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新庄慈祐宫十八罗汉像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清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庄慈祐宫十八罗汉像

  陈清香撰

  新庄慈祐宫位于淡水河西岸,或传创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北台湾最早的妈祖庙。最初汉族移民垦拓、草搭茅屋供奉神像以求庇祐,其后移民日增、聚落形成、郊商云集,遂募款易茅屋为殿宇,在雍正年间已然建物三进、宫庙规模初具。

  到了乾隆年间、新庄地区埤圳凿成,垦地扩增,义学书院成立、文风渐盛。又加粤东人建广福宫、汀州人建武圣庙、泉厦郊商建保元宫等。新庄俨然是北台湾经济文化的中心。慈佑宫开始由出家僧侣主持宫务,且承袭了禅宗临济派的法脉。

  嘉庆以下,新庄的地位虽逐渐为对岸的艋舺、大龙峒所取代,但是慈佑宫始终是新庄的信仰中心,由宫内所遗为数可观的清朝历代古匾,可得知殿宇迭经多次翻修及受当时主政者的关怀。而开山祖师殿内所奉的历代祖师碑,更可证明主持僧侣代代相传、法脉从未间断。

  而就慈祐宫现存的古迹古物而言,殿宇的宏伟已经被内政部指定为三级古迹。石碑、古匾、祖牌、神桌、法器等均弥足珍贵。而更可贵的是供在各殿宇内的天上圣母、福德正神、伽蓝爷、观音、十八罗汉、四海龙王、山神土地、达摩祖师、注生娘娘、文昌帝君等诸像,不但外形庄严,制作技巧精细,更承袭了闽南地区的风格与供奉方式,据庙方相传造像均由福建泉州匠师塑造。无论此说是否可考,至少这些供像均代表北台湾较早期的供像风格,迨无疑义。

  或许是供像的传神,引起了宵小之徒的顗觎,民国七十二年冬,宫内佛祖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和四海龙王等一夕失纵,庙方执事人员在痛心之余,虽经多方寻找,仍然下落不明。

  今年初夏慈祐宫方值部分殿宇修缮完成之际,忽闻有善心人士,在过去曾典藏十八罗汉像等,今日得悉原是慈祐宫失踪的供像,愿透过管道完璧归赵,慈祐宫在欣喜之余,除了择吉日将十八罗汉像等绕境游街之外,更盛大举办宗教法会及学术性的座谈会,以便肯定这批供像在台湾宗教美术史上的地位,本文先就十八罗汉的供像主题先予讨论,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关心乡土宗教、艺术的同好者一同来参予来认识,以下以先从罗汉的原始涵意谈起。

  罗汉原始含意

  罗汉二字原是佛家语,是梵语阿罗汉(Arhan)的省称,字义有三,即杀贼、不生、应供,杀贼是指杀死内心的烦恼贼,不生是指不受生死果报,应供义即应受人天供养。罗汉也是大小乘佛教的果位名,在小乘声闻四果是指,初果斯陀洹,二果须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阿罗汉既是声闻四果的极果,是佛弟子中修为最高的阶段。那是具备四智、八解脱,又有三明六通的法力。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等。因罗汉具有人所不能的神通。抽象的宗教涵义,反映在具体的形象,罗汉像便成了佛弟子、高僧、祖师等共同的造形,即光头无发无冠,身着僧服无装饰。但具有神通,能变化,能祈雨,寿命很长等的特性。

  在明清时代的大丛林佛寺,其大雄宝殿往往供奉十八罗汉像,而且每位均有梵文名字,那是源于唐玄奘大师所译的《法住记》一书所载,内容大意是,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时,将佛法嘱付给十六位大阿罗汉,要他们永住在世,不要离开人间,既保护虔诚的信仰人,也将大法永远流传下去。释迦所嘱付的弟子,原只十六人,但后世讹传成为十八人。

  十八罗汉的信仰在中土流传了千年,随着佛教的渡海来台,十八位印度人,便一个个取了汉人名字,化身为中国史上的高僧、祖师,融和了道教和民俗信仰,三四百年来,始终安静的守护在台湾寺庙的观音殿里,接受信徒的梵香祷祝,信徒们也早忘记他们原是印度人。

  台湾寺庙的十八罗汉者

  台湾寺庙有供奉十八罗汉者,非常普遍,而所供的位置约有数类:

  (一) 位于传统佛寺的正殿,此指寺内不供奉民间神祇,只供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天王护法等的寺院,如台南开元寺大雄宝殿。

  (二) 位于民俗佛寺的正殿,民俗佛寺,是指主殿以佛教像为主尊,其后殿或偏殿尚陪祀民间的神明,如妈祖、关公、土地、文昌等。台湾五座龙山寺,以及称观音宫、观音亭,或以岩为命名的民俗佛寺,其大雄宝殿均以观音佛祖为主尊,但两旁壁间则供十八罗汉像。

