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08-045觉悟本具之佛性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5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08-045觉悟本具之佛性

   觉悟本具之佛性—一 海涛 辑

  1.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痛苦,而达究竟的喜乐。

  2.修行是否能达开悟,要视行者的心态而定。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不净的,就会像食物中掺了毒药一样。

  3.当我们在修持或听闻佛法时,必须培养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不仅是短暂的做法而已,最终还要帮助六道众生解脱痛苦。这就是正确的心态。

  4.同样一个由上师教导的修行法门,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这完全是依学习的弟子所持的心态而定。

  5.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获得修行的圆满成就?那就是培养利益他人的心态。

  6.为何众生由无始至今一直受着永无休止的苦痛?这是由于他们的动机都是自私的,只追求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享乐。

  7.希望究竟解脱众生的利他心态,就是觉悟的心,或称菩提心。

  8.菩提心犹如照耀在高山上的阳光般,笼罩着我们;而内心生起爱与慈悲,则是我们在面对任何处境时最自然的响应。

  9.拥有勇士菩萨般伟大的发心,我们才得以产生菩提心。菩提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心,能鼓起勇气依菩提心而活着,则是最伟大的发心,正是这份发心引领人走向觉悟。

  10.了解痛苦的真貌后,我们便不再惧怕,并能产生勇气,真正地把爱扩及到他人身上。这并非我们自认为比他人更优越,而是因为了解人人皆生而平等的道理。

  11.生起菩提心是一片喜悦无垠的大海,我们迫不及待期望那股浪潮再度卷起。如果我们是这世间唯一能生起爱与慈悲的人,那么便应怀抱无畏的欢喜和愉悦来生起它们——直到生命结束。

  12.每个人都有能力带着这份广大的发心,与自己的心结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力量所在,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让心开放、柔软、慈悲,以超越封闭的恶性循环,让人生更开阔宽广。

  13.思惟自己已拥有的,能扩大我们的心量而不偏狭。

  觉悟本具之佛性—二 海涛 辑

  1.释迦牟尼佛已于二千多年前示寂,我们依然可透过自己的虔诚心、信心和修行得到他的加持,因为究竟证悟的佛性——法身或金刚总持的证悟本质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2.太阳即使被乌云遮住,也不意味太阳会就此失去光辉,它始终照耀着。同样的,即使佛陀示寂距今已有很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深具虔诚和信心,精进修持,也会感受到他的加持。

  3.佛弟子修行菩提道并获得证悟,便是真正的加持。

  4.木材可以燃烧,但也要有起火的因素才行,它自己是不会燃烧起来的。虽然一切众生都本具如金刚总持证悟的佛性,其中包括我们自己,但我们还需因缘使它成熟,才能了悟。

  5.佛性,又称为成佛的种子,是一种一切众生都能圆满证悟的潜能。

  6.思惟佛陀的话语,或许只是让我们能以概念为基础,略微瞥见空性。我们或许不相信自己眼中所见,但是了悟的种子已经播下去了,这能逐渐松动我们自以为是的坚实感。这是智慧的开端,是心能真正看清事物真貌的开端。

  7.除非我们达到与佛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则只要我们执着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无法达到如佛陀的境界,虽然我们本具与如来相同的佛性。

  8.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敌人,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凡夫对「我」的执着,才是解脱和觉醒的真正障碍。

  9.了解实相之真貌的心,正犹如一道雷射光,锐利而又充满力量,仅仅凭借这智慧之光,便能让我们从存在的幻相中解脱。

  10.智慧之光让人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并照亮让众人得以解脱的道路,使人们从黑暗与痛苦的迷惑中清醒过来。

  11.当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一如关心自己;能够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时,我们将觉醒。即使我们必须停留在六道轮回之中,我们也能够远离悲苦。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