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季羡林老师深深地融入敦煌天国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季羡林老师深深地融入敦煌天国

  7月11日上午9点20分,我第一时间听说季羡林老师去世了。当即便打通了301医院朋友的电话,在得到确实消息后,我的脑子沉甸甸的,泪水不由地流出。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屈指可算,再过20多天就是季羡林老师的98岁生日。我和季羡林老师约好了,等我写好文章带着鲜花来看他,给他祝寿。可是,这一切都变成了一个悲痛的现实,季羡林老师走了,走得是那样轻盈和安详。

  我深深地陷入一种仿佛凝固的悲伤之中,手捧着季羡林老师给我讲课时的照片,泪水伴着一段段往事涌入眼前……

  早些年,季羡林老师在北大常讲敦煌学,在校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慕名来校聆听。我记得1999年的夏天,敦煌要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一个实物与美术造型相结合的展览,国内一些敦煌专家学者,包括日本的学者来到北大红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听季羡林老师谈了许多关于敦煌的故事和学术观点。那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几次聆听季羡林老师谈敦煌,并面对面采访了他。季羡林老师讲述的敦煌仿佛把我带入到一种文化的境界之中。我沿着那条漫长的古道戈壁不断去叩拜敦煌的遗迹,倾听黄沙尘土间的那一曲曲悠远的驼铃声。我在寻觅中产生过犹豫,也疑生过一串串反问,何为敦煌文化之魂?

  那天上午,天气格外好,季羡林老师坐在椅子上,伏在小桌前热情地接待了我,看上去老人家心情很好。秘书告诉我只有半个小时谈话时间,于是,我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些敦煌的思考问题,想听听老师的教导。

  “季老,您还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敦煌的印象吗?”我问得很小心。

  那一刻,季羡林老师的眼睛亮起来。一提到敦煌的话题,他显得很兴奋,说话的声音也很大。他带着山东的口音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见到敦煌之前,有关敦煌的文字和图片早已深入人心,几十年梦寐以求的敦煌看在眼里很是激动。那里并没有崇山峻岭,黄沙坡前有几棵千年老榆,虽说四处荒凉,但金碧辉煌的牌楼周围还开着黄花、红花,很是纯洁,像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尽管如此,可通往敦煌的道路很难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印象最深的是那里严重缺水,就连吃的水,都是部队的官兵从几十里外地方用车运过来的。可以说,是部队的军用汽车不断地运水,才使保护敦煌的几十位工作人员有了生活保障。说到这里,季羡林老师带着深厚的感情回忆道:我很敬佩守在敦煌40多年的常书鸿同志和他的爱人李承仙同志,他们在那个偏僻的荒漠里忍受各种困难,住在低矮的小房子里,办公室、图书室、卧室、餐厅都在那里,为的就是保护敦煌文化和研究敦煌文化。门前院子里有棵梨树,承仙同志说这棵树是他们40年前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是粗壮的大树了,而且树枝茂盛,果实累累。

  说到那里的壁画、佛洞,季羡林老师很激动,似乎变得年轻了许多。季羡林老师说:“4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绘画的时间绵延了1000多年,内容包括了天堂、净土、人间、地狱等等无所不有。我仿佛漫游了天堂、净土,漫游了阴司、地狱,漫游了古代世界,漫游了神话世界,走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攀登神山须弥山。我脑海里堆满了色彩缤纷的众生相,错综重叠,一时理不出头绪来。我置身到壁画和佛像前,一些非常抽象的东西,变得非常具体了。这包括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民族、宗教、语言、历史等等领域。”

  我曾读过不少季羡林老师的文章,听过他的课,但如今在他的病房里面对面再次聆听他讲敦煌时,我似乎有种潜意识的沟通,灵魂之门仿佛一下子打开了,精神的那种意念也随之在寻找着什么?那一刻,我说不清楚。我望着季羡林老师那充满睿智的目光,联想到他写下的许多文章,还有他与释迦牟尼、玄奘的对话,我真的飘逸到了千佛洞壁画之中了。

  读过季羡林老师的每一个字,又回味他对我说过的话,我渐渐体会到了敦煌中沉淀着超人的文化智慧,尤其是那一幅幅活生生的壁画中的意境。

  季羡林老师说:“在那些洞子里的壁画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人民,而且可以看到沿丝绸之路的各国人民,甚至离丝绸之路很远的一些国家的人民。比如我在上面讲到如来佛涅槃以后,许多人站在那里痛苦,这些人有的是深目高鼻,有的是颧骨高而眼睛小,他们的衣着也完全不同。艺术家可能是有意表现不同的人民。当年的新疆、甘肃一带,从蒙昧的远古起,就是世界各大民族汇合的地方。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的文化在这里汇流了。世界几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这里汇流了。世界的许多语言,不管是属于印欧语系,还是属于其他语系也在这里汇流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艺术、音乐,也在这里汇流了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在洞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敦煌不仅仅是属于中国,还属于整个世界。我面对近百岁老人季羡林老师,真实地感受到了他那充满神奇世界的胸怀,还有他那“净土”般的思想境界。我整整比季羡林老师的岁数小一半,他思想的深邃和精神的浪漫是那样高深和年轻。我还记得,季羡林老师发自内心写过一段美文,我们可以从中聆听其意味,且感动不已。文字是这样写的———我还看到另一个人的影子,在合抱的老榆树下,在如茵的绿草丛中,在没入暮色的大道上,在潺潺流水的小河旁。它似乎向我招手,向我微笑。“翩若惊鸿,宛如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影子真是可爱极了,我是多么急切地想捉住它啊!然而它一转瞬就不见了。一切都只是幻影,剩下的似乎只有宇宙和我自己。

  今天,当我读到季羡林老师这段话,我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遐想,季羡林老师没有走,他到了敦煌,到了一个充满善美的天国。我在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一个真实的季羡林老师融入到了他热爱的敦煌之中……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