  (三)供于民俗宫庙的偏殿或后殿,如供于妈祖庙、武庙、开漳圣王庙等的后殿或偏殿其两壁间均有十八罗汉像,如台南的祀典武庙便设有观音殿,殿内供观音又十八罗汉像。而妈祖庙中,如台南大天后宫、开基天后宫、北港朝天宫、新港奉天宫、新竹北埔慈天宫等均是相同的供法,而供开漳圣王为主神的芝山岩惠济宫也设有观音殿,两旁奉十八罗汉。

  (四)供于传统佛寺的大悲殿或大士殿,如台南竹溪寺、台南法华寺、高雄超峰寺、白河大仙寺等等。均是供于大雄宝殿后的大悲殿两旁的壁间。

  以上四类,除了第一类之外,十八罗汉几乎都是跟随着观音,且必定住在寺庙的左右壁间成为定规。

  而台湾供十八罗汉像的最早记戴在明末、清初,依蒋毓英或高拱干的《台湾府志》,谓台湾府(今台南)镇北坊,有观音庙或观音宫,内有塑十八罗汉像,此观音庙或观音宫应为今大观音亭,建于永历32年(1678),故十八罗汉供在台湾,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

  若从立寺的年代,再推就现存十八罗汉命名的版本而言,台南大观音寺、开基天后宫、火山碧云寺、白河大仙寺、大冈山超峰寺、六甲龙湖岩等,有较相似的名号,是台湾最早的十八罗汉名称。

  至于建于乾隆以下的寺庙,如新竹金山寺、艋舺龙山寺、鹿港龙山寺、淡水龙山寺等,北港朝天宫(乾隆年间重修观音殿)等,其所供十八罗的名称,反映了花香灯果的进献,也有飞钹戏狮的相配,是庙宇在法会隆盛时的必要表演,因此进一步可推定那是乾嘉之际,移民社会由聚落向港市,庙宇的座落地已是商业繁荣,郊商云集,庙会盛行的一种表征。

  台湾十八罗汉像的名称

  台湾的十八罗汉像,除了台南开元寺所供为梵文名字之外,其他均属汉人称呼,就南北各地寺庙归纳之,虽然版本不一,命名多所差异,但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其名曰:“降龙、伏虎、长眉、开心、梁武、达摩、目莲、布袋、志公等。”

  其他的罗汉命名则南北差异甚大,以大观音亭为例,其罗汉的命名分别是:“降龙、伏虎、长眉、开心、梁武、达摩、目莲、布袋、志公、进香、进果、风钹、道悟、优婆、利多、力风、优婆、夜多、昙晟。”

  这些名称,在开基天后宫、火山碧云寺、白河大仙寺等的供像中,约有十六尊是命名相同的,可视为最早期的命名。

  其次,再如建于乾隆五十一年的鹿港龙山寺,其十八罗汉名称分别是右列自外起:“降龙、进花、长眉、开心、志光、善观、目莲、进香、布袋。”

  左列自外起:“伏虎、进果、飞钵、知觉、梁武、狮子、达摩、进灯、九老。”

  明显的,一半以上是全然相异的,此可看成是乾嘉以下的流行,是台湾后期的十八罗汉名称。

  至于这些命名有何意义呢?归纳之,命名的取向有几个特征:

  1.十八罗汉命名固然分歧,但前列的半数左右,如降龙、伏虎、长眉、开心、梁武、达摩、目莲、布袋、志公等其字是固定不变的。

  2.在寺庙创作年代较早,地理位置较偏南方者,其命名有其相似处,显示各寺庙之间,是相互因袭模仿的。其名称上,创作时代较晚,或寺庙位于较北部者,便不受其约束,而另创一系统,即后期的命名方式。

  3.若依罗汉命名的字面上,望文生义,此十八罗汉,可分成几大类:

  1.出自历史上或佛经中记载的人物,如梁武帝、达摩祖师、布袋和尚、志公禅师、目犍莲尊者、弥勒菩萨等。

  2.以表现神通或特殊外形为取向者:如降龙、伏虎、长眉、开心等。

  3.以手中持物为命名者:进花、进香、进灯、进果、进书等。

  4.表现法会热闹气氛者:戏狮、飞钹、飞钵、戏鹿等。

  5.其他典据不明或涵义混淆者:九老、知觉、善观(鹿港龙山寺)、力风、慧善(淡水龙山寺)、难堪、夜多、利多、优婆(白河大仙寺)少林、惠驮、多藏、道桂、摩罗、明成(大冈山超峰寺)、等。

  其中第一类出自历史或佛经故事者,举五例如下:

  1.梁武帝名萧衍,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梁天监元年(502)即帝位,大清三年(549)崩,他是南梁的开国君主,先以儒家治国,文风鼎盛,号称江表盛世,晚年崇佛。广设寺院,并曾三度舍身同泰寺。

  2.达摩尊者,是南印度禅师,南北朝时由海道来中国传法,七世纪以前的著录,达摩是一位以《楞伽经》教人的禅师,没有特别的神迹,但八纪以后,便出现了如一苇渡江、梁武问答、慧可断臂、只履西归等神异传说,且愈演愈烈。到了宋代,各式的神异传说逐渐被总合成《灯录》、《语录》等影响深远。

