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文化的解释》中的符号学宗教理论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康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文化的解释》中的符号学宗教理论

  邓康宁

  内容摘要:

  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在他《文化的解释》一书中,作者用三大章节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宗教的符号文化意义。本文就是提炼其有关于对宗教的文化解释。本文首先简单是对以前关于宗教理论的简单回顾,然后,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格尔茨对宗教的文化阐释,以及他认为的关于精神气质,世界观与宗教象征的关系,最后,本文简单分析了格尔茨书中有关于一个爪哇的葬礼的案例。

  关键字:宗教,文化解释,符号学

  ⒈引言

  格尔茨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他把文化的概念引入对宗教的研究,他认为文化都是可以解释的文本,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也是可以对它的符号进行解释已达到被人们理解的程度。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因要归咎于当时的理论背景,当时的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只是对一些“大家”的相关宗教理论的扩张,而没有从诸如哲学、历史、文学等科学寻找分析性的观念。因此,作者就从文化方面对宗教进行阐释。

  首先,要理解格尔茨提出的关于宗教的理论,就必须看看他的理论背景。在他之前,他认为关于宗教研究方面有四位先贤,他们是:涂尔干、韦伯、弗洛伊德和马林洛夫斯基。而与他的宗教理论相关的应该是韦伯和马林洛夫斯基关于宗教的理论。韦伯在宗教方面提倡“理解”的方法,他想论证人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里的行为只有在他们对生存的总观念中才是可以理解的,宗教的教义及对教义的解释是这种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试图证明宗教观念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马林洛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一书中,阐释了文化与宗教的关系,认为“文化对于宗教的需求虽然是衍生的和间接的,但宗教最后却是深深地生根于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这些需要在文化中得到满足的方法之上。”他们的关于解释的方法论和对于文化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对格尔茨提出用文化的观点阐释宗教奠定了理论基础。格尔茨将他的宗教研究限制在文化层面上,他认为文化是“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可以看出,他认为文化是一种用符号表示的意义、象征和概念系统,它通过指号、符号、所指含义、交际等表现出来,社会人类学要注意对于宗教的研究要关注其中的符号意义系统。

  ⒉格尔茨关于宗教的文化阐释

  首先,格尔茨将宗教定义为一个依靠被披上实在性外衣概念的普遍秩序在人们心中建立的具有真实性的情绪和动机的符号象征体系。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2.1象征符号体系用来表示符号的意义是作为概念载体的物体、行动,事件、品质或关系。

  象征符号是一种概念可以感知,可视的形式,但是不能把象征符号的维度与社会行为的维度等同,象征的符号维度是凭借想象构造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是从经验的事件中抽象出来的。关于文化模式有两种理解,一种就是认为它是一种符号体系或符号复合体,通过社会的和心理的过程来塑造公众行为,社会的过程类似于基因,通过形成一套仪式的语言,姿势,法器等从非存在创造存在,而心理的过程是指通过幻想和想象来构造和认识存在。另一种认识是认为文化模式是一些“模型”,是象征符号集,这个“模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为了”,一个是“属于”。“为了”强调的是操作非象征体系,是一种模仿行为,在整个自然界都有;而“属于”强调的是象征结构,不提供模仿源,具有行为的倾向性,只有人类中才有。文化模式的心理与社会过程就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的转换。

  2.2对于宗教活动来说,象征符号引起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倾向:情绪和动机。

  动机既不是行为(这是有意向的行为)也不是感觉,是进行某类活动或产生某类感觉的倾向性。动机具有方向性质。例如:“心平气和”就是指一个人面对某种事情时倾向于维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情绪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心情,仅仅只在强度上变化,不具有任何方向,宗教象征引出的心境变化,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喜悦到平静,自信到自卑等过程。动机具有目的性,而且一般要经历一段时间,动机是可以解释的,情绪一般是一触即发,可能没有原因的,或者是无法用言语解释的,是一种无缘无故的情绪低落。

