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旅途的脚印(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壬午年六月二十四日 
  2002年8月2日  
  狮  堡
  狮堡,是上师如意宝年轻时传讲《七宝藏》的寂静地。我对此地一直深怀神往之情,但此愿望直至今日方得实现。
  吃过中饭,慈诚罗珠、齐美仁真和我一起相约朝拜阿拉神山,走出喇荣沟不远,即到了有三座佛塔的水库旁。慈诚罗珠说:“我很疲倦,想在山坡上睡一会儿,你们去吧。”
  齐美仁真和我只好抛下他,沿着山沟向上攀登。沟中的泉水清澈透底,阳山的柏树和阴山的松树遥相呼应,刺目的阳光照在背脊上,不一会儿,就感觉背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
  走入茂密的森林,高大的乔木重重叠叠,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荫翳蔽日,使林中显得十分幽暗。为提防人熊的出现,我们发出高昂的喊叫声以示威。
  目的地终于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奇妙风景立刻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使我感到的确不虚此行。白色红色的岩石有的象狮子、有的象堡垒、有的象堆放的经书,不知“狮堡”的名字是否由此而出?
  草地上盛开着缤纷的花朵,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可食的野生果实令人垂涎地挂在树上。
  虽然经过了40年的沧桑岁月,上师当年茅屋的遗迹仍清晰可见,齐美仁真和我三顶礼后,开始念诵《大圆满愿词》。
  念颂圆满后,我对齐美仁真感慨道:“这个地方泉水甘冽、野果清香,真是修行的好地方,晚年应该到此修行。”齐美仁真说:“何必等到晚年,现在又未尝不可?”我们又互相讲述了许多华智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对寂地的赞颂之词。感叹之余不由得一致认为:如果今生能抛弃一切,在此地度过余生,远离嘈杂的闹市那真是人生快事!
  不知不觉,夕阳西沉,齐美仁真和我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见到慈诚罗珠,他一副望眼欲穿的样子:“我等了你们很久!”齐美仁真和我只得窃笑,有道是:“山上一盘棋,世间几千年。”圣山的加持力让我们恍若隔世,早已忘记时光的流逝,没让你等上几千年都算不错了!
  如果您问这个美妙的地方怎么走。告诉您,就从阿拉神山下水库旁的三佛塔上去,一直走就会到达。去一趟,您一定会领略到新的感受。
  壬午年六月二十五日 
  2002年8月3日  
  护  法
  今天是五明佛学院一年一度供护法的日子。据说,一百多年前,一世顿珠法王与西山的土地护法树天女护法神产生了纠葛,并将护法女神赶到了炉霍,最后经当地大成就者从中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顿珠法王的传承弟子于每年藏历六月二十六日(也即双方和解后,天女返回喇荣的日子)供养以天女为主的护法,天女也不得再兴风作浪。此风近20年来一直未曾间断。
  早上八点,几千僧众手持各色旌旗,根据自己房屋所在区域,分别登上了学院的五台山。学院的五台山,是几年前法王以特殊因缘迎请藏地的五大神山、汉地的五台山诸佛菩萨降临的圣地,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被人们称为藏地的五台山。
  我所属的摩尼宝洲是以东台为供养对境,我向来对供护法兴趣浓厚,今天也同样不顾背痛,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山顶。
  九点,五个台的僧众们开始分别念诵仪轨,熏烧柏枝,五条哈达般的桑烟在空中汇聚,如同一朵美丽的白云漂浮在广袤无垠的蓝天,为虚空美女的脸上嵌上了绚丽的妆饰。红色的僧衣在绿草中游动,仿佛飘动的红色珊瑚;各色风马在空中飞旋,宛如天女散出的花雨;远处四周的雪峰,发出宝石般的光芒……我恍若置身于巨大的曼扎盘上,与僧众一起以身语意供养十方圣尊。以此方法可消除一切恶缘,成就世出世间之一切功德事业。
  今天也成了僧众们难得轻松的日子,下午,大家三三两两聚集在草地上,感受和煦的阳光,迎接柔风的吹拂,亲近花草的芬芳,倾听小虫的呢喃,人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我想,此时的护法神也一定很开心吧!
  壬午年六月二十六日 
  2002年8月4日  
  舍  我
  接待了一个钟头,与来自各地的各色人等进行了各种主题的交流。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烦恼、我的家庭、我的修行、我的上师、我想解脱、我要成就……。零零总总,都是这些话题。
  为什么跳不出这个“我”呢?无始以来,为了这个字,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如同一条无形的绢索,使人们生活在自我的禁锢与陶醉之中,因患得患失而始终不得自在。
  《入中论》云:“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因无明习气,将四大聚合假立之我妄执为有,从而产生我执及我所执,由执起惑,因惑造业,以致于流转轮回,无有了期。
  当“我”在头脑中站了上风的时候,仔细剖析一下“我”的本来面目,如果能通达一切身心,皆为虚妄,芝麻许之实性,也了不可得。既然身心皆无,何来因外境而生烦恼的道理,自然会逐渐减少我执。依此修习,终将断尽我与我所执,烦恼也必将随之而烟消云散。
  我们正行走在通往解脱彼岸的航线上,不要因为“我”的暗礁而使修行的航船抛下沉重的铁锚。
  壬午年六月二十七日 
  2002年8月5日  
  言  行
  疼痛又开始折磨可怜的背了,我忍不住一边呻吟一边问身旁的小喇嘛:“怎么办呢?背这么疼。”“您不是告诉我们,生病的时候观想自他相换,甘心代众生承受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我执,消除痛苦吗?”
