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走近中医大家:清代名医徐灵胎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龙泉原创   作者:中医之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知不觉,习医已多年。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及仅有的一腔热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自我怀疑,苦苦思索未来的出路,到如今基本确立以中医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走过了不少弯路,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现在我明白到,精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吸取中医前辈们的思想精华,是了解中医、熟习中医、进而精通中医的必经之路。

俗语道: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古代的文人胸怀救世之心,崇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故而古代许多名医皆由文人转为习医而成就。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中医是智慧的古人看待世界与人体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间蕴藏着丰厚的哲学内涵。而现代的教育与古代的教育已经脱节,内容甚至截然相反。是故现代人学起中医来更觉得分外费劲。因此,小编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多读古代中医大家的著作,与古人的思想接轨。虽然总说学术上要有创新,然而失去了继承,就谈不上发扬,更谈不上创新了。

因此,小编从本期开始,逐一介绍名家名篇,附上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各位读者分享。鉴于本人才疏学浅,请读者以看原文为主,所作评论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思考,切勿一概接受。

医学源流论

作者:徐灵胎(清)

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解读:

《医学源流论》乃吾师首要推荐之书。读毕确觉其医理明晰深远,令人拍案叫绝。且因作者的年代距今尚不远,措辞简洁易懂,易为今之读者所接受。再者,本书阐述了作者对医学界的许多错误观念的看法,指明了习医的路径和方法,对树立正确的医学人生观有重要意义,有心之人详读、精读,必有收获。

徐灵胎(1693—1771),原名大椿,曾名大业,灵胎乃其字,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业儒通经,博学多才,兼通天文、地理、数学、水利、文词、音乐、武艺,靠刻苦自学而精通医学,尤以医学著称于世。他博极医源,精于临床,勤于著述,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医学名著传世。徐氏精通养生之学,摄生有术,德高艺精,享年79岁。

《元气存亡论》为其开篇,提出了元气之存亡乃决断生死之标准。元气存则生,元气亡则死。而元气之多寡、潜藏之深浅、质地之坚脆,因不同物种、同种生物不同个体而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说,元气形成于先天,是先天注定的,若夏虫之寿命相对短暂,而人类之寿命相对较长,物种不同,亦有所差别而已。故元气决定生物的寿命,而元气具有自然衰竭的规律,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等手段或可以减缓其衰竭的速度,但终不可阻止其衰竭。而医者用药,目的是避免疾病损伤人体元气,要谨防用药不当,反伤元气。元气“附于气血之内”,“与脏腑相连属”,药物有寒热之偏性,有作用部位之归属,故用之太过或不当,必将损伤气血或脏腑,进而伤及元气。因此作者言:“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

元气是不能为肉眼所看见之物,但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也许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借助特殊的仪器“看见”元气,犹如现在的电磁波接收装置。但古代的中医已经认识到元气“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也就是说,元气虽也存在于五脏六腑之中,但其关键所在是在中医所说的命门之处。道家与佛家修行所护持之处,恐怕就是类似元气所在之处。故普遍认为修行可延年益寿,是否与修行具有补养元气的作用,则需要有识之士进一步探索。

作者论曰:“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这段话指出了上工是如何看病治病的。必须在邪气尚轻,病情发展到严重程度之前,保全元气,托邪外出。但为了避免敛邪,亦不能过于补益。若邪气过盛,则应立即祛邪,切勿拖延至邪气损伤元气之时。否则邪气一旦与元气相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则成难治难愈之疾。故上工亦应善于发现病邪于至轻至浅之时,此又为治未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