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社会转型期藏传佛教信仰的变迁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晓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社会转型期藏传佛教信仰的变迁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亦子多村的江口寺为例
  马晓军
  临潭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民族杂居地区,全县总人口14.68万人(2004年统计数字),其中回族2.6万人,藏族1.34万人,其它少数民族仅有90多人,汉族约有10万人。全县有基督教信教群众2508人(2004年统计数字),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信教群众99%为汉族,只有极个别汉藏通婚的家庭中的藏族妇女信仰基督教。
  亦子多村是临潭县术布乡的一个小村子,距离临潭县城大约25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属于半农半牧区,是藏族聚居的村落。江口河从村子旁边盘绕流过,临夏至岷县的省级公路穿村而过,村口沿公路成丁字型有一条50米长的小街。小街上有一所三年制小学、一处维护公路的小道班、二个小白货商店、一家小饭馆以及一间榨油的小作坊。全体村民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道路两旁有庄严肃穆的转经房和嘛呢堆,藏式平房上飘扬着一串串的经幡,民宅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子房,小部分是砖瓦结构的汉式房屋。整个村子位于山脚下的河谷冲积带上,沿着江口河的流向呈现点状分布,全村共有三处比较集中的居民定居点。现有村民74户,总人口462人,藏族占99.6%,非农业人口15人,劳动力266人。
  亦子多村是临潭县在卓尼县(藏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境内的一块飞地,在文化上既受到临潭县多元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周围卓尼县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的濡染。村中的江口寺是甘南藏区创建最早的格鲁派寺院之一,最初是由从西藏来的喇嘛阿旺老布藏于明朝宪宗成化二年(1467)在洮河岸边修建,后来毁于战乱。明朝武宗正德四年(1509),阿旺老布藏的侄儿阿送恼布召集原来寺院里的僧人重新建起了该寺。江口寺的第一世活佛洛桑丹曲是一位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著名学者,二世活佛贡却·丹贝坚赞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4),将寺院从洮河岸边迁到现在的东珠那境内。后来义经过几次小迁移,才选定了现在的寺址(今临潭县术布乡亦子多村东珠那北边的色娄岗山脚下)。寺院北迁后摆脱了藏族世俗势力僧刚的控制,建立健全了嘉木卡尔古肖活佛和齐哇堪布活佛两人转世系统的寺院管理体系。
  一、亦子多村村民抽样调查
  由于亦子多村村民汉语和汉文水平不高,我们通过翻译逐个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填写,并对获得的91份问卷进行了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1)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概况:
  2、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
  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①宗教可以消灾免祸,保佑一生平安;②来世可以得到回报;③经受挫折后或者对现实不满,从宗教中寻求寄托;④受家庭的熏陶,在家人的影响下信仰。选择第一项的人数排列首位,比例高达45.1%,“消火免祸”是普通信徒信仰宗教的动力之一,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比较普遍;选择第四项的人数比例为31.4%,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家庭文化背景利传统惯性所起的作用;选择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总合不足25%,由此可见,追求来世幸福利逃避现实在宗教信仰原因中不占主要地位。
  3、信仰藏传佛教的程度
  在甘南藏族地区许愿磕长头的虔诚信徒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信教群众向寺院发放布施一般都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向寺院布施的钱物现在人大地减少了。
  (1)向寺院布施的频率:①经常性的;②有时;③很少;④从不布施。
  抽样问卷结果表明,经常布施的只占总人数的7.8%,有时布施的占64.8%,很少布施的占27.4%,从不布施的没有。虽然经常性布施和有时布施的人数在70%以上,但是在问卷调查中得知,全家一年布施的钱物数量90%以上的家庭在100元以下,只有极个别家庭在100元以上。
  (2)对于佛事活动,信徒也不是每次必去,而是根据生产的忙闲利时间的多少而定。参加佛事活动的情况:①全部参加;②部分参加;③偶尔参加;④从不参加。
