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八)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八)
71
的岸,掉下来死了,不会这样死。
“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厌魅,这个厌是什么呢?厌就是巫术,恶人他懂得
巫术,他念恶咒,咒这个起尸鬼。这个起尸鬼,就是新死亡的人,全身都没有缺少,
他这个头、手、身体都是完整的。用这个咒能把鬼招来,附在这个死尸上面,这个死
尸就起来,然后给他一把刀,巫术这个人命令这个鬼去杀有仇恨的人。把这个人杀死
了,这就叫做厌魅。
念大悲咒的人,不为恶人厌魅死,不会这样子。大悲咒能保护你的安全,起尸鬼
来的时候,他不能杀害你,他就回去了,回去杀那个咒起尸鬼的人。去杀那个人,那
个人也预先有个方法,就是预备一只羊。预备一只羊,就是这个起尸鬼,不能杀那个
人的时候,他回来,就杀这个羊,就算完了。有这样的事。如果你完全没有预备,那
么咒这个起尸鬼的人,就会被杀。念大悲咒的人,有大悲咒的保护,不为恶人厌魅而
死。
“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鬼神的世界也和人的世界差不多,也有善恶
的分别。神有邪正,鬼也有善恶的不同。邪神和恶鬼,他也会做种种的恶事,你想用
功修行,他偏要捣乱,也有这个事情。但是你若念大悲咒,这个邪神、恶鬼得不到机
会来伤害你。我们没有入圣道的人,我们这个内心,不与真理相应,有的时候用功修
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正念,但是有的时候又不能有正念,因为你不可能是
昼夜六时,长时期地内心清净,你办不到。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三个月不违仁,可见这个人的修行是很好,能九十天保持
内心的清净。他这样的修行也很好了。但是说我们发心用功修行的人,我们能够一天
二十四小时保持清净,都很困难。那么我们常念大悲咒,有的时候心里面也是有杂念,
或者有不清净的思想,这就是邪神、恶鬼向你捣乱的机会,这就叫做便。可是你若常
念大悲咒,邪神、恶鬼不得便。虽然有便,而不得,就是还是不能伤害你。这是念大
悲咒有这样的情况。
我看古代的世界,说是古代的时候,人多数是有道德,但是也有不道德的。现在
的世界也不能说没有道德,但是不道德可能多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比较多,非
佛教徒我们不说,我们是佛教徒,相信善恶因果,我们不敢做恶。不敢做恶,但是我
们应该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要使令那个邪神、恶鬼得便,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所以佛
菩萨慈悲,虽然有的时候谈玄说妙,但是也会想到这个地方,让你念大悲咒来保护你
的安全。
我们平常说:“圣与凡绝交”,经论上祖师有这个话,圣人和凡夫绝交。我们人与
人之间,大家作朋友,不是绝交,大家互相有来往,但是我们若想和圣人作朋友,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2
难很难。我在加拿大遇见一个女孩,其实年纪也不小了,她原来是念观世音菩萨,现
在不念观世音菩萨,改念上帝了。我说:“你为什么不念观世音菩萨,而念上帝呢”?
她说:“我以前念观世音菩萨,我母亲念,我也随着念,我有问题的时候,我念观世音
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不睬我,我要求他一点事情,他不睬我,他不帮我的忙。后来
我的同学,有信上帝的告诉我念上帝,立刻有灵验,上帝跟我说话了”。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平常相信了佛教,我们每天也可能信心很强,每天都有作功课,或者拜佛,
或者念《阿弥陀经》,或者是念《金刚经》,或者是念什么。但是有时候也有问题,就
是感觉一点不灵验,有时候有这个境界。我们念念观世音菩萨,到时候不灵验,这怎
么办呢?所以经论上说:“圣与凡绝交”。绝交这句话,就表示没有感应,有这种情形,
那么怎么办呢?观世音菩萨也知道这件事,告诉我们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就有效。你
求观世音菩萨,说没有效,我念弥勒菩萨也无效,念地藏菩萨也没有效,现在就告诉
你念大悲咒。念大悲咒的时候,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这个地方是有些问题的。
“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念大悲咒的人,不会被特别恶的病缠身,医生也没
有办法治得好,但是念大悲咒就没有这个问题。
“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第十五样,就是不会非本分的,就是不合乎常情的,
譬如这个人自杀,有了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不能解决,我死了就完了,好像就解决了,
其实死了,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的。但是若是常常念大悲咒,就不会有这种非分的事
情,就不会有自杀的这种思想。也等于说,不会有那样的困难,使令你走头无路,不
会那样。
“诵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也”。我们常常念大悲咒,就不会遭遇到
这十五种恶事,这十五种恶事,都不是我们欢喜的。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有什么方法
能避免呢?念大悲咒,可见佛教徒的光明,佛教徒有这种荣幸!
