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乃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

  张乃翥

  [洛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8,26页

  --------------------------------------------------------------------------------

  【作者简介】张乃翥 (1946-),副研究员,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 河南 洛阳 471022

  【内容提要】20世纪是龙门石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百年。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丰硕。学术专题研究涉及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艺术史、佛教史、考古学、环境文化学、技术研究等不同领域。对未来龙门石窟的研究,应建立科学化的资料系统,加强多层面的综合研究。

  【关 键 词】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艺术

  --------------------------------------------------------------------------------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龙门石窟入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内在资质及其资源价值最具权威的确认。

  国际社会对龙门石窟文化层位的评价,反映了20世纪人类文化视野不断拓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人类自身日益关注既往历史信息的科学意识。

  不过,国际社会对龙门石窟文化价值的认知,从根本原因上看,完全得益于百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龙门佛教文化遗存学术成果的公布和宣传,这就促使人们对百年以降中外学人研究龙门宗教遗迹的学术活动作出历史的回顾,从而揭示出东方学术事业与当代国际文化认知体系同步发展的历史轨迹。

  考龙门学术之滥觞,开端于两宋金石之学的曳引。其中如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陈思《宝刻丛编》之纂辑,则尤为中国学林之萃宝。继后,若王昶《金三萃编》、张星衍《寰宇访碑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等,实清季以降中国学人锐意稽古之流波。

  然而,近代意义上的龙门文物之学术,则始于1899年法国学者鲁勃兰斯伊阙调查及其学术成果的公布。百年龙门学术之大观,始有斑斑波澜之流痕。自此以下,略陈龙门近代学术之梗概。

  一、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从学术上较早注意到龙门石窟重大文化价值的,是西欧、东洋一批从事佛教艺术遗迹考古的专家。本世纪初叶以来,他们率先对龙门石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田野调查与资料的结集。

  上述国际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鲁勃兰斯?兰格、沙畹,瑞典的阿斯瓦德?西兰,日本的伊东、冢本、平子、关野贞、常盘大定、泽村、岩田、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他们的报告或著作分别见于《亚细亚学报》、《华北考古图谱》、《支那雕刻》、《东洋学艺杂志》、《支那美术史》、《支那佛教史迹》、《龙门石窟的研究》等,均为东方学界了解龙门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此期间,又有中国学者致力于龙门石窟文物资料的收集。如原河南博物馆的关马益氏,集多年寻访踏察之结晶,于1935年出版了一部专门的图籍——《伊阙石刻图表》。这部专著以龙门石刻造像和碑刻题记为选材主体,编纂了龙门石窟遭受社会性损坏以前的大量宝贵的图像和拓片。为了观览检阅的便利,该书又为读者排比了造像题记的编年序列。

  1953年,人民政府在龙门石窟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6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会同龙门文物保管所对龙门石窟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考古学测绘并对两山窟龛试行分区编号,这是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对龙门石窟进行的资料性工作实践。

  20世纪70年代,龙门文物保管所对龙门东西两山的碑刻题记进行了普察和拓印。在当时的条件下,共收集、拓印碑刻题记2780品,其中包括702品刻有绝对纪年的题记,这为相关造像的形制特征提供了年代学标尺。与此同时,洛阳市建筑设计部门测绘了1/200的龙门西山立面图。

  80年代中期,龙门文物保管所邀请解放军某部对龙门东西两山三十余个重要洞窟的地质病害进行了调查记录,从而为80年代后期以来上述洞窟的病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嗣后,龙门文物保管所委托解放军测绘学院对宾阳中洞、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进行近景摄影测绘,分别取得了1/10和1/25的立面图纸。1986年,龙门文物保管所从国家测绘部门购入了1/2000的彩红航空片。80年代龙门石窟资料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收获,是该所研究人员系统地普查记录了东西两山的碑刻题记。此间查明,龙门石窟现存各类碑记为3126品,足可为今后研究龙门石窟的历史内涵提供珍贵的文字信息。

  与洞窟调查相伴随,龙门地区田野遗迹的考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龙门文物保管所研究人员已对石窟周围的广化寺、弘圣寺、天竺寺、宝应寺、奉先寺、香山寺、护法寺等唐代寺院遗址和义净、金刚智、善无畏、卢从愿、僧神会等唐代墓塔遗迹进行了勘察或试掘,从而丰富了人们对龙门佛教文化区系特征的认识。

  80年代末,文物部门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文物出版社对龙门石窟进行了窟龛编号,现已给定2002个窟龛号码,惜此项工作尚有不少编列失当的地方。

  二、若干学术专题的研究

  (一)龙门石窟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作为异国宗教的佛教,原是随着中外交通业绩的推动东传我国的。因此,中古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必然给龙门石窟打上深深的烙印。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注意搜集龙门石窟与中外关系史有所关联的材料,先后撰写了一些内容新颖的论文。其中温玉成发表在《西北史地》上的《龙门所见中外交通史料初探》、发表在《法音》上的《华严宗三祖康法藏身世的新资料》,张乃翥发表在《中州学刊》上的《龙门石窟造像遗迹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面貌》,大桥一章发表在《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上的《奉先寺洞诸像的制作与白凤?天平雕刻》,即各从文字史料和造像形态的不同角度对龙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作了初步的探讨。

