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书题解:修行道地经 解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书题解:修行道地经 解题

   经名:修行道地经

  著译者:印度僧伽罗剎作;竺法护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修行道地经》,梵Yoga-cārya-bhūmi-sūtra,又名《修行经》,三十品共七卷。印度僧伽罗剎(Saṃgharakṣa)作;西晋.竺法护译,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是论禪观修道。前二十七品為禪观的方法,最后三品谈菩萨禪,亦即大乘思想,係综合诸经所说瑜伽观行的要义而成。

  本经一开始即云:「榆迦遮復弥经,晋云修行道地」。「榆迦遮復弥」,梵语Yogācārabhūmi。义译為「瑜伽行地」;如约行者说,或译「瑜伽师地」。这一名称,為禪观集的通名。

  现存的《修行道地经》,与僧伽罗剎原本大有出入。在《修行道地经出经后记》说:「上下二十七品,分為六卷,向六万言」。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中,道安於《道地经》序也说:「一部二十七章」。这都与现存经本不合。从本经第二十七品末提到:「其求无為欲灭度,永离浊乱逮甘露,当讲说斯修行经,从佛之教冥获炬。其有说此经,假令有听者,佛当示其路,常安无穷尽」。意即本经到此已经结束了。之后的三品,说明声闻弟子、缘觉、菩萨的修行;会三乘,归一乘,极有条理。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与前二十七品不合。经考据是融摄『法华』、『般若经』的意趣,意涵古代的《法华经论》。且从《出三藏记集》卷二,竺法护译籍中说到:「《三品修行经》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经》」。三品修行经是总名;「弟子品」,「缘觉品」,「菩萨品」是品名。这也是竺法护译的。所以《三品修行经》应為本经最后三品「弟子三品修行品」,「缘觉品」,「菩萨品」,安公所说的「近人合《大修行经》」,就是编合於修行道地经的意思,由於合编於后,这才成為七卷,三十品。

  僧伽罗剎以禪集著名,而实是典型的譬喻者,传说為迦腻色迦王师。不但道安说他是「不思议大士」,在本经经序中说:「权现真人(罗汉),其实菩萨也」。总之在说一切有系的譬喻大师,中国一向称之為菩萨。僧伽罗剎也有讚说菩萨行与如来功德的作品,如僧伽跋澄所译的《『僧伽罗剎所集经』。依道安所作序中说:僧伽罗剎「将补佛处,贤劫第八」;名「柔仁佛」,这是传说為菩萨的禪师。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经在言生理与心理相关:实前此佛藏所未曾有。

  二、本经修行之法,亦多用生理的说明。

  三、本经最大的特色是禪观的次第进展,可归纳成作為入门阶段的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数息观、白骨观五种禪观。接著说明寂(止)与观二者的必要性。又说明观四諦十六行相,断除烦恼,得解脱的次第。尤其是「数息品」中,有凡夫禪与佛弟子禪的区别,可说是将外道与佛教的差异归纳於内观的差异所致。

  四、本经对卵子受精后及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有详细、精确的描述。本经经文对胚胎发育的描述虽然有点巨观,但以当时的医疗科学水凖而言,已是相当详细而且正确的描述。故本经可被视为现代人类胚胎学的滥觴,是歷史上第一本有关人类胚胎学的经典之作。

  本经共七卷,三十品,七万餘字,其内容大意如下:

  集散品第一

  解释禪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说明生死老病忧结啼哭,诸不可意眾恼集会。唯当弃捨一切诸求,修行欲离恼者,常当精进奉行本经。并说明修行道、寂(止)观趣於沙门四德之果。

  从第二品至第五品,都是阐释对五阴的观想分别。

  五阴本品第二

  说明修行道,当復观身五阴之本。

  五阴相品第三

  说明修行者,当解五阴相。了解色、受、想、行、识的相。

  分别五阴品第四

  说明修行者。当分别了五阴行本。就像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堕贯真珠。有人见之意中欣然欲往敛取,见真珠之贯谓应色阴。爱乐可意是谓痛阴。初始见之识是贯珠名為想阴。其人生意欲取贯珠是為行阴。分别贯珠是為识阴,五阴如是一时俱行造若干行。若从心出如一贯珠。同时俱兴退从五阴。

  五阴成败品第五

  说明修行者当知五阴成败的变化。以人之将死的种种梦喻,病时种种不安,老的种种愁忧,人的一生随著五阴造作善恶的因而成善恶果,最后為入胎到出生的种种状态,总结生死流的本末,修行者当观五阴所从成败。