得十五种善生者,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
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纯熟;七
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
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者、意欲
所求,皆悉称遂;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者、所生之处,见
佛闻法;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
是等十五种善生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得十五种善生者”,是那十五种呢?“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就是我们
常常念大悲咒,如果你死掉以后,你生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常逢善王,你能够遇见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3
的国王,按现在的来说,就是好的政府,这个政府很开明、公平。你能遇见这样的政
府。
“二者、常生善国”。念大悲咒的人死掉了以后,能生到一个很好的国家。这个常
逢善王,只是一部分,善国则是这个国家全部都是好的。
“三者、常值好时”。念大悲咒的人,他能够常遇到好的时节,用现在的话说,就
是特别繁荣的时候。如果经济衰退,那就不是好时。可以这么说,就是特别兴旺的一
个时期。我头几天看报纸,看《民报》上写方块文章,他摘录刘平彦文章里的一小段,
他说我们中国,不是说经济搞好了,问题就解决了,不是的,因为还有其他的问题。
其他还有什么问题呢?他说经过四十年的统治,人性都被扭曲了。因为没有孔孟之道,
又取消了宗教,取消了旧道德,人是心性、品德被扭曲了。这个问题,不是光是经济
搞好就可以。
现在说:常值好时,这句话我刚才说,是繁荣的时候,我说这句话也不太对,应
该说,是那个时期的人,都是品德好的,品德大多数是好的。像我们读《阿弥陀经》
上说:“极乐国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就是好时!应该这么说好一点。
“四者、常逢善友”。你还能遇见好朋友。司马迁在那一篇文章上说,什么叫做好
朋友?同明相照。同明相照,那是好朋友。如果再明白一点说,就是他能用智慧的光
明,来照耀你,这就是好朋友,应该是这么说。说是大家的情感很好,但是常劝你去
做些放逸的事,这不是好朋友。所以常逢善友,应该这么说。
“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就是你常念大悲咒的话,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
的。就是眼睛正常,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眼也有,耳也有,鼻舌
身意都是很正常、很端正的,都具足。具足这六根里边,这个第六意根很重要。有的
人,眼耳鼻舌身都很好,但是第六意根不正常,就是这个人很痴呆,或者是记忆力很
不好,那么这个人就是很难有什么成就,所以也等于说意根有所不足。现在说,身根
常得具足,他的生命体上,六根都是圆满的。念大悲咒,也能有这样的好处。
我们六根具足了,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自己若是缺了一个耳朵,或
者缺了一个眼睛,这时候,心情怎么样?所以身根常得具足这句话,还是非常重要的。
“六者、道心纯熟”。前面说这么多的好,固然是好,但是这一句话,就关系到佛
法上来了。就是你若能相信佛法,而能够对三乘圣道,有欢喜心,有希求心,我想要
做圣人。这样的道心,这个心就是誓愿、愿望的意思。就是希求圣道的愿力,成熟了。
就是对世间上的有为、有漏的繁华境界,不那么留恋,能希求圣道,有这样高尚的意
愿,这就是道心纯熟。
说是我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我六根都具足了,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4
但是世间有为、有漏的境界,终究是无常的,还是靠不住的。你非要成就圣道以后,
才能够常、乐、我、净,不然的话,世间上的事情,无论怎么美满,到时候终归无常。
所以这个道心纯熟,还是很重要的。
“七者、不犯禁戒”。常诵持大悲咒的人,能使令他持戒的心坚强,不会违犯戒律,
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看这些国王、大臣,那些有权势富贵的人,
多数是不持戒。因为他有那个自在力,他能为所欲为,我们一般人办不到的,他能办
到,他做是很容易,虽然是非法,但是他也能做成,别人,不敢违背他。所以容易做
恶事,容易做恶事,结果富贵的人,将来就跑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念大悲咒,不犯禁
戒,能使令你富贵,而不犯禁戒。
“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眷属,这个眷是彼此相爱的意思,叫做眷;属就
是随顺,互相相爱的人,我能随顺你,你能随顺我,那么这叫做眷属。这个眷属究竟
是谁?父母、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这都是眷属,都是有恩德、有情义的。有情
义,彼此间常常互相来往,常是很和气的,很随顺的,不会起纠纷,不会有冲突。有
些人彼此是怨家,为什么是怨家?当然是有冲突,而他们以前,彼此是眷属。如果彼
此距离几千万里,不常来往,不可能成为怨家的,就是常在一起有冲突,才变成那样。
现在常念大悲咒,有恩义的眷属,常能和顺。
我也曾思惟这件事,为什么人与人会冲突?会伤害感情?我思惟这件事,究竟是
怎么回事?我认为这就是智慧的问题。常常念大悲咒,容易增长智慧,智慧增长了,
有了问题的时候,你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他就没有冲突了。所以恩义的眷属,便常
