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高僧名士与妙峰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高僧名士与妙峰

水目七祖———非相普行

普行禅师号非相(1608~1690),俗姓孙,景东县孙家屯人。5岁丧父,15岁入鸡足山悉檀寺投德周大师剃染为僧,自创云溪庵住静修20年,又住白崖谷女寺数十年,直到崇祯十一年(1638),29岁时入水目山得无住开示受具足戒,赐名普行,承继曹洞正宗第十三世,兼嗣临济第三十七世。

非相嗣曹洞宗法,师无住严于律条,以临济法门棒喝传宗。普行在严师下苦修禅理,曾请求无住:“我心未得宁净,乞师为除。”无住示曰:“你就取那不净的来。”他为此苦究七天七夜,终于得:“海底雷打,天外如千日共照”之悟,偈曰:“一具灵忏轻掣动,余言判别九洲尘”,始得无住印证。无住对非相极为严刻,晚年多病,非相事之如父,高映在《鸡足山志》中记载,非相“谨礼承颜,尤赤子之事慈母,疾尝汤药。顺志操劳,不厌不倦,不色违,不腹非,千秋等此一日,可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非相侍师创建宝华禅院,筑水月戒坛,开场选佛,弘扬禅门宗风,水目山成为明末清初云南重要的佛教传播中心。非相也被造就为律仪精严、定慧双融一代高僧。且是严师调教出的书画名家,他为法润塔碑篆写的“祖脉流芳”4字严谨洒脱,是书法碑刻之精品。

公元1664年,无住圆寂。非相“栖心禅寂,一念不喧”,住进塔院净室,为师庐塔三载,拒不出山。即使官府迎请,也风骨棱棱,恳辞谢绝。直到1668年,经众僧三请,方乃离开住师塔院,升任水目方丈。先在水目山本刹开堂传法,宗声远播,“公卿士并入山问道”,盛况空前。非相虽“道德日隆”,仍能虚心问道,参名山访大德广印知识,躬请诸山大德到水目传法,当时滇中高僧商岩、道源、悟祯、知空、普睿、普同、洪希诸大师都曾被非目请为水目戒坛的戒师。曾五开“法筵”,举行传法大会,但都请各山高僧上座主席。他也曾应请到大理文殊寺、黑井万春山、定远化佛山、姚州妙峰山,鹤庆龙华寺、楚雄紫溪山及丽江、永昌等地的名山大刹开堂传法,所到处,“如风回草偃,万指倾心”。

清康熙庚午(1690),非相圆寂,寿83岁。临终鸣钟集众,沐浴拈香毕,人龛跌跏,讫偈曰:“万劫从今万劫归古,几根朽骨寄入水目崒堵”,张目举手谢众而逝。

非相禅师塔于宝华寺北“五祖坟”塔院内,中尊无住塔之右旁,1998年大理州文物工作者对此进行清理发掘,发现非相禅师的肉身坐像,同时塔院内尚存《非相行禅师塔铭》,形制与《无住如禅师塔铭》相同。

非相禅师(1608~1690),15岁出家,投鸡足山云溪庵德周大师,崇祯十年(1637)改投无住禅师,侍无住师宝华禅林达27年。清康熙三年(1664)无住圆寂前,授非相为曹洞宗第十三嗣,临济宗第三十七世,住持水目山佛事。康熙七年(1668)初于宝林禅林开堂授戒,继而赴本山普贤寺、大姚德云寺、牟定化佛山、禄丰黑井万春山、鹤庆龙华寺、大理文殊寺等处弘法,以水目寺为基础,将禅宗学说扩展到滇西各地。清释同揆著《洱海丛谈》记曰:“洱海水目山,有非相大师,年八十,修建梵宇数百,剃度弟子万余人,迤西僧徒皆其眷属,亦说戒参禅,滇南法席之盛,无过于此”。

