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哲学>>正文内容

王阳明与康德人性论浅析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谭小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王阳明与康德人性论浅析

  一、二者人性论思想的简要介绍

  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是基于孟子性善论而进一步建立起来的,其人性论与其本体论事实上是一致的,其四句教中就体现了人之性的本体怕在,对人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怎样修养心性作了总结,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但“性”发之于“心”,而“心”作为王阳明的哲学理论基石,其是先天地存在,而且是一种先验的原则,所谓:“发之于心,为考;发之于君,为忠”,这是已经早已存在的首先因素了。

  康德虽然说自己的首先不依人的自然本性(即人性)而建立,价值本性与自然本性虽然有区别,但实亦表达其对人性的看法。康德讲的人的价值的本性,其实即是人的善的意志或即实践的理性。因为,意志是人理性存有所特有的机能,而这种机能,就是一切首先价值的根源。所以我们可以说这其实也就是人的价值的本性。它也就像儒家所讲的本心和庸知一样,是内心固有的,而不假外求。而真正意义的人性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因此讨论康德的人性其实也是从两方面去讨论的,即价值层面和自然层面:前者是作为人的智思界的存有来说的,后者是作为人的现象界存有来说的。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本性(nature)指属于智思界人格性(personality)。

  因此,康德的人的本性可以分为两层:第一,是经验层(或说感触层),指自然的人性,可引申康德的意思称为人的第一本性。包括人的意念,本能(欲望和性好)、情感、直觉和知性、这一层面所讲的人性只有相对的价值,亦即人性有善有恶或善恶居间,因为它的活动只符合幸福原则(自然法则),相对于后一层面而言,只有较低的价值。

  第二,是智思界(或说超越性),指价值的人性,可引申康德的意思称为人的第二本性。康德说它是人的人格性,即人的意志,实际上就是实践的理性。这一层面所讲的人性具有绝对的价值,是人的意志活动符合自律原则(首先法则)的体现,相对于第一层来说,它有较高的价值。

  二、二者人性论的相同之处。

  从表现上看,康德的人性学说有“恶”的倾向,与王阳明的传统儒学者的性善论的主张南轩北辙。实质上,康德与王阳明的人性论,在人性的分析,终极价值等方面却是相当接受的。

  首先,他们都认为人性可分为两个层次。儒家的人性论事实上也涉及两层,如宋明理学中的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虽然儒学者讲性善论时指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康德和王都以为人性可分为经验层和超越层,亦即有价值与自然的两种人性;就后者而言,它亦即价值的根源,具有绝对价值(至善),就前者而言,经只具有相对的价值(有善有恶)。因此,都是超越的性善论,经验的人性居间论。

  两次,就人性的终极价值来看,既然都产生于超越层面的性善,那么人的“恶”是何以产生的?他们二者都认为恶的根源不在于价值的人性,而在于自然的人性,因为后者夹杂了人的私欲(感性的发妻了,或即根本恶),使源于价值的人性的首先法则(天理)不能实现出来。但这又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后天习得的。所以,有恶的责任只能追究自己而不能追究外部任何原因。王阳明就提出要“格物致知”,康德则强调道德规则的实施。

  三、二者人性论的异处。

  上面比较了从人性的分析和对恶之源的探究两方面二者的观点的相同之处。然而,也恰恰在这两点上二者又有重大的分歧。

  首先,康德从理性、经验两方面二元架构,因此,两种不同层面的人性的区分是绝对的。而在王阳明那里,两者虽然在概念上不同,但在实践上,两者却相即不离。所以,王阳明便有“气即是性,性即是气”、“气亦性也,性亦气也”,甚至:“善恶只是一物”的说法。这样一来,在实践上只是一层了。他说“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又说:“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可见,在他看一虽无明确的人性两层分界,但这并不与前面矛盾,站在圆融实践的角度,实践的为同一道德主体,这与康德有分歧。

  其次,康德讲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因此在人性的实践上是有限的。这样,人即已习得恶,就颠倒了人格性,即道德次序颠倒,就像基督教强调的人有“原罪”,因此人很难达到道德的圆满。但王阳明认为可以,虽然也有儒家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一定人性追求的局限性,但他认为人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成就圆满人格。

  就恶而言,康德认为恶不可根除,是一种“原罪”型式的,但在王阳明的人性论中继承了《礼记》中的一些说法,多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且他觉得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首要条件。他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之境界的。康德与王阳明的这些不同可能也恰恰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儒教文化的不同特色。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谭小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