  调查结果表明,全部参加的仅占总人数的13.7%,部分参加和偶尔参加的合计占78.5%,从不参加的占7,8%,可见绝人部分人还是经常性地参加各种佛事活动。
  (3)家庭宗教活动也是反映宗教观念变化的一个方面。每月在家里拜佛的次数:①不拜;②5次以下;③5-10次: ④10-20次:⑤20次以上。
  问卷结果表明,在家里不拜佛的高达31.4%,5次以下者占45.1%,5次以上者共占23.5%,不拜佛者主要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5次以上者,尤其是20次以上者都是老年妇女(这可能与负责管理家中佛堂和煨桑等宗教活动有关)。   (4)民俗活动中宗教成分的多少也能反映出宗教信仰的变化状况。婚丧嫁娶、庆贺生日时是否请喇嘛念经卜卦:①必须请:②不请;③有时请,有时不请。
  结果表明,“必须请”的占总人数的34.4%,“不请”的占37.2%,“有时请,有时不请”的占29.4%,虽然三者的人数基本上接近各占1/3,但是随着世俗文化的冲击,第二项 “有时请” 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来必定要进入第二项,从长远来看,“不请”的人数有着必然扩大的趋势。
  江口寺虽然位于亦子多村内,但是本村中出家的仅有两个人,很少有人送孩子去寺院,大部分僧人来自邻近的卓尼县、迭部县、夏河县等比较偏僻的牧区。
  4、对宗教知识和教义的了解
  (1)对藏传佛教知识的了解方式:①阅读宗教书籍;②参加家庭宗教活动;③听僧人讲解;④其它渠道。抽样问卷结果表明,对藏传佛教知识的了解,通过阅读宗教书籍的占55%,通过参加家庭宗教活动的占21.6%,听僧人讲解的占17.6%,其它渠道占5.8%。这说明一半以上的人主要通过读书来了解藏传佛教知识,其次通过参加家庭宗教活动和听僧人讲解来了解。由此可知当代藏族主要通过理性方式来获取宗教知识,从而达到他们对宗教的认知。
  (2)对藏传佛教教义的了解程度:①非常了解;②了解;③知道一些;④不了解。其中对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了解的没有,了解的占47.1%,知道一些的占33.3%,不了解的占19.6%。多数人对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有所了解或者知道一些,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
  二、江口寺宗教职业者信仰现状的抽样调查
  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临潭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4座,其中玛闹寺(又称马奴寺、嘛呢寺)喇嘛最多时达到500人左右,侯家寺(即圆城寺)1958年还有200多僧人。江口寺的规模最大,所以僧侣不会少于前两个寺院。阎家寺的寺院规模在近代以来逐渐缩小,僧人不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阎家寺周围藏传佛教信徒信仰淡化,一直没有恢复宗教活动。玛闹寺恢复宗教活动后不久,香火逐渐衰落,寺院喇嘛开始流失,自从1997年活佛圆寂后没有转世,现在就只有一个看守寺院的人了。侯家寺现在有活佛1人,喇嘛12人。江口寺是临潭县目前僧人最多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现有活佛1名,僧人125人。
  1、临潭江口寺藏传佛教僧人的基本概况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临潭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民族杂居地区,全县总人口14.68万人(2004年统计数字),其中回族2.6万人,藏族1.34万人,其它少数民族仅有90多人,汉族约有10万人。全县有基督教信教群众2508人(2004年统计数字),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信教群众99%为汉族,只有极个别汉藏通婚的家庭中的藏族妇女信仰基督教。
  亦子多村是临潭县术布乡的一个小村子,距离临潭县城大约25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属于半农半牧区,是藏族聚居的村落。江口河从村子旁边盘绕流过,临夏至岷县的省级公路穿村而过,村口沿公路成丁字型有一条50米长的小街。小街上有一所三年制小学、一处维护公路的小道班、二个小白货商店、一家小饭馆以及一间榨油的小作坊。全体村民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道路两旁有庄严肃穆的转经房和嘛呢堆,藏式平房上飘扬着一串串的经幡,民宅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子房,小部分是砖瓦结构的汉式房屋。整个村子位于山脚下的河谷冲积带上,沿着江口河的流向呈现点状分布,全村共有三处比较集中的居民定居点。现有村民74户,总人口462人,藏族占99.6%,非农业人口15人,劳动力266人。
  亦子多村是临潭县在卓尼县(藏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境内的一块飞地,在文化上既受到临潭县多元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周围卓尼县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的濡染。村中的江口寺是甘南藏区创建最早的格鲁派寺院之一,最初是由从西藏来的喇嘛阿旺老布藏于明朝宪宗成化二年