普荷担当

普荷禅师(1593~1673)号担当,云南晋宁人,明天启贡生,俗名唐泰,是在水目山出家为僧的著名画家和诗人。

唐泰字大来,先祖浙江淳安籍人,是明初从军戍守云南的书香人家。祖父名尧官,号“五龙山人”,嘉靖辛酉(1561)乡试解元,屡次赴京会试不第。归家后,闭门著书,有《五龙山人集》。父名懋德号“十海”,万历癸卯(1603)乡荐,官陕西临洮同知,著有《十海诗集》。唐泰自幼颖悟,善为文工画,尤攻诗赋。天启年间(1621~1627)曾赴京应试,不第。于是遍游大江南北,览名山大川,学诗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刻苦奋发,学业精进,深受名家赞赏器重。董其昌称他的诗“温敦典雅,不必赴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李本宁赞他的画是“清而不薄,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太吊诡。”陈眉公称他是“灵心道响”、“当世奇男”。

唐泰以母年老,归家奉养而回云南,路过浙江会稽山显圣寺,参云门宗湛然大师而深悟佛理。归滇后抛弃科举功名,诗书画日益精进,为滇云名士。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十月初游抵昆明,唐泰延请至晋宁家中殷款待,欢聚20余日,互以诗文唱和,成为至交,分手时,除慷慨解囊赠送银两作路费外,还分函沿途各地友人给予关照,解决了徐霞客旅途困难,能继续西行。

1641年,明朝大厦将倾,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南明永历帝避走云南。此时,唐泰母已去世,两个女儿也都寡居,又无弟兄,悲愤孤独而无所寄,遂慨然离家,到水目山无住座下剃度为僧,时年54岁。无住见他深悟禅理,以曹洞正宗第十三世传法于他,赐法名普荷号担当。“担当”之号始由斯起,此前用“大来”之号。

担当出家后,曾在鸡足山宝莲庵“罔措斋”养静参禅,高卧山中,潇酒挥毫。后遵师命,也应众僧之请,到定远白马山传经寺担任住持,其徒在他离开后铸了铁扁担、铁草鞋留寺纪念。晚年往来于滇池、水目、洱海、宝台之间,与高僧名士交友。他的诗书画有“三绝”之称,名扬三迤。他的赠知空诗:“别来休嗟路不通,九台高峙在空中,怪来闻问无温语,独有凝寒可赠公”曾传颂在名山古刹中。

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冬月十九日,微疾,趺坐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著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置笔寂然而逝,寿81岁。其徒广厦为师筑塔于点苍山佛顶峰下感通寺。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五,遗民之逃禅第十四,列唐泰传,考证担当和尚事迹颇详,现全文转载如下:

徐霞客滇游日记四,戊寅十月二十三日,在晋宁州署,记云:“唐大来名泰,选贡,以养母缴引,诗书画俱得董玄宰三昧。余在家时,陈眉公即先寄以书云: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此无求于平原君者,幸善视之。比至滇,余囊已罄,道路不前,初不知有唐大来可告语也。一日遇张石夫谓余曰:此间名士唐大来,不可不一晤。余游高时,往觅之,不值,还省,忽有揖余者曰:君岂徐霞客耶,唐君待先生久矣。其人即周恭先也。周与张石夫晤唐,唐以眉公书诵之,周又为余诵之,始知眉公用情周挚,非世谊所及,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望外。”

