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定光古佛探索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国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定光古佛探索

  《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三期

  作者:林国平

  一、前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为了能在异国土地上扎下根来并发展壮大,逐渐走向世俗化。佛教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学理论由艰深繁琐演化为通俗简明,成佛的道路也由漫长的苦行修炼甚至要累代修行发展为剎那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二是僧侣从清净的寺院走向喧闹的尘世,由不食人间烟火发展为积极介入民间社会生活,主持或参与祈祷超度亡魂、驱邪镇妖、祈福禳灾等活动,扮演巫觋的角色;三是许多“有功德于民”的比丘和少数比丘尼在生前或圆寂后,成为“有求必应”的地方保护神,接受百姓的顶礼膜拜。

  佛教较迟传入福建,唐中期之前佛教在福建的影响很小,到唐末五代,福建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宋代达到鼎盛。由于福建佛教迅速发展和繁荣时期也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进程加快时期,所以与其它地区相比,福建佛教的世俗化色彩较为浓厚。以佛教俗神为例,出现在福建历史上的佛教俗神不计其数,至今仍在福建民间有较大影响的还不少,诸如清水祖师、三平祖师、显应祖师、扣冰古佛、惭愧祖师、满和尚、月光禅师、定光古佛、伏虎禅师等等,本文仅探讨定光古佛信仰问题,其它的福建佛教俗神另文探讨。

  二、关于“定光古佛”

  定光佛的名称由来已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定光”条曰:“(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m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别记。”《大智度论》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瑞应经》卷上载:“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表莲灯,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从上述记载可知,定光佛即然(燃)灯佛,因其点化释迦菩萨而成佛果,当九十一劫时,将转世普渡众生。

  我们知道,佛教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说,三世各有一名佛祖主持普度众生,称三世佛,通常认为过去世佛是迦叶佛,现在世佛为释迦牟尼,未来世佛为弥勒佛。在三世佛中,崇拜过去世佛的人不多,崇拜现在世佛的人最多,而由于未来佛总是能给善男信女以希望,所以崇拜的人也不少。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年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善男信女对现世生活失去信心,许多人就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世佛祖身上,祈求未来世佛早日降世,超度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与此同时,各种未来佛转世救度众生的神话传说也随之产生。在民间,关于未来世佛是哪位佛祖,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除了影响最大的弥勒佛之说外,还有燃灯佛、定光佛、无生老母等为未来世佛的说法。

  有关定光佛将转世普渡众生的传说,在五代时期的一些地区流传。当时有人将定光佛转世普渡众生的传说与朝代的更迭联系起来,鼓吹宋太祖是定光佛转世,以此来争取民心,为赵宋王朝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卷一中说道:

  五代割据,干戈相侵,不胜其苦。有一僧,虽佯狂而言多奇中。尝谓人曰:“汝等望太平甚切,若要太平,须待定光佛出世始得。”至太祖一天下,皆以为定光佛后身者,盖用此僧之语也。

  宋代初年甚至有人以宋太祖和宋高宗均出生于丁亥年,进而附会宋高宗也是定光佛转世,《曲洧旧闻》卷八又载:予书定光佛事,友人姓某,见而惊喜曰:“异哉!予之外兄赵,宗王也,丙午春同居许下,手持数珠日诵定光佛千声。予曰:‘世人诵名号多矣,未有诵此佛者,岂有说乎’。外兄曰:‘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定光佛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予时独窃笑之。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观公书此事,则再出世之语昭然矣,此予所以惊而又悟外兄之梦为可信也。予曰:“定光佛初出世,今再出世,流虹之瑞,皆在丁亥年,此又一异也,君其识之,公其并书之”。

  无独有偶,佛门中也有人宣称是定光佛转世。宋朱弁《典洧旧闻》载五代宋初的浙江西湖法相寺的长耳和尚为定光佛转世,曰:吾浙西湖法相寺,有长耳和尚肉身,相传此僧为定光佛转世。据《十国春秋》:长耳和尚于干佑初化去,而宋太祖己生于天成二年矣,未能附会为一也。[1]

  查《十国春秋》卷八十九<列传>中有关长耳和尚的记载颇为详细:僧行修,泉州人,本陈姓子,生而异香满室,长耳垂肩。迨七岁,犹不能言。……长游方外,至金陵瓦棺寺,祝发受具,参雪峰义存。武肃王天宝时,行修至四明山中,独栖松下说法,天花纷雨。又趺坐龙尾岩,结茅为,百鸟衔花飞绕。宝大元年,来杭之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乏水给饮,卓赐岩际,清泉迸出。干佑初,忠铭王以诞辰饭僧永明寺。行修遍体疥癞,径上座。王见大不敬,遣之去。斋罢,僧延寿告王曰:‘长耳和尚,定光佛应身也。’王趣驾参礼,行修默然,但云永明饶舌、俄顷跏趺而化。……后赐号宗慧大师。

