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菩萨戒法祥解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菩萨戒法祥解

   菩萨戒法祥解—一 海涛 辑

  ◎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一切戒。在家、出家戒有三种:一者、戒,二者、受善法戒,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

  1.云何名戒?所谓七种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七种戒者,即是净心趣菩萨戒。如世间人欲请大王,先当净持所居屋宅。是七种戒俱是在家、出家所受;菩萨戒者亦复如是:俱是出家、在家所受。是名为戒。

  2.云何名受善法戒?

  一、善法戒者,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为菩提故修身、口、意十种善法,是名受善法戒。

  二、身、口、意十种善法者:

  (一)若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已,读诵、书写、分别、解说,思惟修集舍摩他、毘婆舍那,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尚、耆旧、有德,时时供给,瞻视走使,若病、若老,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钵。

  (二)若见说法及经呗者,称叹善哉;

  (三)见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愿诸众生悉持净戒;见破戒者,深生怜愍,善语呵责,教令忏悔;

  (四)身、口、意业所作诸善,悉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随身、口、意有气力时,勤心供养佛、法、僧宝;

  (六)为增善法勤修精进,为得一切诸善法故修不放逸;

  (七)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饮食知足,不乐眠卧,初夜、后夜读诵经典,忆念三宝,亲近善友;

  (八)乐闻其说,自省已过;

  (九)知已忏悔,深生惭愧,至心忆念,更不毁犯;

  (十)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是名受善法戒。

  菩萨戒法祥解—二 海涛 辑

  3.为利众生行戒者,有十一种:

  (一)若有众生欲修善者,即往劝喻,共为伴侣,共作善业,有瞻病者亦往劝喻,共为伴侣。

  (二)若有众生欲解世法、出世法义,即以方便而为解说。

  (三)有受恩处,念欲酬报。酬报者,所谓坚持禁戒,读诵、书写十二部经,思惟正义,分别、解说。

  (四)能救众生种种恐怖,所谓师子、虎、狼、水、火、王、贼,拥护众生,令得远离如是等畏。

  (五)若有众生丧失所亲,捐弃财物,所爱别离,心生愁忧,能为说法令离苦恼。

  (六)若有众生贫穷困苦,则能施其所须之物。

  (七)为持法故,受畜弟子,不为名利。为持法故,往来四众,与共讲论,不为利养。为持法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不为利养,不为檀越,曲从人情,造作非法身、口、意业。

  (八)不得非时往来他家,在家、出家俱有非时。非时者,所谓贪时、恚时、痴时、大风时、大雨时、嫁娶时、欢会时、发行时。除上非时,则名为时。

  (九)随已所得善法功德,悉以转教一切众生,心无贪妒。

  (十)见毁戒者,深生怜愍,以清净心善语教告,犹如父母教告诸子:『汝所犯者宜应发露,如法忏悔!』若彼不受,不宜如本受其供给身力作役,复应随事举处谪罚。

  A.若故不受,应当驱遣,令出寺庙,为令佛法得增长故。如其不能教呵、罚摈故共住者,是名破戒,名非沙门、非婆罗门,佛法中臭名旃陀罗,名为屠儿。

  B.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必定当堕地狱之中。为名誉故聚畜徒众,是名邪见,名魔弟子。

  C.不畜弟子不能破坏如来正法,畜恶弟子则坏佛法,坏佛法故名魔弟子。为利养故聚畜徒众,是名邪见。

  菩萨戒法祥解—三 海涛 辑

  (十一)若有神通及他心智、识宿命智,然后乃能以菩萨戒教化他人,是人则能畜恶弟子。何以故?知方便故。一、知方便故,二、破坏恶法,三、开示善法。

  4.若有比丘不具如是三种智慧,而言我具是三种智、堪能受畜恶弟子者,当知是人则为犯重。若离此事,名利他戒。

  5.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戒、善戒、利益他戒,名为好戒、摄一切戒,名到彼岸戒,名解脱戒,名无上戒,名无因果戒,名常乐我净戒,名毕竟无边戒,名一切善方便戒。

  6.菩萨若能至心忆念菩萨戒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7.若能具足菩萨戒者,亦得胜于六地菩萨。

  8.若有菩萨舍转轮王位,出家学道,受解脱戒,放舍五欲如弃涕唾,不念、不求、不生悔惜,乃至天上五欲之乐,亦复如是。

  9.不为人、天受快乐故受持禁戒,观五欲乐如火毒蛇,如三恶趣。得他供养,观如吐食,心不贪着。世人若为人、天受乐、利养、名誉受禁戒者,当知是人不名得戒。

  10.成就戒者,若住僧中、若住空处,是名寂静。以下九法是名破戒,名不寂静。

  (一)不能教化诸众生故,不能护法;

  (二)惜身命故,不能护法;(三)贪利养故,不能护法;

  (四)为怨隙故,不能护法;(五)为怖畏故,不能护法;

  (六)为憍慢故,不能护法;(七)不受法故,不能护法;

  (八)怜愍心故,不能护法;(九)惧惭耻故,不能护法。

  11.若有于戒生知足者,当知是人不名持戒。知因戒故,得诸菩萨无量三昧。若无戒者,则不增长无量三昧。为三昧故,护持禁戒。

  12.菩萨受持菩萨戒者,宁失身命,终不听用非法之言,与恶人住,不念、不起诸恶觉观。如其起者,心生惭愧,呵责忏悔。

  菩萨戒法祥解—四 海涛 辑

  13.若坐众中设闻恶语、恶事、恶法、恶声、恶义,即应起去。若力能制、置不教呵而舍去者,名之为犯。若力不能制而住听者,是亦名犯。

  14.若得不听心,是名持戒。作听心者,是名破戒。若乐听者,是名破戒。不乐听者,是名持戒。生悔心者,是名持戒。心不悔者,是名破戒。

  15.菩萨受持菩萨戒者,终不自念我所受戒齐从和上师边受得,自念乃从十方诸佛、菩萨边受。我若从师及和上边受得戒者,不名菩萨戒;若从十方佛、菩萨边所受得者,乃名菩萨戒。

  16.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十八部僧,不名得菩萨戒;若能等观悉是十方诸佛、菩萨弟子者,是名得菩萨戒。

  17.若观一切悉是十方诸佛、菩萨弟子住于大地。以住大地因缘故,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界不可思议,众生法界不可思议,众生性不可思议,众生戒不可思议。『我既未得一切智,云何分别是十八部?我若分别则不能得一切戒、无碍戒、无上戒!』以能如是观故得菩萨戒,如过去菩萨所得禁戒。

  18.菩萨若能如是观者,则得无量无边福德,能知十方佛、菩萨心,亦知具足菩萨戒者得无上道。

  19.菩萨摩诃萨观过去诸佛及诸菩萨,未得成就无上道时,具足烦恼学菩萨戒。具足成已,得无上道:『我今此身亦是众生,亦有五阴,亦具烦恼,亦受菩萨戒修集菩提,亦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能调身、口、意恶,必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至心专念,自省已过,不讼彼短。见行恶者,心不瞋恨;见破戒者,心生怜愍,无有瞋恼。

  21.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若为恶人之所打掷、手拳、刀杖、恶声骂詈,于是人所不起恶心,麁言加报。

  以上讲义内容整理自《菩萨善戒经.菩萨地戒品》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