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无念即是禅(蒋谱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无念即是禅(蒋谱成)

   无念即是禅

  蒋谱成

  一次碰到文友老张,他说:“老蒋,禅提倡无念为宗,那些参禅者都能做到没有念吗?”我说:“这个我也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你理解‘无念’为‘没有念’,这还值得商榷。”他说:“愿闻其详。”我对他说:“有念是正常的,过去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今天大家处于资信发达,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生活之中,没有想法,没有欲望是很难的。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想法,这些欲望,如何去掉妄念,私心杂念,于念而无念,这大概是那些参禅者的目的。”文友老张似乎明白,他说:“你这么说,我感到合乎生活现实,记得明史《曹鼐列传》中说曹鼐年轻时任山东泰和县捕快。有一次,他抓获一个非常漂亮的女贼。当时夜色已晚,且距县衙尚远,只得与女贼同宿荒野小店。女贼为求脱身,屡以色相诱惑曹鼐,曹鼐当时理智与情感斗争十分激烈,但每当自己感到将要把持不住时,便用纸片写下‘曹鼐不可’四字警示自己,然后放在火烛上烧掉,那女贼还在叫喊着曹鼐,曹鼐只得不停地写‘曹鼐不可’,一直折腾到天亮,曹鼐终于抵住了美色的诱惑。我想,于念而无念大概是这个道理,无论是参禅修行的大德,还是我们这普通老百姓,都得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妄念。”

  文友老张说得不错,理是那个理,但只能说是常人所认识的理,如果以禅宗的观点来看,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因为六祖惠能在《坛经·定慧品》中说:

  我以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绪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六祖惠能告诫我们,所谓无相,就是能面对各种相状而不见;所谓无念,就是有念头又不执著于念头;所谓无住,就是对周围冤家亲家、善恶美丑、恶语中伤、造谣欺骗等等情况,不放在心上,不计较,不报复。时时刻刻每个念头,都不追思已过去了的事。如迷恋过去,执著现在,追求未来,各种念头接连不断,这叫做自我束缚。面对佛法,每个念头都不停留,就会无束缚。这就是以无住作为基础。这里的束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疙瘩、烦恼、忧愁,如果我们有念而不执著念,就能获得自由、快乐、幸福。上文所说的曹鼐虽然抵御了诱惑,但他仍执著于诱惑,心里就有了占有的欲望。真正的禅智慧,是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而不往心里去,不产生好恶。心里如果没有好恶的分别,就不会有执著,否则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想排斥,患得患失,想入非非,烦恼就来了。那么能否做到消除烦恼,于念而无念呢?

  《五灯会元》卷十载: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是法眼宗创始人。一天正在吃饭时,响起敲木鱼的声音,文益禅师问身旁侍者:“你刚才听见没有?刚才要是听见,现在就没听见。现在要是听见,刚才就没听见,懂吗?”还有一次,文益指着竹子问身边的僧人:“看见竹子了吗?”僧人说:“看见了。”文益就问:“是竹子到眼睛里来了,还是眼睛到竹子里去了?”僧人说:“都不是。”文益笑着说:“你急个啥!”有次施主献给文益一个自己制作的画屏。文益欣赏了一会儿,便问:“是你手巧,还是心巧?”施主说:“我是心巧。”文益说:“哪个是你心?”施主哑口无言。这里列举的是文益开示的三个事例,一个是耳听,一个是眼见,一个是心想,文益禅师的意思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想而不思,就是要我们不要执著于所听所见所思,统统放下,心中没有区别,也就无念,无念即是禅。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有名的居士,一次问惟宽禅师:“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惟宽曰:“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惟宽答曰:“心本无损,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都要不可起念!”这里惟宽禅师一再教导白居易无论在什么样的外境面前,都不要起念,不可有分别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以“无念”来要求大家是苛刻的,因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皆人之常情,“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也是十分正常的,但我们应该力求以禅的智慧指导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禅的真谛和快乐。尽力做到远离外境,不在外境上起妄念,即心不染境,在念念之中自己能排除私心杂念、妄想贪欲。但并非是心灵死寂一片,百物不思,不可救药。《五灯会元》卷六载有佛婆子烧庵的公案曰: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养了一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公案说过去有一老太婆供养一位庵主二十年,这位庵主整天在庵内打坐修行,一天,老太婆想检验一下他的道行,便叫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去给他送饭,并忽然从后面抱住他,问他这时有什么感觉。庵主说:“就好像枯木倚靠在寒冷的岩石上,严冬天气没有一点热气一样。”老太婆知道后说,我二十年来只养了一个俗汉。并赶走了他,烧了庵。

  这告诉我们,完全无念就是心死,心死之后还得心活,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否则就是一个俗汉。佛法并非是冷酷无情,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而是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是禅智慧能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待感性,让感性与理性进行统一融会,从而超越感性,以禅的智慧控制情感。这种情感是抛弃个人利益,抛弃私见的大情大义。在汶川大地震中,罗汉寺住持素全法师毅然打破寺院禁忌,在寺院内搭起帐篷产房,禅床作产床,这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禅智慧的情感体现。

  无念即是禅,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面对一切外境,于念而无念,无所执著,无所住,该舍的就舍,该放下的就放下,不贪不争,不想不求,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过平常人的日子。当真正达到无念,即心中没有两种识状,那么真如本性就能自我起念,自我认识,这时视觉、听觉以及内心就不会被外境所污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禅,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追求的智慧禅。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