能和顺。我是这样思惟这件事。
“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资具,就是你生活上所用的一切用品,加上这个
财,或者食,这都是生活之必需品。常得丰足,都是很宽裕的,不会饥饿困苦。
“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常常诵持大悲咒的人,恒得他人恭敬你,就是尊重
你,能扶助你,能接引你,能提拔你,不会有人踩你一脚,不会这样子。这表示处处
都有好朋友。
“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你拥有的财宝,不会被土匪劫夺。虽然这个土
匪很多,但是他不来抢你的财宝,念大悲咒还有这样的好处。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这件事更好。你心里面有所希求的事情,都会
满你的愿,不会求之不得。
“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你常能持诵大悲咒,龙和天,或者一切的善神,
简别不是恶神。能常常的拥护你,能保护你,还有这样的功德。
“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你生到什么地方,你能够见到佛,能听闻佛法,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5
使令你开大智慧,增长福德,增长道心,能转凡成圣。
“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说我见佛了,也听闻佛法了,但我没听懂,没
听懂还不行。所以,十五者,听闻正法能够明了法的甚深的道理,能明白。《法句经》
上提到一件事,说是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和那个没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这个差
别的地方,他说了一个譬喻。说我们吃饭的时候喝汤,用匙盛这个汤的时候,这个匙
对这个汤,它不知道这个汤什么味道。若是我们用舌,这个汤放在口里面,这个舌能
尝出来这个汤的味道。
就说是悟甚深义,就譬喻用这个舌尝这个汤味,若不悟甚深义,虽然听闻了佛法,
那就像用匙尝汤的味,不知道什么味道。这个事情,这也是智慧的问题。这个智慧的
问题,也是现在,听法的时候,不能专心听法,心里面有其他的杂念,心安不下来,
也很难会听懂佛法。这是一个原因。
其次,宿世的栽培也有关系,宿世栽培得不够,现在听闻佛法,就是听不大懂,
有的人一听就懂了,有的人听几遍,还是听不懂。现在这里面说,诵持大悲咒的人,
所闻正法,悟甚深义,他能够明白佛法的甚深义,知道这一段文是什么意思,那一段
文是什么意思,它的甚深义,你能够明白。
“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这十五种最好的生命,得
到这十五种功德。“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所有的天,所有的人,应该永久
地诵持大悲心陀罗尼咒,你不要生懈怠心。说我今天不诵了,明天也不念了,不念,
时间久了就念不上来了。有这样的机会,能遇见这个法门,你有条件能成就这个功德,
而你因为懈怠而没有成就,很可惜!
以上的文,说到念大悲咒的好处,能灭恶生善,下文还会提到很多好处,今天就
讲到这里。
观世音菩萨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
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
前面的一段文,是说念大悲咒有什么什么功德,以下开始说大悲咒的章句。“观世
音菩萨说”这样的大功德,说这样的“语”言以后。“于众会前”,在法会大众之前。“合
掌正住”,这是表示观世音菩萨,对大悲神咒恭敬的意思。“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这
一句话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动机,他为什么要说大悲神咒呢?就是对一切众生有深重地
慈悲的关系。由这样的动机,才演说大悲神咒的。“开颜含笑”,开颜就是含笑。笑得
不过分,所以叫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这是在解释经的题
目的时候,解释过了。“神妙章句”,就是有不可思议作用的章句,就是一句一句的,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6
多少句成一章,就是全部的大悲神咒。
陀罗尼曰: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
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婆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利埵
依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唎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
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
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喇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俐驮孕俱卢
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利尼室佛啰耶遮啰遮
啰摩摩罚摩啰穆帝俐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
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唎娑啰娑啰悉利悉利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
夜菩驮夜弥帝利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
