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岭东佛学院:学修一体化 学院生活丛林化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岭东佛学院:学修一体化 学院生活丛林化

  目前,岭院的僧伽学制正科(大专)班为两年、预科(中专)班为两年;居士班学制为一年。教务处编制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进度表,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校历、课程和重要事情;整体教学力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使学僧在佛学理论、文化道德修养和寺院管理水平上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开设的课程具体安扫F依据教学大纲,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的安排,有时也根据学院师资情况作适当调整。

  学院在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还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财务制度、医疗报销制度、教职员工待遇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档案建设制度等。在选择、充实和稳定教师队伍上,坚持以品德修养为第一、学问为第二的原则,要求法师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上,要深入钻研经典理论,认真备好课,不断摸索、总结、改善教学方法,吸收当今社会先进教育方法,结合佛教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以启发式教育为中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积极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观机说法相结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岭院教师守则》,行持上应起师范表率作用,和学僧一起过好宗教生活,树立起一种”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一些在人品、学问、道德、修持上不能为人师表者,采取解聘及逐步淘汰的方法,令其离开学院。

  “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是我院的办学方针。学院以院长、教务长、副教务长、监学(或教导主任)、班主任组成学院行政主力,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牢牢把握”三学为纲,修行第一”的原则。把学僧的品德修持放在整个教学的首位。设立学僧学籍档案,把学僧在校的奖罚表现一律归入本人档案;制定《学僧守则》,包括课堂、殿堂、斋堂、生活、请假、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则制度;要求学僧不但要遵守学僧守则,还必须同时遵守常住的共住规约;积极配合常住参与各类重大法会活动,提高学僧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主义观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岭东佛学院院长达诠大和尚虽身兼数职,但他对佛教的教育极为重视,求贤若渴,为学院聘请了多位晶学兼优的法师,以充实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力量,确保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今后办学计划:

  与省内几所兄弟佛教院校相比较,岭东佛学院地处市区,所以,岭院计划在今后办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城市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便利的信息,把岭院办成省内高级别、高质量的佛教院校。

  其可行性如下:

  1、 因在市区,所以,比较容易聘请社会大学的优秀教授来岭院任教,拓展学僧的知识面。

  2、 方便岭院学僧与社会大学的学生友好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 便于让岭院学僧定期为在家居士和社会各界对佛学有兴趣的有识之士讲经说法,弘扬佛法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 办学资金的有力保障。岭院办学资金虽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潮州开元寺常住),但却非常稳定和可靠。开元寺的收入除少部分用于日常生活和基建维修以及慈善事业外,主要的收入都是用来资助岭院办学,为中国佛教培育后继人才。

  对佛教院校未来发展走向的几点看法:

  1、首先要注重对于学僧的世俗学问和技能的培养。目前我们的佛学院己经做了的和正在做的,主要还多半停留在人格养育的层面上。从小处说,让多数四众能够识文断字,对于佛教基本教义有所熟悉,或深入了解;稍高级一点的也注意到了文化艺术的熏陶,通过书法、绘画、章刻、音乐等培养学僧的艺术情趣:也有的学院比较重视语言的教学,这里既有宗教经典的语言如梵文、巴利文之类:也有就社会上视为重要工具的英语或日语等。尤其后者,在今天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外国语对于有所成就的僧人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用多说的。所以应该 注重培养既专又博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着重培养实用型僧才,以便于利用专长走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众生。