  (1467)在洮河岸边修建,后来毁于战乱。明朝武宗正德四年(1509),阿旺老布藏的侄儿阿送恼布召集原来寺院里的僧人重新建起了该寺。江口寺的第一世活佛洛桑丹曲是一位取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著名学者,二世活佛贡却·丹贝坚赞于清朝道光十一年(1834),将寺院从洮河岸边迁到现在的东珠那境内。后来义经过几次小迁移,才选定了现在的寺址(今临潭县术布乡亦子多村东珠那北边的色娄岗山脚下)。寺院北迁后摆脱了藏族世俗势力僧刚的控制,建立健全了嘉木卡尔古肖活佛和齐哇堪布活佛两人转世系统的寺院管理体系。
  一、亦子多村村民抽样调查
  由于亦子多村村民汉语和汉文水平不高,我们通过翻译逐个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填写,并对获得的91份问卷进行了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1)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概况:
  2、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
  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①宗教可以消灾免祸,保佑一生平安;②来世可以得到回报;③经受挫折后或者对现实不满,从宗教中寻求寄托;④受家庭的熏陶,在家人的影响下信仰。选择第一项的人数排列首位,比例高达45.1%,“消火免祸”是普通信徒信仰宗教的动力之一,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比较普遍;选择第四项的人数比例为31.4%,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家庭文化背景利传统惯性所起的作用;选择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总合不足25%,由此可见,追求来世幸福利逃避现实在宗教信仰原因中不占主要地位。
  3、信仰藏传佛教的程度   在甘南藏族地区许愿磕长头的虔诚信徒已经不容易见到了,信教群众向寺院发放布施一般都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向寺院布施的钱物现在人大地减少了。
  (1)向寺院布施的频率:①经常性的;②有时;③很少;④从不布施。
  抽样问卷结果表明,经常布施的只占总人数的7.8%,有时布施的占64.8%,很少布施的占27.4%,从不布施的没有。虽然经常性布施和有时布施的人数在70%以上,但是在问卷调查中得知,全家一年布施的钱物数量90%以上的家庭在100元以下,只有极个别家庭在100元以上。   (2)对于佛事活动,信徒也不是每次必去,而是根据生产的忙闲利时间的多少而定。参加佛事活动的情况:①全部参加;②部分参加;③偶尔参加;④从不参加。
  调查结果表明,全部参加的仅占总人数的13.7%,部分参加和偶尔参加的合计占78.5%,从不参加的占7,8%,可见绝人部分人还是经常性地参加各种佛事活动。
  (3)家庭宗教活动也是反映宗教观念变化的一个方面。每月在家里拜佛的次数:①不拜;②5次以下;③5-10次: ④10-20次:⑤20次以上。
  问卷结果表明,在家里不拜佛的高达31.4%,5次以下者占45.1%,5次以上者共占23.5%,不拜佛者主要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5次以上者,尤其是20次以上者都是老年妇女(这可能与负责管理家中佛堂和煨桑等宗教活动有关)。
  (4)民俗活动中宗教成分的多少也能反映出宗教信仰的变化状况。婚丧嫁娶、庆贺生日时是否请喇嘛念经卜卦:①必须请:②不请;③有时请,有时不请。
  结果表明,“必须请”的占总人数的34.4%,“不请”的占37.2%,“有时请,有时不请”的占29.4%,虽然三者的人数基本上接近各占1/3,但是随着世俗文化的冲击,第二项 “有时请” 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来必定要进入第二项,从长远来看,“不请”的人数有着必然扩大的趋势。
  江口寺虽然位于亦子多村内,但是本村中出家的仅有两个人,很少有人送孩子去寺院,大部分僧人来自邻近的卓尼县、迭部县、夏河县等比较偏僻的牧区。
  4、对宗教知识和教义的了解
  (1)对藏传佛教知识的了解方式:①阅读宗教书籍;②参加家庭宗教活动;③听僧人讲解;④其它渠道。抽样问卷结果表明,对藏传佛教知识的了解,通过阅读宗教书籍的占55%,通过参加家庭宗教活动的占21.6%,听僧人讲解的占17.6%,其它渠道占5.8%。这说明一半以上的人主要通过读书来了解藏传佛教知识,其次通过参加家庭宗教活动和听僧人讲解来了解。由此可知当代藏族主要通过理性方式来获取宗教知识,从而达到他们对宗教的认知。
  (2)对藏传佛教教义的了解程度:①非常了解;②了解;③知道一些;④不了解。其中对藏传佛教的教义非常了解的没有,了解的占47.1%,知道一些的占33.3%,不了解的占19.6%。多数人对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有所了解或者知道一些,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
  二、江口寺宗教职业者信仰现状的抽样调查