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
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
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
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曼多啰跋驮
耶娑婆诃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
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
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地、
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陀罗尼曰: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婆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利埵依蒙阿唎耶婆卢
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唎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
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喇摩诃菩提萨埵萨婆
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俐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
地利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摩罚摩啰穆帝俐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
参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唎娑啰娑啰悉利悉利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
夜菩驮夜弥帝利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
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
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
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
娑婆诃唵悉殿都曼多啰跋驮耶娑婆诃”。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7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这是说完了大悲神咒的章句,大地有六
种变化的震动。六种震动,在前面我们讲过。有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
第一种就是动,动就是摇动不安的意思,这个大地摇动不安。起,这个起就是自下升
高,叫做起。就是这个大地慢慢地升高,有这种感觉。涌,是忽然间就升高了,有这
么解释的;也有解释是忽然间上,忽然间下,那也叫做涌。第三个是震动的形相。震
是发出来隐隐的声音,叫做震。吼,就是发出来的声音,特别地雄壮,叫做吼。觉,
就是令这个大地的众生有所警觉,这样解释。也有翻作击,不翻作觉。击,有的地方
解释,说像一个大石头,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击。暴就是猛火燃烧的声音,叫做暴,
形容这个大地震动之后,发出来的声音。
在《长阿含经》上解释,说是我们这个大地,是在水上面,水是依止风,风是依
止虚空。依止虚空,虚空里的风如果大动起来,水就震动;水若大动起来,地就震动。
这是大地震动的一个原因。这个说法: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这个说法
可能在现在的科学,有一点相似。这是一个震动的原因。
第二个是说,比丘、比丘尼,得了神足通,得了神足通的时候,他要试一试他的
神通的力量大小,他一入定,他心里面一动,这个大地就震动了,这也是大地震动的
一个原因。说是有神通的人这样,就是诸天,释提桓因,或者梵天王,他们也有时候
会这样子。他愿意试一试他的神通有多大,他就会使令大地震动,能有这种事情。
其次,就是菩萨从兜率天下来,来到人间投胎的时候,这个时候,菩萨一心不乱,
大地也会震动。菩萨出胎的时候,降生的时候,他一心不乱,大地也会震动。菩萨出
家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大地也会震动。魔王要求佛早一点入涅槃,
如果佛同意了,佛同意了,佛总是有很多的寿命,他若想要舍寿的时候,弃舍这个寿
命,他若做这样决定的时候,大地震动。其次就是佛入涅槃的时候,大地震动。这是
《长阿含经》上,所说大地震动的几个原因。
在别的经上也有讲,佛转法轮,说法的时候,大地震动。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与
佛法有缘的众生,他要断烦恼了。因为大地是不容易震动的,不容易动而动了。这表
示众生的烦恼是不容易破除去的,但是你能够听闻佛法,你肯努力地修行,烦恼会断
掉的。所以就预先现出来这样的现象,所以大地震动。
这里是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就是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由观世音
菩萨的演说,将会在这个世界上,令很多很多的众生,得到大悲心陀罗尼的利益,会
转凡成圣,所以大地六变震动。可以这样解释。
“天雨宝华”,这又是一个瑞相。诸天听闻了大悲心陀罗尼,便降下宝贵的天华。
“缤纷而下”,缤纷就是华在虚空里面往下降落的形相,很美丽的相貌,那叫做缤纷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8