  一句话,羞得我无地自容。我时常高坐于讲台上,口中夸夸其谈,事不关己地用大道理去训导别人:要将烦恼病痛转为道用!事后却将这些话抛之脑后,常知绳人,鲜以律己。真可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回想最近的行为,发现自己面对困难时,十分在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伤痛,顽固的我执常常占了上风。三界火宅,岂有无苦之理?异生凡夫,四大不调乃寻常之事,我又何必大惊小怪,徒生忧恼?身体不好,正是修行的大好时机啊!我一边自责,一边修自他相换,效果似乎还不错。
  平时我常用显微镜来观察别人的过失,却对自己的错误三缄其口。今天,小喇嘛的话令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我发现了自己难以察觉的过失。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受用不尽。不务躬行,纵读尽世间书,于己仍无所益。”我必须将平时之所学、所说,身体力行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才不至于成为在湖边渴死的傻瓜。
  壬午年六月二十八日 
  2002年8月6日  
  山  兔
  山兔常被藏人誉为“菩萨”,本地的山兔一般有白色的腹部,灰黑色的后背。两只大大的眼睛,一对长长的耳朵,性情特别慈悲。
  几个月前,一只山兔在我院子里的一棵松树下安了家,成为我的新邻居。
  每天,当太阳还躺在被窝里没有出来时,精勤的山兔已饱餐了带有露珠的青草,回到窝里开始“坐禅”。一个上午,它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观明点”、“观虚空”,仿佛一位驾轻就熟的老瑜珈师。
  直至下午,它才走出“关房”,开始品尝肥嫩的青草。由于长期的和睦相处,它已将我视为同类,对我不再有戒备,即使我路过它的“关房”,它也熟视无睹,不屑采取任何防备措施。
  我乐于与它为邻,因为它的清净生活,因为它的慈悲胸襟。它从未伤害过任何众生,远远胜过如今大城市里吃海鲜、吮猴脑,浑身散发着血腥的人们。
  一位学者的道歌这样唱道:“晴朗天空中的月轮是独立的;参天大树下的山兔是独立的;寂静山林里的修行人你不会孤独……”独自是多么的悠闲自在!
  阳光开始降下帷幕,夜空的游舞即将上演,山兔回到了它的洞穴,我也开灯继续着一天的功课。
  壬午年六月二十九日 
  2002年8月7日  
  掬  水
  《贤愚经》中记载了一宗公案,一位五戒居士,率领五百商人至海中取宝。海神施展各种神变进行阻挠,商主随机应变,历数地狱、饿鬼之苦,以及世间善者之行迹竭力进行劝诫。
  最后,气焰有所收敛的海神以手掬水并发问,一掬水与海水相比,何者多?商主回答说,一掬水多而不是海水多。海神再次重问,你确定吗?商主说,千真万确!绝非虚妄。海水虽多,末劫七日出时,须弥崩塌,七大海水终将穷尽。而以一掬之水,供养佛或僧众,孝敬父母、布施贫穷与飞禽走兽,此之功德,历经数劫也不会干涸,所以一掬水多于海水。海神听闻后,欢喜异常,取出珍宝,赠送商主,并寄送奇妙宝物供养佛与僧众。
  平时,每当我们面对浩淼无垠的大海,总是感慨它的宽广辽阔、无边无际,何曾想到海水也有穷尽之时?这宗一掬水多于海水的公案提醒我们,若以智慧和方便摄持,即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即使一掬水,其功德也远远会超胜于海水。
  每天早上,当您从沉睡中苏醒,洗漱完毕,在佛堂前,以清净心,供上一杯净水,其功德远远胜过七大海水,何乐而不为?
  壬午年六月三十日  
  2002年8月8日  
  噩  耗
  刚听到一噩耗,一位名叫桑及让波的熟人不幸去世。今天,他的尸体已被送至学院。
  他长得个头高大,相貌英俊。时常喜欢跨上骏马、腰佩长刀,在草原上策马驰骋,擅长与人打架斗殴,并以此自矜。
  不久前在多芒寺时曾见过他,记得当时我说:“你带着这么长的刀有什么用呢?没有刀挺好的。”他十分不以为然,没想到那一次竟是诀别。
  几天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与别人发生争执,被对方捅了一刀,他只来得及说了一声:“你杀了我!”便口吐鲜血,不到三分钟,便断了气,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锋利的刀刃刺透了他的胸膛,猩红的鲜血溅满了绿色的草地,亲人的哭声震撼了凌霄。当公安局的警车赶到时,凶手早已策马逃逸。当他的弟弟听说哥哥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地烧毁了凶手家的帐篷。但不论怎样,失去的生命再也不能唤回,两家的冤仇却从此开始,怨怨相报,何时能了啊!
  人的生命,珍贵胜黄金,短暂如水泡,不知珍惜这难得的人身,贪着亲人,瞋恨仇敌,无端地造作恶业。《贤愚经》云:“大健斗将,以勇猛故,身处前锋,或以刀剑矛槊,伤克物命,故受此报。于是死已,堕大地狱,受苦长久。”世间人以勇猛善战为荣,殊不知却会因此而种下地狱之因。无视因果的人们,真是可怜之极!
  在此,我默默地祈祷三宝能加持桑及让波,令其迷途知返,早日度脱轮回。喇嘛钦!
  壬午年七月初一  
  2002年8月9日  
  二  利
  作为凡夫,尽心尽力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修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并且不失坏,则不会堕三恶趣,即使业障深重,不幸堕入,时间也短如弹指。
  一位居士曾问种敦巴:“若不舍离菩提心,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因吗?”种敦巴回答说:“这是利益众生最好的因。若不舍离菩提心,则不会堕三恶趣,并成为不退转者。若因前世业力深厚等特殊原因而转生恶趣,也会因一刹那忆念菩提心的威力立即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
  某些自诩为大乘佛子的人,虽然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不堕三恶趣,或仅仅考虑自己的成就。虽然他在修法之前也发所谓的菩提心,最后也将善根回向菩提,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法;如果不回向,一旦生起瞋心,善根就会失坏,自己的功德就浪费了。这样自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消除痛苦。这样的发心,只是表面上的大乘法,实际与声缘无异。
  我们不能妄图利用菩提心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始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考虑自己太多,才会生生世世流转轮回。而诸佛菩萨却将个人得失弃置于不顾,反而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由此可见,所谓的二利是相辅相成的,仅仅考虑自利,不但不能利他,连自利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在作任何善事之前,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菩提心?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自己相续中是否真正具有菩萨戒?
