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讲纲(3)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恒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七、四谛与法印
(一)四谛
1、四圣谛
谛,真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为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乃佛教“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之大纲。
2、四谛分别
瑜伽二十七卷十八页云:
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名苦圣谛。
云何集圣谛?谓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等,名集圣谛。
云何灭圣谛?谓即此爱等无余断灭,名灭圣谛。
云何道圣谛?谓八支等圣道,名道圣谛。
3、两重因果
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二)法印
法,指佛法。印,即印记,有确实、确认之义。法印系指佛教判别佛法真伪之标准。阿含经中称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为四法印,经中又说为四法本、四法本末、四事之教(本),《菩萨地持经》说四忧檀那法。另后世称杂阿含经卷十所指之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者,为三法印。
1、一切行无常(诸行无常)
瑜伽五十六卷二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无常?此复几种?答:依生已坏灭分位,建立无常。此复三种。谓坏灭无常,转变无常,别离无常。
2、一切行苦(诸受是苦)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杂"四七三》,<<阿含部T2>>p.121.1)
3、一切法无我(诸法无我)
我:梵语 a^tman。 音译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我、本质、自性。成唯识论一卷一页云:我,谓主宰。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或本源。
无我:瑜伽八十三卷十五页云:言无我者:远离我故;众缘生故;不自在故。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恒的、独立的、自存的、唯一的本体,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4、灭尽为涅槃
a外道涅槃五见
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若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杂"一七○》,<<阿含部T2>>p.45.2 ~ p.45.3)
b、灭尽为涅槃
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時。 (《杂"二八》,<<阿含部T2>>p.5.3 ~ p.6.1)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杂·四九○》,<<阿含部T2>>p.126.2)
c、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小部·如是语经·四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二涅槃。何之为二?为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
诸比丘!有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办应作之事,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彼五根安立,无伤彼事,故经验喜与不喜,能感乐与苦。彼为灭贪、灭嗔、灭痴者,诸比丘!说彼为有余依涅槃界。
然,诸比丘!无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应作已办,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诸比丘!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无喜悦而清凉,诸比丘!说彼为无余依涅槃。诸比丘!此为二涅槃界。”

(三)三解脱门
得解脱、入涅槃之三种三昧法门,即无漏之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忆念无常者则胜解多,而获得无相解脱;忆念苦者则轻安多,而获得无愿解脱;忆念无我者则知多,而获得空解脱。(《无碍解道》,Pts.Ⅱ,p.58)





八、修行与解脱


(一)三学
1、戒学
戒:梵语s/i^la,巴利语 si^la。音译尸罗,清凉义。指心防非止恶之警戒性。
(1)声闻戒
有在家出家、男女之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之类。
(2)惭愧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3)忏悔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 ks!ama(忏摩)之略译,乃请他忍恕之义。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期达灭罪之目的。
忏悔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
2、定学
(1)定
为梵语 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定云何?谓心一境性。指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有近行定与安止定、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类别。
(2)三明六通
六通
又作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无碍曰通,或曰通力,或曰神通。这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三明
又作三达。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以上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三者相应之智并称为三明,即宿命智、生死智(天眼智)、漏尽智。
3、慧学
(1)慧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增上慧学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杂"八一七》,<<阿含部T2>>p.210.1 ~ p.210.2)
(2)闻思修慧
不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分别》,Vibh.p.324)
(3)四预流支与四依法
《杂"八四三》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阿含部T2>>p.215.2 ~ p.215.3)
亲近善知识时要依法不依人,听闻正法时要依义不依语,内正思维时要依智不依识,法次法向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二)人天善法
1、人天乘
(1)人乘(梵 manus!ya-ya^na),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三途四趣而生于人道。
(2)天乘(梵 deva-ya^na),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
2、在家众的如法生活
(1)经济生活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杂·九一》,<<阿含部T2>>p.23.1)
(2)社会生活
对于父母、妻子、师长、亲友、下属、宗教师等等各种社会关系,要本着慈悲的精神、宽容的态度,以四摄法来处理。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3)修学生活
佛在《杂·九二七》中说在家居士应当具足信、戒、闻、施、慧。
此五法可通过六随念来成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三)声闻缘觉
1、声闻
意译作弟子,指佛陀在世时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诸弟子。
(1)四果四向
为四向、四果之并称,又作四双八辈、八贤圣。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阿含部T2>>p.205 ~ p.205.3)
(2)俱解脱及慧解脱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页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
2、辟支佛
意译作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

(四)佛陀的正觉
1、菩萨
梵语 bodhi-sattva,巴利语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觉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萨原专指成佛之前的释迦太子,及释尊授记、当来决定成佛的弟子弥勒。他们圆满觉悟之后则称为佛陀。
2、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
正觉,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指依正见、正行即八正道而得的圆满之证悟,即谓佛果。正等正觉,梵语 samyak-sam!bodhi,巴利语 samma^-sambodhi。音译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意译,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上三者含义相同,只是简略有别。
无上正等正觉者,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或略称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此系佛陀之尊称。
3、佛与阿罗汉之别
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身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 (《杂"六八四》,<<阿含部T2>>p.186.2 ~ p.186.3)
4、佛与辟支佛之别
在与声闻、缘觉(辟支佛)作区别的时候,则称佛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
恒沙過去佛  弟子清淨心  皆是諸佛法  非今釋迦文
 辟支無此法  無歲無弟子  獨逝無伴侶  不與他說法
(《增"二八○》,<<阿含部T2>>p.676.3)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