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明代西天僧考略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杜常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代西天僧考略

  杜常顺

  智光,字无隐,姓王氏,山东武定州人,生于元至正八年。“幼而聪慧,阅读辄不忘,十五岁辞父母出家”,①后于北京吉祥法云寺“礼西天迦湿弥罗国板的达萨诃咱释哩国师传天竺声明记论之旨”,②“得亲仪范,昕夕请益,聆声通意,渐达梵音,遂为入室弟子”。③明洪武初偕其师游方五台诸山。七年,师徒一行奉太祖诏至南京,“召询便殿答问之际,见智光语通梵汉,命译班的达所携经典。筑庵钟山,给具供帐,颇示优崇。乃即其师《四众弟子菩萨戒》译为汉文,词简理明,众所推服”。④洪武九年,智光奉诏随师“访(补)陀,于江南诸名山踪迹殆遍”。⑤萨哈拶释哩去世后,“精释典,负才辩”,又通梵语的智光被太祖委以出使西藏及邻近尼八剌(尼泊尔)等地的使命。从洪武十七年到永乐初年,智光三次西使“宣化”、“抚谕”,于明前期与西藏地方政治宗教关系的拓展及发展对外关系上卓有贡献。⑥同时,智光于佛学“经藏之蕴旁达深探,所译显密经义及所传《心经》、《八支了义真实名经》、《仁王护国经》、《太白伞盖经》并行于世”,且“行性纯简”,⑦故深得太祖、惠帝、太宗、仁宗、宣宗以及英宗诸帝的褒重与眷待,“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⑧据《补续高僧传》卷一智光本传,太宗时,智光先后为僧录司右阐教和右善世,居南京西天寺;永乐十五年,“召至北京,论义称旨,俾居崇国寺,赐国师冠”。仁宗继位后,赐封号为“圆融妙慧净觉弘济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并赐金印以及冠服、伞盖、幡幢、供器、车马等等。又扩建北京大能仁寺令其居住。这所寺院后来实际上成为智光门徒即“西天僧”的大本营。至宣德三年,宣宗奉太皇太后懿旨,出内帑在北京阳台山建大觉寺,延智光。“俾居之,以佚其老。并敕礼官度僧百余人为其徒”。《日下旧闻考》卷106《李纶重修开元寺碑略》载,宣德三年,智光奉旨兼住大觉寺,“往来憩息于此地,爱其土厚水甘,风气攸萃,意图兴创,出己资,命工市材建立,仍请额为‘开元禅寺’。”英宗即位,加封智光为“西天佛子”,并赐予诰印及冠服、舆马、幢盖、供器等等,①赏赉重厚。宣德十年智光去世后,塔葬于大觉寺侧,英宗遣官赐祭,“仍敕有司具葬仪增广其塔,并创寺赐名西竺”。②天顺四年,追封为“大通法王”。③智光虽为中国僧人,但其学业却直接资受于萨哈拶释哩,并取梵语法名为“雅纳啰释密”( 汉译即“智光”,清人改作“雅尔鼐罗密克”)④。正因为如此,明宫廷对智光及其门人也以“西天僧”、“西竺僧”或者“西域僧”相待。智光本人即获国师、大国师、西天佛子及法王等名号,而这一般都是明皇室给予来自西藏及“西天”诸地佛教僧人的待遇。智光去世后,其塔葬处所建寺院也被赐名为“西竺”,其弟子于其荼毗处所建寺院则被赐名为“西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