  壬午年七月初二  
  2002年8月10日  
  美  观
  虚荣心很强的人一般对自己的外表都很重视,穿上华而不实的服装,打扮得珠光宝气,除了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以外,还梦想博得别人的青睐,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完善。
  一位印度的修行人对此深有感触:我年轻时有种十分令人厌恶的恶习,特别爱穿价格昂贵的衣服。我时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市场上去买回各种时髦的衣料,让裁缝做出款式新颖的衣服,然后打着领带,招摇过市,以讨得女人的欢心。
  上师的弟子们对我满腹牢骚,上师表面上也似乎不闻不问,就这样过了五年。每当上师话中有话地评价说:“你的眼光很低”时,我总是自以为是地反驳道:“这可是上等的衣料!”
  一天,当我没有打扮,穿着朴素的睡衣去见上师时,上师一反常态,不住地称赞道:“你很好看!”上师的话使我如梦初醒,终于明白了华丽昂贵的衣衫,并不意味着美。继而放弃了喜穿高档衣服的嗜好,开始致力于心灵的净化。
  上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最终了解到:世间的装饰其实不名一文,最有价值、最永恒的装饰就是对心灵的美化。
  虎豹以搏噬为功,凤凰以和鸣为美,世间人对美的诠释也是因人而异的。但修行人最无可比拟的美,就是无伪的菩提心。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只重衣衫不重人的习惯,自古已然,于今犹然。然而,一旦以此为座右铭,自己首先就沦落为衣着的奴隶。作为修行人,要想自由无碍,就应打破这一陈规陋习,外表上的简朴是通往精神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不要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应知足常乐,一箪食、一瓢饮、一身衣足矣。
  壬午年七月初三  
  2002年8月11日  
  花  祭
  自从我在《智海浪花》中反复提及对花的偏爱,我的院子里、家里便挤满了别人送来的、真真假假的花。圆观送来了粉色的月季,晋美慈诚送来了黄色的秋菊……我的院子成了百花盛开的大观园。
  尽管早上出门很早,我也不会忘记给它们浇上一壶水。也许是我的“怜香惜玉”至真至诚,它们总报我以一院子的灿烂,在这秋日临近时分,院中仍浸润着夏日的氛围。
  今天下课回家,尚未走到院门,眼见平时紧闭的院门歪斜地敞开着,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走进院子,各色的花瓣洒落一地,一片狼藉。一只山羊躺在凋落的花丛里呼呼大睡,旁边的花盆里盛着它排泄的新鲜大便。这个调皮的家伙!
  仿佛失落了最心爱的宝贝,心一下子沮丧起来。我家里曾经多次被小偷光顾,偷走过不少价值昂贵的东西,但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的怅然,也许这源自于前世为蜜蜂的等流果吧。
  “菩萨摩诃萨应当发如是心,谓我此身分于诸众生尚能舍弃,何况所有外财资具。”《罗延所问经》中的句子象顽皮的孩童在眼前晃来晃去,使我蓦然清醒。站在斑驳凌乱的花草中间,先前的心情雾一般渐渐消散,身心竟如释重负般有一种升腾的感觉。
  隔壁的喇嘛也遭受了同样的厄运,他一边气咻咻地骂着,一边拿着石块想报仇,作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我,十分理解他的心情,但还是一边劝阻,一边赶紧将山羊送到他看不见的地方,让他眼不见,心不烦。
  早上还是姹紫嫣红的花园,现在已是红消香断、一遍残红。世间万物都是这么无常啊!喇嘛钦!
  壬午年七月初四  
  2002年8月12日  
  诱  惑
  可怕的魔鬼往往拥有天使般的外衣,让你不知不觉地受其引诱,等到醒悟,已悔之晚亦。
  修行人也常常面对各种魔鬼的引诱,比如说金钱魔、名声鬼等等。如果不能善加分辨,它们就会趁其不备,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为我们修行路上的绊脚石。
  噶当巴的修行人常将自己比为狐狸,名利等魔鬼为猎人和猎网,网内承载着猎人布下的诱饵。狐狸对诱饵的香味垂涎三尺,最终因贪食诱饵而陷于网中不能自拔。
  修行人被财物所惑,进入魔王波旬设置的陷阱——城市,最终被世间八法所俘获,沦为被其任意鞭打、驱使的奴隶。
  印度一位修行人的上师再三叮咛他: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即:金钱、女人和名声。离开上师后,他一直遵从师训,严防外界侵扰。一次,他在河边发现一些钱,他突发奇想:如果用这些钱来修建寺庙,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结果,在寻找修庙工人的途中,他历尽艰难,差点命归黄泉。开局的不顺利,使他消除了修庙的打算。
  后来,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世界,她先送给他一只猫,因为猫需要喝奶,她又附送他一头牛,女人因为要承担放牛的工作而留了下来。他们顺其自然地成了家,并生了孩子。当他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世间的网罟,早已远离正法时,已悔之晚矣。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女人更是包装精美的毒酒,除了圣者,具缚凡夫很难抵挡。如今的大城市里,布满了猎人的诱饵,若身陷其中,恐怕就难以自拔了。
  壬午年七月初五  
  2002年8月13日  
  纯  金
  人们喜欢以金子比喻美好的事物,如“金子般的心灵”,“真金不怕火炼”。也喜欢用金子制成装饰品,让自己更引人注目。
  纯金的首饰只能装饰外表,而不能提升内心。珍贵的教言却可以改变人的今生来世,并让人最终走向解脱,可谓受益无穷,其价值如同纯金一般,十分珍贵。
  阿底峡尊者在21岁以前,就已精通了内外法门。后来依止那诺巴尊者,于尊者前刻苦修学,并通达显密教法。后来经上师、本尊授记,29岁依止西拉日结达的燃灯尊者,3年后,一切自他宗派皆了然于心。
  遵照度母授记,他又乘坐海船,漂洋过海,用了13个月的时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终于到达金洲(今印度尼西亚),并依止仰慕已久的金洲大师12年。他以虔诚的信心,从上师处获得了纯金般的教言,生起了纯金般的菩提心,并得以面见各本尊金颜。
  之后,羽翼已丰的他以超常的智慧,与13个宗派的外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均大获全胜,作为失败方的各派外道,心悦诚服地供养他13幅胜幢。
  他的美名传遍了四方,并获得名噪一时的吉祥寺僧人的极大信赖,他们将该寺18个门的钥匙交与尊者掌管(在当时,即使掌管该寺的一把钥匙也是莫大的荣耀。)
  后来,智慧光国王为迎请阿底峡尊者,以自己的生命换得与身体等重的黄金,凑足了聘师费用。菩提光用此黄金将尊者恭请到藏,并在藏地传法13年。
  每当提到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便异常激动,深有感触地说:“我相续中能生起纯金般的菩提心,都是仰仗金洲大师的加持啊!”
