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憎爱不关心(宽愿)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憎爱不关心(宽愿)

   修行佛道,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自己此刻才刚刚踏上这个旅途。虽说已经出家修行,也很幸运地有机会不断熏习佛法,然而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分别、执著的影响,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由此依然烦恼不断。于是经常思维,在修行路上,应该怎么走,才不至于总是被境界所转呢?

  学习《六祖坛经》,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六祖慧能大师为大众开示《无相颂》,可以说,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平时修行用功的最好指引,每一句话都是踏踏实实的功夫。

  六祖大师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修道之人若还常见别人的种种过失,其实是说明自己的妄心并未消除,是自己我相未忘,起心分别,这其实不是别人的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是自己的过失。所以又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因此应该“他非我不非”,“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他人的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嗔恚,就变成自己的过失,这真是不智的行为啊!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只要我们排除掉非议他人的念头,自己的心自然就像平静的湖水一样,不会生起烦恼的波浪。

  我们不看别人过失的同时,还要时时回光返照,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其实与“不见世间过”是一体两面的。一个人能经常自我反省,就不会总是去指责别人、排斥别人。因此六祖大师说“常自见已过,与道即相当”。一个人若能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本身就是修行。孔子喜闻过,曾子日三省其身,与六祖大师这里说的差不多,世间圣贤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修行出世间法的人呢?

  六祖大师说,“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当我们对境动念时,要时时记得提起觉照的功夫,以般若智慧进行观照,这就是“生慧日”,慧日一照,烦恼暗宅当然就会变得光明,这时就是转烦恼为菩提了。这里的关键在于“常”,正如古人所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也就是说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提起观照的功夫。

  真正修道的人,时时只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一切的是非人我在自己的心上都无立足之地,一切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的真性毫无交涉,这个时候,就能随缘度日,得大自在。

  六祖大师给我们指出了这么清清楚楚的修行门径和切切实实的修行方法,正是希望我们能依之而真修实行。今天有幸能学习到这样的教言,又怎能不好好地领会和实践呢!但愿有一天,我也可以真正地做到“憎爱不关心”,然后自在地“长伸两脚卧”。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