  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前,临潭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4座,其中玛闹寺(又称马奴寺、嘛呢寺)喇嘛最多时达到500人左右,侯家寺(即圆城寺)1958年还有200多僧人。江口寺的规模最大,所以僧侣不会少于前两个寺院。阎家寺的寺院规模在近代以来逐渐缩小,僧人不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阎家寺周围藏传佛教信徒信仰淡化,一直没有恢复宗教活动。玛闹寺恢复宗教活动后不久,香火逐渐衰落,寺院喇嘛开始流失,自从1997年活佛圆寂后没有转世,现在就只有一个看守寺院的人了。侯家寺现在有活佛1人,喇嘛12人。江口寺是临潭县目前僧人最多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现有活佛1名,僧人125人。
  1、临潭江口寺藏传佛教僧人的基本概况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僧人对宗教职业的选择,对教义的了解程度,对藏传佛教现状的认识以及对其它文化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最受关注。我们对江口寺5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
  被调查僧人的基本概况
  上表显示,被调查对象人部分在18—40岁,人数比例为82.3%,入寺时间人多数在1—10年,人数比例为96%;被调查僧人具有年纪轻、入寺时间短的基本特征。
  2、选择宗教职业的原因   从事宗教职业的原因:①受家庭信仰虔诚环境的感染;②受高僧的影响,向往僧人生活;③个人志向;④兄弟多:⑤对世俗生活失望。在民族地区,选择宗教职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60.8%的人认为是“个人志向”,说明宗教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对宗教职业的选择比较坚定。同时,承认“受家庭信仰虔诚环境影响”的人数比例达到21.6%,家庭因素也是不可低估的。另外,有些人受到高僧学问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影响,从而选择了宗教职业,这部分人占7.8%;因兄弟多而出家的大约占9.8%。
  3、对教义的了解程度
  对本教派的教义、历史、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①很清楚;②知道;⑧了解一些;④不太清楚。大多数僧人只注重对具体经文的背诵、学习,对格鲁派的教义、历史、发展现状大体上了解一些,这部分僧人占62.8%,对这些知识不太清楚的僧人达到27.4%,只有9.8%的僧人对这些知识很清楚或者知道。据此看米,绝大多数僧人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经方法,只重视对经文的背诵和记忆,对经文之外的宗教派别和发展现状不感兴趣。
  4、对藏传佛教现状的认识
  (1)对藏传佛教现状的看法:①随着社会发展应当进行一些改革;②维持目前的发展现状;③恢复过去格鲁派的传统做法;④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僧人对当前藏传佛教现状的看法不完全相同,这也是社会变革时期多元思想在藏传佛教界的反映。对藏传佛教现状持改革态度的占31.4%,主要是一些上过佛学院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僧人,他们对藏传佛教的现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比较关注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23.5%的僧人主张维持现状,而17.6%的僧人选择了“恢复格鲁派传统做法”,这主要是针对现代僧人在学经、言行和戒律等方面有所松弛而提出来的。还有27.5%的僧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大多数属于“得过且过”的类型,不关心宗教的前途问题。
  (2)阻碍藏传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①教义偏重来世;②教职人员生活脱离社会实际;③藏区经济发展落后:④藏族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太低。认为藏传佛教传播中的问题是由于藏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占45.1%、藏族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太低的占31.4%、教职人员生活脱离社会实际的占15.7%,只有7.8%的僧人归咎于教义偏重来世。75%以上的僧人把藏传佛教传播的问题归结为藏区经济落后和藏族文化教育水平太低这一类的世俗原因,即认为随着藏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藏传佛教会得到广泛传播。
  (3)在调查僧人每年收入中得到的结果是人均大约1000元左右,最低收入者为500元,最高收入者(担任临潭县政协委员,每月有250元的生活补助)是4000元。即使收入如此之低,还有相当一部分僧人对“自养”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对僧人通过劳动实行“自养”有何看法:①应该劳动自养;②自养会影响宗教发展;⑧坚决反对自养。其中58.9%的僧人认为应该劳动自养、33.3%的僧人认为自养会影响宗教发展,还有大约7.8%的僧人坚决反对自养。
  5、对藏传佛教与其它宗教和文化关系的基本看法