  2.3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秩序。

  因为宗教总是对人类生存的世界一种解释,人类如果没有宗教符号与符号体系的帮助,就会对自己存在的世界感到混乱,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无法解释自己与社会,他人,自然等的关系,没有方向感,对前途一片渺茫,无法对付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导致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无序。文化模式的符号体系如果混乱了,那么,死亡,婚外恋,精神错乱等不正常事件的发生,就无法得到解释,导致人的分析能力缺乏。宗教可以帮助人们忍受“情感压力”,当人们面对疾病或痛苦,如果没有宗教把人们带入一个虚幻的世界,人们将无法忍受。正如像佛教的经典的经文所宣扬的一样,这个世界所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人只有经过赎罪才能得到超脱。当人们进入一个没有道德约束或邪恶道德的世界时,会感到一种困惑或无助,只有通过宗教符号体系,人们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社会秩序才会良性运行。

  2.4给宗教信仰披上实在性的外衣,宗教符号体系的缺乏导致人们存在挫折、痛苦和道德混乱,从而驱使人信仰宗教符号。

  宗教观是一种看待生活,建构世界的态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它与人们其他三个理解世界的观点——常识观、科学观和美学观不同,“宗教作为文化体系,以其符号活动通过揭示世俗经验的不和谐性,产生、加强以至神圣化的,也正是这种感觉。”宗教与人类创造的文化之一的常识观的不同就是,宗教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研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纠正,而是一种接受和解释,把现实中无法解释和合理化的东西进行概括和抽象,提炼出一套象征体系,让人们信仰;宗教与科学观不同的是,它不是对现实世界持怀疑态度,它把世界当成一个非假设的真理世界,要求献身于社会,从而得到超脱;宗教与艺术观的不同在于,不是对实际存在的假象和幻想,而是用想象的符号和语言来构造想象中的神圣物的形状和特征。宗教信仰的真实性就是宗教仪式,在仪式中,把人们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于一套符号体系和表演活动融合在一起,完全公开的仪式用辛格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表演”。作者介绍了巴厘人的一个戏剧性的文化表演——一个被称为浪达的可怕的女巫与一个称为巴龙的可爱的妖怪的斗争,战争最终并没有哪一方获得胜利,但是它是通过群众的参与这种狂热的、混乱的宗教仪式,其中混合了嬉戏,表演,恐惧等的文化特点,使信仰合理化和有真实感,使人们相信它的存在接受权威的存在。

  2.5心境和动机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各个民族不同的气质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也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仪式,气质与个人的心境和动机相互作用和影响。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这些都充满了这些民族的气质,平静的爪哇人不习惯有负罪感的马努斯人,通过不同的仪式,使得心境和动机的类型外显出来,给人以独特的真实感。

  因此,可以看出,格尔茨对于宗教的分析中,把宗教现象作为一个文化的体系,它通过象征体系的符号系统进行表述,为个人或群体提供一个关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看法,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观念体系,赋予一个道德的、认知的甚至的是情感的含义,宗教的文化功能也产生了它的社会和心理的功能。格尔茨认为当今人类社会学的研究应该着重对分析构成宗教的象征符号所表现的意义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对宗教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活动进行分析。

  ⒊精神气质,世界观及对宗教象征的分析

  精神气质是格调、性格及生活质量,是他的道德风格、审美风格及情绪;世界观是对纯粹现实中的事物存在方式的描画,是自然、自身和社会的概念。精神气质不是一种行为或者事件,它表现为一种存在于行为或事件发生时的行为倾向,世界观是人对世界,自身与社会等的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文化通过符号展示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正如作者举的例子,在保尔.雷丁的经典著作《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中,奥格拉拉人因为相信圆圈是神圣的,因此他们把提皮做成圆形的,在所有宗教仪式的集会中都团团围坐,通过宗教象征形式——圆圈,与神话相连,把从自然中得到的灵感,提炼为神圣的圆圈,用于仪式活动中,并且作为本民族的审美风格和世界观,代代相传。

  大量的宗教象征交织在一起,只有在与宗教象征代表的世界观、审美风格及道德规范一致的人,才被视为“当地人”。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观与当地的价值体系一致时,才是契合的。在爪哇,把那些非常不道德的,粗鲁的人,精神不健全的人都视为“还不是爪哇人”。当然,宗教象征所表达的价值体系因文化和地区而异,不同地区的人构建现实的眼光不同。一个宗教象征不止表现文化中好的一面,也表现反面的价值,谋杀,疾病,压迫等对世界产生破坏力量的价值。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鲜明的,不仅是因为他们赞颂某种高尚的东西,而且因为他们谴责某种卑劣的东西;这个民族的美德与罪恶都被风格化了。

