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佛法治病的真理---3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增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治病的真理---3

  法增比丘

  7.痛苦时的对治

  有一位在家人纳库腊毗塔病了,跑来见佛。佛对他说:“如是,居士,这身体是为病所害,孱弱,拖累。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说他能照顾身体达到健康。所以你应该如此修习:仅管我的身体受苦,我将不让心也受苦。”(相应部22.1纳库腊毗塔经)他听了,极为欢喜,然后跑去见舍利弗,舍利弗看到他容光焕发的样子,问他原因,他答说是听了佛的开示,得的佛法不死的甘露。

  舍利弗又问他:那你怎么没问佛陀如何能不让心受苦呢?纳库腊毗塔于是请舍利弗开示。舍利弗说:“愚痴无闻凡夫不尊敬圣人,不听法,也不修行;于是他们把色身当成是我,我拥有色身,色身中有我,我中有色身,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色身,色身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色身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受当成是我,我拥有受,受中有我,我中有受,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受,受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受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想当成是我,我拥有想,想中有我,我中有想,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想,想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想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行当成是我,我拥有行,行中有我,我中有行,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行,行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行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识当成是我,我拥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识,识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识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因此,居士,就这样一个人身体受苦,心也受苦。”

  “一个人如何在身体受苦时,心不受苦呢?多闻圣第子,尊敬圣人,听法,付诸修行,他们不把色身当成是我,我不拥有色身,色身中无我,我中无有色身,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色身,色身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色身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不把受当成是我,我不拥有受,受中无我,我中无有受,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受,受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受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不把想当成是我,我不拥有想,想中无我,我中无有想,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想,想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想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

  他们不把行当成是我,我不拥有行,行中无我,我中无有行,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行,行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行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不把识当成是我,我不拥有识,识中无我,我中无有识,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识,识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识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因此,居士,就这样一个人身体受苦,心不受苦。”([相应部]22.1纳库腊毗塔经)

  在《杂阿含四七○经》里佛陀开示说:“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昧,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为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为苦受所触,不忧、不疲、不悲、不搏胸而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属于身受,非属于心受。彼虽为苦受所触而无嗔恚,不为苦受而怀嗔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嗔恚随眠,彼虽为苦受所触不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将欲乐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离耶?彼不喜悦于欲乐,不如是存止由乐受而生之染欲随眠。彼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以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要,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而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苦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有闻之圣弟子,谓: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而不被系缚。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缚。”([相应部]受相应六,箭)

  8.医好自己的身和心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教导我们:“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为什么四念处是唯一的趣向道呢?我们对世间的一切执著,都包容在这里边了。因此修身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身体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受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身体对受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心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心念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法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法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修身念处断除对身体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这是依靠修习出入息(安般念),培养定根,使心不系于外,消除散漫,有念乐,热诚,正知(sampajano),正念(satima)地住于出入息,修习,多修(习)者,则能达到寂静,殊妙,无染,乐住之境,而在恶不善法生时,随即消灭。就能进入四色界定的安止定(Appanasamadhi),依靠定力消除对身体的执著。若是心无正念,散漫而系于外的话,佛比喻有如猎师以黏黐来捕捉猴,猿猴若是不愚痴,不轻率的话,见到黏黐就逃离。但那愚痴轻率的猴,以手触其黐,结果其手被黏,这痴猴欲脱手而以第二手去触黐也被黏,为了要挣脱二手,以足相触也被黏,欲脱二手与足,以第二足去触也被黏,欲脱二手足以口相触也被黏,猎人因此轻易把猿猴捉走。这个比喻指无正念的人,他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长期驰骋于欲,故轻易为魔(猎人)所攫捉。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通过这样身念处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如实的观照身体的各个位置和部位,消除对身体的邪思惟,破除五盖,进入四色界定,依靠定力消除对身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通过这样身念处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学习观照色身的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从观照色身的四界来破除对身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冢间之死尸,经过一年,骸骨堆高。.....冢间之死尸,骸骨粉碎败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通过对身念处不净观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依靠不净观消除对身体的执著。

  修受念处断除对受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诸比丘!比丘若在感觉乐受,知:“我在感觉乐受。”在感觉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苦受。”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觉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觉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苦受。”又在感觉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通过对受念处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受的执著。

  修心念处断除对心念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又心,嗔者,知:“心嗔。”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又心,痴者,知:“心痴。”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通过对心念处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心的思念的执著。

  修法念处断除对法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通过对法念处五盖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觉察并消除五盖。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通过对法念处五取蕴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五取蕴法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鼻,知香,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舌,知味,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身,知触,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通过对法念处六内外处(十二处)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十二处与其生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择法觉支存在,”或于内择法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择法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精进觉支存在,”或于内精进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精进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精进念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喜觉支存在,”或于内喜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喜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喜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息(轻安)觉支存在,”或于内息(轻安)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息(轻安)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息(轻安)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息(轻安)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定觉支存在,”或于内定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定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定觉支修习成就。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通过对法念处七觉支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成就七觉支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