  又据《涌幢小品》载:定光佛,初为和尚,号法真,耳长九寸,上过于项,下可结颐,吴越王宾礼之。居定光院,既寂,漆遗蜕,目翕口微开张,以院为寺,正殿居中,龛蜕居左,覆以楼,殿屡毁,不及楼。[2]

  民国《武平县志.艺文志》引《湖濡杂记》:佛名行修,耳长数寸。吴越王于梁开平时,据两浙之地,佛瓢适至。永明禅师告之曰:“此长耳和尚,定光古佛应身也。”是定光之号,五代时有之,不自宋昉也。而宋因灵异加尊焉。[3]

  又载:杭州法相寺,定光佛之金身在焉。瞻礼者盥手熏香,香烟一缕,上从七孔而出,弹其腹若空。谓所有郡人岁于正月六日为佛诞事,爆竹冲霄,响彻空谷,遥与虎林、秦望诸山相答应,至今传者谈为盛事.[4]

  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代方匀《泊宅编》记载,江西婺州有一位俗称猪头和尚者,百姓以为他是定光佛转世,曰:婺州有僧嗜猪头,一啖数枚,俗号猪头和尚。三衢之守,召师食,自牖窥之,见一鬼从旁食,师无预焉。师寻坐亡,阅师辞世颂,知是定光佛。[5]俞樾在抄录《泊宅编》的有关定光佛转世的资料后,颇有感慨地说:按吴越时,长耳和尚为定光佛转世,事见《十国春秋》,至今西湖法相寺,其遗蜕存焉。乃此猪头和尚,亦云是定光佛,何定光佛转世之多耶。[6]

  三、闽西流传的“定光古佛”

  在闽西客家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定光古佛,均不同于以上各说。现存最早的有关记载闽西定光古佛生平的文献是南宋文人周必大(1126-1204)的《新创定光庵记》:定光,泉州人,姓郑名自严。干德二年(964年),驻锡武平南安岩,淳化二年(991年)别立草庵居之,景德初(1004年)迁南康郡盘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守赵遂良即州宅刱创后庵延师,至八年(即祥符八年,1015年)终于旧岩。[7]

  周必大对定光古佛的生平的描述虽然比较简略,但寥寥数笔清晰地勾画出定光古佛生平的基本轮廓,没有任何神话色彩,成为后世志书撰写定光古佛传记的蓝本。由于古代同安县属泉州府管辖,故文中说定光古佛为“泉州人”。

  现存较早而且比较详细记载定光古佛生平和宋代定光古佛信仰的是《临汀志》。《临汀志》成书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由汀州知州胡太初修、州学教授赵与沐纂,是福建仅存的三部宋修方志之一(另外两部为《三山志》和《仙溪志》)。《临汀志》原书早佚,近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廖天敏先生据《永乐大典》辑校成册,弥足珍贵。据胡太初、赵与沐的序跋可知,早在隆兴二年(1164年)汀州就修纂了《鄞江旧志》,庆元四年(1198年)又续修了《鄞江志》,《临汀志》是在这两部旧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道释”的记载特别详细,为后世志书所不及,其中定光古佛传就多达二千余字,从中既可以了解定光古佛的生平,也可以窥见定光古佛信仰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情。

  关于定光古佛的生平,《临汀志》载:定光古佛,俗姓郑,法名自严,同安县人。祖父仕于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郑自严出生,11岁时出家,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游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在那里盘桓五年后,告别圆净法师,云游天下。干德二年(964年),来到武平县南安岩,见这里石壁陡峭,岩穴天成,遂结庵于此。景德初(1004年),应邀往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住持禅院。三年后返回南安岩。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赵遂良慕名延请郑自严到汀州府城,建寺庙于州府后供其居住,以便往来请教。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初六圆寂,享年八十二岁,遗偈共一百十七首,其中二十二首乃亲笔所书。定光古佛去世后,百姓收集其遗骨及舍利,“塑为真像”,顶礼膜拜。[8]

  上述郑自严的出生年是笔者根据其圆寂于淳化八年推算的,有关郑自严的出生年代,文献记载不尽相同,主要有五代说和元代说二种:

  1.五代说。主张郑自严出生在五代时期的除《临汀志》的作者外,元代刘将孙、清代的杨澜及康熙《武平县志》、光绪《长汀县志》和民国《福建省志》等的作者也持此说,但在具体出生年上又有分歧。元代刘将孙在《养吾斋集》卷二十八<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中承袭了《临汀志》的郑自严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享年八十二岁说法。杨澜《临汀汇考》卷二对郑自严的出生年说的比较含糊,但认为其为五代时人是很明确的:“南唐保大年间,宁化天华山伏虎禅师诞生其地,为居民叶千益之子。生时天为雨花。同时,定光佛亦来武平,为白衣岩主,汀郡沙门,一时称盛。……伏虎、定光,生为汀人,没为汀神,救旱御兵,至今崇祀。”而《福建省志》、《县志》、《府志》多记载定光佛卒于宋淳化八年,如康熙《武平县志》卷九<人物.方外志>和光绪《长汀县志》卷二四<人物仙释>有完全相同的记载:“淳化八年,师寿八十有二,正月六日申时集众而逝,遗骸塑为真像。”民国《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宋方外>:“自严本姓郑,泉州同安人,沙门家所称定光佛是也。年十一出家得佛法,振锡于长汀狮子岩。干德二年,隐于武平县南岩。……淳化八年,坐逝,年八十有二,赐号定应。”而《福建高僧传.宋一》也记载:“郑自严于淳化乙卯正月初六,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肋卧而化,谥曰定光圆应禅师。“查历史年表宋代淳化年号只有五年,并不存在上述各志书提到的“淳化八年”之说,也无《福建高僧传》所说的“淳化乙卯”年。“淳化八年”和“淳化乙卯”年很可能是“大中祥符八年(乙卯)”之误。另外,王增能先生据武平《何氏族谱.序》的“北宋干德二年(964年),郑自严卓锡武平南安岩,时年四十八岁”的记载推算,认为“公元917年为定光古佛诞生年,确属明白无误。”[9]

  2.元代说。《元至治自严尊者碑》:“略曰:自严尊者,元仁宗时曾应诏入都,灵异卓著。南归杭州,遇山出蛟,以帝赐金钟覆之。入闽,喜此岩有‘一峰狮子吼,万象尽归依’语,启道场,敕赐藏经。尊者接诏归,有句云:‘九重天上恩纶赐,顺得昙花满路香’。旋示寂于杭。闽人塑遗像于寺及岩中。“清末诗人丘逢甲见到此碑的记载后,不加考证,信以为真,认定定光佛是元代人,并说:“今所传宋封定光圆应大德普度古佛者,当元仁宗而讹。”[10]

  造成上述文献记载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历史上宣称定光古佛转世的人不止一个,后世把他们混为一谈,如宣统<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碑文中有:

  按大师姓郑名自严,闽之泉州同安人也。《胡壖杂记》云:‘师名行修,耳长数寸。后梁开平时,吴越王据两浙,师携瓢适至,永明禅师告之曰:‘此长耳和尚,定光古佛应身也。’行修盖师别一道号,非异人也。其封号已见于五代之初,其生当必于五代以上矣。……宗(“宋”之误)淳化间,坐化于杭州法相寺。杭人金其肉身,岩人塑其像以祀。[11]

  显然,碑文的作者误把杭州的长耳和尚与郑自严视为一人,结果在许多方面自相矛盾,闹出一些笑话。另一方面,由于年久代迁,一些文人学者在修志编书时,考证不精,以讹传讹。笔者以为,周必大和《临汀志》的作者离郑自严圆寂的时间较为接近,他们的学术态度也较为严谨,所以,有关郑自严的生平记载也较为可信,根据其卒年来推算出生年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凡是与《临汀志》不同的说法均不太可信。

  四、“定光古佛”的传说事迹

  定光古佛在世时,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神话传说事迹,这些神话传说事迹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除蛟伏虎,为民除害。如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定光古佛云游天下,路过大和县怀仁江时,江水突然暴涨,浊浪翻滚,当地百姓说是蛟龙经常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定光古佛手写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骤退,变成一片沙洲,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龙洲”。相传汀洲城南的龙潭中有孽龙危害百姓,定光古佛也投偈潭中,孽龙遂消声匿迹。又传定光古佛设道场时,“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淳化间(990-994年),牧场中的牛被老虎伤害,定光古佛闻讯后,直奔牧场,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写上偈语,第二天天亮,猛虎死于路中。

  二是疏通航道,寻找泉水。相传景德初(1004年)定光古佛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中布满槎桩,船只常常触桩而沉没,定光古佛用手抚摸着槎桩,说道:“去,去,莫为害!”当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涨,槎桩均被江水冲走。到了盘古山后,发现井水枯干,禅院缺水,遂用禅杖敲井沿三下,说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溅崖之声不绝于耳,天明,井水涌出满溢。又传祥符四年(1011年),郡守赵遂良结庵州后请定光古佛住持,庵前有一枯池,定光古佛“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三是祈雨阳。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赵遂良请定光古佛搭台祈晴,获应。不久,又发生旱灾,郡守胡咸秩遣使到南安岩请定光古佛祈雨,定光古佛写一偈语给来使带回汀州,刚进入汀州境内,大雨倾盆,是年喜获丰收。