  2、其次,实际也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僧的僧格。也就是注重僧人的精神境界的熏习和养育。首先应该注重律仪教育即僧团的共同生活。共住就有事,有事就要互相会商,就要羯磨。戒的根本精神还是在和合。佛陀制戒本是为僧团和合,结果佛灭后,我们马上因为戒律而分裂成上座部、大众部。儒家讲:「礼之本,和为贵」,促成和合、达到清净、安乐是构成僧团慧命延续的三个主轴,如果因标榜戒律而导致分裂是不适宜的。另外对于一个出家人的行住坐卧威仪、谈吐、气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出家人走路没有威仪,说话草率、用词粗鲁,如何让人生恭敬心?如果有人持戒严谨,到小小戒也都要持,这是个人持戒,我们遵重个人持小小戒,但要成全大众的和合共住精神,不能因为持个人小小戒,而导致大众的分离、分裂,要舍小就大,不能舍大就小,这是持戒的态度。人格教育属于僧格教育,是相关的;禅修是内在的,威仪是表现在外的形式行为。有内在的本质与外在威仪形式相结合,僧格教育将表里如一、文质彬彬、相辅相成。僧格教育重点在于变化气质与个性,没有个性不会出家,太有个性又难作人;人格教育就是要转型我们的性格,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担当的气魄看出来。这个人难忍能忍、肯担当、成全大局,我觉得他修行不错;若斤斤于自己的利益、利害关系,自己的修行成败只是以成就自己为重点,忽略整个僧团的互动,我会对这样子的修行人打折扣。这是就僧格而言,佛教的领导人物、传承的人才,就是要这种人才。历代高僧都是这种人才,不是那种小鼻子、小肚量的。再者佛教的僧人本质上是出世的,对于宗教性的坚持是他的本份。没有超越性的人格,没有超然物外世外的精神境界,披剃出家,所为何事?只有一个精神高尚的僧人才能真正得到世人的宗仰,成为人天之师。而这些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在修证活动中,首先注意并强调什么是正确的自然观、物质观、社会观、荣辱观、幸福观,才能日渐养成。这一层意思,在今天尤其困难,也尤其重要。我们今日社会上的风气是这样令人悲观,僧人的品格真的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确实不容易。但我们也只有这样企盼,否则还有什么希望呢?

  我们的僧教育应该能够造就僧人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有是非观,和基于是非观的政治观、法制观;还应该有适应现代全球化社会的思想观念,例如对环境保护、生命伦理、人权和尊严都有如法如理的清醒认识。

  3、佛教的僧伽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的了解和适应。这包括了政治上的适应。在中国的政治环境当中,真正懂得佛教如何在引导之下如何与社会主义现实相适应;更包含有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和适应。目的的全球化趋势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制度、文化风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优劣利弊我们暂不讨论,姑且作无记说。但是,佛教要想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就不能对它置之不理,不可以断然拒绝或者一口否定。因此从小处说,我们的佛教学院中是否可以开设诸如“寺院经济管理”、“现代财务制度”、“法制与民主教育”这样的课程呢?

  4、先培养宗教人才,再培养学术人才

  近十年来,佛教学院的发展演变,又进入新的领域,比如说接触到国际佛教的互动,它的视野更宽广;研究方法也受到日本、欧美新的治学方法的影响,比较导引到知识性、方法论、考证学、语言学的方向。但这种将经典支支节节、片断割裂地研究,若学习的份量放太重,会是一种偏差。寺院主导的僧众教育,在初阶段,要先透过对传统大经大论的研读熏习,培养戒定慧、慈悲喜舍、宗教的道心、信念与情操:比如说对生死、无常、世间是有漏法,这种深刻痛切的生命砥砺;出离心、解脱道等修行理念;以及菩萨道、菩提心、大乘悲愿的长养,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出一个更超越、更不同新的诠释。如果不懂传统经论,直接接上新的诠释,那在宗教情操、心性修行上可能就有断层,不能衔接。我思考这两者还是有差异,出家众要有博士学术人才,但常态的僧教育应该是先培养僧格,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先培养宗教人才,再培养学术人才。

  最后我想,佛教的僧教育,其实并不只是僧伽内部进行的单纯的教育活动。它的实际效果,即教育水平和质量,都取决于僧伽内部主持事务的高僧大德们的教育观念,取决于办教育的目的。而观念与目的又都是现实中间的僧人的一种信念,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现实的政治与经济环境的支配的。僧伽的现实政治处境和经济环境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能够对佛教提供的支持程度。因此,从外部讲,是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从内部讲是佛教自勇的改革发展,决定着僧教育的性质和效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