此唐大来未为僧时事也。阅数年世变日亟,乃从无住受戒,名普荷,号担当。结茅鸡山,息机静养。晚居苍山感通寺。以昔上公车,曾参湛然圆澄,遂遥嗣湛然,改名通荷,以书画诗禅自掩,绝口不谈世事。《新续高僧传》二十三云:“从无住祝发后,复参湛然。”先后倒置,误。康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一,塔苍山佛顶峰,天台冯苏为撰塔铭,附今担当遗诗后。铭颇有误字,如云“癸亥卒”,“癸亥康熙二十二年,时冯苏离滇已久,铭明言其徒广厦至楚乞铭,楚者楚雄,康熙十二年癸丑,冯正知楚雄府事,则癸亥当作癸丑。又云“僧腊三十有七”,康熙十二年逆数三十七,当为崇祯十年丁未,是为僧在晤徐霞客前,亦不合,三十七应作二十七,①其祝发盖在永历元年丁亥也。陈鼎《滇黔纪游》下感通寺条,作寿九十余,亦误。友人李印泉根源撰担公事略,作卒年七十六,则似因橛庵草自跋有“时年七十六”语而误,然此谓作跋时耳。担当遗诗今有传本,担当事亦显著,不具 ①孙太初先生据《担当大师塔铭》原拓片考订,僧腊应为“三十有二”。 述。惟撰塔铭之冯苏,曾著《滇考》及《见闻随笔》等,为谈滇事者所必稽。始吾读赵士麟《读书堂集》十七冯少司寇传,谓:“几有希世之功,必来浅夫之谤。”不知其何指,及阅《庭闻录》四载冯曾卖身吴三桂,事颇不堪,契云:“立卖身婚书楚雄府知府冯某,本籍浙江临海县人,今同母某氏卖到平西王藩下,当日得受身价银一万七千两。”后署媒人胡国柱。据《艮斋倦稿》十一尤侗撰传,则云:“三桂反,密令其党某说公降,某固公故人,见公志决,慨然曰:“君殉君亲,徒死无益,古人达权能变,盍改图之。今粤藩虽叛与滇通,然势不相下,方遣人议和,君曷不少贬,借此脱身,事当济。”公韪其言,因绐贼曰:“愿以妻子为质,往使粤东。”三桂喜其从巳,许之。二说不同,罪疑惟轻,吾宁信后说。且其时冯母已死,担公弟子又愿乞铭于其人,铭又言素与师善,以担公人格证之,或不至如庭闻录所云之甚,则冯何幸而得铭担公也。担当遗诗七,有送司马冯再来往永昌一绝云:“豸绣巡边山岳摇,百蛮谁不梦魂消,从今道上无豺虎,载看风霜过铁桥。”即此人。

《梅溪度语录》九有示绵绵禅人法语,云:“绵绵禅人,担当上首,气宇孤清,不亲权贵。驱寒暑,半肩毳衲;度岁月,一钵松花。可谓忘身忘世,不售不酹。山僧寓滇之阳瓜,绵不时请益,因诘其名号,曰名广瓜,号绵绵,担当先师所命也。一日出纸求语,山僧顾而谓曰:是求禅道语,脱生死语?欲求禅道,禅道在汝目前;欲脱生死,生死在汝脚下。于此脱然省去,则山僧未搦管时,早已书境,脱或未能,更听偈言:羡尔精勤广植园,园中瓜已结绵绵,甜的彻蒂甜如蜜,苦者和要根似莲,莫把甜的唤作苦,休将苦者认为甜,直须一一亲尝过,免得遭他当面瞒。”担公门人不概见,附识于此。

洪敬禅师

字怡渊,大理人,俗姓李。治一经,历乡科不第,翻然来山,礼遍周士师求剃染,以了生死大事,参我住和尚,受县戒,然后乃印证於彻庸祖师,遍参野愚,兰宗、3凡、圆明诸耆宿,均可印可。永胜士矢府高斗光,钦师道风,迎往敬礼三载。师坚辞归大觉,休静一室,十年不与人事。又居榆城之水月庵数年。其所导化修建丛林多不悉记。年八十一,端然而逝。

友山悟祯

悟祯禅师(1594~1690)号友山,姚州人,俗名高,字海容,号青岳,别号芝山,大理国相国高泰明裔孙,明末姚安府土知府,南明王朝封其为太仆寺正卿。公元1658年(永历十二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西奔永昌,高全家追随;次年,被族人追至腾冲,劝回,高在水目山无住座下落发出家,入鸡足大觉寺礼遍周上人为师,赐法名悟祯号友山。

据高映纂《鸡足山志》载,悟祯(高映父),年十六,悼二老之双逝,即如苫块礼,绝荤酒,乐善事,好施予,六十年不倦。滇当沙逆(沙定洲)变,弃家从沐黔国守白鹿城,迨卫黔国入永昌。及归,知天下事去,即栖止僧寺,曰:明远既终,臣子宁有家哉!岁甲子,黔国感公义,闻于朝,征之授太仆寺寺丞,仍兼四品服俸。嗣升光禄少卿,再转太仆寺正卿,诰封通议大夫。元配木氏淑人,爰播缅从之至腾越。亲属子弟以世业之故,追留还,遂至大觉寺,请于水目无住禅师剃染。