  慈品第六

  说明修行道者当弃瞋恚常奉慈心。从身口意力行。修行道者常想假使瞋恚向於他人,则為自侵也。并说明怀瞋恚之罪堕於蛇虺或入恶道。諦观如是不当怀恶。并行等慈。不分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及与怨家无远无近等无憎爱,及於十方无量世界,普以慈向未曾增减,有如此行乃应為慈。最后说明修慈的种种功德。

  除恐怖品第七

  说明行道者如在闲居及於屏处,心怀恐惧,当念如来功德之善,形像顏貌及法眾僧,思其戒禁分别解空。

  分别相品第八

  论述如何判断修行者的性格偏向以便对症下药,本品将修行者的性格偏向分作十九类解释并指出对治的方法。

  全品说明行道者想思考於生死不可称计,习婬怒痴已来甚久,人命既短又復懈怠,怎能一生除尽诸瑕乎,应以有智慧诸瑕则灭。接著说明信、精进、智慧。何者為信,见知万物皆归无常,所可受身悉為忧苦,三界悉空一切诸法计皆无我,解如此者是谓為信。何者為精进,假使行者专精空无,心不捨离是谓精进。何者為智慧,晓了寂定时知当观时,知察慧时知受法时,了知定意正受之时,亦知迟疾从定起时,分别己心所有善恶。接著说明针对种种根器而对治的禪修之法:假使行者情欲炽盛,為说人身不净之法;假使瞋怒而炽多者,為说慈心慈有四品;设多愚痴,当观十二因缘分别了之;设多想念者,则為解说出入数息。并说人情凡十九辈:一曰贪婬、二曰瞋恚、三曰愚痴、四曰婬怒、五曰婬痴、六曰痴恚、七曰婬怒愚痴、八曰口清意婬、九曰言柔心刚、十曰口慧心痴、十一者言美而怀三毒、十二者言麤心和、十三者恶口心刚、十四者言麤心痴、十五者口麤而怀三毒、十六者口痴心婬、十七者口痴怀怒、十八者心口俱痴、十九者口痴心怀三毒等十九种烦恼,各有其对治的方法。

  劝意品第九

  修行道地,以何方便自正其心。以擎钵使油不堕喻,虽遇眾难其心不移。如是人者无所不办,心强如斯终不得难。有信精进质直智慧其心坚强,亦能吹山而使动摇,何况而除婬怒痴也,故修行者欲成道德,為信精进智慧朴直,调御其心专在行地。

  离颠倒品第十

  修行道者或怀懈怠,谓法微妙难晓难了不可分别,当识苦本断除诸习,证於尽灭修念道术。

  晓了食品第十一

  修行者当观饭食,设百种味及秽麦饭,在於腹中等无有异。接著明消化的种种情况。并说当节食令身不肥亦莫使羸。令身轻便出入无碍。其修行者当作是观,吾不贪身除诸情欲。

  伏胜诸根品第十二

  修行者婬怒痴薄,若心不随五阴盖者则知得道,若其心乱随诸情欲,即还恐懅当更精进。所未获者当令成就,已得成就令不放逸。

  忍辱品第十三

  若有人挝骂行者,尔时修行人当作是观:所可詈詈但有音声,諦惟计之皆為空无,适起即灭。

  弃加恶品第十四

  若行者坐於寂定,人来挝捶,刀杖瓦石以加其身。修行人当作是观:名色皆空,所捶可捶,悉无所有,本从何生,谁為瞋者,向何人怒。

  天眼见终始品第十五

  其修行者假使睡眠,当念无常不久趣死,想於眾苦生死之恼,弃捐懈怠不思卧寐,若睡不止当起经行,假令不定当移其坐。想欲见明,虽心中冥,思惟三光,令内外明。修行者已成道眼,悉见诸方三恶之处、见人生死善恶所趣,是之名曰所达神通。

  天耳品第十六

  其修行者适成天耳,便得彻听亦无烦憒。

  念往世品第十七

  修行人以天眼睹曰修行,知无数劫所歷生悉识念,以慧之心知彼没生此此终生彼,号曰识本宿命神通。

  知人心念品第十八

  修行人以天眼,视人及非人是非善恶端政丑陋,是名神通知他人心所念善恶。假使修行心有轻戏,便当思惟愁慼之法,会当归死未得度脱,无常之法非欢喜时,所有恩爱会当别离。

  地狱品第十九

  修行自念,我身将无堕於地狱。曾闻罪人适共相见,则怀瞋恚欲还相害。或有恐怖不自觉知,又有称怨而怀毒恚,欲相害命以此為乐。遂堕种种地狱受种种苦。修行道者心自念言,吾身将无以此之比,堕八罪狱及十六部。又吾前世无数生来更斯恶道,假令不能究竟圣道,当復入中。其修行者立是学地,当除欢喜坚固其心,若志轻举当自制止。