  四是为民请命。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则由当地百姓代交,定光古佛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定光古佛询问,定光古佛拒不回答,郡卒张晔愈怒,令人焚烧衲帽,可是火烧尽了衲帽越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从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五是神通广大。相传宋真宗时,有一次在京都设宴请全国高僧,在皇帝面前无人敢就坐。定光古佛姗姗来迟,进殿后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对面,宋真宗感到惊讶,问道:“大师从何处来?几时起行?”定光古佛答道:“今天早上从汀州来。”真宗不相信,又问:“汀州太守是谁?”答道:“是胡咸秩。”宴毕,真宗故意叫定光古佛带一些斋饭赐给胡咸秩。斋饭带到汀州还不,胡咸秩惊诧万分,上表谢恩。真宗接到胡咸秩的表文后,才相信定光古佛非等闲之辈,称之为“现世佛”。又传祥符初年(1008年),广东惠州有一艘运载砖瓦的巨船搁浅于河源县沙州,僧侣来到南安岩请求定光古佛帮忙。定光古佛书写一首偈语给来僧,来僧持偈到搁浅的船上,船只莫名其妙地拔动,顺利航行。[12]

  上述神话传说事迹曲折地反映两个历史事实:一是定光古佛在世时曾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受到群众的爱戴,故亲切地称之为“和尚翁”[13];二是定光古佛在世时就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其影响不限于闽西,在江西和广东等地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自江以西,由广而南,或刻石为相,或画像以祠,家有其祀,村有其庵[14]。”郑自严圆寂后,很快被群众奉为神灵,尊称为“圣翁”[15]。

  值得注意的是,定光古佛去世后,许多文人士大夫也纷纷撰写诗文,盛赞定光古佛,志称:“名公巨卿,大篇短章,致赞叹意,无虑数百篇”[16]。

  其中以大文学家苏东坡的赞词最为有名,他写道:定光古佛,不显其光,古锥透穿,大千为囊。卧像出家,西峰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住,无天中尊。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鸟集。驱使草木,教诲蛇虎,愁霖出日,枯

  旱下雨,无男得男,无女得女。法法如是,谁夺谁与?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释之,遂终白衣,寿帽素履,发鬓皤皤。寿八十二,与世同波。穷崖草木,枯腊风雨。七闽香火,家以为祖。萨埵御天,宋有万姓。乃锡象服,名曰“定应”[17]。

  郑自严在世时,百姓虽然就把他看做是定光佛的托胎转世,《鄞江集》载:“初波利尊者自西土来住盘古山,即有谶曰:“后五百岁有白衣菩萨自南方来居此山,即是定光佛也。”《临汀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初,南康盘古山被利禅师从西域飞锡至此,山有泉从石凹出,禅师记云:“吾灭五百年,南方有白衣菩萨来住此山。”其井涌泉,后因秽触泉竭,与议请师主法席,以符古谶。师许之,乃泛舟而往。[18]然而据现有资料来看,郑自严在世时,只有“白衣岩主”、“和尚翁”等称号,去世后不久,百姓称之为“圣翁”,还没有径称之为“定光古佛”的记载。郑自严被朝廷正式敕封为“定光”封号是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五、“定光古佛”的封赐

  我们知道,宋代地方神明追封敕号蔚然成风。敕封的程序一般是地方官僚或乡绅上表请封,列举所谓“功及生民”的种种“灵异”,朝廷派人到实地核实后,就颁诰敕封,所以宋代所敕封的神明很多,但也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只要有申报便必定敕封,而是有一定的规制可循。史称: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欲更有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19]

  据《临汀志》引《行实篇》记载,郑自严获得朝廷的八字敕封也并非易事,前后花去

  近百年的时间,请封过程如下:

  熙宁八年(1075年),郡守许公尝表祷雨感应,诏赐号“定应”。崇宁三年(1104年),郡守陈公粹复表真相荐生白毫,加号“定光圆应”。绍兴三年(1133年),虔寇猖獗,虔化宰刘仅乞灵于师,师于县塔上放五色毫光,示现真相,贼遂溃。江西漕司以闻,绍兴二年(疑为“三年”之误)嘉“普通”二字。干道三年(1167年),又嘉“慈济”,累封至八字大师。民依赖之,甚于慈父。……绍定庚寅(1230年),寇挺起,干犯州城,势甚岌岌,师屡现灵。贼驻金泉寺,值大雨,水不得渡。晨炊,粒米迄不熟,贼众饥困,及战,师于云表见名旗,皆有草木风鹤之疑,遂惊愕奔溃,祈求乞命。汀民便生,皆师力也。嘉熙四年(1240年),州人列状于郡,乞申奏赐州后庵额,有旨赐额曰“定光院”。续又乞八字封号,内易一“圣”字,仍改赐“通圣”,今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20]。

  刘将孙《养吾斋集》也有类似的记载:

  熙宁八年(1075年),守许当之祷雨感应,初赐均庆禅院开山和尚号”定应大师”。至崇宁二年(1103年)守陈粹言白衣菩萨木雕真相。绍圣三年(1096年),于额上连眉间生白毫百余,茎毫末,各有舍利。至四年,面上右边及后枕再生白毫,有旨加号“定光圆应”,仍许遇圣节进功德疏,回赐度牒一道。绍兴三年(1133年),以江西转运司奏虔州南安岩定光圆应大师于虔之虔化县塔上放五色毫光,惊破剧贼李敦仁,收复二县,乃赐“普通”二字。干道三年(1167年),再以福建转运司奏汀州祈祷列上实迹,复加赐八字,师号为“定光圆应普通慈济大师”。嘉熙四年(1240年),敕以师像留州治后庵,赐后庵额曰“定光”,仍于封号中易一“圣”字云[21]。

