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挖掘弘扬“和合文化” 共建和谐台州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平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挖掘弘扬“和合文化” 共建和谐台州

  台州市三届三次党代会报告对构建和谐台州作出了全面部署,内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台州人文精神,深度挖掘台州‘和合’文化资源,增进对‘大台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广泛开展各类和谐创建,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在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市委书记、市长张鸿铭又指出:“‘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植根于民间的‘和合文化’更与我们台州有着重要的渊源。”这不仅充分肯定了台州“和合文化”的突出地位,也为发掘本土“和合文化”资源提出了要求,而且为更好地弘扬“和合文化”,为构建和谐台州提供精神资源的支撑指明了方向。

  台州因天台山得名,天台山这座华夏名山,不仅山水神秀,而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中“和合文化”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天台山“和合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内涵也非常丰富。笔者认为其中四个方面的“和合文化”渊源,更应很好去发掘、去认识、去深化,因为它是真正植根于台州天台山的本土“和合文化”。

  一、天台山三教互相融存,呈现了睦居“和合”的情景。

  天台山是我国各派各宗共处、共修、共融的儒释道的圣山,其独有特点明显:

  特点一,三教同山,相居共处。历史上,我国很多名山,或偏于佛、或偏于道,或佛、道兼之,唯天台山与极少数名山真正儒释道三教鼎足睦居。汉晋、南朝,天台山三教就先后开始兴起。到了隋唐,三教迅速发展,尤其释道达到最盛时期,佛教寺庙大量兴建,道宫道观建立不少,书院也众多。同在一山,三教相容,相安无事。象赤城山,既是天台宗五祖灌顶、九祖湛然讲经说法之地,又是道教高道葛洪、魏夫人(魏华存)修炼的第六洞天玉京洞之所在,还是儒师学子的教读之处。天台山儒释道三者可谓相容睦居,和谐共处。

  特点二,义理修持,相学共修。天台山神奇的山水和三教兼容特点,成为文人学士、僧侣高道云集之地。儒释道三教修持者主张兼收圆融,相互研学,取别人之长,丰富自己。因此,天台山出了很多精通三教且倡导三教“和合”的高僧名道儒师。如南朝儒官、儒师兼道教学者顾欢提出:“道即佛也,佛即道也”的道释同源论,被称为“山中宰相”之誉。曾在天台山修炼多年的南朝陶弘景,首倡“三教合一”,大力提倡“佛道双修”,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是为一代道教宗师。又如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30余年,潜心钻研佛教天台宗,他扬弃了道教炼丹服药方术,提倡“佛道双修”、“神仙即人”的道学主旨理论,欲以道教文化会通儒、佛二教,融佛、道、儒于一炉。

  特点三,教宗创立,相摄共融。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不仅对佛教各类经典和学风作出了折中,对中印两种不同的思想学说加以融通,而且融会佛道两教,吸取仙道、儒学的精华。比如将儒之“五经”、“五常”,道之“五行”,比之为佛教“五戒”,进行融摄。从而,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道教南宗创造人张伯端则出儒入道,倡以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归一论,继则出道入禅,吸收佛禅教理,“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开创道教紫阳仙派,创造了道教南宗。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两主台州崇道观,一次以巡检使来台州,他常到台州各地讲学、联谊。他既融集天台宗之佛学,又融摄道教南宗的“内丹学”,形成了新儒学——理学,使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三者互学依存,互相融摄,相辅相成,充分呈现睦居“和合”的情景。天台山文化为三家和谐发展的这一情景,堪称“华厦一绝”。

  二、天台山刘阮遇仙思返,表现了家人“和合”的情爱。

  发生在天台山桃源遇仙传说,讲的是汉明帝永平五年(62)剡县(大致在现在嵊州)的两位青年刘晨和阮肇,进入天台山采药迷了路,在山中遇见两位仙女,遂在一起过上富贵的生活。但他俩还是日夜思念家乡和家人,最后终于返回。对此,过去大多仅作为刘阮与仙女爱情故事来解读,实则更是刘阮不忘家乡,思念家人,追求“和合”情爱的一个美好传说。从晋干宝《搜神记》写刘阮遇仙文中,有三个情节足可见此:

  情节一,文中提到“十日求返”。刘阮迷路遇仙后,尽管有“色甚美”的仙女陪伴(古代盛行一夫多妻,此也不应去非议),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和美酒、桃子等美食招待,且有“南东二壁各有降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的温馨居室,但文中讲“至十月求返”,只过十天,他俩就向仙女提出要回家乡。这说明富贵温馨的生活还是改变不了他俩“爱乡思家”的情感。

  情节二,文中提到“归思甚苦”。在刘阮提出回乡要求后,仙女一再挽留,说,郎君来到这里,是早年积福得到的缘份,又何必急着回去。文中讲,“更怀乡,归思甚苦”。仙女越挽留,刘阮更加怀念家乡。这充分体现了刘阮思念家乡,期求早日与家人团圆的心是何等急切,这“甚苦”,可看出回不了家的日子是种煎熬。