悟祯生平,日必鸡鸣起,盥洗毕,坐榻上,诵《大悲》、《楞严》十二诸小咒,方往礼佛百拜。晨餐华,书《华严经》二纸,再默诵《金刚》、《华严》、《三品》等经。晌午,又礼佛,趋暇即念佛,日以三万声为恒课。手创家庙寿山寺,至德寺、昙华山觉云寺、昙华寺、芝山源泉庵、扑鼻居、玉屏山金粟室、待月坪、慈云阁;设立了敬老堂祀田、药局田;助资重修了绍补寺、华亭寺;助缘增修134处。

悟祯为僧60余载,深悟禅理,四处弘法,被誉为昙峰大师,曾常住水目山,是宝华戒坛著名戒师之一。无住晚年,悟祯常侍之于禅堂、临终仍侍于师侧,曾亲为无住禅师掩塔。晚年住静昙华山,庚午年(1690)欲在鸡足山建龙华寺,积劳成疾,终于昙华山,世寿97岁。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五遗民之逃禅第十四有高传,传记对比《鸡山范志》载:“致仕出家于大觉遍周,创昙华古佛林”;《鸡山志补》一载曰:“……于大觉寺请水目无住师剃染。”陈垣教授论曰:“二说不及者,范志作礼遍周,志补作礼无住,遍周、无住,皆徐霞客游鸡山时所酬酢之禅侣,论行辈则遍周为彻庸之师,而彻庸又无住之师,担当即从无住披剃者也。又卒年二书相差一年,疑卒于己巳,塔于庚午,未为大异。”

法润道源

道源禅师号法润(1596~1670),鹤庆人,俗姓杜,9岁在鸡足山悉檀寺开山和尚本无大师座下落发为僧。

道源为僧敬重师长,勤于佛事,日读夜参深奥华严,且精于律部,禅律双修,深儒学,重书法,为一代高僧。曾奉命进京“赍求经”,途中历经磨难,为法忘躯,在湖北滞留逾年,进京后又孤守八载,终于感动朝廷,崇祯帝欣授紫衣,颁赐龙藏,敕授“护藏僧录司左觉义”,护藏归滇,供奉于本山。壬申岁(1632),本师逝世,道源服淡斋,庐墓百日,以谢师恩。至庚辰年(1640),又往南京印制经书,并云游参学,广求知识,在天童山谒密云大师,以“海底泥牛吞夜月,林间木马笑春风”偈,得大师印可。曾造访三泖,拜大书法家玄宰,惠以笔法。

道源自金陵归滇升任方丈大和尚。是水目山无住好友,无住辞世后,非相普行常以弟子礼请道源至水目山开堂传法。迨至晚年,道源掩门谢客,终朝礼佛诵经,康熙庚戌(1670)年九月二十五圆寂。其碑额上“祖脉流芳”4个篆字是非相普行所书,落款是“水目宝华禅林愚徒普行篆额”,碑文潇洒,行书是担当和尚挥毫,落款是“滇宁晚衣弟子普荷和南书丹”,碑文序铭是无住禅师师弟洪宗撰文。

学蕴知空

学蕴禅师(1613~1689)号知空,俗姓王,洱海(祥云)人,幼时父母卜卦,言“尔命似不可处族,当出家以永天年”。14岁入鸡足山寂光寺,投水月和尚剃度为僧。

知空出家后,精修戒律,并以大力、野愚、彻庸诸大师参究佛学,在旃檀林老僧崖下建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后登水目山谒无住禅师。知空受无住点拨启示,“外之,苦内外圆明如一轮皎月,自谓快爽,难以喻人,复叩证于无住”,得到无住印可。无住对知空深为器重,欲将曹洞宗法传付与他。此时,正值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六月,知空未嗣法而辞无住下山,在滇西道上遇着奉永历帝之命到楚雄、永昌平叛的晋王李定国。知空将李定国邀至鸡足山,“请免山中徭役”。被允许后,随同李定国到了昆明,向永历帝“表贡山果”。永历给予褒奖,钦赐寂光寺为“护国兴明之寺”。当年十二月,吴三桂率清兵入滇,永历仓惶西逃。知空在鸡足山无法立足,遂只身进入楚雄崇山峻岭中的九台山,“把茅三载”,在居士姚泰廷山巨资帮助下兴建了气势恢宏的“大方广寺”。受到在昆明慈云寺传法的临济宗密行寂忍大师的赞誉,命人到九台山,传临济宗三十三世与他,赐法名学蕴。从僧人墓碑考证,滇中地区查到“觉续广读书,学通宗道成,教知悟祖师”15字演派。学蕴法名,是入九台山后密行寂忍所传。