  3.布袋和尚,唐末五代时代人,明州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体态肥胖,背着一布囊,到处行乞,能示人吉凶,出语皆是玄机。将示寂时,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说完便安然而化。于是大家悟出他就是弥勒菩萨化身的,于是竞相图其像。

  4.志公尊者,应为保志禅师,南朝金陵人,姓朱,少出家修习禅定,刘宋太始初,忽然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常数寸,跣足执锡。与人言语赋诗,犹如谶记,后皆应验。在齐梁之际,神异显化事迹不断,卒年约九十七。

  5.目莲尊者,出自佛经记载的人物,是释迦佛的弟子目犍莲,全称摩诃目犍莲。是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初与舍利弗共为六师外道,精通教学,后舍利弗得闻佛法,告知目莲,二人遂共为佛弟子,二弟子二百人,共入佛门。唐代以后盛行的《地藏本愿功德经》中,记载目莲入地狱救母亲的孝行,影响深远。

  以上五位尊者,除了目连确系释迦世尊的弟子,随侍佛修行,成就罗汉果,符合罗汉的身分之外,其他的梁武帝、达摩祖师、布袋和尚、志公禅师等四人,都不是佛陀时代的人,遍寻佛经或著录也都找不出他们成为罗汉,尤其是十八罗汉成员的线索。若勉强寻出四人共同的关系,或者可说他们都曾住过江南,他们的事迹应曾流传于金陵杭州一带,他们也都被认定为得道高僧,具有常人所不能的神通本领。

  就第二类以特殊外形而命名者,如长眉及开心而言,长眉尊者原是宾头卢(即宾头厘跋罗堕阇)尊者的特征,五代以后逐渐成为十六或十八罗汉的成员中,必备的特征之一。(见笔者所撰《宾头卢罗汉的事迹与长眉尊者的图像》)。

  至于开心罗汉,其典故出处不明,表现在图像上以罗汉胸腔裂开,现出佛陀头面为主要特征,民间相传那是表现“人面佛心”之意,在图像史上,最早出现于五代,如五代吴越国的杭州烟霞洞内有石刻十六罗汉像,中有一位开心罗汉,又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上,其壁画中有五百罗汉图,其中有一位开心罗汉,又如建于明末,由隐元禅师自福建赴日本京都所建的万福寺,内中的十八罗汉像由明代福建匠师范道生所造,内中有一尊开心罗汉。开心罗汉在元代以前除烟霞洞之外其他处少见,但明清的寺庙之中,却成为必要的成员之一。

  再就以表现神通为取向的降龙伏虎罗汉而言,此二尊者在明清时代的佛寺中,是十八罗汉的必要角色,且位置是一左一右,形成对称的布局。在历史上降龙罗汉的事迹,远超过伏虎的事迹,早期二者并无任何关系,宋元以后逐步相配成对,或是与道教思想有关。(见笔者所撰《降龙伏虎罗汉像源流考》)。

  就第三类以手中持物为命名者而言,手中捧花、捧果、持灯、持香等应是表现法会上供时,必要的供物。早在元代画十八罗汉时,持花的罗汉,持香的罗汉已是罗列在内,如故宫藏元人应真图左右二轴,就是一例,清代严宏滋所画的“白描十八罗汉”,其中也包括进花罗汉和进灯罗汉。进果罗汉在史上遗例较少,台湾寺庙十八罗汉中的进果罗汉以手中捧着桃子者为多。相传西王母曾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汉武帝,后世小说、戏曲遂多据此衍为王母设蟠桃盛会的故事,桃树桃果遂多带道教色彩。

  就戏狮和飞钹二尊者而言,戏狮罗汉在中国传统佛寺内出道较早,宋或唐即已出现,元明以下几成十八罗汉的必要成员之一。但是飞钹尊者则少见,飞钹尊者,有的作飞钵尊者,罗汉手中作舞弄铜钹的各式姿态,十分生动,钹是一种乐器,佛寺诵经作法会,多用木鱼、磬、钟、鼓、引声等,而少用钹。但是道士做法事时,必用铜钹,两手各取一只,相互敲击,音响甚大,既可引起大众的注意,也可营运出热闹的气氛。而戏狮就是舞狮,在年节喜庆时候,罗汉舞狮,既是神通法力的展现,也是祝贺的意义。直到今日,在华人的社会中,每遇节庆,总有舞狮活动,舞狮时,除了击鼓以表节奏之外,其间又配合铜钹之声,更添增喜气。

  综以上所述,慈祐宫的十八罗汉像,就艺术造形而言,两两相对,成组配套,饶有趣味。就所举香花果灯的姿势而言,融和着浓浓的乡土年节上供的习俗,亲切而又诚恳。十八尊不同姿态的应真像,展现了台湾民间匠师的人物造形功力,反映了早期僧侣的五官面貌和衣着服式,外加不同的动物陪衬在坐骑之上,使那无冠无发无璎珞饰物的佛弟子相,也可以因具神通而更生动更具艺术创作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