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讲纲(2)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恒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讲纲(2)

四、世界观


(一)世间
1、世间义
梵语loka,音译作路迦,有可毁灭、可破坏、可灭等义。略称世。泛指迁流变化的现象世界。“世”为迁流义,“间”为间隔义,与“世界”一语同义。
2、世间的分类
(1)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
(2)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3)五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阴世间。指由五蕴所形成之世间。
3、世间的特点
(1)世间无数:有十方世界。
(2)世间是不断成坏的:成、住、坏、空为一大劫。
(3)有情依于器世间:水、土壤、阳光、温度、湿度、气候等为生存的基本条件。
(4)世间的净秽是业感的:世间的净秽由有情的共业所成。

二)三界
又称三有。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
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八大地狱+傍生、饿鬼+四大洲+六欲天);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2、色界
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色界
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4、三千大千世界
(1)须弥世界
须弥,意译妙高,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每一世界下面依次是金轮、水轮、风轮、空轮,上至色界初禅天,即一日一月所照方处名一世间(一世界)。
(2)四大洲
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与北俱卢洲。
(3)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一小世界上至初禅天,一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统摄,一中千世界上有三禅天统摄,一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统摄。

(三)世界的演变
1、四轮
一个须弥世界中的诸如九山、八海等皆由三轮所支持。世界开始凝成时,先于空轮中产生风轮。于风轮上积云下雨,积为水轮。又因风起击水,上面结为金轮。
2、四劫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3、人类社会的演变
世界初成时,有情自光音天下生至人间及三恶道。
未来的世界:释迦佛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成正等觉,前后三次说法,度人无量。


 

五、业力与因果


(一)业力思想
1、业的本质
梵语 karman,巴利语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
2、业报:业因、业力、业果
业报指由业产生果报。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由业因引发业果之力,称为业力。
3、业感
谓苦乐等一切果报系由善恶之业力所感而来,故称业感。即由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报。业感缘起谓世间一切有情之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
业感说的价值
(1)自力创造非他力:反神力而说业力、自力。
(2)机会均等非特殊:反种姓制度而说众生依业而有差别。
(3)前途光明非绝望:反宿命论而说断恶修善并以此来改造命运。
(4)善恶有报非怀疑:《大宝积经》说“假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二)因果
1、因缘
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之因即包含内因与外缘。
2、三重因缘
(1)果从因生
果,原指草木之果实,佛法中转指由“因”所生出之结果。瑜伽五卷十二页云成办义,是果义。一切有为法前后相续,故相对于前因,则后生之法称为果。
(2)事待理成
从因至果,必然有它深层普遍的理则。
(3)有依空立
凡是存在的,必须依空而立。
3、正因与邪因
(1)宿命论:现世与将来的一切都已经由命运决定了,任何努力都是徒劳。
(2)尊佑论(神创论):世界由神创造,社会与个人的祸福由神主宰。
(3)无因论:一切都是偶然的。
(4)邪因论:非因计因。


 

六、缘起与中道


(一)缘起
1、缘起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九页云:待缘而起,故名缘起。俱舍论卷九:种种缘和合已,令诸行法聚集升起,是缘起义。一切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缘起法又名俗数法、因缘法。
2、缘生
缘生、缘起、因缘等三词互为通用之例极多。瑜伽师地论卷十亦云:“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另据俱舍论卷九及尊者望满(梵 Pu^rN!a^s/a)之说,“缘起”与“缘生”之法,两者互有所别,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为“缘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则为“缘生”。
3、十二有支
《杂·二九八》
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85.2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阿含部T2>>p.85.1 ~ p.85.2)
4、三世两重因果
所谓的三世两重因果,列表如下︰
┌无明─惑(缘)─┐
├行──业(因)─┴过去世二因─┐
├识─┐ ├一重因果─┐
├名色│
├六处├苦(果)──现在世五果─┘
十二缘起┼触 ├三世两重因果
├受─┘
├爱─┐
├取─┴惑(缘)─┬现去世三因─┐
├有──业(因)─┘ ├一重因果─┘
├生─┬苦(果)──未来世二果─┘
└老死┘
5、流转与还灭(二门四观):
流转门与还灭门在《杂"三五八经》说为增法、减法(灭法)。《杂"二八七经》说佛陀于菩提树下依缘起先后作杂染逆观、杂染顺观、清净逆观、清净顺观而觉悟成佛。
杂集论四卷十四页云:顺逆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如是等逆次第说。

(二)中道
1、中道之义
因八圣道是远离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等偏颇之看法,远离享乐与苦行等偏颇之实践,由此得以漏尽证入涅槃,故称八圣道为中道。前者则为思想上之中道(中道见),后者乃属实践上之中道(中道行)。
2、八正道
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
《杂"七八四》
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
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阿含部T2>>p.203.1)
(出要: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出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之要法”)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