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万幻唯余泪是真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幻唯余泪是真

  作者:何云

  1978年,中国刚刚步出文化大浩劫大荒芜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晨曦初露。在山遥水远的湘西故乡,我临近高中毕业。一场高中作文比赛,侥幸拔得头筹,我获得奖品一件:赵朴初著《永怀之什》。书读得不太

  明白,但是十分新鲜十分珍惜,原因很简单,对于在文化荒芜中生长的人来说,它和古典文化遗产一样,会打开一个感性的美好世界,会播下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一些种子。

  十五年之后,这份因缘萌发,并且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那时,我已经读完了佛教专业的研究生,并从地方调到了北京,在一个不可谓不“对口”的国务院直属机关工作,境遇不可谓不尚佳,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完全

  自主的选择:要么继续在机关里工作,奔一份公务员的前程,要么到这个机关下面的团体下面的部门(此话并非“绕口令”),奔一条“文化”的道路。经过慎重的考虑,并办理了必要手续之后,1993年底的一天,在机关同事外事司孙伟先生的热情帮助下,我拉上行李,奔上了后一条道。在汽车开出卫兵站岗的那个机关大院一瞬,我无限慨然,没有任何外力迫使我需要走这条道,这只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宿命般的选择结果:只为这条路的那一端有一种无可抗拒的文化的宗教的感召,有一位赵朴初老人。

  我的新去处,正是赵朴老晚年手创并领导的佛教文化机构。兴之所至,身体允许,老人会突然拄杖含笑来门前。

  予生也晚,等到后生小子我历经烟水百城,终于看见赵朴老时,老人的人生历程早巳进入最辉煌的华彩乐章,在他的耀眼光环之下,京华灯火楼台,来往有大德,谈笑皆鸿儒,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在20世纪最后20

  年里如斯占有一个国际性的“制高点”,“盟主”朴老步履从容,意态飘逸,携杖所至,立刻成为场面焦点、中心,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真古人所谓“望若神仙”者,中国文化几千年下来,这等风度,不见久矣,不知后人还能梦见否?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而非“风度”的世界,名满天下如赵朴老,也引用古训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我有幸聆听教诲的机会里,除了谈谈梁武帝,便多是不那么美妙不那么轻松的话题,或沉吟数说苏东演变与宗教命运,或忧愤痛斥日本极右势力……

  这类话题不止跟我一个人谈,“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老人有意警示后人平?

  许多人都知道,朴老所担当的大任,不止佛教,虽然佛教最重,但是还有政协,还有民进,还有中外民间友好,还有文化活动……好比若干个手指头,那么,仅仅站在一个手指头上,在这个指头的一条摺缝中,能对朴老有多少了解?臀易约憾裕沂?BR>当然远远不够懂赵朴老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对老人浩翰精神世界的仰望和观察吧!这个世界有多大?我们已经了解的才有多少?九十三年的人生中,经历多少惊涛骇浪?五十年之中,看饱多少兴亡?

  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著名的佛教大家,大德大居士,平生才具远非一域一隅可以局限,志向发挥如何,全凭时节因缘,不过最后精神指归都在佛教。

  2000年初夏,赵朴老往生,我万里来归,在北京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期纪念专号。在采访他的老友启功先生时,从启老那里终于得到一种答案。启老告诉我说,朴老平生最喜欢他的姻亲所作一首诗(事见访问记和启老本人纪念文章),诗如下:

  万幻唯余泪是真,轻弹能湿大千尘。

  不辞贱骨酬天地,幸有吞声到鬼神!

  赵朴老在最后这二十年里,时节因缘之故,话语空间比之往昔不知大了多少,许多人都听到他讲“弱者”这个概念。从各种角度看,朴老当然都是强者,人生的强者。但是,任何圣贤的强大和崇高,都不可能取代

  他们内心的独特感受,他们对荒谬与悲哀的深入洞察,他们对于人生无奈与无常的真实承担。甚至后面的因素同样造就了他们希圣希贤成佛成仙的道路。比如说,何谓“弱者”?这主要是在落实宗教政策、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的申诉之语,“莫谓低眉便可欺”。然而,以一个内心虔诚并且是文化的佛

  教徒眼光言之,“弱者”何尝不是沉痛的夫子自道?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真正的信教者必然归于“弱者”,言行举止过于“文化”了的信教者更是弱中之弱,弱而至于极弱,那么,“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哪!曾经强势者转眼灰飞烟灭,长留天地的,不止是无数“弱者”的辛勤劳作成果,还有弱者的心声,“万幻唯余泪是真”,后生小子我们还能比赵朴老经历更多的“万幻”吗?

  不可能!如此历幻历劫之后,不在内心皈依我佛行吗?不可能!

  初见朴老,老人问我年纪,并笑说:“我比你大五十六岁!”作为一个精神上的远远的仰望者,虽然麾下驱驰不过七年,但是赵朴老将是一本够我读几十年的大书。

  2001年4月27曰,我住进北京西四、中国佛协对面的一家旅馆,和同事一起完成朴老逝世周年纪念文集的最后编辑工作。淅沥春雨,飘洒在赵朴老生前走过无数回的这条街道上。

  对于我来说,形式上的告别早有过了,2000年正月十五承朴老和夫人约见,与两位老人合影于医院病榻之前,我远行之际。步出北京医院大门,我知道,我这是永远离别了这位不世出的历史性人物,连同他代表的整整一个佛教时代,“从此天涯孤旅!”但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告别,则是今夜,夜雨声中,青灯一盏,笔削两支,书稿千张,清泪数行——依然是没有任何外力,需要我来承担这份绝对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我只是来向朴老告别,长亭更短亭,作最后的一次告别。

  别了,赵朴老。若干年之后,回首往事,我依然还会不悔,并且会骄傲地说,年轻的这段时光,曾经追随过一个历史性的人物,——“赵朴初”的名字是漠漠平林,是叠叠高山,是滚滚长江,虽然才短短几年,虽然

  还需要几十年慢慢来读,但是,我来过,我看见过,我经历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心智的培养
下一篇:唐兴寺与唐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