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默然的深意(释传净 式叉尼)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默然的深意(释传净 式叉尼)

   默然的深意 ——学习《口业之过》的体会

  ◎释传净式叉尼

  我一向是个爱说话的人,喜欢喋喋不休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指责别人,议论人是非。但逞口舌之快,而不思语言的过患。那时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点控制自己,少说点儿话的意思也没有。看有人止语,还觉得她们很奇怪。学戒后知道:吃饭不能说话,上厕所不能说话,洗衣服不能说话,站班不能说话,躺着不能说话,洗脚、剃头、洗澡……都不能说话,只觉得很麻烦,很难忍,自己克制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勉强做到一般不犯。为什么不说话呢?我一直不太明白。

  这次学习《口业之过》,我才发现说话有那么多的过失,有那么深重长远的危害。自己也想应该少说点,但有时话在嘴边知道不应说,却就是控制不住,到底还是说出来才舒服。我爱说话的习性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想控制都不能自制。正如上妙下祥恩师所说“说惯的嘴,跑惯的腿”。

  我觉得我之所以控制不了语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首先没有控制眼根和耳根,眼睛和耳朵都向外放逸,常常专门探察别人的过失,“他这么做不对”,“他那么做不如法”,“他这样犯戒”,“他那样给常住带来损失”,“他没依教奉行”……自己通过眼、耳,不断地起心动念,在口说之前,内心已经充满各种吵杂的声音,最后汇集起来,忍不住去指责别人,结果往往不被接受。正如上妙下祥师父所说“本来是挺好的事,你非常有道理,但是你说他,他就不服。他怎么不服呢?你心先不服,心先有嗔恨心。你不是想帮助他,而是想使劲说他一顿。你自己心里不平,想把你那点儿气先出去再说。‘你怎么对我这样呢?’你先出你的气,还没等达到你要的效果,气还没出去呢,他那边就翻脸了。不是他翻脸,是你的嗔恨心把他带动起来了。”我一直没有发现包藏在我这自以为是好心之中的嗔恨心,反而怪人家不听话,认为好心没有好报,自觉委屈。

  更深一层来说,这也是一种贡高我慢的表现。有一次,曾有好几位同参道友都说我平时说话带有一种教训指责的语气,好像在教化弟子,因而每每惹人反感,而我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无论我说的是对是错,别人都难以接受。我常常从自己狭隘的知见出发,认为这个对,那个错。当看见别人与之违背时,便横加指责。其实当时是对的,过后未必正确。在甲地合理的,未必适用于乙地。法无定法,而我却常常执着一个对与不对,还想让别人也一致化,无视众生千差万别的心性与出发点。我不但没有去恒顺众生,还希望别人都恒顺我。在一句指责别人过失的话语背后,隐藏着这么多鄙陋的劣性根:嗔恨、贡高我慢、固执己见、名利心。

  平常我还好说些无意义的闲话,谈论饮食,甚至是世间的俗事、家事。世间心不灭,道心不坚固,生死心不切。戏论语笑几乎无一日停止,与这人说完又与那人说。不但自己妄想纷飞,也让别人起心动念。“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现在思之,后悔莫及。上妙下祥师父在书中说“所以大家要记住,起心动念便是轮回啊!说一句话,你不知道已轮回了多少次了。你不说话都轮回,何况你说话了。说话以后,那有多少念就是多少轮回。我们成天在轮回之中,每一念不知轮回了多少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就这一念都这样,何况我们念念都在起心动念,那不更厉害了吗。你说话能不用思维吗?能不观照吗?你这种“观照”,不是反观之观,而是放逸,是往外观。什么叫往外观?起心动念就是往外。哪有外?你起心动念就是外啊,不控制嘴就是外。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往外观,最后你能不轮回啊?而且是大轮回。轮回哪儿呢?不是地狱,就是畜生,再就是人。”

  我在修中,不但没有去减少起心动念,反而用语言去加速自己与别人的起心动念,与修行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信佛也有五年多了,出家也有一年多了,但修行上一直没有多大进步,习气毛病也不见减少。我一直苦于自己的困步不前,却很少回光返照为什么修行不得力,为什么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再随习性流转。这回学习《口业之过》,才发觉自己平时废语、绮语、恶语太多太多了,不把这个漏洞堵上,永远修行无力。上妙下祥师父对此开示说“由于我们造口业,它已经坏了,里面已经起了漏的根了,而且在那摆着呢。只是你有点功德——它专门漏你的功德,你有多少,装多少,它都给你漏出去。你往里装吧,像个破口袋似的,装多少粮食,总从那缺口,一点点都给你漏出去。所以说这个口业特别地重。”

  《口业之过》还特别赞叹僧相的宝贵殊胜,这也是我以前所未能认识到的。学戒时发现很多戒都是为了防止世间人讥嫌而制的。当时不理解为什么佛那么谨慎,不让白衣讥嫌出家人?而我以前有种错误的知见,认为自己心里守戒就行了,外相的威仪不用太执着。而今才发现,作为一个出家人,威仪不具足招人讥嫌,损毁的是这个清净圆满的僧相,是世人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和信心,进而使之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无法解脱。这并不是一种轻微的过失。所以自己造口业是一种重罪,自己放逸、失威仪,让人造口业也是一种重罪。身为出家人,事事都要小心谨慎。出家,不是一件轻易简单的事。不但身业的行为有种种戒律、威仪的规范,连每一句话,每一个心念,都必须小心翼翼。

  对出家,每认识深一步,我都觉得自己对出家的认识还太浅薄,对自身的习气毛病的认识也还太少,对诸法实相更是体会不够。也就分外感谢诸佛菩萨,感谢师父,感谢常住,感谢一切成就我出家的因缘。不出家,我永远不能这样深入地了解真理、了解自己,也永远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做一个出家人,是多么幸运的事!

  释传净式叉尼

  2009-5-20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