  情节三,文中提到“苦留半年”。说明当时刘阮早日返回家乡的决心是很坚定的,在刘阮的苦苦哀求下,两位仙女看看实在留不住,只好设宴送行作别。文中讲“指示还路”,说明如果没有仙女同意放行,予以指路,刘阮是“还路”不了的。不过遇仙半年,竟是离家300多年,回到家乡看到面貌全变,好不容易才打听到自己的第七代孙子。心里只是无限的惊奇,但更多的是见不到离家时亲人的惆怅。又传,晋太元八年(383)年,刘阮又离乡进山,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想必又去与仙女相会,到底与仙女也是夫妻一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忘家乡,热爱家乡;关爱家人,思念家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阮遇仙苦求思返,这里所体现的也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爱乡思家、和合团圆的这种深深的情爱。

  三、天台山寒山拾得二仙,展现了朋友“和合”的情谊。

  寒山拾得之所以被世人所崇尚,其因主要为:

  原因一,他俩之间非亲非故,却能互爱互帮。寒山出身唐代咸阳仕官世家,由于抛绝红尘,来到天台,独居在寒石山。拾得这个被国清寺丰干和尚拾来的弃儿,后在斋堂从事。两人相识后,互爱互帮,成了莫逆之交,每当寒山从80里外的寒石山来到国清寺,拾得总是把供佛或僧众用餐剩余的饭菜让寒山带去。寒山是一位儒释道三教思想兼融的隐逸诗人,他也启发和感染拾得,使拾得也写了不少参禅诗,俩人结缘以诚相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原因二,他俩遇到情感冲突,但能互敬互让。传说,他俩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寒山为了成全拾得,出走苏州。拾得十分珍视兄弟情谊,不远千里去寻找。两人在苏州久别重逢,拾得折取一支荷花作为礼品相送,寒山则捧着一只盛素斋的圆盒出迎。这种互敬互爱的举动是何等难能可贵。

  原因三,他俩面对共同事业,都能互通互商。相传,他俩重逢后剃度出家,就在苏州募化建寺,俩人和睦相处,有事共商,成就了名扬天下的苏州寒山寺。

  寒山拾得精诚相处的情感,互敬互让的情义,携手共事的情怀,生动地展现了朋友间的“和合”的情谊。清雍正皇帝御封他俩为“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成了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寒山拾得的故事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重要闪光点,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天台山济公专打不平,体现了社会“和合”的情理。

  济公(1148—1209)俗称济颠,名道济,南宋名僧,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他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名修元。先后投奔灵隐寺、净慈寺。他不为权僧所容,大多在外云游四海。济公的事迹,见于记载的很多,清朝郭小亭著的240回《济公全传》,也算是文字比较长的记载,内中“回回叙故事,页页写事迹”。济公“活佛”的形象之所以受人喜欢、深入人心、脍炙人口,主要是他:一心只求天下和,“哪有不平那有我”。当中有三个方面表现尤为感人至深,略举几个故事就可说明:

  表现一,有苦有难——我来救。百姓哪个有了苦,谁人有了难,济公就出现在那里,一心帮你解民困。话说钱塘县人氏董士宏好不容易积凑了六十两银子,想把十年前因家景贫困,无奈典给别人作使女的唯一亲人女儿赎回,不慎又把钱丢了,此时悲伤万分,要自缢身亡,正好被济公看见,不仅一一开导,而且以帮助其女儿所在家的主人老母治病之机,使董士宏父女团圆,免除了赎金,带回了女儿。又如建安县人氏徐志平,在家毁人亡,又被悔婚的丈人暗中雇人要将其杀害之际,被济公所救,并使徐志平喜续姻缘。在济公的事迹中,这类救苦救难,促使“和合”的故事真是说不完。

  表现二,有冤有愁——我来消。哪人有被冤枉委曲,哪里有解决不了愁心事,济公又出现在那里,帮助消民忧。话说常山县孙家堡村孙康氏,其夫死后守寡三年,其叔孙二虎为了将她赶出门,图谋兄长留下的家产,持刀逼其讲明大肚子(由于血劳病形成血胎所致)是哪里来的,并在她的脸上连砍好几刀。官医也认定“她是喜脉”,弄得孙康氏在县堂上当场拿刀要剖腹表清白。幸靠济公及时来到,弄清真相,对孙二虎作应有惩罚,为孙康氏伸了冤。古时百姓有病,是最为愁心事。济公不管碰到谁有病、谁上门求医,不管是什么疑难病,无不一一给予治好。书中讲到有名有姓被济公治好病的就有几十个。这开化县由于蟒蛇作恶,水不净,八百多村庄,无数人都得了臌胀病,济公将这蟒蛇治服赶走,用药将百姓的病治好。此类拯溺救死,为民消愁的事比比皆是,黎民百姓没有不感激济公的。

