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与区域效应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与区域效应

  以文学艺术而言,港澳开埠以后,尤其上世纪20-30年代,广州、佛山等地粤剧即进入港澳上演,“省港戏班”穿梭两地,活跃于茶楼歌坛。著名粤剧大师马师曾、薛觉先在港澳剧台上演,成为新闻猛料。早期香港流行歌曲和音乐来自广东传统音乐。三角洲民歌在港澳拥有广大观众,一曲《月儿弯弯照九州》风靡港九上下。南海人招子庸《粤讴?吊秋喜》所写爱情故事动人心魄。1904年香港总督金文泰把它译为英文,题为《广州情歌》,葡萄牙人庇山也把它译成葡文,推介到欧美各国,引起很大震动,这堪为粤港澳文坛一件盛事。30-40年代,国内大批文化人避乱南下香港,如茅盾、夏衍、郭沫若、蔡楚生等,使香港一度成为华南进步文化中心。到香港沦陷前夕,香港创办文化艺术团体之多,各种文化活动之盛,新闻、出版、教育事业之繁荣,实属空前,传颂一时。仅《大公报》1938-1941年发表来自延安抗日作品就有150多篇。香港沦陷后,香港文化也随避乱人士传布内地。在广东临时省会韶关,就集合了一批从香港迁来岭南大学师生,他们在当地演唱贝多芬、莫扎特乐曲,上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使山里人耳目一新。他们也同时学会粤北民谣和山歌,以及流行抗战歌曲,为战时粤港文化碰撞和交融一段佳话。80年代以后,粤港澳中断近30年文化交流得以延续,并达到高潮。香港武侠通俗小说、粤语歌曲、电视剧等流行文化大举进入珠三角,包括澳门,继辐射内地,其影响极为深广,举世瞩目。

  以思想文化而言,粤港澳都是我国先进思想策源地、时代思潮的重点,但以港澳首得风气之先,继传入广州等地,引起社会异动和变革。早期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变法维新,其基地就在粤港澳。如康有为考察香港,看到资本主义先进事物,深感清王朝腐败,才萌发改造国家、变法维新新思想,抱定“经营天下”大志。他大批新学图书就是在香港采购的。以港澳为基地或由港澳培养的维新人物,还有著名思想家王韬、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他们或办报、或著述,或办学,奔走于粤港澳之间,在推动变法维新之同时,实际上也极大地促进三地文化联系。孙中山革命思想更深受港澳文化影响。他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1897年,孙中山自述:“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此种政治运动大可视为少年中国政党之形成。……予当时深表同情,即投身为党员,自信固为国利民福计耳”。可见港澳不仅是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地,也是组织、指挥革命大本营,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不久在香港和澳门成立分会。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绝大多数在香港、澳门策划和获得补给支援。粤港澳实际成为颠覆清廷一个革命活动中心。

  以宗教文化关系而言,港澳现是中西宗教在我国最大中心城市,教派众多,教堂林立,信徒如云,蔚为大观;而珠三角历史上也是迷信风行之地,各种宗教在三地互相感应,交叉传播,由来已久。

  珠三角和港澳民间信仰和原始宗教同源同根,历史早期主要由珠三角传往港澳,举凡珠三角人信仰玉皇、洪圣、天官、天后、华光、关帝、金花、马王军神、阿婆神、井神、灶神、紫姑神、吕神等数不清的神祗,在港澳同样有他(她)们的庙宇和信众,无疑是珠三角居民迁移首先带进去的。而这些神祗也随港澳居民带回内地,形成双向传播历史格局。

  道教自东晋葛洪在广州罗浮山布道以后,久经沧桑,南宋时传入香港。清初道教在广东有较大发展,也影响到香港。明清时香港道教颇为兴盛,比较闻名宫观不下10余座。民国时期又呈上升之势,至今已发展到120多座大小道堂、宫观,如圆玄学院、青松观、云泉仙馆、黄大仙祠等。其中黄大仙祠原址在广州芳村,后迁香港新界,香火甚旺,在广州原址后湮没,近年才恢复,一神异地,堪为道教在粤港互动一个典型事例。而道教在澳门至迟在明成化年间已流行,此后道观接踵而起,现在历史在500年左右崇拜天后庙宇有8处之多,其他宫观也多属妈祖信仰范围,反映澳门海洋文化特点,与珠三角多水、盛行江河海神崇拜一脉相承。

