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敦煌莫高窟社教文化中心三界寺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阿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莫高窟社教文化中心三界寺

  .郑阿财教授

  石窟寺院是佛教为日常修行、说法及进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而产生的建筑。在印度,西元前一、二世纪时,当夏天雨季来临,佛教徒唯恐外出,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乃聚居一处,致力修行,称为结夏安居。在这期间僧侣主要活动为静心修行,因此,聚居场所多选择远离尘世,依山傍水的山崖洞窟,既清静又安全,且有水源。初期的佛教石窟,多半因地择窟营造,供僧人修禅之用,因此多为小型洞窟,简单素朴。其后发展为具有供人礼拜之用的殿堂窟,由个人修行的场所,扩展到供信众礼佛参拜,甚至举行大型法事的场所。

  在中国,“寺院”的名称源于官方用来接待四方宾客的鸿胪寺;西域僧人东来,多先暂住鸿胪寺,所以称僧尼住处为“寺”。“院”,本指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唐代,因敕建大慈恩寺作翻经院,佛教建筑物才开始称“院”。之后,“寺院”则作为佛教僧尼居住且供信众参拜礼佛建筑群体的通称。

  莫高窟之开凿

  至于石窟寺,主要都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与一般寺院基本无二,只是建构的空间环境与材质不同。石窟的建筑不像平地寺院开阔,因依傍山崖凿窟龛而成,受限地形,无法如一般寺院殿堂、僧房、塔院…等布局有序。除单独小窟龛与初期个别僧人纯为习禅开凿的禅窟外,后期逐渐形成石窟群,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各具功能,似有寺院的组织。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石窟寺最为称著。

  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据史料所载,始于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乐僔法师的开凿,法良接续营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在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有壁画塑像的洞窟主要在莫高窟南区,根据敦煌研究院的统计有492窟,北区有243窟。这些洞窟的形制大约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僧房窟…等几种。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为第16窟达268平方公尺,最小的第37窟则是高不盈尺。

  就莫高窟的营建发展来看,最初是个人草创,纯为僧侣修禅,窟龛小而简朴。随著佛教发达与敦煌历史的发展,开窟造寺之风盛行,进而官方、士族大力的营建,宏伟庄严的窟龛渐次营造,僧人大增,寺院功能渐备。

  丝路明珠的敦煌,自来就是佛教圣地,有关古代的寺院,到了晚唐五代数量基本固定。据文献所载,有:龙兴寺、乾元寺、开元寺、永安寺、金光明寺、灵图寺、显德寺、莲台寺、三界寺、净土寺、报恩寺、大云寺等十二僧寺;大乘寺、普光寺、灵修寺、安国寺、圣光寺等五尼寺。其中,龙兴寺是吐蕃时期敦煌佛教教团领导机构所在,最具影响力;而灵图寺则是归义军时期都司所在之寺院。这些寺院主要分布在敦煌城内外,而确知在莫高窟的是三界寺。

  敦煌寺学

  寺院是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随著佛教的传播,僧人与信众互动关系的发展益趋密切,寺院功能不断扩张。唐代佛教发达,庄严辉煌且结构完备的寺院,不但是广大佛教众信仰的天堂,也是文化、艺术的宝藏,社会教育的重心。寺院中丰富的藏书,幽静的环境,加上予世俗人士寄宿方便,遂成为士人举子读书修业的理想场所。因此,文士寄居寺院,读书山林,在唐代乃蔚为一时风尚。唐代寺院除了让学子寄寓外,甚至还有义学、寺塾的兴办,即所谓的寺学。唐代地方佛教寺院,显然扮演著民间社会教育的辅助职能。

  唐代寺学的布局与形象如何?并无图像传世。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众多的“维摩经变”中,则保存了有关学童在学堂学习的画面。此外,“报父母恩重经变”、“药师经变”等经变画中也多有关于学堂画面的呈现。这些画面内容,不仅是佛经内容的反映,也是唐代敦煌学校教育实际面貌的投射。如莫高窟第468窟有一铺中唐时期的“药师经变”壁画,画面上便有学堂的布局及教学的情形,似可提供我们有关敦煌寺学的印象。

  三界寺

  在五代时期归义军统治敦煌时,三界寺设有寺学,对俗家弟子进行启蒙教育,所教授的内容有识字教育、道德格言、生活常识、诗歌辞赋、历史知识以及儒家基本经典等。基本上跟敦煌其他寺院寺学教育的内容一致,多是以儒家的基本教育内容为主。就学的学生,有俗家子弟,其中最受瞩目的是S.707《孝经》卷末题记有“学仕郎郎君曹元深”,这说明了曹元深西元925年时曾在三界寺就读。他曾任归义军节度使,笃信佛教,莫高窟第256窟有他个人营建的功德窟。

  位于莫高窟的三界寺,是由许多石窟群组成的石窟寺,规模与空间虽比不上沙洲城内的其他寺院,但在莫高窟而言,已是主要的寺院,规模与空间可兴办小型寺学。特别是保存有丰富的图书,1900年发现轰动全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便是三界寺的图书馆。

  除了拥有一般寺院学校所没有的良好条件外,莫高窟三界寺僧人在晚唐五代时宗教与社会地位颇高,尤其有位叫“道真”的僧人,既努力于宗教事物,更热心负责三界寺藏经的收藏、编目、整理工作,并亲自抄写佛经。并随曹元忠游敦煌莫高窟,设坛讲经,后被任命为僧政,管理莫高窟所有寺院的宗教事务与戒坛,同时还以沙州释门僧政的身份签发《辛亥年(951)腊八燃灯份配窟龛名数》。从这些情形,都可说明三界寺是当时敦煌莫高窟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除了宗教事务之外,也积极的参与民间教育与社会工作,留给后人深远的感念与启发。

  (本文作者现任南华大学文学系暨研究所教授、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正大学中文所教授,是国内少数研究敦煌学的学者,著有《敦煌蒙书研究》、《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敦煌文献与文学》、《敦煌写卷新集文词九经抄研究》….等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