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九)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妙境长老宣讲《大悲心陀罗尼经》(九)
86
还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他把这个罪带到阿弥陀佛国去了。不然灭什么罪呢?
这样说,带业往生的人多得很,只要你没有得初欢喜地,你没有入圣位,大家都
是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这个事情就是不容易。就是你本身心里面有罪,这个罪你
能带它,就是你这个信愿行,这个念佛的力量要强,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业不使令你
心颠倒,你的罪业,不妨碍你有正念分明,你要有这样的力量,你才能带业往生。
若是你修行的程度不够,虽然是想念佛,但是糊涂了,这个时候不愿意念佛了,
就是你那个罪,使令你颠倒了。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因缘的引发,那就是不能带业往
生了。所以说带业往生,实在是很辛苦的事情,你要努力地修行才行,不然你不能带
业。
所以这个地方,说到初欢喜地圣位的菩萨,他成就了无分别无漏的清净智慧,把
三恶道的业力制伏了,灭了,不发生作用了,不能叫你到三恶道去。初欢喜地的人,
有这样的境界,就是不起苦的作用。因为三恶道的业力,使令人受苦,要到三恶道去
受苦报。他这种罪业,罪业就是黑暗,他有无分别的无漏智,是光明,能灭这个黑暗,
这个业就没有了。
不过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不容易灭,你如果是杀了人,那你还欠他一命的,这个
地方不能灭。就是这个菩萨到了阿弥陀佛国,他还要回来的,因为有大悲心,他还要
回来这个世界度众生。度众的时候,他以前欠谁的命,还是要还的。不过那就是和凡
夫不同了,我们凡夫因为有我见,有我爱,若是我还你一命,这是会受不了。
从阿弥陀佛国回来的那个圣人,那就是法身菩萨了,他还人一命,是不算一回事。
你用刀杀他,就像割土似的,就像割一支草似的,他没有痛苦。这是初欢喜地能够灭
三恶道的罪业。
第二件事,他灭除的烦恼,灭除什么烦恼呢?初入圣位的菩萨,他灭除去很多的
烦恼,但是佛就是举出来这三种,最重要的三个烦恼,一个是身见,一个是戒取,一
个是疑。
身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在身体里边感觉有一个我,有
一个真常不坏的我,有个真常不坏的体性,这是我,这叫做身见。这个菩萨就是把这
种思想灭除去了。
第二是戒取,戒取是什么呢?就是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所制定的一种修行的
法门,叫做戒取。这不是圣道,认为是圣道。这种知见,这种思想,初欢喜地菩萨没
有了。譬如说我们是佛教徒,皈依三宝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里面
有个皈依法。若是我们只是随顺别人的意思说皈依,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皈依佛、皈
依法、皈依僧,这样的人我们不说。就是自己也有学问,也学习多少年的佛法,也明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7
白什么叫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忽然间,我去学习非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
这就是违背了皈依法的意思。如果去相信了上帝,那就不是皈依佛了,就是皈依上帝
了。这就是违背了皈依三宝的意思。
现在说这个戒取,就是初欢喜地的这个圣人,他是皈依三宝的人,他不会再去皈
依外道了,他不会去皈依外道的法。所以这个戒取就取消了。
疑就是疑惑,佛说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世间上的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
果;出世间修学戒定慧,能得涅槃,能得无上菩提,这件事他决定是不疑惑了。这就
是没有疑。
菩萨断除这三种烦恼,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譬如说一个人,他要到另一个地方
去,但是我不肯去,这是一个障碍,忽然间不肯去了。第二障碍就是走错了路,这一
条路不是到你所要到的地方,你走了另一条路了,这也是个障碍。第三就是疑惑,这
条路是对的,但是又疑惑这条路不对,那么也不能去。
现在这三种也表示这个意思,表示什么呢?佛法讲一切法无我,到涅槃那里去的
时候,涅槃是没有彼此的对立,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没有凡圣的对立,是离一
切相的,那个地方是无我的。
无我的,而我们凡夫,哎呀!没有我不行啊!那我不去了,我不到涅槃那里去了。
所以这个身见有不发趣的作用,就是不肯努力修行,不肯到涅槃那里去。
戒取,就是不是涅槃路,认为是涅槃路,去皈依外道了,那么叫做戒取,这也不