  表现三,有魔有霸——我来治。哪里有恶魔,哪里有恶霸,哪个府县办案有困难,济公就会说,“善哉善哉,我焉能不管”,“我和尚诛恶人即是善念”,他会一心为你除恶施民安。话说西川一江洋大盗华云龙,以偷抢为生,以杀人为乐,从西川到临安一带,据其自讲,“自生来,杀人过百”。因其本事高强,地方官府都难以拘捕,济公受临安知府之托,在两位捕快跟随下,披霜带露,跑东追西,化了两个多月,终将其抓获带回临安问斩,为民除了一个大恶魔。又如曲州府一恶霸名田国本,他倚仗跟秦相兄弟结了亲,在本地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连清官知府不合他意,他一封信就将其调走。在济公帮助下,将其拘捕,为地方除了一霸。这类除暴安良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济公办案活象个“神探”,真是个维护老百姓生活安定和谐的保护之神。

  济公的事迹名扬天下,他那扶危济困、拯溺救死、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给百姓和合、予黎民和乐、施社会和谐的种种表现,顺应群众求公平的呼声,符合社会求安定的情理,也真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崇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天台山济公爱打不平,维护社会公平、安定的行为更是“和合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

  植根于台州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渊源很深,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且在我国人文精神中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优秀和合文化苑囿中一朵奇葩。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今天挖掘的台州“和合文化”资源,它所折射的“和合思想”,与我们正在弘扬的“和谐思想”是相一致的。挖掘的目的是科学地阐发其内涵,取其精华,从中得到启迪、借鉴和教益,使之成为我们构建和谐台州的重要精神力量。

  台州撤地建市已十多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大台州的认同感、归属感已大大增强。但毕竟是时间不长,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磨合、和合,我们应很好地弘扬“和合”文化,倡导“和合”理念,培育“和合”精神,来促进和谐台州建设。构建和谐台州涉及方方面面,入手点众多,但尤要重视抓住涉及台州大格局方面的“和合”建设,做好“和”与“合”的文章,以下四个方面值得考虑。

  1、做好市与区“和”的文章,“合”心发展强本级。

  市与区构成的市本级是台州市的核心,是龙头。对市与区的关系,我们仍应不断地去研究和梳理,应适当开一些市与区领导有关梳理关系的务虚会议,多搞一些三区联办的必要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市本级的同心度。要帮助三区解决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如椒江城区沿江两岸开发、黄岩西部山区休闲旅游发展、路桥商品城重振雄风等。应着力抓好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要大大增多,而且在以开发区为中心、以拓展道路为抓手,更好地连接三区问题上作出更好的努力。总之,要使市与区在融合度上更紧密,经济实力上更强,更好地起到引领全市更好更快发展的龙头作用。

  2、做好南与北“和”的文章,“合”作发展图共荣。

  由于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台州区域经济形成了南强北弱的局面。但北部三县也是台州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北部的崛起,就没有整个台州的现代化。因此,要更有效地实施“南北协作工程”。应加强南北干部交流和北部机关干部到南部挂职等措施,首先使北部一些干部在服务经济的思想观念方面,与南部干部进行融摄。应继续深化开展项目合作,实实在在地落实好签约项目。应全力支持北部根据本地优势和特点,加速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要从“大台州”出发,促进南北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

  3、做好内与外“和”的文章,“合”力发展建家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有100多万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外经商办企业,他们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天涯海角。不少人始终在推销台州产品,不少人从无到有在办实业,大多都创业有成。这“青藤经济”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又相当于一个台州市。这些人大多户口在台州,家仍在台州,其根更在台州,他们是在外的台州人,本身就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一部分人。在外乡友都有一份爱乡思家的情感,都有一个愿意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愿望。他们是宣传台州、发展台州、壮大台州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在抓台州“内”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抓“外”工作。要继续建好异地商会,使其成为与家乡联系的桥梁、纽带。要精心加强指导,使各异地商会在思想、组织、制度、经济、形象等各方面搞好建设。要进一步实施“回归工程”,切实抓好已签项目的落实。要帮助解决各异地商会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使在外乡友更加关心家乡,共同为建设新台州而努力。

  4、做好人与境“和”的文章,“合”理发展求持续。

  “和合学”认为,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对自然生态环境应负有责任。为此,人类自身应合理发展,自然资源应合理利用,自然生态应很好保护,环境污染应及时治理。我们应该在做好有效控制人口发展、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重点应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台州是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很快,加上有化工的主导产业,因此,治污的任务很重。我们应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应抓住某些化工企业乱排污水、废气,江河水质严重污染、农村普遍垃圾成堆等重点问题进行治理。应努力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台州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们只要很好地挖掘、继承、发扬这“和合文化”的宝贵遗产,很好地发挥“和合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供精神资源的支撑作用,这定能万众“和合”、同心协力,加快推进和谐台州的建设。

  (赵平安)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