  (1)对藏族改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看法:①各人有选择不同宗教信仰的自由;②应该继承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③坚决反对改信其它宗教;④没有看法。绝大部分僧人主张继承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他们占总人数的68.7%,认为各人有选择不同宗教信仰自由的占全部僧人总数的21.6%,坚决反对改信其它宗教的占7.8%。据此看来,在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社会中,僧人对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已经有了一定的宽容度。
  (2)对藏族的语言和文化受到汉语和汉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看法:①大力发扬藏族的传统文化:②既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要继承藏族文化:③用汉族文化来提升藏族文化的水平;④反对接受汉族传统文化。选择第二项的比例最高,占41.2%,选择第二项的占35.3%,选择第一项的占19.6%,选择第四项的占3.9%。由此可见,对汉语和汉族传统文化采取接受态度的达到76.5%,这表明了在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藏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藏传佛教信仰变迁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期落实宗教政策时,宗教职业者的数量急剧增长,这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回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宗教信仰政策的全面落实,这种“回归”开始变得具有理性,宗教活动的开展自然有序。藏族的宗教信仰从观念到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特点。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宗教仪式趋于简化。藏传佛教寺院在过去每年都要举行数十次的宗教活动,每次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在生产繁忙季节影响了农牧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在群众致力于劳动致富,再加上寺院经济并不宽裕,所以举行的宗教活动不仅次数人人减少,而且简化了具体的宗教仪式,缩短了每次宗教活动的天数。江口寺农历正月朝佛祈祷会的会期,就由以前的五天减少到现在的两天,农历四月的亮宝浴佛法会,由以前的二天变为一天。
  第二,宗教在藏族群众生活中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过去,藏传佛教在藏族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有关,也与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过去许多不可知的、不能理解的事物都被认识并予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宗教对藏族思想观念和生活的影响逐渐有了弱化的迹象。尽管传统的信仰和宗教意识、观念在人们思想中仍占有一席之地,现在,人们解决问题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在藏族中的地位和威信也比以前有所降低。从前面抽样调查中普通群众向寺院布施的频率、参加佛事活动的多少、在家中拜佛的次数和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僧人参与的状况就可以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弱化的明显证据。
  第三,宗教观念渐趋淡泊。过去,因果报应、生命轮回等观念在藏族当中普遍流行,现在,这些观念都在不同程度地趋于淡化。在一些中老年人中,表现为对这些观念不再像以前一样异常笃信,而在人多数年轻人当中,则表现为对这些观念的置疑和否定。绝大多数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人不再相信灵魂、鬼神的观念,至少表示怀疑。表现出一种对待宗教信仰的理性化态度,认为宗教和科学对于人们来说都是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崇信宗教。抽样调查中大约一半的藏族群众通过阅读各种宗教书籍来了解藏传佛教基本知识,说明了一般藏族群众已经用一种比较理性化的方式来认识和接受藏传佛教。对宗教布施也采取了一种适度的原则,90%以上的家庭年均布施在100元以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下,这仅仅占当地家庭年均纯收入的1—5%。而在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前,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寺院和土官头人的剥削量,约占农牧民年总收入的60%以上。
