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延庆寺石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延庆寺石桥

  延庆寺相传为唐朝尉迟敬德督建,坐落于今滦南县长凝镇供销社院内。经历朝修葺扩建,规模宏大,香火颇盛。

  延庆寺石桥,坐落于延庆寺院南,主桥北通滦州,南达乐邑。桥之所在本无河流,何以建桥?经与长凝耆老座谈了解并细读《延庆寺石桥记》,旧事可窥见一斑。

  始建、重建延庆寺及延庆寺塔,从寺南就近取土,先后形成了三个坑塘。夏秋暴雨肆虐,水汇塘中,塘满四溢,路面积水,如修桥碑记载:“车轮马迹,负笈担囊,往来如织,而低洼积水,陆地成渠,一经夏潦遂成洪瀚,行者苦之。”时任住持亮辉和尚见水阻交通,苦害行旅,影响寺庙香火,遂起利行修桥之念。其拜访了镇上名门望族韩家。韩门系汉军正白旗,家门素封(无官爵封邑富比封君),至韩应举好行其德,乐善不倦,后人多效。亮辉知韩家辈辈积德行善,便登门与应举之孙韩建封商讨修桥之事。韩公慨然应允,首倡义举,善男信女莫不慷慨解囊,四邻八村无不鼎力相助,遂成就延庆寺石桥。

  延庆寺石桥系相邻三座,谓“五步三座桥”,东西向两座,南北向一座,均架于通坑塘的沟渠上,留下了无河架三桥之趣事。所谓“五步三座桥”,即桥与桥之间仅隔五步。此系夸张说法,实际远于五步。坑塘系东西两个相邻且相通,为叙述方便称为东塘、西塘。西塘又与北塘相邻且相通。东塘往南有排水沟相连以泄洪涝。东塘之南泄水沟上建东西向桥一座,暂称A桥;东西塘间建南北向桥一座,为主桥,暂称B桥;西北塘之间建东西向桥一座,暂称C桥。从滦州去乐亭需由北向南过B桥,然后左拐向东过A桥,再向东南而往。B桥亦为长凝向南奔毕庄等村必由之路。过C桥向西系长凝奔城的大道。

  延庆寺石桥,虽单桥规模不大,但工程浩繁,耗资甚巨。其雕梁饰以龙头,画屏嵌于护栏,可谓小巧玲珑,巧夺天工,从清乾隆壬戌(1742)春至乙丑(1745)夏,工期三年有余。为美化环境,使古刹备仙风佛境,从长凝北向西顺势引小青河水入坑塘,形成小形人工湖,移菱植藕,栽树养花。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时,绿草如茵,红花盛开似仙境;骄阳似火,酷暑盛夏时,柳荫蔽日,菡萏玉立绕佛台。可谓溪流潺潺迎香客,和风畅畅醉游人。荷塘月色映千年古刹;湖面桥影宗几代高僧。嗣后,桥寺互名,名扬京东几百年。

  年深日久,日蚀风剥,古刹渐渐颓废;水灾雨患,乏护少修,石桥下沉,没于水中。而今,坑塘还在,但干涸龟裂,昔日风光不再。三座石桥,A、B桥已经不知何年何月淹没地下。1958年、1963年村人挖坑泥曾两次见到淹于地下的旧桥,距现在坑底约2米多。C桥,即长凝往城路过之桥,倾圮较晚。20世纪60年代,石桥还在,仍通行旅,只是木护栏代替了石护栏。70年代初建成现在的独孔水泥桥,长5米,宽6米。今之水泥桥无醒目之处,或乘车或步行,通衢便利,但已失昔日石桥风韵。

  桥虽作古,然亮辉和尚募捐督建,韩公建封首倡义举,善男信女慷慨解囊,四邻八村共襄盛事却被传为美谈,沿传至今。石桥竣工,请卫锦撰写碑记,砻石立于桥。韩应举积德行善事,邑绅上事州牧,勒石旌善。卫锦曾作《善德赞》镌石颂之。从史志记载看,韩卫两家属世交。《延庆寺石桥记》以飞动之文笔记下了建桥始末,志传后人。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