  佛教西来,传东汉已沿西江传入广州。萧梁达摩抵广,开一代禅风。惠能创立南宗顿教,佛教首在广东完成本土化,并不断向外扩布。香港在南北朝建青山寺、灵渡寺,后代有发展。只在鸦片战争后佛教在香港一度式微,到上世纪20年代又得到复兴,各类佛教机构相继成立,势头至今未减。据粗略统计,香港保存或新建大小佛寺、精舍达400多座(处),另有数百座小佛堂遍及港岛各个角落。这主要是由内地包括广东传过去的。如1920年太虚法师来港讲经,听众景从,奠定佛教在港发展基础。近年香港作为佛教在岭南一个基地,经常入内地开展教内交流,珠三角成为常履之地。佛教在澳门兴起虽晚,约在明中叶,但在一个多元文化兼容背景下,仍获得长足发展,1980年有教徒4.53万人,占信教总人口19.3%,是一个有一定势力宗派。基于同样理由,佛教在澳门也主要由广东丛林法师过去而获得传播和发展的。

  港澳本为西方宗教传入我国最早基地,首先是天主教传入澳门,1576年在澳门成立主教区,发展为天主教在远东传教中心。到明灭亡时,澳门天主教徒已达4万人。此前万历十一年(1587年),利马窦从澳门进入肇庆传教,前后6年,建立我国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翻译一批天主教教义图书。另一位教士罗明坚也曾随同利马窦来过广州。天主教成功进入珠三角的消息传到欧洲,引起很大反应,各国争先恐后派教士到澳门,伺机进入内地。到雍正十年(1732年)在广州已有男女天主堂8处,教徒1.2万人,并且很快在珠三角掀起群众性信教高潮。志称民国初年:“礼拜之期,附近南(海)、番(禺)、东(莞)、顺(德)、新(会)、香(山)各县赴(澳门)拜者接踵而至,间有外省之人,唯顺德县紫泥(今属番禺)人最多”。清政府曾一度下令禁止赴澳礼拜,但收效甚微,可见澳门作为西方宗教基地对珠三角影响多么深远,非行政力量所能制止。自此,天主教长驱直入广东内地。1941年《广东年鉴?宗教》指出,天主教在内地传播,尤以惠州、潮州之客家地区为盛,教堂很多。近据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估算,全省天主教堂和教徒约有2/3分布在粤东,这是继承天主教在这些地区传播历史的结果。

  香港天主教也由澳门传入,1841年香港被列为监牧区,翌年在港建立第一间天主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又从香港向新安(宝安)、惠阳、海丰等地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还办天主教英文周刊、学校和慈善机构,遂使香港成为天主教一个主要中心城市和向内地传播基地。港澳也是近世基督教向珠三角传播最早城市。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进入广州传教未果,继潜居澳门,将《圣经》译成中文,并于1814年在广州出版,后往来于澳门、广州之间,发展教徒,1832年英文《中国丛报》在广州出版。天主教势力逐渐伸入珠三角和内地。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又由澳门登陆香港,1843年伦敦传道会总部和所属“英华书院”从马六甲迁香港,此后基督各教派纷纷在港设教堂、学校、慈善和传教机构。到1989年全港有基督教徒25.8万人,约占全港人口4.4%,中英文教堂924座,教会兴办各类学校237所,学生31万人,约占同期全港学生1/4。同期在澳门有教堂、布道所40多间,学校13间,学生1万多人,与香港一起,成为基督教向珠三角和内地传播基地。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即以佛山为基地,首先扩布珠三角,继沿北江、西江、粤东沿海传入韶关、肇庆、潮汕一带。到19世纪末,又进入漠阳江、西江一些支流,把阳江、阳春、德庆、罗定及海南岛沿海纳入宗教范围,以后又渗入东江和海南岛腹地,几乎覆盖广东全省。到1919年广东全省有基督教徒62262人,约占全国同类教徒1/6强。到1949年建国前夕,基督教在广东划分11个教区,拥有教堂222所。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