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追寻适意的人生(惟定)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追寻适意的人生(惟定)

   追寻适意的人生

  惟定

  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但我知道不懈地去追求: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但我知道不停地去祈祷。

  当流星在深蓝色的夜空划过,眼睛总会不停地去追寻,追求那瞬间的美丽。昙花开在凉爽的月夜,只为那片刻的惊艳。铁树孤独地守候,等待的是千百年后的绽放。

  人生无处不适意,心似秋月碧如潭。

  什么是适意的人生?古德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认为适意的人生并无特定的衡量标准,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境界。是主观意识看待客观事物时各人内心不同的反应。同样是下雨天,诗人也许会在雨中低头沉吟绝妙的佳句;音乐家则根据雨滴的节奏编出动听的音乐:禅师也许会在雨声中悟入寂静三昧;而失意的人也许心情会更加沮丧。

  由于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对适意人生所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知足的人容易快乐,贪心的人经常痛苦。俗语云:“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痛苦”。曾经有一位富翁,门庭高广,地位显赫,家财万贯,非常富有。但他隔壁的邻居,茅蓬漏雨、十分贫穷,以专门替别人家牧羊为生。可是穷人家每天传来不断的笑声,富翁却整天为了生意上的事费尽心思、愁眉不展,尤其是他那不孝的儿子到处惹是生非,更让他费尽心神。他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和穷人一样开怀大笑,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梦。因为他所追寻的人生就是一切向“钱”看。

  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遵循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所追寻的人生,正如他中学毕业论文中所说的那样:“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认为最适意的人生就是为全人类而谋求幸福,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他的——生都在为人类作贡献。

  李白的《山中问答》有:“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好一片闲情逸致的心情,看桃花纷纷随着水流、悄无声息、自自然然地漂流远去。这是历代隐士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漫漫黄沙路,穿越几万里,前无古人,后无宋者,孤独西行求法的唐僧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凯旋而归,这是佛教史上一位伟大的译经僧所追寻的适意人生。

  莫邪干将只为一把剑;文人书生只为半句辞。只要存在于天地间就有所追寻:猎人追寻猎物;飞鸟追寻天空:俗人追寻欲望:僧人追寻佛陀。追寻的目标是一样的,但目标的性质千差万别。就像日常生活中有两类人:一种是乐天派,一种是消极派。快乐的人知足常乐,时时都适意。悲观的人满目凄凉,处处不适意。

  由此证明,适意与否,完全在于个人的心念,由思想行为的分别,就产生出快乐与痛苦。顺其自然,一切随缘,则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人到无求品自高,行云流水度春秋: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就是一名僧人所追求的适意人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