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心不乱与等无间缘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1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李荣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丶研究动机:
吾人但知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必得持佛名号,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始得
蒙佛接引往生莲邦。然如何才能持佛名号至一心不乱之境界?其理论及事实依据若何?两者
之关系水是如何?一直未能了然。截至研究过唯识「因等四缘」及「开导差别」和弥陀要解
後,始对此问题寻出一些答案,是否正确,尚祈诸方大德赐正。
二丶研究内容:
(一)何谓一心?何谓等无间缘?
(二)等无间缘与一心之关系如何?
(三)如何运用等无间缘的理论使一心不乱现前?
三丶研究过程:
(一)何谓一心?按唯识学一心即定的别名。定乃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此生
为业,於八识中乃属第六意识中的定中意识。即与定相应之意识。
又何谓等无间缘?所谓八识现行及其心所,前後相聚,自类识,中间不容间隔;均等且
前後聚力用齐等,前法避其处,招引後法,令其出生。此即无间缘。又现行一聚之心及之心
所,前灭後生之时,前聚无间等而开导,一定使後生之自类相聚得生,以用开辟引导之前聚
,为此後生之聚的缘。假若前聚不开辟引导者,後聚就不能生。按护法正义;後起由他难故
。因此「自类开导」即为等无间缘之充要条件。也即证明等无间缘者必是自类。又等无间缘
即是开导依,因开导依之体是前灭意,它对於後念的心王及心所有开辟和引导的功能,故後
念才能生。又此「前灭意後念生」亦即是等无间缘之充要条件。
(二)等无间缘与一心之关系如何?
上述一心即定之别名,弥陀大定即是一心。按护法正义:要有缘法,能够为主,才能够
作为等无间缘。入弥陀大定正具足此条件。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按弥陀要解:一心乃纯一其心,专念弥陀,又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
,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按唯识:等无间缘虽在五位无心,意识虽断,而後记时其开导依前
自类之念对於後念有开辟引导的功能。故入定之前的第六识即作为出定时第六识的开导依。
一心与念头之净念相继(即等无间缘),亦可分事理两方面来说:事一心之境界-行住坐
卧,必得一心系念佛号,句句分明,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从众念。理一心之境
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所双亡,心佛一体。
上述理事一心不外使前念相等之净念,开导後念使其不断,此即为等无间缘,故此等无间缘
即为一心之因,而一心即为等无间缘之果。
(三)如何运用等无间缘使一心不乱现前?
按唯识应从第六识之定中意识着手,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之最後一念,能入定中意识。
即已能预备作为往生之第六意识之开导依。此乃自力。又佛力接引即靠平时之福德因缘,并
具信愿行三资粮。等流果自能现前,进言之。当临命终时,能够专念弥陀圣号,三昧现前,
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且不落知解,必能往生,然其要点即在如何入弥陀大定及当弥陀圣众来
接引时,心不动乱。因此必须用等无间缘自类开导依的原理,入弥陀大定才能往生。两者关
系甚为密切。要一心不乱必须依赖等无间缘自类开导。换言之,在开导依之下以佛号作前题
,必能往生,也是往生之要诀。
四丶讨论:
(一)一心必备条件为等无间缘(八识田中皆是佛号种子现前)然而等无间缘,不一定是「
一心」,有时散心恒起。
(二)一心不乱该括三种心即属等无间缘。
(1)至诚心-无伪无妄。此一心不乱,惟精惟一。即「等无间缘」。
(2)深心-具足善法。此一心不乱,诸心不起,万善同归,即「等」也。
(3)回向发愿心-回向有三:1.回向真如2.回向佛道3.回向众生。此非三非一,
亦即胜义「等无间缘」具足。
(三)定与往生之关系如下:
(1)要有入定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2)平常必不能缺少善根福德因缘。且应伏见思二惑。
(3)若不能入正定(佛号净念),倘昏昧或散乱时断气,皆不能往生。
五丶结论:
(一)欲「往生」必须从等无间缘下功夫。
1.自行-时刻放下一切,佛号提起不断。
2.化他-时刻提起度一切众生,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着
相)。
(二)一心不乱之充要条件,必使弥陀圣号自类前後念开导。同时弥陀呈众现前而心不动
乱。上莲台而不起欢喜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临命终时,欲使正念等无间缘,前後自类开导,入弥陀大定,必须于日常生活中加
以观照。从起心动念上着手,所谓「不怕念起,怕觉迟」。不为见思所乱,常求忏悔业障
,更莫造新秧。求佛加被,日久见思二惑自然能伏下,此乃谓自业力。又佛号提起时,当都
摄六根,净念相继,不为二边所乱,业消,福德深厚,佛号自然现前,便感佛力接引,必能
往生,此乃增佛力。二力俱足,何有不往生之理哉?

                   第48期 公元1975年11月15日发行  

标签:一心不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砒鸩与醍醐
下一篇:唯识与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