  从郑自严的八字封号的由来,还可以看出两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一是去世后的定光佛,其主要职能是祈雨和御寇,除此之外,“他如起疫疠,解冤诅,盲者视,跛者履,猎者悔过,机械者息心,梦寐肸蠁,迁善远罪,起死回生,无远弗届。”而且还有保佑科甲仕途的职能,其职能大大超过生前。其中治病的方法最为有趣,“凡病而祷者,奉纸香上,良久可得药。药五色,红、黄者即愈,褐者、缓黑者不可为。或轻如炉灰,或实如粟粒[22]。”二是郑自严的八字封号有六字来自闽西官员的请封,有两字来自江西南部官员的请封,这种情极为少见,说明在两宋时期,定光佛信仰主要在福建的西部、江西的南部地区流传。

  六、崇奉“定光古佛”的寺庙

  宋代,定光古佛信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闽西武平县均庆寺,所谓:

  若其化后,香火之盛,栋宇之崇,其威光显赫,不可殚载。(南安)岩介乎闽广之间,前五里为梅州境,幽篁旷野,极目无居人,寇盗之所出没。然数郡士女,结白衣缘,赴忌日会,肩骈踵接,岩寺屹然,道不拾遗,无敢犯者[23]。

  其次是江西吉安的西峰宝龙祥符寺。《养吾斋集》卷十七<西峰宝龙祥符禅寺重修记>记载:

  庐陵(江西省吉安一带)城中诸禅现大神信道场者,西峰第一。西峰之盛,繇定光古佛。古佛之得道,繇圜净禅师。圜净则西峰之第六世也。今法堂题‘古佛参处’以此然。郡士民与四方皆知事定光,请药药现,五色异彩。祈嗣悉应,祷雨阳雨阳若。……定光之辞世也,圜净曰:“留福德镇山门”。以是西岩虽盛于临汀,而灵异尤着于庐陵与仰山等方寺。盛时,每岁孟春六日,人皆袨服车徒,波腾尘沸,十里争道,环为园林,游娱炫丽。地主遨头歌衢击壤,耳喧目夺,忽转禅林,乔木如云,高堂法座,风幡肃然。虽接迹坌至,入门意消。稽首足尊,生平何行,未有不俯仰自失也。

  定光佛在广东的北部也有较大的影响,洪迈《夷坚志》记载这样的故事:宋贶益谦,少时遇一僧人,相约到梅州见面,绍兴以后,宋氏到梅州当官,“追忆僧言,至即访之,彼人云:‘未尝有。’或曰:‘此邦崇事定光佛,庵在城外,有签告人,极灵感。’欣然往谒。再拜,仰瞻貌像,乃一化僧真身,与昔溪上所睹无少异。自是日往焚香致敬。既而因母老故,恩许自便.作木像僧真,舆以归。到新安,于宅旁建庵,名曰‘慈报’[24]。”

  南宋末元初,由于战乱,一些寺庙被破坏,连武平南安岩的均庆寺也“寺焚碑毁”。有些寺院在元代初年被重修,如南岩均庆寺于元代初年重修,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均慷慨解囊,捐资修建,到大德七年(1303年)已是规模宏伟的寺院,当地官员刘将孙描写道:“予客授临汀,大德癸卯,有旨诵经,环一郡六邑,惟南岩均庆禅寺定光古佛道场有新藏。于是陪府公莅焉。贝叶新翻,列函严整,宝轮炫耀,栋宇高深,龙蛇通灵,护持显赫。”后来,又得到汀州、梅州、循州、惠州、连州等地善男信女的巨额捐资,修建了大雄宝殿、雨华堂、山门、五百罗汉堂、云会堂、斋堂、塔等建筑,并购买若干寺田,经过元代的修建,均庆寺成为汀州最大的寺院[25]。

  江西庐陵西峰宝龙寺在元代初年也因战乱焚毁,“仅存灵柱”。总管周天骥发大誓愿,用三十年时间募缘修建,繇门达堂,鼎新越旧。宗风法席,炜炜煌煌。佛殿尊严,法堂重阁。僧会宏宇,宝藏新轮。古佛殿祠,深靓环拱。僧寮方丈,潇洒不尘。廊庑改敞,山门增高。补松种树,像设金碧。制器备用,既美既完。施田日增,度徒岁广。其余力者,为太平桥。厥自至元丙子,以及大德丙午,西峰新寺,无处不新,无物不备[26]。

  七、明清以来的“定光古佛”信仰

  明清以来,定光古佛信仰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奉祀定光佛的寺庙增多,分布也较广

  元代以前,有文献记载的奉祀定光古佛的寺庙不多,而且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和广东三省交界处。明清以后奉祀定光古佛的寺庙剧增,分布也较广,黎愧曾《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题辞》写道:

  佛氏之盛,精蓝绀宇遍海内,而汀之禅院独称定光,定光禅院于临安、于泉南、于江右、无弗有,而汀为最着[27]。

  武平县南安岩均庆寺作为定光古佛信仰的祖庙,曾在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十六年先后两次被重修,乾隆十六年的重修所需银两,除了在武平境内募缘外,还“外募十方,远及台湾”[28],一共花了一千多两银子重修,使之更加富丽堂皇。在武平县,还有伏虎庵、禅果院、定光伏虎庵等奉祀定光佛的寺庙[29]。在沙县洞天岩建有老佛庵,庵旁岩石上雕刻着定光古佛的睡像,俗称“灵岩睡像”,旧时这里香火鼎盛。洞天岩还“有长耳佛像,水旱祷着灵迹”[30]。建瓯县铁狮山定光岩,“深邃奇绝,中祀定光佛”[31]。顺昌芹山“里人以为定光佛第二道场”[32]。泰宁也有定光佛的传说,曰:

  干德间驻锡于邑之保安寺,趺坐三月余。夏日偶游叶家窠,见儿童饮于溪,因谓曰:“溪水夏则不净,不宜饮。”遂随手指地,涌泉成井,夏清冬浊。后在汀州武平之南安岩示寂,邑人塑其像,称曰南安公[33]。

  连城县白仙岩、崇安县大浆岭以及清流县境内都建有寺庙奉祀定光古佛。[34]

  明清时期定光古佛信仰还传入台湾省,至今台北、台中还有若干座专祀定光古佛的寺庙,最有名的是淡水鄞山寺。

  (二)与定光古佛传说有关系的“胜迹”遍布闽西、闽北地区

  据文献记载,定光佛在世时,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各省,尤其在福建留下许多与之有关的“胜迹”,如清流县灞涌岩,这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胜境,相传“旧无水,定光佛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返,始有泉涌。其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莫寻其源”[35]。连城县滴水岩,“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36]。上杭县东安岩,“宋定光佛常栖于此岩”[37]。武平县是定光佛信仰的中心,有关“胜迹”尤多,如禅果院后有龙泉井,常有龙珠在井中发光,相传为定光佛所凿。离南安岩数十里处的绿水湖,水色深绿,相传为定光佛创院时,拄锡成湖,建寺院的杉木从湖中涌出,定光佛取其绿色的湖水为颜料画梁柱[38]。南安岩前有12座山峰并峙,相传因定光佛的偈语“一峰狮子吼,十二子相随”而得名。黄公岭上有泉水名圣公泉,相传乃定光佛杖击泉涌,泉口虽仅杯勺大小,但千人饮之不竭。武平县还有蛟塘,相传亦为定光佛所凿[39]。武平县的许多地名也由来于定光佛的神话传说,如“寄子岭”的传说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相传宁化余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不久,妻子果真怀孕,生下一子。余某夫妇感恩不尽,抱着儿子一齐到南安岩均庆寺叩谢,想不到离南安岩20里处小儿子突然死去。余某夫妇仍坚信定光佛法力无边,定能使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就把儿子暂且安放在荒岭,一起到南安岩均庆寺进香祈祷。拜毕,回到荒岭,死去的儿子早已复活,正坐在那里吃馒头呢,后世人称此荒岭为“寄子岭”[40]。

  (三)与定光古佛信仰有关的某些宗教活动转化为民俗

  定光古佛在闽西的影响很大,被当地百姓奉为最灵验的神灵,志称:

  汀人朔望岁时持香灯,诣院稽首礼拜者,男女常及万人[41]。

  《榕村语录》也说:

  闽自五季,崇尚佛教,汀中古剎,昔时创建者甚多,但迄今庙貌剥落,俗中敬奉者,只有定光(伏虎)二佛,其余寺观率改为关圣大帝庙矣。由于定光古佛的影响很大,有些与之有关的宗教活动久而久之就转化为民俗。一是“抢佛子”习俗,光绪《长汀县志》载:汀俗佞佛,民间借祈报之礼以间行怪事,如郡城正月初七,鄞河坊迎神于南廨寺前,将长竹二竿结伏虎佛号牌于上,嗣艰者分党纠集,候迎神毕,牌坠下,听各攘臂分抢,抢获者众,用鼓乐果导引归家,以庆举子之兆,间有获应者。不记肇自何年,俱昔日好事之徒为之。[42]

  《闽杂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长汀县向有抢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长竹二竿悬数十小牌于杪,书伏虎佛号,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长钩钩之,一坠地则纷然奇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之兆。然亦有应,有不应,惟其纷夺,或至斗殴涉讼耳。[43]二是“请湿风”、“请燥风”习俗,汀州府城东南赤峰山有定光佛寺,为一郡最高处。寺中一长幡,久雨久晴则竖寺前,有风自南来幡脚飘北,次日必晴,俗谓之“请燥风”。久晴求雨则竖寺后,有风自北来幡脚飘南,次日必雨,俗谓之“请湿风”[44]。有时还要抬出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的神像巡绕田野,祈求丰收。杨登璐《芷溪竹枝十九首》之五:

  首夏青苗发水田,定光伏虎绕横阡。醮坛米果如山积,奏鼓冬冬祝有年。[45]

  八、余论

  随着定光古佛信仰的进一步扩大,各种神话传说大量流传,这些新出来

  的神话传说与宋代相比,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人情味较浓。《洞天岩志》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大图京率兵至百步铺,有两位僧侣晋见,说:“城即开,幸勿伤民。”言讫,忽然消失。第二天,又看见两位僧侣从卧龙山颠往下洒水,深感诧异,召见当地百姓询问,并描述两位僧侣的形状,百姓曰:“汀州府有定光、伏虎二位古佛,大王所见或许就是他们显灵。”大图京半信半疑,来到定光佛寺一看,所见到的僧侣与佛寺中的定光、伏虎古佛的塑像相同,遂命郡人重修寺院[46]。在这里,定光古佛不是像宋代那样通过“灵异”来阻挡或吓跑入侵者,而是见大势已去,采取了劝告清兵不要屠杀无辜的灵活措施来保护汀州百姓,成为一个“识时务”的神灵,富有人情味。

  二是与闽西人文紧密结合。一方面与何仙姑的传说相联系,据武平《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的父亲何大郎曾任宁化知县,定居在宁化石壁村,后唐天成元年(926年)迁居武平南安岩,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生女何仙姑。何仙姑自幼喜清静、不饮酒、不茹荤、隐遁在南安岩中修真,成为神仙。干德二年(964年),郑自严游历武平,选中南安岩为寺院,到处募化建造寺院。有人劝何仙姑另找地方修炼,仙姑不答应,说:“我生于此,长于此,静修于此,岂能舍岩而他住?”有一天,何仙姑出观看洪水,郑自严乘机入岩趺坐。仙姑回岩后,发现有大蟒猛虎盘伏在郑自严周围,十分驯服,就将所见告诉父亲。何大郎钦其神异,遂施岩为佛殿,并捐献地三十三亩八分,腴田四千七百秤,塘田四十六亩为寺院供养。乡人在建造佛殿供定光佛居住外,还构楼以祀仙姑[47]。另一方面与李纲的传说相联系,相传定光佛游历沙县时,变成一个老和尚,从溪南腾空而渡,正好被李纲遇见,李纲知道老和尚非凡人,就上前叩问姓名、住址,并要拜他为师。定光佛拒收他为徒后,李纲又以前程卜问。定光佛写一偈语送他,偈语曰:“青着立,米去皮,那时节,再光辉。”最初,李纲不知道

  偈语的含义,到了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围开封时,李纲应诏入朝,出任尚书右丞,翌年出任宰相,偈语的预言(“青着立”三字寓“靖”字,“米去皮”三字寓“康”字)得以验证[48]。《沙县志》卷四又载,李纲被贬谪于兴国寺时,看见一个老和尚渡溪时,足不履桥,离地腾空而行,觉得诧异,尾随和尚到洞天岩。老和尚在岩石上闭目养神,李纲待老和尚醒来后,前去与他攀谈,井边走边谈,至溪桥才相别。待李纲回首,发现老和尚驾云腾雾而去,才知道老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

  三是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观。相传某地筑陂,因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拢。一天,一位老太婆给筑陂的儿女送饭,正好遇到变化成乞丐的定光佛向她乞食。老太婆将筑陂事及家中困苦状一五一十地告诉定光佛,对他的乞食面有难色。定光佛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开了,老太婆见他饿成这个样子,忽动恻隐之心,将所有的饭菜施舍给定光佛。定光佛吃完后,来到水陂,叫众人走开,即脱下草鞋,甩往垄口,弹指间水陂合拢,且十分牢固,经久不毁。乡人德之,立庙奉祀。又传定光佛某日到武平县梁山下的萝斗坑一带化缘,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而且连借锅煮饭也不给柴火,定光佛说:“我只好用腿当作柴火了。”说罢,竟将双腿伸入灶膛,哔哔啪啪烧了起来。须臾饭熟,餐毕,定光佛扬长而去。富人发现定光佛双腿完好,而家中的饭桌、板悉被烧光,遂持打狗棍追了上来。定光佛行走如飞,来到水口,背起一块大石头放在梁山顶,让石头悬空而立,危危欲坠,使为富不仁的富翁担心巨石从山上滚下来而惶惶不可终日,以示惩罚。[49]

  以上关于“定光古佛”的讨论,明确地指出中国人信仰佛教的另一个面貌,这是以往研究中国佛教的学者,所不重视或忽略的。“定光古佛”这个案例,显示佛教在中国化、区域化的过程神异、俗民性,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附记:本文据我与彭文宇合着之《福建民间信仰》中之“定光古佛”部份,增补改写而成!

