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烟霞无定相,闹市听梵音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烟霞无定相,闹市听梵音

  ◎觉真

  约近十年前,我有幸同嵩山少林寺武术总教头、易筋洗髓功传人延王法师一起出席了上海市禅诗书画社的成立大会。为祝贺这次盛会,延王法师激情横溢写了三首诗。我为其所感,即席也写了一首,只得四句:

  诗社因般若,多情乃佛心。

  烟霞无定相,闹市听梵音。

  想不到九年之后,这诗句,却成了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不一不异,体用相即,缘起缘生,般若有缘。般若,贯通显密,连接八宗,是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基础。玉佛禅寺的“禅”就是般若,一百二十年前,玉佛禅寺的创建,即是缘于般若,一百二十年来,玉佛禅寺的生存和发展,就是缘于般若,今天殊胜因缘的盛大研讨会,也是缘于般若。般若,是古印度语的译音,翻为汉语,就是智慧。但这不是我们日常口语所说的一般智慧,而是佛家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的世出世间的一门智慧。般若的全称,应是“般若波罗蜜多”。假如我们把“般若”视为认识论,那么,“波罗蜜多”就是方法论了。完整的般若,当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正是这种集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智慧,把我们聚集到了一起。

  沪上名刹玉佛禅寺,座落在江宁路与安远路的交点,又与长寿路、天目路相交汇,虽然位于普陀区,却与黄浦、静安、闸北等中心城区相邻。著名的上海火车站近在咫尺,吴淞江(苏州河)从其眼前汨汨流过。这里是典型的闹市,平日亦是熙来攘往,遮臂成荫,更别说佛诞香期,民俗节日,这里就更是人山人海,挤个水泄不通。这正是都市寺院的盛况。

  我们走进闹市中心的玉佛禅寺,一组古代的建筑群体、与时俱进的硬件系统、保持传统的佛门清规,竟如此十分和谐地组合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组古代的建筑:歇山垂脊,飞阁重檐,拱门壁照,廊庑缦回,雕梁画楝,朱碧相映,楹联匾额,诗书典雅,怎不引人驻足留连?

  与时俱进的设备:用最流行的话语,办公自动化、智能化,厅堂的多功能,资讯系统,传播媒体,音像摄录,靡不具备。这自然有别于“深山藏古寺”的山林梵宇了。

  继承传统的仪轨:晨钟暮鼓,依正庄严,二时课诵,上殿过堂,回向祝赞,僧相威仪,如法如律,梵音嘹绕,香花氤氲,成为闹市中一方佛清净地。

  是甚么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呢?我想,这是般若。“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谓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几首名偈把般若思想的核心“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作了最为深刻的概括。缘起,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间的相对相关性;性空,提示了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本质。佛教从公元前二年传入我国,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转化、融合等许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文思想的一个组成部份,这就是缘起缘生的最好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生灭变化之中,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己经不是两汉之际、伊存口授、汉明夜梦、白马驮经之时的佛教了。今天高朋满座、群贤一堂的玉佛禅寺也已经不是一百二十年前草创肇始时的玉佛寺了。以有空义故,这恰恰是一切事物能够保持发展变化,并且延续衍进、井然有序的根本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第一所佛寺白马寺,就是建于东汉的首都洛阳。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史称汉地佛教初传的开始。其后安世高,支娄迦谶相继来华传播佛法,都是到达洛阳,史载“宣敷三宝,光于京师”。汉末,佛教由中原传入江南,支谦成为吴主孙权的辅佐,拜为博士。康僧会赤乌十年来到建邺(今南京)建了江南的第一所佛寺,名建初寺。三国吴地佛教的弘传,史谓“始于武昌,盛于建邺”。回顾这段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佛教传入中国,首先是在都市建立寺院,以都市寺院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白马寺、建初寺,便是中国佛教史上早期的都市寺院。我这里说的是历史。现在跨过二千年,回到当代,无论是国际友人,或者哪一地区的尊贵的客人,只要是想看看中国的佛教,在北京必然是走向广济寺,法源寺,雍和宫;在上海,必然是走向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在广州,走向六榕寺,光孝寺;在深圳,走向弘法寺。若在通衢大都寻访佛教,首先见面的当是都市寺院。当代的都市寺院,几乎就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张面孔。我前面说到的“古代建筑、时代内涵、佛门仪轨”三合一就是这张面孔的完整印象。