  为了说明宗教象征的类型的不同,作者举了爪哇人的宗教仪式:皮影戏。爪哇受印度教、伊斯兰教及异教影响都非常大,要想知道个人在如此多的宗教象征体系中选择了那种精神气质与价值观的混合形式,只有通过宗教象征的表现形式——仪式得到。把人看成是一种符号化、意义的动物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研究内容,对于人类学来说,对宗教与价值观的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格尔茨的对于宗教理论的文化阐释除了汲取前人关于宗教的理论探讨外,自己也作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来加强和检验自己关于宗教的研究。作者对于宗教仪式的研究是要着重从宗教的社会变迁方面进行的研究,同等探讨文化的和社会的过程。文化与社会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通过仪式活动来外显化,是对行为对于行动者的意义方面的考察,而社会体系就有其自身的模式表达方式,是行为的形式,是对行为对社会体制功能方面的促进作用方面的考察。文化与社会体系的区别在于,文化的特征是“逻辑——意义的整合”,社会体系的特征是“因果——功能的整合”。作者对于爪哇东部中断的葬礼的研究就是一个揭示“逻辑——意义整合”与“因果——功能整合”区别开来的研究实例。

  作者研究的是爪哇东部的一个小镇Modjokuto的葬礼。在这次葬礼中,作者也身临其境,并且作为一个观察者考察了整个葬礼的过程,利用文化人类学家的知识,理解当地人的理解,阐释当地人对文化的理解。围绕葬礼发生的冲突,是因为当地居民在葬礼方面有着高度整合的文化传统——参照伊斯兰教的仪式进行,但是由于党派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葬礼却没有如实进行下去,失败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社会结构(因果——功能)方面的整合形式与存在于文化(逻辑——意义)方面的整合形式之间的断裂,导致了社会与文化的冲突。举行葬礼地区的人在社会上是城市的,但是在文化上仍然是乡村的,他们的世界观,精神气质,道德规范既不是完全是城市的,也不是完全的乡村的,在如此得模棱两可的背景下,一个当地居民越来越难以确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特别是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态度和看法,也越来越难以选择特定事件的象征符号仪式,正是这一事实引起了围绕葬礼而产生的心理与社会的紧张。一个仪式并不只具有文化意义,也具有社会互动的意义,意义的文化要求与社会互动模式之间的协调,要求在城市环境中对与农民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宗教象征体系的平衡,要求因果——功能的整合与逻辑——意义的整合的一致,此地葬礼的中断就是一种文化与社会体系的断裂,当需要进行宗教仪式时,不仅没有保持反而破坏社会的平衡。

  ⒌小结

  格尔茨是美国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于70年代创立了解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对文化作深度的描述,在人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首先扩展了前人关于宗教方面的研究,主张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体系来研究,宗教就是一种文化通过象征符号展示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在《仪式与社会变迁》中,作者作为一个参与观察者,把宗教的社会过程与文化过程同等探讨,既强调“因果——功能”的整合也重视“逻辑——意义”的整合,研究宗教对于社会变迁和造成的社会心理的紧张。他通过深描的方法,理解当地人的理解,解释当地人的解释,对葬礼的中断给予自己的解释,认为是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的断裂。

  参考文献:

  [1]牛宏.视宗教为一种文化体系--简述克利福德·吉尔兹的宗教理论[J].世界民族2006年第一期

  [2]吕大吉.为什么说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宗教又如何作用于各种文化形式?——关于宗教与文化之关系的若干思考(之三)”[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吕大吉.比较研究后的质疑:宗教果真是一切文化的本体与核心么?——关于宗教与文化之关系的若干思考(之四)[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4]王铭铭.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J].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5][美]Clifford Geertz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

  [6][法]Raymong Aron著.葛智强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7][英]马林洛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邓康宁,女,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E-mail:dengkn@126.com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