  当博、金、普三同门祈求阿底峡尊者传授一个最殊胜的法时,他发人深省地说道:“最殊胜的教言是反观自心,最殊胜的行为是不随顺世人,最殊胜的成就是减少烦恼,最殊胜的证相是知足少欲,最殊胜的善知识是击中要害,最殊胜的劝善者是怨魔病痛。”
  阿底峡尊者等前辈大德,为我们留下了纯金般的教言,如果身至金洲,却空手而返,就真是愚蠢之至了。
  壬午年七月初六  
  2002年8月14日  
  依  静
  于此末法时代,如果自己相续尚未成熟,就应依于寂地修持。龙钦巴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自己尚未获得自在前,令他自在矛盾又可笑;尚无成办自利能力时,想成他利矛盾又可笑;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作上师矛盾又可笑;自如干燥皮革不调柔,想调他心矛盾又可笑;自忙今生无有证悟见,教他修法矛盾又可笑;自尚未断庸俗之行为,令他如法矛盾又可笑。”在修行的初期,若自不量力地想摄受弟子,最终不但一事无成,只会落到被人耻笑的结局。
  吉衮巴在《善法明灯论》中也说:“任何修行人都应象野兽一样,不依止其他地方而应到寂静地,这样利益众生的事自然能成办。到城市讲经、赐窍诀是不合理的。佛法兴盛时,不缺少佛法。在五浊恶世,虽然缺少佛法,但众生刚强难调,不思维意义,只耽著词句。初学者想以讲法调服众生不如隐身匿迹。你与他们交谈,他们却嗤之以鼻;你往回返,他们则亦步亦趋;你躲藏起来,他们又四下找寻。你需要供养时,他们不予理睬;你不需要时,他们却强行给予。有邪见的众生很难调服,因此应依于寂地,象野兽一样。这样,也能持如来教法,成为具信人之商主。即使是野蛮人,在看见住山之人时,也会生起信心。为了自他二利,应恒常依于寂地。”
  四时有节,百花有序,度化众生也要讲究时序。这也是佛陀与前辈大德反复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不要把这些忠言当成耳边风了!
  壬午年七月初七  
  2002年8月15日  
  恭  敬
  恭敬心是修行人,特别是修习密宗者自相续获得大小一切功德的源泉。若时常沉浸于慈悲、恭敬的氛围中,则可感受佛法的精髓。要知道,一切意传加持均来自于恭敬心。
  如果所作所为缺乏恭敬,即使聪明、能干、精进,并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也难以体悟言语所无法表达的境界。
  无数的高僧大德,也是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恭敬心,才得以以心印心,获得无有丝毫垢染的传承加持,证悟法界实相,成为引领群生,荫盖四方的一代传承祖师。在很多高僧传记中,都不惜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描述前辈大德以恭敬心获得加持的细节。
  我认识的一位并不具有先天智慧,但修行境界却令人瞩目的修行人曾告诉我:“象我这样愚笨的人,相续中生起的哪怕一丝一毫功德,无不得益于对上师三宝的恭敬。”
  顶果钦则仁波切也曾说:“诸佛的加持总是加被在有强烈信心的人身上。阳光照射一切处,却只有放大镜聚焦之处才能引火燃草。当诸佛的慈悲通过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镜时,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为了加持的火焰能在我们心中燃烧得更猛烈,焚尽五毒的根苗,请再添上一把恭敬的柴。
  壬午年七月初八  
  2002年8月16日  
  尸  骨
  短暂的夏天匆匆而过,漫无边际的原野上已露出秋的痕迹。虽然夏末的花朵仍然顽强地挺立着,但却怎么也抹不去秋季来临的萧瑟。
  距离色达十几公里的亚龙寺旁,是盛夏季节鲜花最茂盛的区域。我和索顿一行兴致勃勃地赶去,妄想在这里找到一些夏日的尾声。也许是精诚所至吧,零零散散的花儿强打着精神,装点着气数将尽的翠绿原野,居然也显出了一点繁荣景象。
  欢快的小溪似乎还没察觉到封冻的临近,哼着波尔卡般的曲调,沛然而下。流水声与远处牧民的歌声、马群的嘶鸣声相和,组成了一曲轻快的多声部迎宾曲,恭候着我们的光临。
  同伴们开始生火烧茶,不便在一旁袖手旁观的我只得溯水而上。离这里不远是一个著名的尸陀林,据说与印度的清凉尸陀林无二无别,有不少的鹰鹫千里迢迢从印度飞来。竹钦堪布菩提金刚的母亲圆寂后,就是在此尸陀林天葬的。我想,这里一定是空行聚集的胜地。
  一具腐烂的牦牛骨架吸引了我的视线,不知何时、也不知何因它被弃置于此。令人窒息的恶臭吸引了逐臭的小生物们,各种小虫附满了整个骨架,令人厌恶,也让我想起我的这付行将就木的臭皮囊。虽然明知终有一天我也难逃此劫,自己却整日为这假合的身心劳碌奔波。这活生生的教材提醒了忘乎所以的我,如同花木飘零的秋季,如同奔流不止的溪水,如同身体强健的牦牛……,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老师,一种强烈的厌世心油然而生。我祈祷着十方诸佛及上空的空行们,祝愿眼前的这些生灵能早日解脱。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远处传来了同伴们呼唤的声音,太阳已将它一半的脸藏到了地平线下,我不得不揣着沉甸甸的心回去了。
  壬午年七月初十  
  2002年8月17日  
  品  味
  我不喜欢口头上的空头支票,嘴上说得再动听,若没有将之融入自己的行动,即使你会讲再殊胜的法,如果没有通过修行品味到其真实的味道,到死时只是种下一些善根,对今生来世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华严经》云:“比如聋乐师,能令他众乐,然自听不见,不修法亦然。河中大海上,具船之舟子,能度载他众,然自葬其中,不修法亦然。比如糖甜味,说不能感受,咀嚼可品味。如是空性味,说不能感受,以修可品味。”可见,佛法的伟大也不在于停留在语言上,必须通过亲修实证,才可品出其真正的涵义。