  注:1.朱弁《曲洧旧闻》卷8。

  2.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28〝长耳和尚〞条,《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

  册,页35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8月。

  3.民国《武平县志》卷10〈艺文志.重建三宝殿碑记〉,转引自王增能〈

  谈定光古佛——兼谈何仙姑〉,文载《武平文史资料》第八辑。

  4.同注3。

  5.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13。

  6.同注5。

  7.开庆《临汀志》卷7〈仙佛〉。

  8.同注7。

  9.王增能〈谈定光古佛——兼谈何仙姑〉,文载《谈武平文史资料》第8辑。

  10.民国《武平县志?古迹》,转引自王增能前揭文。

  11.同注10。

  12.以上传说故事均见开庆《临汀志》卷7〈仙佛〉。

  13.同注7。

  14.刘将孙《养吾斋集》卷28〈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景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集部一三八,别集类。

  15.同注7。

  16.同注7。

  17.转引《临汀志》卷7〈仙佛〉。光绪《长汀县志》卷24〈人物.仙释〉说上述赞词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写的。实际上黄庭坚的赞词是:“石出山而润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今得云门拄杖,打破鬼窟灵床。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山中故友任商量。”(见《临汀志》卷7〈仙佛〉。)

  18.同注7。

  19.《宋史》卷105〈礼八〉。

  20.同注7。

  21.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卷28〈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一三八,别集类。关于定光佛的封号,据说河南洛阳白马寺有一碑文,雕刻宋徽宗祟宁二年(1103年)的敕书,其中有“定应大师赐号定光圆应大师;……汀州武平县南安岩均庆禅皖,今后每遇圣节各许进奉功德……”的字样,进一步证实《临汀志》记载的可信度。然而,民间对于定光古佛的封号,另有说法。〈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真宗朝,御斋召天下名僧。师现身说赴谒。上问何来?对曰:‘今早自汀州来。’上异之:‘郡守谁?’曰:‘屯田胡咸秩。’斋罢,忽倦卧,上以黄袍加其身。今睡像之塑,昉乎此也。赐金钟,重以千计,并命持馔,食往赐汀州守。谢诏归,有‘九重天上恩纶赐,拾得昙花满路香’之句。以伞把悬金钟至汀,馔食尚温。咸秩惊异,疑是妖,命左右即以钟覆之,铄火三日不熄。发视之,但类有点汗而笑曰:‘近日天时较暑耶?’咸秩愧惭,乃叙其事表谢,且建寺于府署之东。或谓是时并晋封圆应大德徽号。一说御斋乃仁宗悼念李太后,召僧追见,众僧无朮。师独以能言不现身,现身不能言。请言,许能言,因咒,果得与言。仁宗大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均庆护国禅师’”民间还流传这样的传说故事:定光佛施行法术,让李太后现身与宋仁宗见面后,大喜过望,遂给自严封号,连封数次,让他选择,自严就是默默无语。宋仁宗笑道:“您这个和尚作么不说话?你呀,真是尊古佛。”郑自严随即谢恩。据说“走光古佛”之称由此而来。(上述资料转引王增能前揭文)

  22.同注21。

  23.同注22。

  24.洪迈《夷坚志》第4册〈夷坚志补〉卷第十四,页1679,中华书局出版

  1981年10月。

  25.同注21,卷17,〈汀州路南安岩均庆禅寺修造记〉。

  26.同注21,卷17,〈西峰宝龙祥符禅寺重修记〉。

  27.《临汀汇考》卷4〈山鬼淫祠〉。

  28.同注3。

  29.详见〈洞天岩志〉。

  30.明董其昌《画禅寺随笔》卷3,《笔记小说大观》第12册,页126,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复印。

  31.《八闽通志》卷5〈地理〉。

  32.同上书,卷10。

  33.乾隆《泰宁县志》卷9下〈仙释〉。

  34.详见《临汀汇考》卷2〈山川〉,康熙《崇安县志》卷1〈方域〉及〈洞天岩志〉。

  35.《临汀汇考》卷2〈山川〉。

  36.同注31卷9〈地理〉。

  37.《闽书》卷2〈方域〉。

  38.详见《洞天岩志》。

  39.同上注。

  40.详见《定光大师来岩事迹》。

  41.同注35。

  42.光绪《长汀县志》卷33〈杂识〉。

  43.《闽杂记》卷7,〈抢佛子〉。

  44.同上书,卷1,〈燥风湿风〉。

  45.转引民国《连城县志》卷17〈礼俗〉。

  46.详见《临汀汇考》卷4〈山鬼淫祠〉。

  47.转引自王增能前揭文。关于八仙中的何仙姑的籍贯,众说纷纭,有零陵人说,有歙县人说,有武平县人说。福建自古是巫术盛行的地方,历代女巫很多,百姓通常称女巫为“某某仙姑”。武平县的何仙姑是否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值得作进一步探讨。

  48.详见《沙县志》卷15〈祥异〉。

  49.同注9。

  (录自《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三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