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1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8日
来源:   作者:果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1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11)

  第一讲  ⑾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在经书里面,就一再地提醒,如果说没有出离心,你的修学就好像在冰地上建大厦,可能说之前你的心态,你修行的决心非常地强固,但却经不起时间和违缘的考验。过去有句话“初发心者成佛有余”。这是说如果坚持初发心人的那种精进心、愿力,那成佛都有余了。但是呢?随着岁月的考验,初发心就慢慢地转变了。也有说“刚出家时,佛在眼前;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西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离佛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是我们前面的基础不牢固。如果有坚固的出离心,在修学中就算遇到再大的违缘、再大的障碍,我们都有决心去克服,因为生死比一切修行违缘要可怕。但如果没有出离心,有可能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让自己改行。

  在历史上有很多大德,因为道心坚固,最后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的时候,因为他的才学、个人的魅力,到印度后有很多国家的国王,希望他留下来,帮助辅佐朝政,但玄奘法师都拒绝了。面对这样的荣华富贵,他可以完全地漠然与放下。如果玄奘法师没有一个很坚固的出离心基础的话,怎么可能有这样大的决心?!

  还有玄奘法师在取经过程当中,历经了那么多的磨难,如果是换了一般人的话,肯定早就退却了,但是他能够一直地坚持,他在誓言里有说: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也因为这种决心,他最后能功德圆满,把《瑜伽师地论》取回到中国。玄奘法师在求学修道中,表现出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坚韧,与他的信愿坚定是分不开的,

  正视佛教现状会发现,为什么有的人在信仰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不得力呢?走得越来越不像样子呢?我想这跟他的基础不牢靠是分不开的。假如说一个人,他已经非常透彻地了解到世间是不圆满的,不值得他过多地去贪恋和追求的话,我想他在修行的路上是会非常自觉的。

  假如在世间法上,一个修行人还没有真正看得破、放得下的话,那么,世间任何一件事都可能牵动他的心,成为他修道的障碍。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有出离的决心,这种准备不是说修行某个法门的人才需要,而是修学所有法门的人都需要,也因此特别在这样一个法会上给大家提出来。

  除此之外,我们会提到菩提心,因为我们修学的是大乘教法。在菩提心的训练里,我们会去思维今生的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是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世间,从小哺育到大,其养育深恩是没有办法报答。由此而推想,我无始以来都在轮回,从没有出离过,那么在我的生命当中,可以说所有的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我当猫咪的时候,有猫妈妈在哺育我,我在做其他动物的时候,也有一个被称为母亲的众生,他们生我养我对我都有恩德,我要对她有报恩的心。

  关于菩提心的修学,有一种办法就是思念母亲的恩德,然后培养自己,我要救度众生,我要让他们出离轮回,出离苦海这样的决心。如果哪一天我们通过这种思维,突然觉得,每一个众生对自己都有非常大的恩德的话,那想救度他们的心会真正地从内心生起,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修行就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要为所有的众生。

  我们有时会觉得大乘佛教非常地伟大,她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心的包容上,在内心它容纳了所有的有情,不管是微小的、脆弱的,还是与其为敌的,在菩萨的内心,这些都是要救度的众生。我们有时候觉得“菩萨”的称号是如此地殊胜,就是因为菩萨的事业,是非常殊胜的,菩萨的发心是非常殊胜的。

  当然我们在生起菩提心之前,也必须以出离心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我们的菩提心是非常不坚固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对轮回还有所贪恋,我们又怎么去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出离轮回呢?所以出离心也是大小乘所共修的功课。就好像说我们要走完一个台阶,必须要先完成第一步,才可以跨到第二步一样。那么出离心是我们跨越到大乘第二步台阶,必须要准备的第一步。

  我们讲的是普贤行愿,但是普贤行愿如果没有最基础的出离心、菩提心做为准备的话,我们对普贤行愿的甚深境界,是没有办法真正趋入和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心还盘留在世间法里面,对现实还看得很重,现实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还很大,我们没有办法趋入到更高的境界,那种被称为佛陀的境界。所以在讲到礼敬的时候,顺带给大家讲一讲心态的准备。

返回目录

----------------------------------------------------------------------------------------------------------------

更多果平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