能到涅槃那里去。疑,就是对佛法有疑惑,也不能到涅槃那里去。
现在这个初欢喜地的圣人,这三件事都没有了,他断除去这三种烦恼,他入了圣
位。初欢喜地,我就讲这么多。
第二个是离垢地。垢就是染污,染污叫做垢。这个垢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犯戒。
这个地方,譬如说是我们受了戒,受了三皈、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或者受比丘、
比丘尼戒,或者受了菩萨戒。受了戒,要学戒,怎么叫做犯,怎么叫做持,怎么叫做
持戒,怎么叫做犯戒。然后注意自己的身口意,遭遇一切境界的时候,日常生活里面,
这个地方是犯戒,我不可以做,这个是持戒,我可以这样做。要时时地注意,才能够
持戒清净,你若疏忽,就犯戒了。
犯戒有两种,一个是明知道是不对,是犯戒的,也是做了,这是一个犯戒;第二
个是不知道,譬如你走路的时候,踩死一只蚂蚁,你并不是有意的去踩死,是无心的,
但是这也是不对,这就是无心的。
初欢喜地的圣人,他要特别注意的,才能够持戒清净,如果疏忽了,疏忽了就会
犯戒。他的身语意也会有这个问题的。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8
二地离垢地这个菩萨,没有这个问题,他自然地是不犯戒,持戒是清净了,所以
叫做离垢地。所以这个事情,初得无生法忍的初欢喜地的圣人,都还有问题。
第三是发光地,发光地这个菩萨,他决定成就了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四无
量心,他决定是成就了。他成就了以后,以这样的禅定作依止,去修学佛法,闻、思、
修。以禅定为依止,于一切佛法,闻、思、修,成就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
慧,有闻思修三种智慧的光明。由这样的光明,他能通达一切佛法,所以叫发光地。
就是以禅定为依止,发出来闻思修的三种光明,通达一切佛法,这就是发光地。
我们在凡年地,现在的中国佛教,就是一个人,或者是在家居士,或者有心出家,
或者没有心出家。或者是已经出家了,然后就到佛学院。出家了,到佛学院还是不错,
好过不去佛学院。到了佛学院,就是这个教授,教授你这是唯识学,这是中观学,这
是天台宗,这是什么...,全面的佛法,中国的佛法,藏密的佛法,巴利文的佛法,
乃至现在英文的佛法,欧美的佛教史,乃至印度古代的、现在的,全面的要学,在那
里学习。这还是很好,肯学习还是很好。这是现在我们佛教的一种情况,其实这个也
不是始于今日,我看很久就有这种情形了。
现在我们看这个发光地,在这里我们觉悟了什么事呢?这里面表示一件事,就是
初开始入到佛教里的人,不是广学佛法的,他只是学一个法门,学了这个法门的时候,
当然他要有师父,若按印度的佛教来说,就是戒和尚。印度的佛教,你跟这位比丘出
家,他是你的剃度师,他也是你的戒和尚。你受沙弥戒也是他,你受比丘戒也是他,
所以他是你的剃度师,又是你的戒和尚。
到我们中国佛教不是,中国佛教,你跟我出家,我是剃度师,但是你受戒的时候,
又是另一位法师了,不是一个人。受了戒以后,按佛的意思看,就是受戒以后,要学
戒,然后就学一个法门,其实就是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禅。就是这么修行,修行等
到入圣位以后,这时候才闻思修,去广学佛法。
在经里边也看到,佛也有赞叹,说是你能够为人讲解佛法,像《金刚经》上有说
到这个。你若能为人讲解般若波罗密,功德无量无边。也赞叹这件事。当然那个地方
也没有一定分别,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也没有这么去解释,只是说你若是能受持读
诵,为人解说,功德无量无边。这也就会意想到,喔,我虽然不是圣人,我也可以学
习佛法,也可以为人解说。也可以这样去理会。但是按正常道来说,还是在凡位的时
候,不要广学,你入圣位以后,你再闻思修。这可见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到第三地才
成就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前二地还不决定,也可能成就,也可能没有成就。这
是第三发光地。
第四焰慧地,焰慧地就是他的智慧特别殊胜,能够烧灭一切的烦恼。因为菩萨的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89
第六地,和阿罗汉齐。阿罗汉的时候,才把三界内所有的见烦恼、爱烦恼,全部地息
灭了,没有到阿罗汉以前,还是有见烦恼,及爱烦恼的。现在说是第四焰慧地,他当
然也有这个事。所以这个在《成唯识论》上说,他就是把欲界的贪烦恼灭了。就是他
修四念处,把欲界的爱烦恼烧灭了,焚毁了,断除去了。
在八背舍里边,八背舍也是大阿罗汉修学的法门。说是已经成就四禅的人,已经
得到四禅,他还要在禅定里边观察欲界的不净,还要观察欲界色声香味触的不净,就
是使令欲界这个欲的烦恼,彻底地息灭了。
说是已经成就禅定的凡夫,他是把欲界的爱烦恼息灭了,然后才能得到色界的初
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但是这种修行人,如果他不谨慎的时候,他还会把他的爱
烦恼表现出来,还会有这个问题。你读《大智度论》,提到的独角仙人就是这样子,就
是这么回事。