  仅仅靠见面的第一印象,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有个好的第一印象也就足可产生吸引力了。从文化形态学来说,这个吸引力还在浅层次上,因为“古代建筑、时代内涵、佛门仪轨”这是在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层面,人们了解了,司空见惯了,吸引力也就要弱化了,新鲜感会逐渐失去的。如果把印象升华到行为文化、心灵文化的高层次上,那么,这种吸引力就要进入情趣、信仰、崇敬、摄受等精神领域了。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个词儿,那就叫“增值”,而且是“高增值”。

  怎样实现这个“高增值”,我想正是“都市寺院和人间佛教”所要探讨的一大主题。

  季羡林先生在《我和佛教研究》这篇著名文章中说:“我记得,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创造的。”此言极是。我想,中国佛教两千年绵延至今,仍然葆有其生命力,这就证明了他为人们所需要,只要他有一天适应了人们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那么,他就必然有存在的价值,有生存的空间,有发展的潜力。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有被人用的地方,你就有了价值,你有了价值,你就被人承认了。季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好:“唯其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就必须承认客观实际,一个是历史的客观实际,一个是眼前的客观实际。”两千年来的历史的客观实际,就不须重复了,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的。

  人类社会,似乎人心总有两重性。在孔子那个时代,叫“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在范仲淹那个时代,一为“其喜洋洋者矣”,一为“感极而悲者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论你说“困难与机遇”并存,或“机遇与挑战”同在,还是说“成绩很大,前途光明”但又不能没有危机感或紧迫感。总之,依然是一喜一忧的心理两重性。

  说喜,科技进步,一天比一天飞快进步;

  说忧,高度竞争,竞争压力、精神压力一天比一天加大;

  说喜,社会文明,地球成了一个“村”,世界缩小了;

  说忧,人际关系却疏离了,不安全感也增加了,青春骚动,或叫人的不安份多了。

  说喜,物质丰富了,条件更优越了,人们要告别“老土”了;

  说忧,东西多了反而不开心了,只有利的考量,缺少了理想和亲情,人格唱衰,道德滑坡,伦理失衡,社会悲剧也增多了,心理健康成了普泛性的问题。

  我这里略带说一点香港的近况,去年一年仅因失业而自杀的就有379宗,这还只是全港自杀个案的38.4%,今年就更多,还流行一个词,叫“双失青年”,指青年人中的失学及失业。最担心这些青年一旦失业失学,倒流街头,易为金钱物质诱惑,或为恶势力俘虏,衍生大量社会恶果,所以一位作家说,失学失业只是现象,失望(意志消沉),失救(失去前进方向,孤注一掷),“双失”变成双残双害,那才可怕了。

  现在,电脑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它,获取各种信息离不开它,办公办事处理人际联系也离不开它。在这个虚拟的电子空间世界里,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更多了,不仅指网络犯罪、网络病毒、黑客袭击所造成的后果,而是人与人之间真正内心交流的实际进展同电子网络所带来的交流便捷快速并不同步,亦非平衡发展。正如比尔盖茨所言:“虽然今天在电脑网络上几乎可以完成一切交流,但我仍然不得不每天都飞来飞去,因为只有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做出重要决定。”可见,我们用舒适代替了辛苦,但我们却排除不了舒适所带来的烦恼。过去一个家庭,只要一台缝纫机、一辆自行车,就很舒心、安心。现在,空调、全自动洗衣机、大屏幕电视机、DVD、MP3、数码相机,都有了,生活更好了,可是有些人却不能适应生活了。这是为甚么呢?有了丰富的现代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你就幸福了吗?你的人际关系就和谐美满了吗?假如没有,这恰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了。研究现代人心灵文化的需要,改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潜在空间,这正是人间佛教的现实课题。