下。
“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十方诸佛,听闻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也欢喜,这是因为
众生会得到大的利益的关系。
“天魔、外道恐怖毛竖”,这些天上的魔王,或者人间的外道,都恐怖了,他周身
的毛都竖起来了,这是恐怖的一个相貌。他们为什么恐怖呢?这个天魔,他不愿意世
界的人相信佛法,不愿意人修学圣道。我们若是能够一心不乱的受持大悲咒的话,就
能脱离天魔、外道的势力范围,皈依佛法,所以天魔、外道都害怕,恐怖毛竖。
“一切众会皆获果证”,就是把当时集会的大众,听闻了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
都有所成就了,所以叫做果证。(※此处录音带缺录一小段)...又叫做果,但是这
里当作名词用,就是下边说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这一些。(果指各种圣位)。
这个证,就是如实觉悟叫做证。
“或得须陀洹果”。皆获果证,得什么果呢?得须陀洹、斯陀含果这一些。须陀洹
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叫做预流。预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最先,他最在前面,
所以叫做预;第二个是参与的意思,他参加在里边。流,就是类,一类一类的。凡夫
是生死流,凡夫是一类;圣人和圣人是一类。所以凡夫是生死流,圣人就是涅槃流,
是圣者。现在这个人,他参加到圣人的流类里边去了,所以叫做预流。
圣人里边,谁是最先的呢?就是这个,预流,这个是圣人开始的一个位次,是最
先的一个阶级,所以叫做预流,就是初果圣人。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他就入圣流
了,他就成为圣人了,这真是不可思议。
圣人其中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得到无我的智慧了,得到了无我的智慧,就是圣
人了。如果你还执著有我,你总感觉到有一个我,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从我的本位上
出发,那么这就是凡夫。圣人,他是没有我了,什么事情不以我为本位,不是以我的
利害关系,来决定这件事,那就是圣人了。这是圣人和不是圣人差别的地方。
“或得斯陀含果”,斯陀含翻作中国话翻一往来。初果圣人他成就了无我的智慧,
他有什么好处呢?他也是有烦恼,譬如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可以得初果;在家居
士也能得初果。所以在家居士和出家人一样,都可成就预流的。他有什么好处呢?就
是他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他不会再到地狱、饿鬼、畜生去,他只是在人间、天上,
他死了以后,不是在人间,就是在天上;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间。不会跑到地狱里,
不会到饿鬼、畜生去了。这是他的一个好处。
第二个好处,就是他临死的时候,他心里面决定是正念分明,不会糊涂的,他心
里面明明了了的有正念,不会颠倒。初果圣人有这样一个好处。再来就是他决定不会
有意地去做恶业,虽然有烦恼,但是不会让这个烦恼发生作用,不会去做种种恶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79
不管怎么困难,他不做恶事。就是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我若做恶事可以多活几年,
他宁可死掉,不做恶事。这是圣人和凡夫不同。
得须陀洹果,假设人间有佛,或者是没有佛,但是有佛法。相信佛法的人肯修行,
他就能得初果。假设在人间有佛,他能够在佛法里边栽培善根,他死掉了生到天上去,
他生到天上以后,他会想一想:我为什么会到天上?他就会知道,我在人间拜佛,我
用一杯水供佛了,所以生到天上来;或者我用一朵香花供佛了,所以我生到天上来;
或者是我受持八关斋戒,我生到天上来;或者我以欢喜心,听闻佛法。由这样的功德,
死了以后生到天上来。他知道了生到天上的原因之后,他就会立刻地来到人间拜佛。
他若一拜佛,再听佛说法,多数是得须陀洹果。所以这个须陀洹果,有的人是在人间
得,有的人是用天的身份得的。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这回事。
得了须陀洹果之后,他还要继续修行。继续修行,佛的大智慧,他把我们欲界众
生的烦恼分成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加起来就是九品。须陀洹果他要继续
地断这九品烦恼,他断了六品,还有三品,这个时候就叫做斯陀含果。
这三个烦恼的存在,能使令他一来人间一往天上,所以叫一往来。能使令他再受
两番生死,生到人间,在人间还要死,再生到天上,这是个生,又要一死,就是两番
生死,所以叫做一往来。就是在欲界还要受两次的生死,这时剩下来的三品烦恼没有
了,所以叫做斯陀含。
斯陀含说他还有三品烦恼,如果他精进用功地修行,他修四念处观,把这三品烦
恼断掉了,他就只受一番生死,他不受两番生死。他死了以后,他就生到色界天去了,
就不在欲界了。
“或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果翻中国话就是不来。我走了以后,我不回来了,所以
叫不来。斯陀含果的圣人,他用功修行,断了后三品烦恼,断掉了,他死了以后,他
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不回来了,所以叫做不来。阿那含果叫不来。
所以众生在生死的世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烦
恼,使令我们有来有往,如果没有这烦恼,就没有这个往来。除非大菩萨,他有的时
候来到人间,有时候他又走了,那是慈悲心的作用,不是烦恼。如果他没有慈悲心,
就是不来了。在生死的世界,一来一往,一往一来,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烦恼,一
个是慈悲。
