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慈悲 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1-2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慈悲 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1-2

   慈悲 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一    海涛  辑

  1.佛教的实践展开为社会伦理时,基本原则就是慈悲与平等心。

  2.众生该想的唯有以慈与悲及于一切众生,不要想瞋恚或害意。

  3.在佛陀时代,生物不可虐待,不可伤害,不可刀杖众生。这种「无伤害」的理想,极受尊重——不害一切众生。

  4.在慈悲及于禽兽的精神下,不杀生物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这种思想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时期就很强调。在原始圣典中说「其它任何东西都不可害」,就是这样的意思。

  5.慈悲是一切美德之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的善根,皆以慈为根本。

  6.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

  7.我们须培养关怀一切有情的心:修行得愈好,我们的心愈是慈悲;环境愈差,我们对众生的责任感愈强,于是我们修行也愈容易进步。

  8.因此我们应借着各种机会,生起更强大的愿力,希望自己愈加精进以服务众生!

  9.迈向慈悲心之路的第一步,首先要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或亲密感。这份亲密不是肉体或情感上的亲近,而是对一个人的关切与责任感。

  10.在经典里曾经提到过,我们所遇见的乞讨乞丐或是让你悲悯的老病狗,可能都是诸佛、菩萨所化现的,在你的修行之路上示现,要来帮助你增长慈悲心,迈向成佛之路。

  11.我们生存的本质必须依靠他人的合作与慈悲,我们愈是关心致力于别人的福祉,我们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也愈多。你愈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你就变得愈孤单可怜。

  12.当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的善意,以微笑和爱对他表达关怀,孩子自然感到高兴和安全;相反的,当孩子看到别人的恶意,意图伤害他,他就被恐惧所笼罩,对于孩子的发展会造成伤害。

  慈悲 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二    海涛  辑

  1.大悲心就是不忍一切众生受苦而欲拔除痛苦、给予安乐的心态。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如来于一有情起大悲时,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异」。如果没有这个「不舍一切众生」的

  心态,就不是大悲心。

  2.大悲心可说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因为佛是从菩萨生的,而菩萨的菩提心是依据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菩提心之因。

  3.月称著作《入中论》时,在礼敬赞里提到,大悲心是诸佛的种子,在成佛道上开始、中途、最后都须修学、长养。

  4.「大悲心是菩提心之本」,将来能够成就佛陀的一切功德,全都依大悲心的修习而来。

  5.慈悲的善巧与空性的智慧,应永不分离,犹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

  6.徒具悲心不足成佛,仅靠瞭悟空性亦无法得证。菩提心能息除一切逆缘,能圆满自、他一切心愿。

  7.菩提心有两个面向:一是为了一切众生,二是智慧的开展。菩提心是智慧的开展,证悟空性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

  8.菩提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福祉,企望成就完全证悟的利他心态。

  9.菩提心绝不会因为有人不承认它而感到苦恼。

  10.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菩提心而奋斗。

  11.在发出慈悲与爱的同时加上领悟空性的智慧,是十分有效的。

  12.既然发菩提心——为造福众生而求觉悟的利他心,就必须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悲、喜、舍。

  13.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乃是引发菩提心的重要动力,对激励利他精神有很大助益。

  14.努力想通是什么在阻碍自己真正成为佛,进而发现,阻碍在于有爱恨心的情绪起伏不定。为了克服爱恨的情绪影响,所以要修慈悲喜舍。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