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炳灵寺:梵宫崒嵂与云齐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炳灵寺:梵宫崒嵂与云齐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0公里的黄河北岸,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

  为了亲眼目睹和详细了解这座在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石窟,记者冒着岁末的严寒前往采访。出了永靖县城,有两条路可以到达炳灵寺,水路是从刘家峡大坝乘坐游船,沿黄河古道逆水而上,便可到达炳灵寺。记者选择了陆路,有近三分之一的路程是山间土路。其山叫小积石,山势蜿蜒巍峨,奇崛陡险,转过林立的群峰,十万佛洲的恢宏景象便展现在了眼前。

  见证岁月的十万佛洲

  炳灵寺所在的小积石山千峰攒涌,黄河浪涛倒映奇崛瑰丽的石林,景色雄奇而秀丽。在群山簇拥之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炳灵寺”三个苍劲的大字,在千仞绝壁之上显得异常醒目。

  据史书记载,炳灵寺附近由于地势险要,又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北据黄河天险、西控山口要隘、犄角河西、肘腑陇右的战略要地。官差、旅人、商贾经临洮、临夏取道炳灵寺过黄河,经青海、张掖,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或经青海进入西藏。晋代高僧、大旅行家法显西去印度,曾在这里驻留,炳灵寺第169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墨书题记。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苑川(今榆中)建立西秦政权(185年—431年)后迁都于金城(今西固)、粃罕(今临夏)等地。炳灵寺的位置正好位于西秦三处都城之间。西秦统治者弘扬佛教,炳灵寺就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圣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西域佛学大师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粃罕,“领止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169窟题记中得到印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炳灵石窟和石林也有生动的描述。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李靖讨伐吐谷浑,侯元鼎会盟吐蕃,以及唐蕃信使往来,都曾经过这里。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称“炳灵寺”。炳灵,系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佛洲。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野鸡沟及佛爷台等部分组成,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不断的开凿与修缮,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以下寺最为集中,现存窟龛195个,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达27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

  留传千古的雕塑艺术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169窟内十六国西秦时期的造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窟内造像大部分为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特别注意作品的神采和意境的表现。炳灵寺169窟内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如西秦造像中有的佛像,并排而坐,身姿挺拔,神情庄重。有的身姿健伟,匀称和谐,刚健中透出英武和智慧。有的佛像着轻薄透体的通肩大衣,使躯体的轮廓充分地暴露,挺拔潇洒,刚劲有力,体现了人体的美感。十六国时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说是秦汉雕塑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炳灵寺石窟内的北魏造像,从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和造像技巧的纯熟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代。在造像内容上,除了十六国时期通常出现的近似圆雕的佛、菩萨等形象外,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佛传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积的浮雕。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丰富了佛教雕刻艺术的内容,另一方面装饰了窟龛的壁面,使北魏时期的窟龛更加庄严辉煌,艺术风格也由十六国时期的粗犷奔放转为细致入微。

  炳灵寺石窟中,西魏、北周、隋代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这一时期,对佛教艺术风格的逐步突破与改革,使雕塑以崭新的面貌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北周和隋代的雕塑艺术家及工匠们,在他们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使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的雕塑,无论是石雕,还是泥雕,都以饱满富丽、热情奔放和充满活力为特点。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体现了一种意气风发和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

  炳灵寺石窟中的宋代雕塑数量不多,在雕塑技艺上注重写实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十分接近。

  琳琅满目的壁画

  被誉为艺术宝库的炳灵寺石窟,有近1000平方米壁画,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自十六国时期佛教兴盛以来,西北地区佛教艺术、绘画艺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具有独特新颖的艺术感染力。

  炳灵寺169窟是一个集中反映西秦佛教艺术的自然大窟,窟内壁画虽已经历了1600余年的历史沧桑,但仍保持着鲜艳如初的色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于北壁的一幅较大型的佛说法图。画面上的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曲臂上扬作说法状,头光及背光外有象征性的菩提树枝叶,莲台下绘圈状翻转的水波。佛两侧绘二菩萨拱手向佛侧立,右菩萨后上方又绘两袒露上身的飞天,手持供物,飘带飞扬,身躯呈“U”字型迎佛飞舞。这种飞天造型与莫高窟呈“V”字型的早期飞天极其相似,反映了佛教艺术在地域上的传承与发扬。

  在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中,6龛无量寿佛背光上的一组伎乐天,手持上鼓、箜篌、阮咸、排箫、筝等乐器。她们的各种舞姿以及乐器的组合都是研究古代舞乐的重要史料。

  炳灵寺北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佛画的刷新重绘,保存下来的不多。

  隋代壁画主要是8窟南、北壁的赴会菩萨和供养人画像。画中的菩萨头束高髻,巾带飘扬,姿态生动,神情各异。

  在唐代小巧玲珑的佛龛中,还遗留着许多装饰画,其中以藻井最为精美,以华盖为中心,四边饰以植物纹、云纹、火焰、宝珠、垂幔等,变化巧妙,色泽艳丽,具有强烈的装饰美。

  炳灵寺元明时期的壁画数量众多,色彩浓重热烈。内容以藏传佛教佛像为主,在技法上仍然继承了唐宋传统,线条圆润严谨,色彩艳丽,表现手法呈现出丰富、厚重的风格。

  名噪海外的《游仙窟》

  以丹霞地貌著称的炳灵石林,在遥远而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旅人游子为之倾倒,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咏叹。现流传有诸多优美的诗歌,如山西诗人高弘在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游炳灵寺,写下《灵岩寺》一诗,名著于世:梵宫崒嵂(zulǘ)与云齐,风景繁华入望迷。丈室钵龙含法雨,禅床春燕落香泥。

  烟消宝殿山容净,日转疏林树影低。僧在定中空色相,松窗月暝夜猿啼。其中盛唐时期文学家张?所著的《游仙窟》,则是以炳灵寺石窟为背景而写成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传奇小说,也是最早把炳灵寺石窟介绍到日本、朝鲜等国的重要文献,是研究炳灵寺石窟在国外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

  张鷟(约660年一740年),字文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其文章在当时甚为流行和被新罗(今朝鲜)、日本所看重。《游仙窟》叙述的是作者“奉使河源(今青海)”途中在炳灵寺石窟经历的爱情故事。作者开篇写道:“若夫积石者,在乎金城西南,河所经也。《书》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山是也。……张骞古迹,十万里之波涛;伯禹遗踪,二千年之阪。深谷带地,凿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冈峦之势。烟霞仔细,泉石分明。”寥寥200余字,说明了炳灵寺石窟的方位,描写了夏禹治水、张骞西使等踪迹。

  《游仙窟》在日本古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游仙窟》写成不久即被日本人“出金宝”购去,在中国曾一度失传。一千多年后,版本学家杨守敬先生在调查国内已失传而日本尚有留存的古书时才发现,并著录于《日本访书志》,才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重视。

  《游仙窟》传到日本,上至皇室,下至百姓,争相传阅,把它当作了国粹,保存至今。平安朝时代,《游仙窟》不仅作为日本文学作品被编入《唐物语》一书,而且进入了语言教学的领域,被视为中国语言的规范读物,等同于《尔雅》、《诗经》、《汉书》等典籍。

  来源:兰州晨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