知空除住持大方寺外,还到各地弘法,曾应非相之请在水目山升座时说:“水目佳山,是出佛产祖之地,声传六诏,灯续五天,人杰地灵,昔之净妙、皎渊诸大老,曾于此山、此刹、此座之上,大阐玄风,挥弘祖道。若论道之一字,彼诸大老亦不曾前,山僧今日亦不曾后。大众会么?会则盖天盖地,无古无今,运水搬柴,尽是神通妙用;不会则礼佛看经,都成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今日众僧既于山僧处求受心地戒法,须知即心是戒,即戒是心,心戒无二,万善从生。”可谓快人快语,超凡洒脱,讲求心戒一体,即心是佛。

知空精研佛乘,能诗善文。从现存学蕴撰书的《凌云方丈若海师祖寿藏铭》、《开山檀越姚公之墓铭》看,其书法洒脱遒劲,“笔墨纵横,运气生动”,自成一体。其诗文流畅且深悟禅理,如“吾家远住在天边,此去江南路万千,三千灵文山岳大,五灯慧命一丝悬。洞庭渺渺天连水,黔国悠悠地接滇,将此身心奉尘刹,兴教无碍祖师禅。”还有,“凿破鸿濛无觅处,且随风月下瀛州。”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知空于1689年圆寂,终年77岁,其弟子奉肉身于楚雄九台山“临济正宗三十三世知空禅师寿塔”。进士陈士烙之为撰写塔铭:“大师檀山,蕴名空字,诞洱水阳,鸡足出世;得少林髓,传临济棒,述天童云,为宗门无;戒光定力,自少而然,摄化群品,名闻八埏;道高腊长,巍巍丈夫,百季幻色,归此浮图。”概括了大师生平。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明季滇南高僧辈出第二”,列知空学蕴为明季滇南高僧,载曰:知空学蕴,洱海王氏,徐霞客游记十三,己卯九月初九条:“入野和静室。野和为克新徒,自居寂光,以其徒知空居此。年少而文,为诗虽未工,而志甚切,以其师叔见晓寄诗相示,并已稿请正,且具餐焉。”即此人也。幼入寂光寺祝发,初从大力、野愚、彻庸及西蜀了凡诸宿参究,虽并承其教,而疑情不释。后居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随参无住,住深许之,欲付以法,俄而辞去。永历至滇,命晋王李定国平楚雄永昌叛军,凯旋时学蕴遇于道中,因止晋王至鸡山,请免山中徭役,晋王允之,复随至昆明,表果山果,明帝嘉之,赐勅寂光为“护国兴明之寺。”国变后,入九台,把茅三载。

担当和尚赠诗云:“别久休嗟路不通,九台高峙在空中,怪来闻问无温语,独有凝寒可赠公。”

苍波洪希

洪希禅师(1613~1707),字慎字,号苍波,大理太和县人,俗姓何,7岁依鸡山大觉寺遍周和尚剃染为僧。后入妙峰彻庸下座下习禅受具足大戒,嗣法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二世,法名洪希,号苍波。1639年随彻庸师到水目山。

洪希为人谦和,无住开堂讲经,他不以同辈自矜,主动领单参究,聆听于法堂。后来非相升座传法,他不以师辈挟长自满,仍虚心入堂参究。希深通佛理,严于律己,苦心修行,据《高映日记》,他与洪希交友40年,知其衣破衲衣八十春秋,有施主赠给新衣即转赠行人。虽体瘦如鹤,清枯若不胜衣,但黄光四射,坐而不言,长年不卧,毫无倦色。希曾阅藏十载,有人问经论律,皆能随口而答一宇不遗。他还善书法能诗文。