第三发光地他已经成就了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这种高深的禅定了。但是到第
四地焰慧地的时候,他用清净的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主要就是四念处,就烧毁了欲界
的爱烦恼,彻底地消灭他,所以叫做焰慧地。
第五难胜地,(※此处录音带缺录一段)。第二种观,就是观察一切法是缘起,是
如幻如化的。这个如幻如化的境界是有,是如幻有。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是毕
竟空。毕竟空,如幻有。毕竟空是空,如幻有是有,空和有,你不容易融会,观空的
时候,就不能观它有,观有的时候,不能观察空,空和有不能融会。
现在这一位圣人,他观察空的时候,叫他和有相融合;观察有的时候,叫他和空
相融合,不相违反,叫他能融合,就是入不二法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经过极
艰难的修行才能成就的,所以叫做难胜地。到这个时候,他这个清净的智慧,不是初
地、二地、三地、四地能胜过他的。所以叫做难胜地。
他若是和远行地比较来说,当然是(远行地)胜过他了,那是更高的境界,能胜
过他。现在说难胜地,前面这四个是不能胜过他的。所以叫做难胜地。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十地,
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五地,现在从第六地开讲。上一次讲过,十地是圣的阶级,从初地
开始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入了圣位以后,一直到成佛,中间如果用时间来计算的
话,有两大阿僧劫。要这么长时间的修行,才可以达到佛的地位。
在佛之前,一共有十个阶级,就叫做十地。十地,现在是说第六地。第五地是禅
波罗蜜最殊胜,现在是第六地,就是他的般若波罗蜜很高,所以叫做现前地。这个现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出现。原来是没有,他现在出来了,所以叫做现。现前地,出现
在当前。出现也是成就的意思,他以前没有成就,他现在成就了。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0
譬如说是作医生的,他原来没有学习这种学问,那么他没有这种知识。他学成功
了以后,他才有这个医的知识。有这种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是时时地出现在他
心里的活动上,他需要的时候才出来的。有病的人,请他看病,他诊断以后,他这个
医学的知识才出现,喔,你是什么病,你需要用什么药来治疗。这种知识才出现的。
所以这个“出现”,有成就的意思,随时可以用的。譬如我有什么宝物,放在我的
裤袋里,我随时需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这就叫做现前。若说是你学习成就了,但
是用的时候不能用,那就是不现前,就是这样意思。
这里说是他的般若智慧,特别地殊胜,就是高过了前五地。这个般若的智慧,究
竟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指能够见到真理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从初地就已经有了,但是
到第六地是最殊胜的,所以名之为现前地。而这个时候,他能入灭尽定了。前五地还
不能入这个定,前五地的菩萨,这个灭尽定还没有成就。
小乘佛法的圣人,要到三果阿那含,才能入这个定的。在菩萨的十地里边,要到
第六地,第六地才能入这个定。入这个定,这个灭尽定,是什么呢?就是心里的活动
完全停下来了,但是并不是没有心,还是有心,有心,但是不发生作用。就像人睡着
觉,他不出来活动。他不出来活动,并不是没有这个人,有这个人,但是他不活动。
灭尽定的人,他的心里也类似这样子,就是完全休息了,所以叫做灭尽定。这个
定超过四禅八定之上,是很高深的定。到菩萨第六地,才能入这个定。有的经论上说,
菩萨第六地与阿罗汉齐,与阿罗汉是相等的。这是第六地大概的情形
第七远行地。远行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走得很远,就是他能超过阿罗汉的境
界,所以有远行的意思。其次,用功修行这件事情,在我们凡夫的时候,我们想要修
行,必须加上一些力量,我要特别地努力,这样子才能够有修行的事情出现。如果我
们就是平淡的这样子,就不行,就不能修行,这个修行的事情就办不到,要加上一些
力量才行。
圣人的修行,由初地到第七地,也都需要努力,才能够修行的,如果不努力,还
不行!努力,他才能够使令自己的心清净,使令这个烦恼不活动。圣人已经开始断烦
恼,但是还没有完全断掉,还有烦恼的活动,他也需要加上力量,才能够使令烦恼不
动,才能够杀烦恼贼。
这个远行地,就是到了要努力修行的最后边,所以叫远行地。就是过了第七地以
后的修行就不失了,修行就不需要特别努力,很自然地,就是修行。所以远行地,有
这样的意思在里边的。
刚才说,第六地是般若波罗蜜殊胜,到第七地,就是善巧方便的波罗蜜特别强。
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刚才说,第六地是见真理的智慧特别强,第七地是善巧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1