“或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翻作无著,或者翻作无生。“无著”就是阿罗汉的心,
他这个心和我们凡夫心不同,我们凡夫的心,遇见什么境界都是着,这个“着”就是
黏,黏上了。天气冷,我们的心也感觉冷,我们就执着这个冷;天气热,我们的心接
触这个热的时候,也就执着这个热。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0
阿罗汉不是,冷也好,热也好,他心能舍,他心不着在这上面。我们心里面着,
心里就有反应,有的时候如意,有的时候不如意,有这些分别。阿罗汉他也是知道这
些事情,但是因为不着,他心里面不动,心不随境转,他心里面很自在,所以叫做无
着。无著就是圣人的境界。
无生,就是当父母所生的身体死掉了以后,他不来三界里受生死了,所以叫无生。
在小乘佛教里边,阿罗汉果是最高的境界。
这四个圣人,初果到阿罗汉果,不过有的地方说八个,就是初果、初果向。向就
是向初果,就是他现在这个修行的境界,决定不向于凡夫,一定是向到初果那里去。
这有两种解释,就是他修行的时候,在他的内心里边,忽然间太阳出来了,忽然间这
个无我的智慧现出来了,一刹那现出来。要十六刹那,这个初果的境界才圆满。
十六刹那,第一刹那这个时候,第二、第三到第十五刹那,这都叫做初果向,都
是向于初果的,向第十六刹那。这样说,这个初果向也是圣人。因为无我智,这个光
明的智慧出现了,所以也是圣人。
有的地方说,在前面,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叫内凡。
凡夫有外凡,有内凡。就是初开始相信佛法的人,都是外凡,是凡夫。这个外凡什么
意思呢?就是这个心还是向外攀缘,虽然是相信佛法了,但是他不能够与无我的真理
相应,他心里面向外攀缘,就是凡夫境界。
但是向外攀缘并不是完全不对,譬如我们到大殿里,大殿里有佛像,我们对佛生
恭敬心而礼拜,这也是向外攀缘;我们看见经书,我们生欢喜心而读诵,也是有执着,
但是这还是对的,不能说不对,可是还是有执着,还是向外攀缘的。
不与无我的真理相应,所以叫做外凡。内凡就不是了,他不向外攀缘了,他观察
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空、无我。无论什么境界不能扰乱他,他所有接触
的境界,都能向道上会,所以就叫做内凡。内就是理,内者理也,就是向无我的真理
去体会。外就是不是无我的真理,就是一切事,一切虚妄生灭变化的事,在这上面去
虚妄分别。
暖、顶、忍、世第一叫内凡,但是暖、顶这两个阶级,他有退的可能。就是他精
进用功修行,说我不愿意修行,他退了,这不是初果向。忍,到忍位的位子,不退了,
决定是向前进的,所以这时候叫初果向。
不过这样说初果向,他还不是圣人,他还是凡夫。所以初果向有不同的解释。斯
陀含果也是,有斯陀含向,有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向,阿罗汉
果。向就是因的意思,因向于果。
这四个位次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发了出离心了。这个出离是什么意思呢?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1
就是他感觉到人世间的事情,也有些如意的事情,不是没有。有苦恼的事情,也有如
意的事情。苦恼的事情,我们是不欢迎,我们厌离它,避免这件事;如意的事情,我
们希望能追求,希望能取得。但是这件事就算是成就了,又会有很多很多的苦恼随着
来,而且终究有一天又失掉了。
所以全面地观察一下,我放弃,我不追求。那么求什么呢?求涅槃,求出世间的
圣道,求涅槃。这个涅槃是永久地安稳了,你若成就了以后,就永久地清净、自在、
安稳,不会再反覆了。
所以这样对比起来,他就发出来一个坚定的志愿: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好的事情
也好,不好的事情也好,我都放弃了,我要解脱,我要出离,我不在这个地方生存了,
我要走了。这就是出离心,就是很坚定的,经过了一番的学习,然后发出来这样诚恳
的愿望。这种愿建立了以后,就是走这条路了。这叫做出离心。由于有出离心,他继
续努力地修行,就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了。这四种都是圣人,都是僧宝,
但是他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下说的,“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这就是发了无上菩提
心,而入圣位的大菩萨,这和前面是不同了,和前面不一样。不一样,但是现在观世
音菩萨,演说这个大悲神咒,一切众会里边,或者有人得一地,得初地;得二地,得
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
我们若是从经论上看,你若想要从凡夫地,能得到初地,要多少时间呢?我们学
习佛法,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能够坚定,对于佛法的信心能决定了,就是不会再变
了,最钝的人要十千劫,十千劫就是一万劫,要这么长时间的修学佛法。是说最钝根
的人,要这么长的时间。
成就了这样的信心以后,你继续地修学佛法,到初地要一个阿僧祇劫,要这么长
的时间才行的。现在这个地方说是,一切众会,或得一地、二地,就是听观世音菩萨
说大悲神咒,他就得初地了,那么他有可能是已经得到决定信心的人,他这一下子超
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他得了初地。得二地,得三地,得四地。由初地到第七地,这又
是一大阿僧祇劫。从七地再开始到第十地,又一大阿僧祇劫,所以加起来是三大阿僧
祇劫,三个阿僧祇劫才成佛的。
现在说是,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他就获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
乃至十地,可见大悲神咒的威力有这么大。这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世第一,我有心解释一下。世第一的意思,就是这个修行人到了这时候,他
内心里面那个清净的境界,还是凡夫,但是在凡夫的世界里面他是第一了。其他所有
