就应该从自己小小的家庭开始,尽量做到与家人和谐相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才是修行人所为。

  ❈ 有时我们觉得解脱这个名词离我们非常遥远,好像与我们世间没有什么关系。实际当中用我们现前常用的词句来描述解脱的话,解脱就是永恒不变的自在。

  ❈ 喇嘛仁波切的遗教就是要弟子们团结和合,严净持戒。我们要常常反观自己这两点做得如何?现前可能由于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持戒做得并不好,但是从今天开始就应该咬紧牙关,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也不犯戒。虽然修行人的见解修行很重要,但行为更加重要。

返回目录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