方便,就是见到真理以后,引发出来的清净智慧。对于世间上一切有为法,观察的智
慧很强。
这个智慧,分两部份说明他的善巧方便智慧。那两部份呢?第一部份就是关于他
自己,修学佛法的智慧。在这一方面,他有六个善巧方便。
第一个就是对于世间上一切苦恼的众生,他有慈悲心,他有这种功德,有悲悯心。
顾恋不舍,就是对众生苦恼的境界,引起了这位菩萨的悲心,对于这个苦恼的众生,
顾恋他,不弃舍他。他这个慈悲心,不弃舍这个苦恼的众生。有这样的慈悲心,就是
这个菩萨,能有这样的悲心,他有这样的功德。这也是一种方便。
第二个就是对于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他能够如实地辨知,能真实地认识世间上
这些如幻如化的境界。我们平常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应该这样去观察。这个分际,说得很分明。说我们应该这样去
观察,应该这样去学习,并不是说你真能够这样观察了。
观察世间上一切有为的境界,如梦、如幻、如化,这是要到什么境界的人,才真
实地看到了呢?要是圣人才行,凡夫不能的,我们凡夫只能这样去学习,只能这样去
思惟。我们还不认为这是梦,认为这都是真实的,我们凡夫的执着心,是很难去掉的。
现在说远行地这位菩萨,他真实地这样子认识了,能如实辨知,知道一切有为法
虚妄的境界,庥真实地认识了,真实地通达了。这是第二个方便。
第三个方便,就是对于佛的无上菩提,深心欣乐,就是
很深刻地仰慕、欢喜,不是很浮泛的。深心,就是他的心里面很深刻,也就是不
可动摇的意思。说我现在欢喜这个房子,等到看到另外一个房子,又欢喜这个了。就
是我们这个欢喜心,虽然也是欢喜,但是还是能动摇的。
现在说是深心欣乐,就是不可动摇。对于佛的无上菩提的这种欢喜心,是决定了。
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我们从理智上的思惟,我们也可能会对于佛的无上菩提,有仰慕
心,但是还没能够深刻,没能够深心欣乐。到了圣人的境界,才能达到这里。这位菩
萨,有这三种方便。
第四个还是从前面三个引起的,就是对于众生,能顾恋不舍,所以这位菩萨,他
不舍生死。这位菩萨,照理说,他若想到佛世界去,他是很容易办到的,因为他心不
颠倒,他若弃舍了这个身体,临命终的时候,他心不颠倒,他能够很清净地去念佛,
去愿生某一个佛世界,他就会成功,佛就会来接他去。
初地菩萨可能还没有神通,二地、三地以后,可能会有神通。若有神通,也可能
直接能去,到了第七地的菩萨,他要到那个佛世界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不舍生死,有
生死的这个世界,就是苦恼众生住的地方,他不离开这里。因为什么呢?就是这里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2
苦恼的众生,他要去救护他们。所以他不舍生死,他有这样的悲心。他有这样的悲心,
也有悲心的行动。因为顾恋不舍一切苦恼的有情,所以他不弃舍这个生死的世界,他
不离开这个。这是第四个方便。
第五个方便,就是这一位菩萨,他的智慧对于世间上,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有为法,
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虽然在生死的世界里居住,住在这里,但是生死世界上的境界,
对于他没有影响,他内心是清净不染的。这又是一个方便。
第六个方便,就是他对佛的无上菩提,深心欣乐,所以他能够炽然精进。因为对
佛的无上菩提的大智慧,非常地仰慕,所以他能够勇猛精进地修学圣道,不懈怠。这
是他对于自己修证圣道的六个方便。
又有第二个六种方便,就是他慈悲一切众生这一方面的事情。这一方面,第一种
方便,就是他能教化众生,他能劝化众生,以少善根,感无量果。小小地做一点善法,
就能够招感来很大很好的果报,他能这样教化众生。
这十二种方便,就是两个方便,是出在《瑜伽师地论》上面的。《瑜伽师地论》上
举一个例,怎么叫做以少善根,能够成就很大的果报呢?他说,譬如说是你用慈悲的
心情,你拿一点食品,给狗吃,然后你就回向:愿以此功德,使令我能得无上菩提。
你就这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
像《法华经》上说,我们面对佛像的时候,能够一低头,能够一合掌,或者磕个
头,将来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小小一点善根的栽培,就能得到很大很大,很不可思
议的果报。菩萨能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这样栽培自己。这也是菩萨的一种方便。
第二种是他能够劝化众生,少用功力,就能够引摄广大无量无边的善根。刚才说
的是从褔报上说的,是从求福这一方面说的。现在这一个方便,是从智慧说的。就是
你能够在佛法里面,小小的地读一点佛法这么一四句偈,你能够有一点欢喜心去思惟
观察,你将来就不得了!你慢慢地就可以得无上菩提。
《瑜伽师地论》上,他举一个例,就是说有外道,他们邪知邪见,说是一个月不
吃东西,或者是多久不吃东西。菩萨能引导他去受持、学习佛法的八关斋戒。八关斋
戒就是一日一夜,不是很久,不是很难做的事情。那么你八关斋戒的功德就不可思议!