洪希为僧,精严戒律,一事不放过,寸步不苟行,具平常心,持忍辱法,年老时仍赴斋堂与众僧吃斋。为僧俗楷模。约在水目30年,于1671年应嵩山和尚之请至鸡足山开堂。年九十,仍六根聪利,言论清明,勤学操行,犹然不倦。

洪一 号法海,定远王氏子,皮工生理。礼彻庸,求决生死,示以参究“万法归一”,历年不倦。一日食饮,忽然有省,掷筋曰:“三界三界,吃粥拈菜,明明这个,谁缚汝在,逍遥纵横,了然无碍,行住坐卧,放下皮袋。”彻庸曰:“汝今日如病得汗。洪一礼拜而退。后居白云窝,跏趺而逝。茶毗日,烟化白云如盖弥月不散。同时与洪一得法者,尚有洪闻,定远人,孝义卓著,深通内典,住持妙峰。洪众,大姚人,精戒律,具大忍力,侍彻庸开山。性善,大姚庠生出家,持律最严,年逾八十精勤不懈。洪上,普安人,操履不群,旁通儒业。洪南,楚雄人,克勤知岁,善属行仪。洪度,号不空,临安人,形仪魁杰,语音如钟,弃官为僧,奉道真实。洪能,杨林人,内刚外柔,进道猛锐,皆彻庸门下龙象也。(《妙峰山志》)。

容光祖真

祖真禅师(1765~1846)号容光,俗姓尹,赵州弥阳人。1岁丧父,19岁书辞母诗一首:“奔波幼泡事如麻,折去林枝少一芽;吾母能栽菩提树,优昙蕊放钵罗花。”径往水目山礼慧觉禅师得度为僧,再至禄丰海玉律师座下习戒律,受具足戒。

祖真得戒后,至楚雄紫溪山寂光寺源淙楼参学,与无为禅师结伴出滇云游参学十二载,朝名山,访大德,广印知识。参天台山悬崖头陀时,曾问“如何是清静法身?”头陀曰:“无缝塔中折斤斗。”再参拜金山长老,老知自云南来,遂问“云南有彩云,几时现彩?”祖真答:“慈云遍界,甘露普施,紫气东来,彩云南现。”祖真问老:“如何是灵山分半座?”老答:“有德者居。”祖真回滇参妙高峰归源和尚,问:“如何是即心即佛?尚答:“梅子熟。”回禄丰拜海玉律师,海玉示“静虑回心自觅真如。”再到妙峰山拜会下禅师,嗣临济宗第三十五世后归水目地藏寺化缘接众。慧觉禅师涅槃,祖真发静多罗行,礼大悲忏3年,精修戒法,撞幽冥钟三载,避观护持波罗提木叉6年,定抱蒲团六根清静,静悟无生五蕴皆空,报十年寻梅子万法归一。经三请始出山住持佛事,弘传佛法。

祖真曾先后到妙峰山德去寺、紫溪山钵盂庵、姚州德云寺、龙华寺、鸡足山大觉寺、定远梵仙寺、昆明圆通寺等佛门道场开堂传戒,“说印空四有之经,演大乘小乘之义。”凡参学者问道,容光皆开示曰:“身外无佛求,何须遍大千!灵山通性海,自觅是真诠。”一时僧众云集,求法者不远千里登山,水目丛林梵音浩渺,缁众堂堂,“超西迤而道冠南滇”。

祖真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二月二十六日圆寂。年前曾对众僧说:“如来大师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三十九年,春秋八十,今山僧八十有二,终朝湛然”。“时光易度,幻体非坚,再等百日,吾定去矣!”终前,留辞世偈曰:“参禅不会行未修,直把弥陀卦心头,形身幻体娑婆内,撒手西归极乐游。”说声:“大众念佛吾去矣!”趺跏而逝。

公元1848年,林则徐西征路过水目山,听罗军门讲述容光崖居穴处,冰消瓦解,清高达道,定则般舟自度,慧则法海度人,通达如意诸法。林公叹曰:“智者难逢”。遂挥毫为容光祖真寿塔碑铭篆额曰:“真如沙门”。该碑今立于不目山宝华寺旁五祖坟塔院之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