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百丈禅师警训解读(常静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来源:   作者:常静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百丈禅师警训解读(常静法师)

   百丈禅师警训解读

  常静法师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法弟子。他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禅师同为马祖道一门下的高足。因后住新吴百丈山,人称其为百丈禅师。百丈禅师不仅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所创立的百丈清规,千百年来已成为禅宗丛林尊奉的纲领性规范。百丈禅师还经常以言简意深的警语开示弟子学人。他所讲述的警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百丈禅师的警训共有四句话:“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这短短四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需要我们细心地品味。

  其一、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这句话是我们对待人世的是是非非的最好方法。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之间,因这些人的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同时又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分辨不清的是非,百丈禅师告诉我们不要去分辨,这既是最好的解脱方法。若你不去为是非作分辨。制造是非的人便会自觉没趣,他们就自动放弃他们的造谣中伤的行为。

  其二、学问以勤学为入门

  所谓学问就是勤学好问。要深入掌握一门学问,必须要有知识的积累作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的勤学钻研才可见效。回首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他们无一不是从勤学好问中来。也有很多古人勤学好问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比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这几则典故分别讲述了古人克服种种困难勤奋学习,最终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的故事。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晋代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记载了匡衡年少时勤奋好学,却因家贫无钱买蜡烛读书。有一次,他见邻居家的烛光从墙洞里照射过来,他便借着照过来的烛光读书。但墙洞太小,光线太弱,他无法看清楚字。匡衡于是便把墙洞凿大,用书对着光亮来读书。由于他的好学,知识十分渊博,成年后成为当时功成名就的有用人才。

  我国现代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年轻时酷爱数学。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一边在自家的店铺里看店,一边刻苦钻研数学习题。凭着这种刻苦自学的精神,他先后解决了数学领域里的许多难题,成为世界着名的数学家。

  在我国,不仅有不胜枚举的勤学故事,而且他们还总结出了许多勤学名言。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语)“世界上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学习上”;(鲁迅语)这些名人名言都诠释了学问以勤学为入门的深刻道理。

  其三、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话能说得恰到好处,便会大大改善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要想说话适当,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做到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可以说的话应以合适的方式说。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说话恰倒好处的人并不多。相反的倒是许多人喜欢口无遮拦地乱说,不仅该说的话他说,不该说的话他也要说。甚至还会说出一些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的话来,伤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多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俗话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多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而且话语过多,常常会说出失言的话,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

  当许多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说话无拘无束,这时的话题往往会涉及评论人我是非,当这些私下的评论传入到当事人的耳中时,便会使人产生怨恨,有的甚至于报复,使这些妄说别人是非的人后悔莫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减少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学识和人品并不是靠过多的话语来显露的。适当的减少自己的话语,别人会认为你很有涵养,从而对你尊重有加。我们常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就是这个道理。上帝给我们一个嘴巴,两个耳朵,意在让我们少说多听,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少发表一些言论,多倾听他人的言教,对我们进德修身是有一定的助益的。以此言之,百丈禅师的“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的警语,应当成为我们日常言行的准则。

  其四、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佛教所称的烦恼是指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唯识学还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归为六根本烦恼。对于人的众多烦恼,百丈禅师警示世人要以忍辱来对治烦恼,才是真正的觉悟。

  人活在世上,总会遭遇到许多逆境,这些逆境既有来自外在的,又有来自于内心的。比如说,事业的失败、考学的落榜、婚恋的失败、被上司指责以及被无理取闹的人无端地侮辱诽谤等,都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排遣的烦恼。对于诸种烦恼,我们应学会以忍辱之心对之,才是我们的明智之举。须知忍得一时的烦恼,可以免去许多人为之灾,获得身心长久的安乐。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人若能够忍得一时之辱,有时会给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表明,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先具有忍大辱的精神。

  百丈禅师的四句警训,是我们修行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我们如能依言奉行,不仅可以使我们远离人我是非,而且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受人尊重的人。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