这是第二个善巧方便。
第三个就是有的人,对于佛法,于佛圣教,憎背有情。就是对于佛法,心里面憎
恶,不高兴,若看见庙,就不欢喜;看见佛教的经书也不欢喜;看见佛教徒也不欢喜。
菩萨能善巧方便地除掉他的秽恶,令他心情平静,不要对三宝不欢喜。这是第三个方
便。
第四个就是于佛教圣教,处中有情。就是对于佛法,他的情,不欢喜,也不讨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3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菩萨能引导他来到佛教里,令他有信心。这是第四个方便。
第五个,已经来到佛教里面的,他学习佛法,有了信心,继续栽培善根,菩萨能
令他成熟。能够善巧方便地教导他,使令他这个善根能成熟。
成熟这句话怎么讲呢?成熟的意思,就是他对于见到真理,有堪能性,于见真理
有堪能性;或者说于证圣道有堪能性。就是对于他能断烦恼,能得到般若智慧,能见
到法性的真理。对于这件事,他有堪能性,就是有这个能力,但现在还没见真理,但
是他有这个能力了,这叫做成熟。就像我们种的生果,或者一棵苹果,或者一棵橙子,
熟了,就是可以吃了,那么就叫做成熟。
现在这个第七远行地的菩萨,他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这个善根没有成熟的人,
他能方便教化他,能叫他善根成熟,这个菩萨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也是一种方便。这
是第五个方便。
第六个就是已经成熟的人,菩萨能够善巧方便教化他,令他得解脱,就是见真理
了。我们口头上讲,什么叫做真理,这样讲,那样讲,讲和没有讲一样,还是原来的
老家风,是凡夫境界。
佛法里面说见到真理,见到真理是圣人了,那是大解脱境界,这不是凡夫了。菩
萨能够善巧方便教化善根成熟的众生,令他见到真理,得大解脱。这是第六个方便。
加起来就是十二个方便。现在说的第七远行地这位菩萨,他这个善巧方便的智慧
很强,就是高过了前六地的菩萨。这是第一种差别。
其次,这个第七远行地的菩萨,他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修行的事,还有一个事情。
就是有相行与无相行的差别。有相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行的时候,不管是奢摩他
也好,毗钵舍那也好。他现在的内心,是在有相的境界上活动。譬如说他是观察佛像,
观察、思惟佛的功德。这都是一个有相的境界;或者说是观察阿弥陀佛国依报的庄严,
他那里有七宝池,有微妙香洁的莲华。你心里面作这样的观察,这时候是有相的境界。
或者种种的这些因缘生法,都是有相行。
其次是无相行,无相行就是观察一切有相的境界,都是因缘生的,是毕竟空的,
是无相的,相不可得!这是两种行。奢摩他也是有这两种不同,毗婆舍那也有这两种
不同。
从初地菩萨开始,因为他见到法性理了,他的心能入于无相的境界,能安住在毕
竟空里面不动,这就是无相。但是他不能够长时期安住在那里,他还要出来,从那无
相的境界出来,出来还要思惟这个有相的境界。
在《阿含经》上说初果圣人,也要修不净观。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清净的,也修
白骨观这些法门。当然也可以修慈悲喜舍的这些观。这都是有相。就是有的时候是无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4
相行,有的时候是无相行,这样修行的。二果、三果乃至到四果阿罗汉,也还都是这
样子。
菩萨的位次,从初地、二地、三地,到第七地的时候,这里面有点不同。就是由
初地到第五地,都是有相行的境界多,无相行的修行少。到第六地时,无相行多,有
相行少;到第七地就是完全是无相行,他没有有相行了。
在无相的境界这么修行的时候,他要加行。加行这句话就是努力的意思。就是要
努力,他就能保持这个境界。这是第七远行地一个大概地情形。
第八地是不动地,第八不动地就是又高过了第七地。他也还是无相行,一直到佛
的境界都是无相行,不过到佛的境界才圆满。
第八地的无相行,和第七地的无相行有什么不同呢?第八地就是不需要加行,不
需要去努力,他就是任运地就是无相行了。就像船在大海里,旧时代那个船,在大海
里边,它就是任运地就能向前进。
《华严经》对第八地有这样的譬喻,说是到第八不动地的菩萨,他修行的时候,
不需要特别去努力,他就能向前进步了,而且还是特别地快。所以第八地叫做无功用。
但是这种无相行的境界,经上就是大概地这么介绍,我们也很难去思惟这件事的。
第八地菩萨他得到十种自在的境界。第一个是命自在,就是他来到众生的世界,
这个第八地菩萨,他是法身菩萨了。他自己这个真实的面貌,不是凡夫的有漏境界,
是无漏,是圣人的世界。他那个身体就是无量寿,尽未来际也不老病死。
现在这个命自在,就是他来到众生的世界,度他众生的时候,他的寿命是自在的,
他愿意寿命有多长,就是多长。随他自己的欢喜,他愿意随时要走,就能随时走。说
是不走,要继续地生存在这里,也可以,就是他有这个自在力。
第二个是心自在,心自在就是禅定。他有高深禅定的境界,也是非常自在的。世
间上的人,凡夫的禅定,都是不能胜过他的,世间上无论什么境界,也不能影响他的
心,他的心是很自在的,就是没有压力。
第三个是财自在,就是他在世间上行菩萨道,这个财也是自在的。他需要有多少,
就是有多少,不会有所不足。
第四个是业自在,这个业就是他有什么行动,说这件事很难做,在他来说,没有
这件事。他要这样做,就能做到,他是业自在。
第五个是生自在,生自在就是他这时候,他愿意生到什么地方,就能到什么地方
去;他愿意到那个世界,就能到那个世界;他愿意作国王,就能作国王;他愿意作乞
丐也可以;作男也可以,作女人也可以,作小孩子也可以,作老年人也可以。就是不
