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语言>>正文内容

佛教对汉语文字词汇的影响(三)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   作者:张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促使凝聚成许多新成语

新词汇新词组大量涌现是佛教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可以说佛教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前面论及的许多字其中一些也可看成单字词、单音节词,如梵、塔、僧、偈等。

汉语有大量的成语。成语中就有许多常用者是直接表现佛中以佛教作比喻的(以《汉语成语词典》为限)。例如长斋绣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口蛇心,佛头着粪,佛眼相看,急来抱佛脚,借花献佛,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不看僧面看佛面。这些成语中的“佛”都发fó音,一看就知与佛教有关。此外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半路出家,穷庙富方丈,粥少僧多,泥菩萨过江(河),自身难保,等等。这些成语也一看就知来自佛教或以佛教作比喻。

有些成语乍一看似乎隐约与佛教有点关系,但不查已难知其来源和典故,也难以用好了。如不二法门,佛教意为直接入道,不可宣传的法。《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品”。现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门径。大吹法螺,法螺为僧尼祭祀时吹的梭尾螺壳。《金光明经·赞叹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后来转用于比喻说大话。大慈大悲,形容人的心肠慈善。《法华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现多用于讽刺口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佛家修行达到的一定阶段,魔指破坏善行的恶鬼,有时也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即“迷障”。语出《西游记》第五十回。原是佛家警告修行之人警惕外界诱惑的一种说法。恒河沙数,比喻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那样无法估算。语出《金刚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口头禅,佛教指不能领会禅理,只是袭用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语出《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四大皆空。佛教的说法,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四大,佛教指坚、湿、暖、动四种性能,有时又指人身。醍醐灌顶。醍醐指酥酪上凝聚的油。灌顶为佛教的一种仪式,有点类似基督教的洗礼。此成语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后来广泛用以比喻清凉舒适。邪魔(门)外(歪)道。本佛教名词,指妨害所谓正道的邪说和行为。《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后来引伸指妖魔鬼怪,现多指不正当的门路、途径和不正经的事情,并通常演化成邪门歪道。沿门托钵。钵指僧尼的食器,托钵指吃饭时以手托体到施主家乞食。比喻挨家讨饭,也比喻到处乞求。衣钵相传。衣指袈裟,钵同前。禅宗师父将道法传授给徒弟常常举行授予衣钵的仪式。后来比喻一般师徒之间技术、学问的传授,现多用于贬义。晨钟暮鼓。佛教规矩,寺庙早晨敲钟,晚上打鼓。语出唐代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后用来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的语言。清规戒律。清规本指僧人应守的规则。唐代僧人怀海曾撰《禅门规式》,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做出规定,称为《古清规》。戒律指佛教教徒所遵守的法规。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合起来后指佛教寺院订立的规则戒律,今泛指限制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或禁忌。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指佛、法、僧,三宝殿泛指佛殿。比喻没事不上门。

不少源于佛教的成语现已看不出什么佛教的痕迹了。例如辩才无碍,本佛教用语,形容菩萨说法义理圆通、语言流畅,毫无滞碍。语出《华严经》。后泛指能言善辩。当头棒喝,禅宗和尚接待初学之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领会的程度。后来泛指使人觉悟的猛烈手段,也比喻给人以严重警告或打击。顶礼膜拜,顶礼是佛教徒教徒拜佛时的最敬礼,行礼时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行冖时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现多用于形容对人崇拜得五体投地。解铃还需系铃人。本是佛教的一个比喻故事。现世报。佛教称做善恶之事得报于今生者,即现世报。《法苑珠林》:“所言虽实,人多不信,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哼哈二将,佛教所称的金刚力士,是执金刚杵护卫佛法的大神。在佛寺中立于寺门的两侧,作为护门神。《封神演义》把他们描写成有法术的监督押运粮草的官,一个鼻子里哼出白气,一个口中哈出黄气。后多用来比喻有权势者手下得力而盛气凌人的人(如果碰巧是两个);也比喻狼狈为奸的两个人。三头六臂,原指佛的法相,后转用以比喻特别大的本领。语出《景德传灯录》。五体投地。佛教徒行最高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叫作五体投地。这种大礼在今藏传佛教中最为常见。比喻敬佩到极点。语出《楞严经》。现身说法,佛教认为佛能够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现出种种身形来说佛法。后来比喻用来亲身经历作例证来说明道理或劝导人。语出《楞严经》。一丝不挂,原是指佛教徒用以比喻人没有一点牵挂,后来也形容人赤身裸体。语出《楞严经》。万劫不复,佛家说世界一成一毁叫一劫;万劫指时间极长。全语指永远不能恢复。语出《景德传灯录》。一念之差,一念,佛教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差指差错。全语常指因此引起的严重后果。语出《景德传灯录》和《类说》。开山祖师。原是佛教用语,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立寺院的人,后来比喻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派别、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无遮大会,佛教名词,指布施僧俗的大会。无遮是没有遮拦的意思。成语指不分贵践、僧俗、智愚、善恶,皆平等看待。语出《梁书》。回头是岸。回头指彻悟。佛家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只要觉悟,就能达到彼岸。后借用来比喻犯了错误的人只要悔改,就有生路。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孙女部,是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大千世界。语出《智度论》。今亦、广阔无边的世界。不可思议,佛教指言说思维所不能及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载:“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后用来指事物的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在劫难逃。佛家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作四劫。到了坏劫时期,有火、风、水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因此旧时把天灾人祸等厄运称为劫或劫数。全语原指命中注定要遭受灾祸,现在有时借指不可避免的灾害。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并以为六尘产生于六根。因此把所谓六根清静叫作一尘不染。后来多用于形容清洁,现在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染上一点坏的影响。还有一些成语,则是佛教僧人(不包括在家的世俗佛教徒)在佛教经典文献中首创提出的。例如电光石火、超凡越圣、老妪能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满城风雨、泥牛入海、抛砖引玉、森罗万象、神色不惊、万古千秋、五湖四海、自由自在、降龙伏虎等等。可见,佛教的传入发展和中国化促使形成了许多(约200多条)新成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