的凡夫,无论你怎么样,你不如他。所以说他是第一,就是世界上,他是第一。再一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2
刹那,他就到初果向,就是圣人了。他是观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就是这样修行。修行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就是最第一的了。这个时间只是
一刹那,很短的。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一
段文,是观世音菩萨说此大悲心陀罗尼以后,发出离心的人,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
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或得一地、二地、三地、
四地、五地,乃至十地,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是分两个部份,说明得到利益的情
况。
出离心,就是没有大悲心,他自己了脱生死,得涅槃,就是满足了。发无上菩提
心的人,就是自己得涅槃,也愿意无量众生皆成佛道,他的大悲心非常地广大,所以
叫做发无上菩提心。这样的人,听了大悲心陀罗尼咒,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
五地,乃至十地,得到这样的利益。
得利益这件事,按一般的情形说,譬如说,暖、顶、忍、世第一。就是暖、顶这
两种修行人,他若是听到大悲神咒,他应该进一步得到忍,和世第一的功德。若是已
经成就忍、世第一功德的修行人,他听闻了大悲咒,应该是进一步得一地;若已经是
一地的,应该是进步到二地。通常说应该是由一个位次,他不超越,不是超过了一个
位次,得利益的。只是由他现在的位次,进到上一个位次,他不超越。
譬如说是忍、世第一的人,他进一步得初果,他们是相连的,如果他得二果,就
是超越初果了。按通常的情形说,不超越,就是进一步,进到上一个位次。但是前文
说是,观世音菩萨由初地就得到八地了,那是特别的情形。这里边,说一地、二地、
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这完全是圣位,在菩萨道里边的位次,他是属于圣人
的阶级,不是凡位。
菩萨有凡夫菩萨和圣位菩萨的不同。菩萨里边,当然有外凡的菩萨,有内凡的菩
萨,有这两种。大意和小乘也应该是一样的。由凡位入到圣位,圣位里边,一共是分
十个位次,就是一地到十地。可是这十个地里边,每一地都有名称。
小乘佛法里面的位次,圣位一共是八个地,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
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共是四向四果,加起来就是八地。菩萨的位次,佛
把它分成十地,就是十个位次。当然菩萨的境界更广大,所以位次也是多了。这十个
位次,通名为地。
这个地字怎么讲呢?地是譬喻的意思。大地能生长万物,这些万物都依止于地。
这就譬喻菩萨也是有地,能生长无量无边的功德;生长了,又能摄持,摄持它不失坏,
继续地增长广大,圆满无上菩提的。菩萨这个地,究竟指什么说的呢?他在凡夫的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3
候,经过长时期的修行,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是由凡位入圣位了。入圣位,成就
了证悟真理智慧的时候,就是圣人了。
证悟真理的智慧,通常说,叫做无分别智。因为真理是没有差别相的,所以见真
理的智慧,就不可能有分别,所以是无分别的。这叫做无分别智,因为他成就了无分
别智以后,他又能生出来通达一切有差别的缘起法的智慧,所以又名之为根本智。他
所生出来通达缘起法的智慧,就叫后得智。
在《摄大乘论》上,又有一个名字叫如理智,和如量智。根本智就是如理智,就
是他这个智慧,能如理地通达真实相,所以叫如理智。如量智,“量”就是数量,有种
种差别相的,这就是缘起的意思。由一切染污的缘起,也有清净的缘起,他能够如量
的通达,没有过,也没有不及。
现在这里说入圣位,是因为他成就了见真理的无分别智。见真理的无分别智,这
地方有两件事,就是一个真理,加上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真理相应了,在这样的境
界里边,会生长出来种种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地。
可是从大乘佛法修行人,小乘佛法的学者,去分别的时候,又有一点不同。就是
大乘佛法的学者,就是菩萨,他在证悟真理的时候,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其中也有
大悲心在里边。大悲心与无分别智和合在一起。
所以这个地,在这个地方,就是有三样事,一个大悲心,一个无分别智,一个真
理。这三法和合,名之为地。就是菩萨成就了初欢喜地的时候,就是入圣位的时候,
成就了这三种功德。由此三种功德,逐渐地自己去亲近无量诸佛,广学无量佛法,广
度一切众生,成就了种种种种的功德,所以名之为地,通名为地。不管是初地也好,
二地也好,他们都是以此为地的,以此为依止的,所以叫做地。这是通名。
现在解释别名。第一个地叫做欢喜地。鸠摩罗什法师翻作欢喜地,玄奘法师翻作
极喜地,就是欢喜到了极点了,特别的欢喜。这个“极”字,比“欢喜”形容得更殊
胜了一点。
初欢喜地这个菩萨,他就是由凡位入圣位,初开始得到圣境,得到圣人的境界。
他能够见到我空、法空,有大悲心,所以能够自利,又能利益一切众生,他具备了这
样的能力,所以他生出极大的欢喜,所以叫极喜地。
这个极字在这个地方,和小乘佛教的须陀洹果来比较,须陀洹果只可以说欢喜。
像七觉支里面也有个“喜觉支”,欢喜。但是大乘的初欢喜地,有个极喜,表示胜过初
果,有这个意思的。
初果须陀洹,他但见我空,对于法空不是那么明显。菩萨就不是,他能见我空,
也能见一切法空,所以是二空。这是和须陀洹不同的地方。须陀洹翻到中国话是入流,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4
入圣流。而大乘的菩萨初欢喜地,也是入圣流,也是由凡入圣,但是不名为入圣流。
他与须陀洹果的入圣流有什么不同呢?