  (二)龙门石窟与中古民族史研究

  5世纪晚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走向高潮的时代,创始于此期的龙门石窟,正与北魏南迁的诸多民族结下了息息相关的不解之缘。包涵在石窟造像遗迹中的这一文化现象,业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目,从而促使他们从民族史角度对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作了有益的探索。近年发表于国内学术刊物的《龙门古阳洞研究》、《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龙门石窟魏唐碑铭所见民族史料集绎》、《龙门石窟与北方民族文化》等论著,即是这一学科领域内较有影响的成果。学者们通过对上述洞窟材料的分析与排比,论证了龙门石窟造像工程的出现,正是中古以来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结果,这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主体背景的认识。

  (三)龙门石窟与东方艺术史研究

  由于石窟造像的宗旨在于用艺术形象的审美感染作用达到宣传宗教教义的目的,所以这一文化遗产的美学特征问题也得到了艺术史家广泛地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陈明达、温庭宽、王子云、常任侠、金维诺和付天仇等不断有研究龙门石刻艺术的论著问世。学者们以敏锐的艺术眼光,论证了作为西方美术东渐产物的龙门石窟,其艺术形态中已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70年代之后,中外学者对龙门石窟佛教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其中日本学者冢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就龙门造像的盛衰和尊像变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学者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等论著,也就龙门石窟的艺术源流发表了很好的看法。张乃翥《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龙门造像遗迹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面貌》,则以石窟遗迹中的一些典型题材为契口,探讨了龙门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与北魏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刘凤君《南北朝佛教的深入传播与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董玉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步连生《龙门北魏窟艺术探源》对龙门石窟北朝窟龛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这个时期出版发行的《中国美术史纲》(李浴编)、《中国美术全集?龙门石窟雕刻》卷(龙门文物保管所编)也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了龙门石窟充实的文化内涵。

  (四)龙门石窟的佛教史研究

  龙门石窟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项宗教遗迹,其内部包含了中国宗教史上一些丰富的历史信息。几十年来,学者们利用龙门碑刻材料和洞窟造像实例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世纪50年代初,王去非先生调查龙门洞窟遗迹之后撰有《关于龙门石窟的几种新发现及其它有关问题》的论文,论证了盛唐之际龙门曾有佛教女尼一再瘗葬的史实,这为人们认识龙门石窟的宗教内涵增加了崭新的素材。1991年《考古》第2期发表了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该文则就同一课题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取证和更深入的研究。作者指出,龙门现存唐代瘗窟凡39座,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中古时期佛教思想在中国世俗意识中占有重大影响的事实。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考古学报》、《世界宗教研究》、《法音》和《文物》等学术刊物,分别发表了刘慧达《北魏石窟中的“三佛”》、李玉昆《从龙门造像铭记看唐代佛教》、温玉成《华严宗三祖康法藏身世的新资料》、《龙门石窟造像的新发现》和张乃翥《从龙门造像史迹看武则天与唐代佛教之关系》等论文,多以洞窟资料为依据,对包括佛经流布、宗派演革、寺院经济、邑社结构、政教贯通、佛道融合诸教史问题进行了各自的研究。

  (五)龙门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学术界从考古学角度系统研究龙门石窟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对龙门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测绘。70至80年代,《考古学报》先后公布了其中的两件学术报告——丁明夷的《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与类型》和温玉成的《洛阳龙门双窟》。80年代末,该校师生再来龙门考察,其间重点对龙门北魏时代的皇甫公窟进行了全面测绘和记录。其研究论著有马世长《龙门皇甫公窟》发表于1991年出版的《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上,同书同卷还收录了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及宿白先生《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后者就洛阳地区8处北魏石窟的形制特点与龙门石窟作了精辟的比较性探讨,为今后对这些石窟继续进行其它学科的研究奠定了有益的基础。