管是什么身,他都是随心所愿。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5
第六个是愿自在,愿自在就是他的计划,他现在为了度化众生,这个时代之内,
这个地区的众生,他作一个计划,他也就会做成功的。
第七个是胜解自在,胜解自在是什么呢?就是他现在为了度化众生的需要,他就
观想:这个地方是七宝庄严的世界。那么这就是七宝庄严的世界。本来这是凡夫的一
个瓦砾、草木,是个很平凡的世界,但是他为了需要,当然这个人都是在禅定里,我
们看他有行住坐卧,也可能看他有睡眠的时候,但是在他本人,常是在禅定里边的。
他就能够胜解自在。他说这个大地是黄金,它就是黄金。就是外面一切境界,随他的
心力转变,境随心转,胜解自在。
第八个是神通自在,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他的神通
也是自在的。其他人的神通不能够改变他的。
第九个是法自在,他若是为了度他众生,看见这个众生需要某一种法门,他就能
演说这个法门。说是需要讲《华严经》,他就能讲《华严经》;要讲《法华经》,就能讲
《法华经》。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都有自在力。
第十个是智自在,这是最重要的。就是他那个大智慧境界,是自在的。其实这个
智自在是总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智慧来决定,没有智慧,什么都谈不到。
这个第八不动地的菩萨,他成就了这十种自在。这十种自在,由第八地开始成就,
到佛才圆满的,到佛地是最圆满的。这是第不动地。
不动这句话,就是因为他用功修行,也是很任运的,不需要特别努力,所以这也
是不动地。世间一切有为、无为,一切行相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他;一切烦恼的境界,
也不能动摇他,所以叫做不动地。这是第八地。
第九是善慧地,善,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有很微妙的智慧的意思,是赞叹这个智
慧很好,他有很好的智慧。这个地方说他有什么智慧呢?就是他具足了四无碍辩,他
能够在十方世界,善为众生演说佛法,所以叫做善慧,善慧地。
这四种无碍辩才,第一个是法无碍辩,就是刚才说,无量无边的佛法,他能通达
无碍,这是法无碍辩。
第二个是义无碍,就是无论那一个法门,它里边都有义,对这个义,他也是无障
无碍的。法,就是能诠显义的这些语言文字,乃至鸟鸣、花笑也是法,它也能表诠义,
所以不限于语言文字。
第三个是辞无碍辩,辞无碍辩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有无
量无边的语言。这位菩萨他完全能通达,他能用无量无边的辞,去演说无量无边的佛
法。这可见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我只能说自己的语言,有的人说两种、三种、四
种,或说几十种语言,但是也只限于这个时代,这个地区。要是他方世界的众生,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6
说不同的语言,那我们也不行。
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圣人也是有这问题。他要是发了无上菩提心,悲悯有情,
教化众生,要通达各式各样的语言,所以有了他心通的人,有了天耳通,对于你不懂
的语言,就是听不懂,所以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
我们当前的境界,要费很多的精神去学习,可能会感觉不错,如果你有了天耳通
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所知道的太少了。到第九地的菩萨,他这个辞是无碍了,他的
语言是无障碍的了,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他这个辞完全都通了。
第四个乐说无碍辩,就是他能够对于法和义和辞,这些条件都具足了,他用大悲
心,很自在地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能够契机又契理。这就是乐说无碍辩。这是到第
九地的菩萨,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这是九善慧地。
第十是法云地,法云地的这位菩萨,这是到了菩萨的最高境界了,再进一步就是
佛的境界。法云这两个字怎么讲呢?这个法字,是说这位菩萨,他能够通达无量无边
佛法的智慧。云是一个譬喻,云里边有水。这位菩萨通达一切法的智慧里边,他含藏
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智慧里边,有无量无边的三昧,有无量无边的禅定,有无量
无边的陀罗尼,还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都在他那个清净无分
别的智慧里含藏着。就像大云,里边有无量无边的水似的。这是一个解释。
其次,无量无边的云,周遍了虚空,这个虚空就不见了,就只看见云了。这是说
法云地的菩萨,他那个清净的智慧,能够息灭了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障、所知障这
两种烦恼,由他的智慧力量,都能息灭了。
第三个意思,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譬喻这个法性的真理,是遍一切处的。我们
凡夫虽然没有修行,是平常人,但是也有这种真理的存在,可是由惑业苦,我们很多
很多的烦恼、业障、苦恼的境界,同这个法性理在一起,是不庄严的,很丑陋而不庄
严!