  人间佛教,就是让佛教走向人间。释迦牟尼在伽耶城外毕钵罗树下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证得无上菩提之后,他向波罗奈国的鹿野苑走去,最初对憍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佛教走向人间。其后四十九年中,释迦牟尼走向摩揭陀国的王舍城,走向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走向中印度北印度的四面八方,受佛化而皈依的人不仅有平民百姓(包括乞丐、妓女、贱民、奴隶),而且有国王、贵族、学者、外道,甚至富可敌国的大商人,(那位捐赠袛洹精舍的须达多长者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佛教走向人间的四十九年。佛法,是人生的智慧。佛学,是人生的智慧之学,佛教,是人生智慧的教化。我们作为佛门弟子,弘传三宝,续佛慧命,是我们的天职和家务,把佛的智慧传播到现代人的心灵,是我们当代僧伽的弘化使命。这样说说当然很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我们既要学习传统,继承传统,研究佛教义理,完善自身佛陀学说(佛门教义)的基本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研究与弄清当代的社会层面客观实际和人间主体的变化。只有把丰富的佛教思想、佛陀的人生智慧,实现现代转换,与现代人生相契,即如何把佛教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的智慧,化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份,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文化,这才能实现太虚大师——赵朴初先生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现代理念。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心灵文化的工程,精神领域的巨大工程,非高素质的人才莫辨。是以竭毕生之力弘扬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赵朴初先生,都是十分重视佛教教育事业的,十分重视佛教弘法人才,特别是僧伽教育、僧伽人才的培养工作的。这里,我不能不提到一九二五年十月,太虚大师曾筹划在苏州北塔寺创办中华佛教大学。并嘱他的学生大醒法师为该校管理。这是极有胆识的创议。赵朴初先生住世时,也曾有过类似的谋划,希望开创佛教高层次教育的新局面,反复地强调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佛教的本质就是众生关怀,关怀众生。人间佛教,首先是关怀人,人的关怀。既有临终关怀、来世关怀,更有今世关怀,当下关怀。关怀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老病死,关怀烦恼的解脱,关怀心的清净,关怀人的完善,关怀今生今世的超越。从太虚大师的三大改革到今日香港佛教领袖觉光大师的言传身教,一脉相承的是把超度亡灵的死人的佛教化为今世关怀的人生佛教,亦即为现实人生所需要的人间佛教。在贯彻人间佛教、佛教走向人间的实践中,香港佛教界在觉光长老的领导下,做了许多艰苦深入的工作,先后创办各类各级社会教育机构、佛教医院、佛教护老院,佛教公墓、佛教弘法社团等近一百所,一九九八年,又成功申请每年四月初八日佛诞成为法定全港公众假期。由香港正觉莲社主办并制作的“正觉人生”电视节目,于二零零一年四月起在有线电视A台及娱乐台每周四次向全港公众播出,开创了佛教以电视媒介向都市大众弘传佛法的先河。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领导的支持下,于今年又正式创建成立香港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佛教僧伽学院。香港佛教徒达一百万之众,近全港居民六分之一,成为全港六大宗教中信徒最多的宗教。同样,在这方面,上海市玉佛禅寺也做了大量弘法利生、人间佛教的实际工作。由太虚大师首创并任社长的“觉群”已于年前复刊,规模有所扩增。面对四众弟子的每周佛学讲座,吸引了无数听众,座无虚席,许多居士为辨不上听课证而有向隅之叹。梵乐团的成立和成功演出,更是以艺术的形式弘扬佛法,净化心灵,利益人天,极大地丰富了都市佛教的艺术功能。总之,上海玉佛寺在人间佛教的开拓和实践中确实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总结,推广。但我更希望藉这次研讨会的胜缘,向玉佛寺和上海佛教界,提出我早想提出的一个建议:上海是当代国际性大都会,上海佛教在上个世纪,曾经是全国佛教的重镇,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在经济发展,都市繁荣,首刹昌隆的今天,上海玉佛禅寺更应有让佛教走向人间、走向世界的深切悲愿和弘传新世纪佛教的大手笔,这就是尽早筹备创建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综合性全日制的上海佛教大学,成为向全国四众弟子公开招生的唯一佛教最高学府,逐步发展之后,再向全世界招生,使人间佛教的弘传,有了人才的养成基地,这将是上海对中国佛教的历史性贡献,我为此而真诚祝福。

  都市寺院,寺在都市,心在山林;山林寺院,寺在山林,心系人间。都市寺院是都市中的山林;山林寺院是山林中的都市。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同果异花,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同根异叶,世出世间,同为沤和般若。方便有殊,关怀众生宗旨则一。故谓:烟霞无定相,闹市听梵音。■

  “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研讨会论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