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14平心静气笔记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2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04-014平心静气笔记

   《平心静气》笔记—一      海涛  辑

  1.人们常因缺乏耐心去做反躬自省的功夫,以致自己的心灵和外在行为完全受嗔怒之火左右。

  2.愤怒的冲击确能产生涟漪效应而无限扩散,而对治嗔心的解药就是安忍。

  3.「安忍」,根据佛教教义中的理解,它是「一种不受内外在干扰的影响,来自于安定性格以抗衡逆境的坚定反应」。

  4.安忍的三大特性分别是:

  一、基于自觉而接受痛苦及困难的容忍心;

  二、反省实相所产生的容忍心;

  三、对他人所带来伤害的容忍之心。

  5.寂天菩萨在析论人类有能力训练自己以忍受比现在更大的痛苦时,写了以下四句有名的颂偈:

  「世界上从未见过任何事情,不能藉由反复熟习而更易。

  由于人能渐习于忍受小害,所以我学会耐心承担大害。」

  6.人类正因在痛苦中体验到生命的苦难本质,于是才由原先的灵魂受缚禁锢状态,转而跃升至幡然证悟、灵觉清澈境界。

  7.苦难使人心对邪恶事物有所畏惧,因而诸恶莫作的信念成为虔信者遵循的重要原则。

  8.我们拥有臭皮囊的事实正是致苦之因。此外,最关键的是各种负面情绪的推波助澜,促使一个人不断造业。

  9.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愤怒和挫折,都是源自与他人的互动。只有能做到与他人互动时不受嗔怒心支配,才有可能在修炼安忍的路上有真正的进境可言。

  10.寂天菩萨教导我们,对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宁以慈悲心而不用嗔恨心待之。我们必须原谅行恶者的作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11.安忍心可以使人产生爱和慈悲的能力。

  《平心静气》笔记—二      海涛  辑

  1.寂天菩萨要我们更进一步去关心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和我们的敌人,要像爱惜珍宝一样去爱他们,因为他们给我们机会去修炼安忍。

  2.当我们自认理直气壮时,往往更显得怒不可遏或狂怒不已。人在瞬间所生起的怒气,足以摧毁过去「千累劫」所累积的修行成果。

  3.寂天菩萨有项重要的观察心得,他认为嗔怒之火的「燃料」,正是他称为令「精神不安适」的那个东西。这个隐约的不满足感会引发人内心的挫折感。这情况若发生,就成了嗔怒的温床,一旦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怒气就会引爆。

  4.愤怒和憎恨最大的不同,在于心中是否蕴存着恶念。我们要控制自己心中所生起的怒意,不能任其发酵累积成毁灭性的恨意。

  5.内心修炼是一项耗时的过程。若修行者一心期待能立即出现成果,这反倒是最没耐心的表现,一个人若想走上提升灵性的道路,就应有奋勉精进之心,更需有长期履践之愿。

  6.要发展慈悲心怀、发扬潜存于人们心中的爱和慈悲,修炼安忍和耐心就变得非常重要,唯有借着耐心,才可能克服种种障碍,使人获得大悲心。

  7.即使有人犯下罪业或与别人产生恶缘而引致现世恶果,只要到最后能有幸接近心怀利益众生大愿的人,他的未来仍能被导向积极光明的结果。

  8.世间上有两种类型的爱或慈悲。其中一种是建立在执着心或是沾染执着色彩的慈悲或爱,这类的爱或慈悲以及亲密感,是相当偏颇又有偏见的,因为其立基点是出于对某个亲爱对象的感情或执迷。

  9.虽然真正的慈悲心和无限利他的胸怀,需要经由修炼和发展才能陶养而得,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发展菩提心的潜质。

  《平心静气》笔记—三      海涛  辑

  1.在「六波罗蜜」中,最能令人生起菩提心的戒律即是忍辱。菩提道的最高境界所具备的正是佛性,而要证悟佛性就要由忍辱中得来。

  2.利他之心能够发展成利益众生的无限可能,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我们景仰尊崇的对象。

  3.所谓的慈悲心,可约略界定为:非暴力、不具伤害性或侵略性的心态。因为有这层特性,因此存在着将慈悲与执着或亲密两者互相混淆的危险。

  4.所谓的耐心或安忍心,是来自于面对横逆或不利情况时仍能坚定沉稳的那份定力,我们切勿把这份定力的表现视为懦弱,而应视其为由一个人内心深处所展现的力量,能使人在危困中保持不动如山。

  5.如果我们了悟自己忍受眼前的痛苦,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那我们就比较能忍受每天生活中的艰辛。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具备安忍功夫,那么即使他身处一个极紧张的环境,但他内心的安稳和平静沉着,会使他不受外界的干扰。

  6.众生都与生俱备着发展慈悲心的潜能和基础,也认为人类本性是「柔软心」。

  7.真正的慈悲是不受执着束缚的,真正的慈悲心怀是奠基于理性考量,那就是相信众生都像自己一样,有与生俱来的离苦得乐的欲望。

  8.我们是在对众生平等及共同性有所认知的基础上,由内心发展出众生一体的亲密感,基于这份同体感,一个人才产生了爱和慈悲之心,这才是真正的慈悲。

  9.人的智能犹如两面刃,它既能带来冲突又能克服矛盾;所以在使用智能时,有项重要因素必须考量到,那就是人类的慈悲心。

  10.嗔怒行为是修习安忍最大的障碍。嗔怒之心犹如毒药,而安忍心就是那个能除去心灵毒素的妙方。

  《平心静气》笔记—四         海涛  辑

  1.克服冲突的最佳之道,就是要有和解的精神,甚至面对自我冲突时亦然。而这份精神的源起与慈悲心有极大关系。

  2.慈悲的特性之一即是尊重他人权利及看法,这是彼此和解的基础。

  3.人类情感或慈悲心不只属于宗教范畴,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质素。

  4.寂天菩萨云:「无论你曾做过多少善行,如供养诸佛或布施众生,这些千劫累劫所集的善业,都能因片刻嗔怒心而毁。」

  5.瞬间生起之嗔恨心只损害到某些令人羡慕的福德,亦即对修道上方便善巧部分造成损伤,却较无关乎智慧的面向。

  6.藉由持戒及布施所累积而得的福德,会受到嗔恨心相当大的影响。但若是由智慧行或是经由观修而对胜义谛产生证悟,这些由禅修中得到的智慧并不属于嗔恨所能摧毁的范畴。

  7.人常有各种负面情绪,像是自负、骄慢、嫉妒、贪婪、纵欲、心胸狭窄等等,但在这之中,尤以嗔恨心为首恶。

  8.世间众恶莫过于嗔怒,修行最难莫过于坚忍,所以应精进于各法门,努力苦修安忍的功夫。

  9.嗔恨心是人生灵修路上要走向开悟菩提心的最大绊脚石,会阻碍人产生利益众生和善良之心。

  10.当人的心中生起嗔恨心,就会扰乱原有的良善美德和心灵宁静。因此,嗔恨被视为首恶。

  11.人应该善用各种修行法门来增进安忍心的熟稔程度。

  12.在特殊情况下,愤怒有时具有积极正面的意涵,但憎恨本身并未包含正面力量,它是完全负面的。所以我们应「把愤怒转为修行的力量」。

  13.修行的目标是增进一个人容忍和锻炼耐心的能力,因此需要对抗愤怒和憎恨的势力,尤其是憎恨心。

  14.如果内心执守憎恨之念,心灵就不得宁静,也感受不到喜悦快乐,内心只有烦躁,夜不成眠。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