这个菩萨,他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说无量劫的修行,把无量无边的惑业苦都
息灭了。他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来庄严这个清净的法性。云遍满了虚空,就表示
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法性。这些事情,都在这个菩萨的清净、无分别的智慧境界里
边,所以也叫做法云地。
这个法云地,像第九善慧地,只是举出来四无碍辩。这个法云地就是总说无量无
边的功德成就了,是这样的意思。但是他犹有一点微细的烦恼作障碍,还需要继续地
修行,再进一步,才是佛。所以他还是菩萨,还不是佛。这是表示大悲心陀罗尼殊胜
的意思。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可以分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就是在十地之前,他还没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7
入圣位。就是有些人,听了观世音菩萨演说大悲心陀罗尼,他就发了无上菩提的愿,
愿得无上菩提,所以叫做发菩提心。心就是愿的意思,发了菩提愿,他建立了愿得无
上菩提的愿,所以叫发菩提心。或者说发菩提心,就是无量众生,得一地、二地、三
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这叫做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是世俗菩提心。就是我们还是凡夫,但是从理智上说,
喔,我们立一个志愿,愿得无上菩提,很好。那么就从自己的分别心里面,建立了无
上菩提的愿,但是还是凡夫,所以这就叫做世俗菩提心。
另一种是胜义菩提心,就是得了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的圣
人。圣人他断了染污的烦恼,使令他内心特别地清净庄严。这是一个特别的境界,所
以叫胜义,这个义,有境界的意思。胜就是特别的意思。胜过了世俗的境界,超越了
世俗的境界,达到一个特殊的境界,那叫胜义。这些圣人,都是发胜义菩提心的人。
若这样讲,就是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就是总结前面十地菩萨的境界。
这段一文是说观世音菩萨说完了大悲心陀罗尼,法会大众得到了这样殊胜的利益。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
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
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惟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
等大众,愿乐欲闻”。
前面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心陀罗尼的章句之后,大地六种震动,天雨宝华这一段,
就是听闻大悲咒的人,一切众会皆果证,或者得四果,或者得菩萨的十地,无量众生
发菩提心。这一段文说完了,“尔时”,那个时候,“大梵天王从座而起”。大梵天王是
天上的一个人。天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现在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天里
面的一位天。
梵,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净字,是清净的意思。怎么叫做清净呢?这是对我
们这个世界上的欲来说的。有欲界,有色界。欲界里边的人,都是有欲的,有欲的人,
不能往生到色界天上去。到色界的人,他就是没有欲了。有欲不能去,没有欲才能去,
所以欲就是不清净,没有欲了,所以是清净。色界天上的人,都是没有欲。而没有欲
的人,也一定是有禅定的。
在初禅天里边,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有这三种天。梵众天就类似我们人
间一般的人民,梵辅天就好像我们政府的官员似的,是辅佐的。大梵天王就类似人间
的国王,所以称他为天上的王,也称他为大。称他为大,天上的人,都是有禅定的工
夫,但是这个天王,他在禅之中,又增加了慈悲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大梵,所以他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8
够为天之王。
这个天王,他也是佛教徒,他相信了佛法。据别的经上说,他已经得到阿那含果
了,得到三果,是三果圣人。这一次大悲心陀罗尼经的集会,他也来参加。观世音菩
萨说完了大悲心陀罗尼咒,之后,他从座而起,就是从他的座位立起来。
“整理衣服,合掌恭敬”。我们人间的人,这个衣服要经过裁缝,裁、缝,还要制
作,有的时候坏了,又要重作,重新作一件衣服。人生来的时候,这个身体是没有穿
衣服的。母亲慈悲,给他作衣服,给他穿上去。天上的人,生来就有衣服穿。大梵天
王生他生来就有衣服。现在为了请法,表示恭敬,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
这也是一种礼貌。
“白观世音菩萨言”,就是对观世音菩萨有所请求。“善哉大士”,第一句话先赞叹,
赞叹观世音菩萨是大人,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所以称之为善哉。
“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大梵天王的寿命,据《俱舍论》上说,他是一劫半。
一劫是一大劫,成住坏空是一大劫。半劫再加上成、住,他的寿命这么长。他说他从
过去以来,经过无量佛会,参加过很多佛宣扬佛法的集会。
我们若读《法华经·化城喻品》。我们知道这个大梵天王,他在他自己住的世界,
又能到他方的世界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位佛,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十方世界
还是有佛的。他能够到很多很多的世界去,所以说他能经无量佛会。能亲近很多的佛,
从佛听法。
“闻种种法”,听佛演说各式各样的佛法,很多的法门。“种种陀罗尼”,也是很多
很多的陀罗尼。陀罗尼翻到中国话就是咒。咒这个字,佛法没有来到中国之前,中国
也是有咒的。我们读《论语》,《论语》上面说到“巫”,这个巫术里面就有咒。这个巫
术,好像在中东一带有,就是南洋一带,马来亚、新加坡这些地区,很多地方都有这
种巫术,也就是都是有咒,这是由来久矣。咒也有对人有利益的咒,也有对人有伤害
的咒。就看念咒的人,他是善心还是恶心来决定。
佛法来到中国以后,佛教里边也有这个陀罗尼。陀罗尼也类似咒,但是是对人有
利益的,不是伤害人的,所以和巫术又不同,有一点类似,所以就翻作咒,我们通常