  第四,世俗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世俗化指由一个封闭与神圣的社会过渡到开放与世俗的社会的现象。这一漫长的过程既是导致宗教象征、思想、实践和制度的社会重要性的贬值乃至丧失,使得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性的社会变化,也导致宗教本身或者不得不适应世俗的价值,或者仅退回到私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更导致个体心性结构中的宗教性的衰退。这一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世俗化,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社会制度日益理性化,宗教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逐步滑向边缘化:二是宗教自身的世俗化,即宗教通过不断调节以适应社会向“世俗”变化的过程,如宗教组织对自己的教规和教义做出适应社会的解释,并在实践方式上加以调整,使之日益关心现世事务,重视近期的、可预见的未来利益,而不再将彼岸世界或超脱现实的来世作为信仰的惟一目标。在对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消灾去祸”的高居首位,达到45.1%,而选择“来世可以得到回报”的只有15.7%,由此可见,人们信仰宗教主要不是为了来世得到回报,而是为了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障碍和获得某些具体的实际利益。
  第五,宗教组织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民主化、规范化。这种制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初步实行,现在,这种民主管理的制度更加健全。藏传佛教由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民主管理,各个寺院经过民主选举,纷纷建立了管理寺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寺管会。寺管会的职责就是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管理寺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对寺院依法管理的职权。在寺管会主任的领导下,寺院中的大小事务经过民主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才具体实施,过去那种是非、好坏都由活佛一个人决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江口寺现任寺管会主任丹巴嘉措就是一位组织能力很强的僧人,他通过寺管会处理寺院的一切大小事务,包括活佛的出外学经、朝圣以及所有对外交往事务。
  宗教管理民主化和规范化制度的实施,使民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僧人开始积极主动地思考藏传佛教的发展前途问题,有31.4%的僧人就主张对藏传佛教进行改革,45.1%的僧人认为藏区经济发展落后影响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同时,对藏族改信其它宗教也开始抱有很大的宽容度,有21.6%的僧人认为各人有选择不同宗教信仰的自由,这在全民信教、曾经实行过政教合一制度的藏区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四、藏传佛教信仰变迁的原因分析
  1、寺院综合功能的衰退和其它替代性功能系统的引入和被认同
  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寺院的政治和经济功能首先被剥离。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藏区的普及,许多藏族更多地接受了现代文化教育,寺院的教育功能逐渐萎缩,对藏族社会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同时,藏区社会的医疗系统自上而下也在县乡,甚至村建立。村民有病就不再一味地依靠祈求神灵和请喇嘛念经,而是服用药物或者上医院就医。过去由于藏区文化娱乐活动的缺乏和单调,藏族农牧民把每年的宗教活动作为一次难得的娱乐机会,所以举行宗教活动时人山人海,异常热闹。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影、电视和各种传媒方式的普及,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尤其是卫星接收器的推广,电视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化娱乐工具。藏传佛教寺院的这些功能被替代性功能系统代替和认同后,自然引起了寺院的权威在村民心中和实际生活中的下降。
  江口寺所在的亦子多村很早就建起了一所三年制小学,距离村子不到5华里有卓尼县完冒乡的一所完全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由于接受现代教育比较方便,所以亦子多村的文盲相对来说比较少。村子里有一个私人诊疗所,一般的小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治疗,或者到卓尼县完冒乡卫生院诊治。大病可以在村边公路乘车,大约一小时即可抵达甘南州首府进行合作治疗,很少有人在生病时请喇嘛念经。村民的文化娱乐由以前以宗教活动为核心转变为现在以电视为核心,70%以上的家庭安装了数码卫星电视接收器,最多可以接受70多个频道(包括许多外国频道),比大城市闭路电视接收的频道还多,村民的闲暇时间大部分消磨在电视机前。江口寺在当地藏族中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现在仅仅直接参与一些民俗活动。