  劝悦品第二十

  若修行发羸弱心,心自念言,我得善利,脱乎八难得闲居自在,已逮遇一切智师,而有归命其法无欲眾僧具成。已梵行种道。而有成者或向道者。

  行空品第二十一

  若修行者有吾我想,而不入空则自剋责。三界皆空,万物无常有是计者,諫进其心令不放逸,诱进道心使解空无除吾我想。并说明身為地、水、火、风、空、神六事合成。修行人当作是观,吾未解道计有吾我恩爱之著普护身色,老病将至无常对到忽尽灭矣,今适捨色心无所乐,以智慧法分别散坏,四大五阴今已解了。色痛想行识诸入之衰皆非我所,如今五阴非身所有。过去当来现在亦然,其观生死以如是者,便能具足得至脱门,欲求空者顺行若斯。

  神足品第二十二

  修行者,或先得寂而后入观,或先得观然后入寂。说明其心正住不动不乱而不放逸,是為寂相。寻因其行心观正法,省察所作而见本无,因其形相是谓為观。修行者以恶露(不净)观、数息守出入息,而入寂从诸禪定进而成就神足,故修行当念恶露数息思定。

  数息品第二十三

  修行者当自念,虽得诸禪定,但尚未及解脱。思惟所用察心,无常古空脱吾我,其心之本皆从因缘转相接引从,进而证得果。接著说明由数息守意求定,即出息為安入息為般,随息出入而无他念,是谓数息出入。数息守意有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事及行数息或长或短是為二瑕,和数息长则知、息短亦知、息动身则知、息和释即知、遭喜悦则知、遇安则知、心所趣即知心、柔顺则知、心所觉即知、心欢喜则知心、伏即知、心解脱即知、见无常则知、若无欲则知、观寂然即知、见道趣即知是為数息十六特胜。并说明三十七道品及断诸烦恼而成就圣道,这一切都是可从数息中得成就。

  观品第二十四

  修行者当如是作观,至闲居独处树下,察五阴本见如审諦,苦空无常非身之定色痛想行识,身则本无,五十五事无可贪者亦无处所。并以四事观其无常,修行者所观如是,已逮道諦见一切形皆犹毒蛇。

  学地品第二十五

  修行者已得道跡,见诸五乐皆归无常。但见色声香味细滑之念而不能尽除,此时修行作恶露观,永脱色欲及诸怒痴,諦见五阴所从起灭,灭尽為定知见如是。便断五结而无阴盖,得不还道,再当求一心至无学地諦见无著。

  无学地品第二十六

  修行者已在学地不乐终始,已无所乐不贪三界,超色无色断一切结,志念根力及诸觉意,见灭為寂是谓永定。诸漏永尽修洁梵行。所作已办弃捐重担。逮得己利生死则断。

  无学品第二十七

  修行者住於有餘泥洹之界,毕故不造不復受身。而心专一未曾放逸,在诸色声香味细滑,离一切著无復取捨,穷尽苦根,设至无餘泥洹之界。而灭度者渐渐免苦,是故此经名曰修行。

  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

  若修行者见六道轮迴之苦,虽至泥洹知罗汉限不至究竟,见佛受教发大意為菩萨,以得无所从生法忍一切深慧。还入三世度一切眾生,而行六度万行。

  缘觉品第二十九

  若奉教六度无极而皆有想,欲得尊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重,便堕缘觉。以三界火宅喻大乘无有三道。

  菩萨品第三十

  菩萨為一切导解三界空,一切如化,五阴犹幻,不恶生死而灭其身,开化十方為示正路。嗟嘆菩萨深远无侣,周旋三界度脱生死,明人因此闻菩萨教。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也。菩萨学道稍稍渐前至无极慧,因六度无极分别空行,积功累德无央数劫乃得佛道。

  和本经同本异译的另有二部:

  1.后汉.安世高译,《道地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2.后汉.支曜译,《小道地经》,一卷,《大正藏》第十五册。

  安世高所译(大)《道地经》,仅為晋译的一部分。对校二译,知道晋译的长行与重颂相杂,与安译本是一样的。安译虽一律译為长行,然如「从后缚束说」,「从后现说」;「从后现譬说」,「从后说」等文句,都就是「復说颂曰」的异译。长行与颂间杂的文体,是為了适应不同兴趣的;大乘经也多数採取这种文体。长行与颂间杂的文体,虽安译与晋译相同,但审细的研考起来,僧伽罗剎原作,仅有偈颂,长行為后人的解说。但紊乱了本与释的形式,改编為长行与重颂的文体。本经每品先有讚颂,后有结偈,也应该是改编者所增入的。本是譬喻化的禪集,改编為一般的讲说集,因讲说的方便,先讚佛德,说本生,末又结颂;成為二十七章。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