  (六)龙门石窟的环境文化学研究

  龙门石窟佛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当时这一地区的外围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近年以来学术界曾对石窟周围地带的环境文化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龙门文物保管所若干学者对龙门东西两山的寺院遗址和古代墓葬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个别考古发掘。其考察报告有该所《洛阳龙门香山寺遗址调查与试掘》、《龙门奉先寺遗址调查》等。部分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如温玉成的《龙门十寺考辨》、《龙门天竺寺与摩尼教》、《记新出土的荷泽大师神会塔铭》,张乃翥的《龙门藏幢续跋两题》、《跋龙门地区新发现的三件唐代石刻》、《禅宗七祖荷泽大师神会塔铭引论》、《从出土文物看中古时期龙门地区的区系文化聚落》、《龙门梵僧遗存所反映的唐代中印文化交流》。此外,国内学者对龙门某些寺院的文化内涵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林悟殊发表于1986年《中原文物》第1期的《龙门天竺等非摩尼教寺院辩》即是其中的一例。上述学术活动的展开,加深了人们对龙门石窟环境文化条件的认识,必将对下一阶段龙门石窟文化内涵的整体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七)龙门技术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龙门石窟的技术性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即一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科技阶层也对此项工作从事过田野调查和理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地质学界曾对包括龙门石窟在内的国内四所石窟的地质形态作过系统的勘查和分析,此后已就调查结果提出了石窟病害的保护性对策。其中苏良赫教授《石窟保护工作中的地质学》曾在我国报刊上阐述了地质学界原则的看法。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和陈明达先生,对龙门石窟的一些重点洞窟的建筑性保护亦提出过良好的意见,他们分别发表的学术论著《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关于龙门石窟修缮问题》都为龙门石窟的建筑修复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方案。

  70年代以来,国家多次拨出保护款项对龙门石窟进行针对性修复。但近年来的施工实践证明,这类保护工作缺少可靠的数据论证和测试手段,不仅技术效果不佳,而且由于施工队伍素质过低,操作粗劣,缺少施工资质,已给石窟文物本身及其文化景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是龙门石窟今后保护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前景展望

  回顾几十年来龙门石窟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一些文物单位的科研进程相比较,龙门石窟的学术事业无疑存在着亟待深化与提高的问题。展望龙门学术事业的未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就龙门石窟资料的科学化建设方面讲,所有窟龛造像的空间形态均应该全面地实施可量性测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这些测绘结果进行数据化处理与建档。这项工作的目的有两个:其一,直接用于造像形态的考古学研究,以为其提供高度准确的图象学资料;其二,为未来的文物复原工程提供精确无误的可量性数据,达到复原产品绝对真实的视觉效果。

  此项工作结果在图幅种类上,至少应该包括龙门石窟地理位置等高线图,石窟总平面图与总立面图的景观正透视图,每一窟龛若干高程的平面图,若干经纬截面的剖面图和窟内各壁立面等值线图。

  在洞窟碑刻文献资料工作中,今后应该尽快整理并公布全部碑刻题记的影印拓本和录文,以供学术界充分利用这批珍贵的文物史料对龙门石窟进行系统化的历史学的研究。

  从历史学角度研究龙门石窟,以往已经涉猎的民族史、中外交通史、艺术史、佛教史等传统学科的研究工作应该得到深化和加强,这包含在深入运用石刻史料和提炼科研结论两个方面。而且,今后这一学术研究工作的重心应该与中古时期发生在洛阳乃至中原地区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多重层次的联系和衔接,以期在更高一级的层位上反映龙门学术研究成果的信息价值与史学价值。

  此外,以往龙门学术研究在课题设置和筛选方面尚且缺乏一些环节,这应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注意。

  如从文化学角度对龙门石窟文物价值的探讨,以前虽有零星论著涉及,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国内有关石窟的研究显示出不小的差距。按照目前我们一般的设想,就洞窟造像题材来说,大凡遗迹所见之建筑素材、家俱品种、乐器种类、人物构成、服饰样式、行为内容、装饰图案和象生雕刻等,均可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予以认真地研究。这些形形色色的文物造型,作为中古时期佛教艺术家创作思维的物质体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现实。因此,对石窟内这些琳琅满目的造像遗迹的研究,将对复原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根据以往对龙门石窟各类造像题记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石窟造像与龙门地区的古代人文活动保持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获得石窟造像得以产生的整体信息,今后应当加强对石窟周围地带古文化遗存的调查与发掘。这些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大抵包括:古城址关防、居民聚落、古洼渠道路、沟洫苑囿、古寺观遗垣、幢塔塚墓等等。通过对上述带有人文景观意义的遗存项目的考察,探索石窟造像赖以存在的区系文化条件。这将为从多视角方法上了解龙门石窟的社会成因提供富有价值的学术劳动。

  对于龙门石窟的技术性保护,我们期待着这一工作尽快引入当今技术社会普遍使用的计量化手段。今后有关保护项目的确定,应该使用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立项、设计和施工方案,务必使这一技术工作建立在科学计量的坚实基础上。而且,今后的施工操作,应当摒弃野蛮粗劣的作法,坚决杜绝对历史文物的施工性破坏。这是龙门石窟技术保护的当务之急和长远需要,而引进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专门人才则是解决龙门石窟上述学术课题与技术难题的根本性措施。

  回溯龙门石窟在此之前的常规科研项目之际,我们还可以把眼光转而投向其它领域的一些非传统课题之上。例如,在我们贯注于资料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这类内涵性课题的同时,可否将龙门石窟的名胜价值与世界各地其它一些文化古迹的名胜价值放置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研究?由此向前,我们可否把龙门石窟作为一项文化资源纳入到当今时代的国际生活中加以开发性利用?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对以上诸方面的论题能有进一步的触及和拓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