  2、藏传佛教信仰弱化和淡化的代际原因   1958年以后直到“文革”结束,宗教信仰处于程度不同的抑制状态。20世纪?0年代末期宗教政策开放后,一批1958年以前出生的人释放出宗教热情,他们宗教观念比较强烈,而且掌握着家庭的经济人权,便于用钱物直接推动藏传佛教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1958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开始进入了家庭中心位置。由于宗教活动前后停滞了十余年,使得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强烈信仰藏传佛教的社会环境影响,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青壮年,不太了解藏传佛教教义,在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关键年月,没有受到宗教的强烈影响,所以他们是宗教观念淡化的一代。这一代人恰恰又生活在大力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时期,社会人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超过了藏族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因此,强烈关注现世幸福是这一代人区别于上一代人的明显特征。并且由于这一代人正值壮年时期,他们处于藏族社会的中坚地位,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向藏族全社会辐射,以致影响到全社会的宗教信仰观念逐渐趋于弱化和淡化。
  3、僧侣世俗化的生活推动了藏传佛教观念变迁
  由于藏区经济近年来开始迅速发展,传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藏族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家庭中各种现代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高档家具的数量与日俱增。藏族普通群众物质消费方式发生的这些显著变化也同样影响到了教职人员的传统消费方式,僧人的某些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与藏族群众的世俗生活开始接近,最明显的就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部分僧人使用的消费品都逐步具有现代生活的特点。江口寺一些僧人的僧舍中拥有家用电器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扩音器以及高档耐用的组合柜、沙发、躺椅等其它家俱。部分家庭比较富有的僧人,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固定电话和手机配备齐全。僧舍的装修高档豪华,地面铺着洁白的地板砖,房檐外面安装有明亮的具有保温功能的玻璃暖棚。由于当地农牧区村落之间相距比较远,绝大部分僧人都有摩托车,在外出时可以骑乘。这些现象表明藏传佛教教职人员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藏族信教群众利教职人员宗教生活的特点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宗教信仰逐渐由神圣化转向世俗化是当代藏族宗教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尽管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个地区藏族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宗教生活的发展变化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模式和个性,在向世俗化发展的道路上速度各不相同,但并不能摆脱由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这一总体的运行轨迹,这也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宗教生活变迁的一般趋向。
  (本文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临潭县民族宗教局局长苟尚仁、江口寺寺管会主任丹巴嘉措和副主任久美加措(在僧人抽样调查过程中担任翻译)、亦子多村文书岗措(在亦子多村村民抽样调查中担任翻译)等人的大力帮助,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王希隆教授和杨建新教授的多次指导,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马晓军,1971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光)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06.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