就是须陀洹果的这种圣人,他厌离生死的心,是非常切,他这个厌离心很强很强
的,他欢喜安住在圣道的境界里边,对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个生死流转的事情,
他观察它是苦,是无常,是不净,心里面厌离,很憎恶。对于广度众生的大悲心,他
很软弱。
初欢喜的菩萨不是,他观察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是如幻如化,都是毕竟空
寂的。他对于圣道,在染污法上就是圣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不是像须陀
洹果那样的厌离生死,厌离得没有那么重;也不是偏于自利,他还有大悲心,广度众
生,所以他不名为入圣流,和须陀洹果不同。
其次,他也不名为斯陀含,斯陀含果是一往来。这个菩萨,他因为有大悲心,他
要无量无边地继续在凡夫生死的世界度化众生,所以他不是一往一来就不来了,他是
继续要来的,要度众生的。即使这个初得欢喜地的菩萨,往生到佛世界,但是终究有
一天,他还是要回到凡夫世界来度众生,所以他不名为斯陀含。
他也不名为阿那含,阿那含就是不来了。阿那含,通常说,譬如得到色界天的四
静虑,得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他不来欲界了。得初欢喜地的菩萨,他也可能。这个
地方是不一定,他也可能得了色界天的四静虑,得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但是他还是
回到欲界来,他和阿那含的不来是不同的,所以他不名为阿那含。这是有这样的情形。
阿罗汉是无生,无生这个地方有不同的说法。阿罗汉在菩萨的十地里边,和菩萨
的第六地是相契。第七远行地就超过了阿罗汉。若是在第六地以前,还不能超过阿罗
汉,但是他(菩萨)的大悲心是超过阿罗汉了。若是他观一切法空的智慧,不能说超
过阿罗汉,就是有同,有不同。这是初欢喜地,和四果的对比是这样子。
其次,初欢喜地,他一部分也和初果相同,就是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他不会因
为有罪,而到地狱、畜生、饿鬼去受苦,没有这件事了。初果须陀洹也是这样,初欢
喜地也是不到三恶道。
这个地方,就是也有可能,他在前多少生,无始劫以来,他也可能因为烦恼,他
造了很多的罪,这个罪能使令他到三恶道去受果报,去受苦的。但是这种罪,有的得
果报了,有的还没有得果报。他现在若得到极喜地,得到欢喜地的时候,他堕落三恶
道的那种业力,因为受到欢喜地无相、无分别智的影响,他不发生作用了,不能够使
令他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我们说到带业往生的这个问题,说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带业往生这
个问题,是指什么说的呢?有的人说,也带善业,或者带恶业,都叫做带业。不带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5
业,是带善业,叫做带业往生。其实这种说法是说错了。
我这是说题外的话了,但是也可以讲一段。譬喻说一个大修行人,他持戒清净,
有种种殊胜的德行,他念阿弥陀佛,或者是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修四念处,或者修
六波罗蜜,种种的功德。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愿生阿弥陀佛国,正念分明,佛来放光
接引。我们对于这样的人往生了,我们认为这是很合理的,我们并不会想:他是带业
往生?还是消业往生?我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情形会有这个分别呢?就是有造了特别严重罪业的人,譬如说是一个作
大将军的,他统领几十万军队作战,他杀死了很多的人,造了很多的罪。但是后来他
退休了,种种各式各样的因缘,他不作官了,他忽然间觉悟了,他信佛了。听法师讲
经,或者自己也读佛教的经书,也念佛,临命终的时候也有瑞相,也真就是往生了。
那么我们就会想了,说这个人,怎么往生了呢!他以前杀了很多的人,造了很多
的罪,这个罪是灭了呢?是没有灭呢?古代的高僧就说:这个人是带业往生。不能说
他消业往生。怎么说他是带业往生,不是消业往生呢?刚才这个初欢喜地,在这里看
出来,你若没有成就圣慧,你没有成就圣人无我的智慧,没有成就圣人见真理的无分
别智慧,你没有受果报,三恶道的罪业不能消灭的。你不能消灭它的,就是还在你的
心里面。
我们刚才说这个大将军,他未必是得欢喜地,他也不会是得初果。只是有多少觉
悟,能够一心念佛,他未必是修四念处观,就是修四念处观,也未必得初果。他没有
得初果,他这个无我的圣慧没有成就,没有成就圣慧,这个三恶道的业力就不能灭。
不能灭,但是他往生阿弥陀佛国了,所以那就是带业往生了。
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是还债。但是你杀了人的时候,我们看戒律上,佛就是这样说,
你明白这个是人,你杀的是人,或者是畜生,但是杀人的罪过大。你明明白白地杀他
了,我杀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是杀人,这个是没有罪的。你杀人的时候,你心里面
明白是杀人了,或者是你没有亲自去杀,但是你下个命令去杀,你同样是有罪的。不
管你是还债也好,或者你现在开始杀人也好,你都是有罪的。佛没有说,若是还债,
就是没有罪,佛没有讲这句话。
在《五戒相经》或者是比丘的戒律里边,佛说犯杀戒那个地方,只是这么说,你
杀的这个人,你知道这个是人,你把他杀死了,你就是犯了戒,那么你就是有罪了。
没有说:你欠他的债,杀他不犯罪的。没有这么说。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冤业,是没有完的时候。你读《十六观经》,下品的三生里
边,还有这样的证明,就是这个带业往生的人,到了阿弥陀佛国,莲华开了以后,要
由观世音菩萨或者大势至菩萨,为他说诸法实相的法门,他修这个实相法门来灭罪。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