  一些学佛人,参阅了许多经论及祖师语录。可谓皓首穷经,博闻强记,但却只停留在文字上,于消除烦恼无有丝毫助益,这无异于说食数宝。本可用来解脱自他的佛法于这类人,只起到了满足虚荣心的功效而已。
  藏族也有一句谚语:“佛法仅仅知道不够,必须修行;食物仅仅拥有不行,必须食用。”我们应放下万缘,学以致用,日日夜夜品味法之胜味。既然手中掌握了通往解脱宝库的钥匙,就要想方设法打开这一宝库的大门。
  壬午年七月十一日  
  2002年8月18日  
  出  家
  一名来自丹东的女大学生到我这里来要求出家。看到眼前身材修长、面目清秀、正值青春韶华的年轻人,我想起了世间人对他们的种种不解,今天何不利用此机打探一下她的想法呢?也可以此衡量她的决心。
  “你为什么要出家?很多人认为象你这种年龄的青春少女出家,无异于尚未怒放的花朵遭到了摧残,是灭绝人性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听了我的提问,本来显得十分腼腆的她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向我倾述起来:
  “在很多人看来,在家可以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种种需求,比如:乘洋车、住洋房,还有他们一赞三叹的所谓爱情。为了这一切,他们付出了毕生的代价,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了物质财富,即使绞尽脑汁,也不一定能满足日益增上的贪欲。纵然腰缠万贯,一呼百应,但又有几人能不被牵累,来去自由,抽身于尔虞我诈的名利场?
  再说所谓的世间情爱,又有几对能真的相约到老?大多数都只落得一拍即散、劳燕分飞的结局,能不反目成仇,已算是万幸。这样的在家生活真称得上是幸福吗?
  出家不但不是灭绝人性,反而更能让我们在修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出家!”
  听了她的讲诉,我释然了。看来她不是处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索才作出的决定。《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愿我们都能拥有鸿雁翱翔沧溟,海阔天空的广大胸襟,不要被孔雀沉重的华丽羽毛,拖累了我们遨游法界天空的翅膀。
  壬午年七月十二日  
  2002年8月19日  
  嗡  嗡
  在藏族的谜语中,是这样形容蜜蜂的:不是老虎却有老虎的花纹;不是犏牛却有犏牛的声音;不是老鼠却钻老鼠的地洞。不管如何,在很多人眼里,蜜蜂是辛勤劳作的象征。
  早上吃糌粑时,来了一只大蜜蜂,不停地转绕并发出嗡嗡声。按照藏族的说法,如果一人被蜜蜂转绕,就表示这是他中阴身的亲人未得解脱,中阴法王开许其以蜜蜂之身来寻求善法。藏族人在此时一定会念一些观音心咒、金刚萨埵心咒之类的咒语,以超度这些不甘的亡灵。
  “你是我的哪一位亲人呢?”回答我的是一阵“嗡嗡”声,阴阳间的交流只能以这种方式进行,近在咫尺,却无法以语言沟通,这是多么的无奈!我无言以对,只有竭力念诵心咒、佛号,以告慰“亲人”。
  一些佛经中对此另有说法,《宝箧庄严经》中云:“大悲尊主观世音菩萨至斯里兰卡,见耶扣谋杰大城市粪便处住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尔时观音菩萨化为蜜蜂形象,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从而以智慧金刚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终皆成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也许你是佛菩萨的化现,那么请问您的‘嗡嗡’声包含何等密义?”回答我的仍是“嗡嗡、嗡嗡”。
  无论它是前来求助的中阴身,还是普通的旁生,或者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我想,没有比祈祷三宝更好的作法了。
  无论我们在花园中观赏五彩缤纷的鲜花,还是在草原上饱览一望无际的原野,时常会碰到微小可爱的生灵,玩赏兴奋之余,不要忘记轮回的众生的境遇,更不要忘记怙主三宝的恩德。
  壬午年七月十三日  
  2002年8月20日  
  见  师
  以欢喜心见上师,或听闻上师名号后生起欢喜心有无量功德。能时时系念上师,学佛的信心自然会增上。佛弟子在梦中、定中,若能见上师、见佛、见菩萨,是信心深固的明证。同时,有真实信心的,才会确信非佛法不能利济自他。
  具有法相的上师,至少是具足世俗行、愿菩提心的菩萨,对如此菩萨无论以信心或以贪心目视,均有无量功德。《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云:“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圣者宝积经》中讲述了商主之女胜德母,因对乐生菩萨生起炽火般的贪心,以致命绝身亡,以此果报,死后转生三十三天的公案。
  《百业经》中也记载了婆罗门子因见佛生喜,以此功德得以在十三个大劫中不堕恶趣,又于十三个大劫中转生天人,享受诸乐,最后转为人身,出家修持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的公案。
  由此可见,对总集三宝为一身的上师生起贪恋之烦恼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以信心目视、供养上师?