说大悲咒。但是按印度话来说,就是陀罗尼的意思。
陀罗尼也翻作真言,也翻作总持,也翻作明。翻作总持,譬如说有一种陀罗尼叫
做闻持陀罗尼。这个闻持陀罗尼是什么呢?就是你有一种特别强的记忆力,记忆力特
别强,但是在佛法里面,这个话叫做念慧。念就是记忆力,能够明记不忘。佛说的《华
严经》,翻成汉文。譬如说是唐译的《华严经》八十卷。得闻持陀罗尼的人,就是读一
遍,就能完全背下来,以后永久也不忘,随时就可以诵。这就叫做总持,就是全部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99
够摄持,受持不忘。这是闻持陀罗尼,所以也叫做总持。
也有一种叫做真言,刚才说是闻咒陀罗尼,譬如说是《华严经》,或者是《法华经》,
或者是《般若经》,你能完全总持不忘,这叫闻持陀罗尼。但是另外一种叫咒陀罗尼,
就是念大悲咒,或者是念楞严咒,还有很多佛法里面的咒,这也叫做陀罗尼。这个陀
罗尼和闻持陀罗尼又不同了,就是各式各样的陀罗尼。而这个是佛菩萨,及一切圣人
的真言。它真实地是有语言的,它有不可思议的灵验。
古代的人,对于这个咒、陀罗尼,有特别的受持,譬如说大悲咒,念一百万遍,
或者念十万遍,或者念一百万遍;或者是不计数,一念就念三年。然后就会有不可思
议的作用,其他的咒也是一样。这件事在古代的人,我们从《高僧传》上看出来,有
些高僧专门的诵持咒,就会像经典里面所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作用,都可以显现出
来的。
而这件事在现在来说,似乎是容易明白一点。为什么这个咒会有这种作用?这件
事在经论里面解释,就是最低限度要是得禅定的人。我们这个散散乱乱的人,没有禅
定的人,不行。要有了禅定以上的人,当然最好是圣人,有禅定的圣人,或者法身菩
萨,或者是佛。由他的清净心里面,大慈悲心里面,说出来一种咒。那么这个咒,是
有什么作用,就是由佛菩萨那个慈悲心的大智慧来规定它。说这个咒,能令人发财,
假设他愿意这样的话,他就用慈悲心赋予这个章句力量,但是多数也要有条件,没有
说是无条件的只要你念咒就能发财。
譬如我有病,念这个咒,病痛能够好,它也是有条件的。像大悲咒,读《大悲心
陀罗尼经》就会知道.他是有条件的。就是他规定一个条件,你若照这样办,然后就
会满你所愿。这件事就由说咒的圣人,赋予它。现在的人欢喜说加持,就是那样的人,
用他的清净心、大悲心、大智慧来加持这个章句,使令他有这个力量。这样子,我们
在受持读诵的时候,只要你不违犯它这个条件,你具足了他的条件,你就能满愿。
现在这里面说的陀罗尼,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大悲心陀罗尼。大梵天王他说:“我
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听闻了很多很多的佛法,六波罗密、三十七道品;
或者是《阿含经》,或者是《般若经》,听闻了很多很多的佛法。也听闻了很多的陀罗
尼。
“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这一个陀罗尼我还没听说过,如此无
碍,无碍就是没有障碍。我们念一种陀罗尼咒,希望它满我所愿,都是有障碍的,因
为我们凡夫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业障,会造很多的罪,这些事都是自己的障碍。
但是你若念了大悲心陀罗尼咒,就没有障碍了,所以叫无碍。
大悲心,这个咒是由大慈悲心说出来的,所以他能对人有利益,不是用恶心说出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100
来的。凡夫修行最好是先断烦恼,断了烦恼,人就没有恶心了。若是没有断烦恼,而
有神通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利益人,有的时候也会伤害人。因为他有烦恼,他的烦恼
若动了,就会伤害人。佛法不是从表面上说的,是从你内心里面说,你要有同情心,
你先要具足爱人的心,不要有伤害人的心,所以叫做大悲心。所以这个咒也叫大悲陀
罗尼。
神妙章句,就是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你看上去是白纸黑字,一句一句的,但是这
里面有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叫神妙章句。刚才说要佛菩萨这个圣人,他说出来的咒,
他规定出来什么条件,是决定灵验的。如果是凡夫,不是圣人,得了禅定,虽得禅定,
你还是凡夫,你说出来的咒靠不住,不是决定灵验的。
“惟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希望菩萨,指观世音菩萨说的,你为
我解释此陀罗尼的相貌。“我等大众,愿乐欲闻”,我们大众都欢喜听。这个大悲咒它
是什么面貌?它的相貌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看见过它的相貌,请您给我们介绍一
下。譬如说我们听说一个人,他有道德,怎么怎么好,但是我没有看见过,请你介绍
一下。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
吾为汝等略说少耳”。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
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
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观世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观世音菩萨回答他的问题,
就说你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你为了众生得利益的方便。成就一件事,不是突然间
这件事就成就的,一定要有一个方便。像拜大悲忏,只是这么一句话,真实要做这件
事,要有很多的方便,譬如说还要有桌,还要有地点,很多很多的因缘,都叫方便。
假藉这些方便,才能够有所成就的。这上面说,为了种种的方便,能利益一切众
生故。“作如是问”,你来问这件事。这是大梵天王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提出这个问题。
这等于是赞叹他的意思。
“汝今善听”,你好好地注意听。“吾为汝等略少耳”,大悲陀罗尼咒的面貌,那里
边的事情也是很多,但是我现在简略地为你解释,不能说太多。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
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
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止而修行之’”。观世音菩萨这样回答他,大悲陀罗尼咒的相貌就
是这样子。这一句话就是,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大悲咒是这样的面貌,受持的人就这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