  上师是引领我们逃离痛苦渊薮,驶抵解脱彼岸的筏渡。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不论你是快乐还是忧伤,时常以欢喜心面见或忆念上师,源源不断的加持甘露就会灌满你的心田。
  壬午年七月十四日  
  2002年8月21日  
  天  葬
  古印度有八大天葬台,藏地也有难以记数的大小天葬台。喇荣西山也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天葬台。方圆几百里甚至远至拉萨、昌都的信徒,死亡之后都会被亲人用车、马、牦牛将尸体运至此处天葬,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上师如意宝的信心。
  每天少则五、六具,多则十几具尸体,先被运至大经堂门口,由学院僧众超度后,再送往天葬台。
  今天下午,虽然身体略有不适,但为了让自己能再上一堂无常课,我还是与众人一起去到了久违的天葬台。
  好一幅壮美的风景图!山风猎猎,吹拂着各色经幡;清清溪水,穿越着茵茵草地;雁阵悠悠,装点着无云苍天。但这一切诗情画意并不能掩盖时而飘来的腐烂气息。
  尸体被纷纷运到,散乱地排列在一起。他们中有年老病逝的,也有英年早衰的,有男人,也有女人,甚至夭折的婴儿。从服饰可以看出,他们分属于贫富不同的家庭,但此时都平等地还原为初来人世赤身裸体的样子。
  在天葬师的操作和鹰鹫的配合下,几天前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几分钟就被分食殆尽。
  生命,虽然有极其惊人的求生能力,却无法抗御无常的降临。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年迈少壮。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
  有人惧怕尸体,不敢到尸陀林(天葬台)。米拉日巴云:“最可怕的身体就是活着的身体。”看看弱肉强食的社会,难道不比这里更可怕吗?
  失去亲人的人们默默地擦拭着眼泪,仍不能唤醒九泉之下的亡灵。
  鹰鹫们展开翅膀,很快从视线中消失了。给我留下久散不去的怅然。
  壬午年七月十五日  
  2002年8月22日  
  舍  众
  如果发了菩提心,则意味着无论众生如何加害于我们,我们也不能有舍弃之心。
  此话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业障深重的人们常常令人失望,即使你对他恩深如海,他却视而不见,甚至恩将仇报。这就会使一些菩提心不坚固的人心灰意懒,滋生出舍弃众生的青苔,蜷缩进利己的蛋壳中,原本摇摇欲坠的菩提心,也在顷刻间化为齑粉。
  金厄瓦曾想闭关,但又怕舍弃众生,就带着舍弃众生界限的问题,专程赶到热振询问种敦巴尊者。尊者回答说:“一旦你生起对此等众生不饶益的心,就是舍弃众生。众生遭遇损害,甚至全部毁灭,自己也幸灾乐祸。无论黑茶、白茶也不给,就犯了舍弃众生罪。对自己周围的眷属,你尽心利益他们,换来的却是仇视。这样,你就会发愿再不利益他们,就舍弃了菩提心。所以,即使对此等人,也应恒时以大悲心利益他,以善妙心摄持他。”
  《大日经》云:“佛法以菩提心为正因,以大慈悲为根本。”与众生乐,除众生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正如慈父不因顽子的难教而失教子之念,我们也不能因众生的难度而懈度生之心。即使阻碍重重,即使道路崎岖,也要沿着利益众生的道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如果你已视某人为仇敌,那么就应扪心自问,自己相续中是否还具有菩萨戒?
  壬午年七月十六日  
  2002年8月23日  
  贫  富
  一位居士向我感慨道:“您经常教育我们要放下对金钱的贪恋,但我在修行当中却时常感受到金钱的必要性。有钱可以供养僧众、有钱可以救护生命,有钱可以印刷经书,有钱可以赈灾救难……,我们不能碍口识羞地否认金钱的利益。所以,有钱还是必要的。”
  听了他的一番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世人可以赞美清贫,却不会讴歌贫困。“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的观念,是不可能被世人接受的。我不否认金钱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它不能给世间人带来思索、创造、欣赏的乐趣,更不能给修行人带来究竟的解脱。
  米拉日巴是著名的穷光蛋,连强盗光顾他的山洞,也找不到可以带走的一针一线;石渠求学时期的法王如意宝也是身无分文,每天仅以分得的少许酸奶果腹;六祖慧能在五祖身边时,也不过是囊空如洗的碓米和尚。他们却证悟了钻石也折射不出的光明;积累了有钱人做梦也想象不出的功德;成就了金钱无法交换的事业。他们以有目共睹的事实,睥睨着世间对功名利禄的盲目推崇。
  世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修行人若能在静处发无伪菩提心,不仅可以利益自己,一样可以利益众生。
  以清净心意幻供养诸佛菩萨,远远超过了以染污心供养世间七宝的功德。对上师最上等的供养不是财物,而是修行。
  古诗云:“梦里堆藏总是金,一场富贵喜难禁。枕头扑落忽惊醒,四壁清风无处寻。”不要被金钱所带来的一些表象迷住了双眼,滚滚红尘中的富贵名利终究是南柯一梦。何苦于为了金钱而投机钻营,浪费了这万劫不复的人生?
  壬午年七月十七日  
  2002年8月24日  
  斗  牛
  今天,一位客人送我一本画册,虽然对摄影一窍不通,但为了不辜负别人的好意,只得胡乱翻看翻看。忽然,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跳入了我的视野。
  那是一幅斗牛的场面,一位身穿白衣的男子,正与一头公牛进行着生死的决斗。牛的身上已经鲜血淋漓,飞溅的血染红了男子的衣服,他们的眼中都露出令人心悸的寒光。我看了看标题,名为《力与美的较量》。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我实在从中看不出有什么“力与美”,映入我脑海的全是残忍、恐怖、野蛮等字眼。
  据说,斗牛源自于克里特岛的米洪斯文明,是西班牙人最推崇的一项竞技性表演。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们,都各展所长,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渲染。众所周知的,如梅里美撰写的小说《卡门》,以及比才以其为主题创作的舞曲《西班牙斗牛士》,已成为人们心中西班牙的象征。
  在很长一段时间,斗牛士成了英雄的代名词。在斗牛场上获胜的“勇士”,用自牛身上摘下的花结奉献女人的示爱方式,被很多女人视为最高的荣耀。欣赏杀戮的过程,成为众人心目中一种高雅的乐趣。一想到这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脑海里,这种残暴的场景还在上演,并被人们津津乐道,我就有种针刺般的疼痛。
  这些可怜的牛成了供人消遣的道具,上场的牛必将死亡,绝无逃脱机会。曾经,它们中的一员“企图”反抗,用犄角穿透了斗牛士伊约的心脏,令伊约当场殒命,最终它也逃脱不出陪葬的下场。它的头被送至博物馆,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战利品。以宣布人类的最终“胜利”。
  曾经有一位意大利的神甫,为了阻止人们的暴行,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斗牛场上苦口婆心地劝说人们放弃这一灭绝人性的行为,被失去理智的人们用乱石砸死,沸腾的鲜血映红了冰冷无情的斗牛场。
  神甫的死终于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该项活动被停止了一段时间。虽然我已记不清这位神甫的名字,但他在斗牛场上上演的英勇一幕,将永远铭刻在我以及稍有良知之人的记忆里。
  我无意贬低西班牙人,斗牛也不是西班牙人的专利。我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想告诉人们,以其他众生的生命来换取快乐、寻求刺激、填补空虚,博得英雄的头衔、女人的青睐,实在是黑白混淆、善恶颠倒,愚昧而又荒唐的举动。最终孰胜孰负,因果自有决断。任何一个残杀生命,或为之歌功颂德的人,终将逃不脱阎罗无情的宣判。
  如果有机会,我愿追随神甫的脚步!
  壬午年七月十八日  
  2002年8月25日  
  眼  识
  人们习惯于赞美日出日落。尽管日心说已诞生500年,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陨落的观念仍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即使在读小学时,老师再三地告诉他们,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日出日落的假象,但人们似乎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你再告诉他们,不仅日出日落是错觉,而且眼中所见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均是幻象时,他一定会张大双眼,并考虑是否将你送进疯人院。
  无始以来,人们执着于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认为是实有,从而产生贪瞋痴等染污意识,并建立了自己心中固有的世界观。一旦看到佛教中关于世界观的提法、关于佛刹的种种描述,立刻会用自以为证据确凿的现量眼识加以否定,并有更多的人簇拥左右为其摇旗呐喊。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实在无异于井蛙之见。
  《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也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说明了凡夫的眼识不是究竟的。在你眼前一名活生生的美女,若详细观察,不仅可将其粗分为皮、肉、骨、血,甚至可分至无分微尘,并最终抉择为空性。这个“大胆”的观点,一定会让很多世间人大跌眼镜,然而它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如同牛不仅是色盲,而且在它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横着的。鹅看一切东西,都比实际的尺寸小,才导致了它不可一世的个性。在昆虫的复眼里,世界一定又是另外一番模样。六道众生、菩萨与佛陀观察世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眼见为实的观点怎么会是究竟的呢?
  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眼识!
  壬午年七月十八日  
  2002年8月26日  
  羚  羊
  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一条杀屠弑(音译,即为藏羚羊绒。)制成的披肩,在意大利时装市场,可以卖到十几甚至几十万美圆。听了这则使不少屠夫商人心跳的消息,不由得令我忧心忡忡。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必然会有胆敢以身试法而为之效劳的“勇夫”。不论法律如何禁止捕杀,藏羚羊终究摆脱不了被杀的命运。
  在广袤静谧的藏北草原,藏羚羊自来与人类和谐相处,世世代代无忧无虑,安享天年。突如其来的厄运使它们手足无措,柔弱的藏羚羊岂能与手持武器的人类抗争?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幕,奄奄一息的藏羚羊静静地躺在草原上,哀望着渐渐模糊的草原,送走此生最后一个夕阳。耳边是杀手们肆无忌惮的笑声,他们正为即将到手的钞票庆贺着。它就在这样的痛楚与仇恨中咽了气。在通往中阴的路上,杀手的面孔和笑声将在冤屈的神识里久久萦绕,无法消散。
  那些销售与购买披肩的人们,怎能不意识到,在高档时装的背后是堆积如山的藏羚羊头骨,每一条披肩上面都游荡着藏羚羊的灵魂。披着这样的披肩怎能不战栗、不胆寒,怎能心安理得?
  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而被人谋杀,殊不知那些暗自庆幸的人们正因此而谋杀了自己的天良;谋杀了自己的今生来世;谋杀了自己的解脱慧命。
  这一切只是人类残忍发展史中的一段小小篇章,若任由这种兽行继续,甚至为其推波助澜,灭绝地球也只是弹指之间。又有多少人会在乎藏羚羊或某种动物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从人类的视线中消失呢?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六道轮回,沧海桑田。谁能断定自己下世不会沦为畜生?谁能逃脱因果的定则?人类为了满足锦衣玉食的需求,必将付出绵长的代价。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保护动物的意识,已经在一些人的心中生起了苗头。酷爱狩猎的英国查尔斯王子,因为一张屠杀野鸭的照片,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也使捕猎者的嚣张气焰有所遏制。
  我期待着遍地羚羊的景象能在藏北草原上重现,但愿这美好的愿望,不会变成一场黄粱美梦。
  壬午年七月十九日  
  2002年8月27日  
  故  乡
  人人都眷恋、赞美自己的故乡。漂泊海外的游子盼望叶落归根;学有所成的成功者期待衣锦还乡;即使毫无建树的普通凡人,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失败者,也会痴心不改地对故乡吟唱着:“只有风儿,捎去我的一片深情。”无论与故乡间隔千山万水,蛰伏的乡恋情结,始终挥之不去。
  一想起生养我的宗塔草原,我的心中就会泛起阵阵涟漪。故乡的山山水水,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碧水悠悠。”总会将我带向悠远、缥缈、无法言传的世界。
  对于修行人而言,这种情结恰恰是必须斩断的。无垢光尊者提醒后人:“故乡是最究竟的监狱,要断除对它的执着。”对故乡的贪执就是永处轮回的因,一切痛苦的源泉。“人生要识本来面,莫把他乡作故乡。”此生的故乡,只不过是寄居肉体的客栈,轮回长路的驿站。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决不会被故乡的山水,挡住寻求解脱的双眼。
  “月是故乡明”,但对修行人而言,这个“故乡”不是指地理版图上的故乡,而是究竟的故乡、家园——心的本来归宿,本来面目。
  我们已找到回乡的路,何时才能回到真正的故乡呢?
  壬午年七月二十日  
  2002年8月28日  
  真  贼
  一位尼姑愁眉苦脸地向我讲述家中被盗的情况。看到她痛苦不堪的样子,我一边想法为她解决生活上的暂时困难,一边用轻松的话题安慰她。
  我告诉她,有一样东西就有一样东西的烦恼,家徒四壁,室无长物,并不一定是坏事。我这样说并不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痛,而是有切身体会的。
  记得有次,别人从国外给我带来一节上等布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看到放在桌上包装精美的布料,我就会浪费一些时间思考如何最佳地利用它,直到有一天它落入梁上君子之手。看到空空如也的桌子,反生如释重负之感。
  前段时间,因为不堪房间东西繁杂,寻找资料困难的重负,我将暂时不用的书籍和日用品瓜分与人。看到整洁而又条理有序的房间,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如今,贼主动承担了整理房间的义务,我们理当心存感激之情。
  但是,对另外一种狡猾的贼,就要处处提防,不要给他一丝钻空子的机会。那个可怕的贼,就是烦恼大贼。
  普通贼看重的只是蝇头微利,只能暂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烦恼贼虎视眈眈的,却是我们解脱的大安乐,它偷走了我们的智慧之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沉溺于轮回泥潭……,烦恼贼的罪过可谓罄竹难书。
  我们常常对偷走物品的小偷咬牙切齿,却对烦恼大贼熟视无睹。当我们明白了二者的危害孰轻孰重后,就知道谁是我们更要瞪大眼睛防护的真贼了。
  壬午年七月二十一日 
  2002年8月29日  
  蜘  蛛
  刚从睡梦中惊醒,就想起麦彭仁波切在《赞供文殊灯》中提到的,在文殊像前供灯有很大功德的内容,连忙将熄灭的酥油灯点亮。翻开《茗山梦游记》,忽见墙上趴了一只大肚蜘蛛,正拼命地往上爬。
  我所见的蜘蛛有两种,一种是夏天较多,喜在角落结网,然后在网上守株待兔,以黏附在网上的小昆虫为生,性格诡计多端的“夏蜘蛛”。一种是秋天特多,不会杀生,以土粪为食,与夏天的蜘蛛相比较为迟钝的“秋蜘蛛”。它,属于第二种。
  我决定与这个小家伙开开玩笑。“老蜘蛛,你这样奔波究竟为何?你应该观观无常,外面秋意渐浓,已开始降下白霜。虽然屋里暂时温暖,但属于你的时日已经不多。死神即将来临,你为何还如此安然?”
  听了我的话,老蜘蛛停下脚步,昂起头,不屑一顾地对我说道:“名相上的修行人,口中讲的总是那么漂亮。你为何不反观自己,你的两鬓早已斑白,牙齿也开始疏松,眼望着大雁一次次南飞,手触着春水一回回转寒,却不知好好修行,你的无常修得可真好啊!”
  我用不满的语气反驳道:“你嘴里说着不清净的话,挺着一个肥硕的肚子,不知偷吃了些什么,你这个贪瞋痴俱全的家伙,有什么可得意的?”“我肚子虽大,里面只不过装了一些土粪,你们整天贪著信财、亡财,却不知忆念回向。你们的肚子真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啊!”
  听完它的狡辩,我不由得羞愧难当、哑口无言,只有噗嗤一笑而为自己解嘲。尽管它身为旁生,内心却一点也不迟钝,甚至比很多自诩为智者的人心里更清澈啊!
  无地自容的我为了早点结束这种尴尬场面,只有装模作样地说道:“既然你转为旁生,我不能帮你做别的,给你念一些佛号吧。听闻佛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你应仔细聆听。《涅槃经》云:‘四种法为涅槃之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忆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
  听完我的话,蜘蛛不再调皮,它发出细微的长鸣,身体紧贴板壁,似乎在竖耳恭听并表示感谢。我为它念了宝髻佛、释迦牟尼佛等佛菩萨的名号后,它显得心满意足,稍事休息后,沿着板壁悠缓地上行而去。
  壬午年七月二十二日 
  2002年8月30日  
  吸  奶
  在短暂的一生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从广的方面讲有大小五明,世间的科学知识、电脑、外语等等,可谓不可尽数。即使夜以继日、目不窥园地穷尽一生,即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也仅能尝到茫茫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
  要精通佛教中的五部大论,也需要花费几十年的光阴。所以,抓住要点、提纲挈领,按照上师教言修持极为重要。阿底峡尊者在《训导诗》中讲道:“人生苦断,需要学习的知识无边无际,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应象天鹅从水中吸奶一样,从许多法中找到精要而进行学习。”
  如同格鲁巴以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作为修学的重点;噶当巴以无常为主修课程;宁玛巴专注于大圆满的境界。任何一个人修行,都应找到与自己根基相应的法,然后一门深入地苦修。
  无垢光尊者曾说:“学问如天上的星星一样众多,如何学也学不完。因此,拥有人生时,应修持获得法身果位的法。”
  剩下的时光已经不多,将主要精力放在殊胜意传加持的大圆满上,从而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本体,难道不是很重要吗?
  壬午年七月二十三日 
  2002年8月31日  
  比  较
  与精进的人比较,懒惰的人即使在清净道场熏习多年,其收效也微乎其微。如同《水木格言》所说:“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然而精进的人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积集众多的资粮。
  今天一位汉族喇嘛向我汇报最近的修行成绩。他在一年九个月零二十三天中,磕长头一百万,并同时念诵法王如意宝祈请文:“自大圣境清凉五台刹,文殊意之加持入心间,祈祷晋美彭措师尊足,加持密意传承得证悟”的偈颂一百万遍。在此期间,他几乎一直持守禁语,还背诵了很多经论。
  记得一年前他发愿时,我并不是很在意,每天在我这里发愿的人不计其数,但往往很多人在发愿后,就将所发之愿包装起来并束之高阁。等到再想起来时,各种时机因缘早已坐失。所以,我往往对别人停留在口头上的誓愿持保留态度。他却能按所发之愿踏踏实实地实修,这种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能有这种精神,又有什么愿望不能成办呢?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求了很多灌顶、传承,自以为了不起,却连五十万加行也没有完成,更遑论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内,完成如此之多的数量。为了修行,连自己的闲暇都不愿舍弃,又何谈所谓的众生利益,所谓的菩提心呢?
  时光飞逝如电,回想在此之前的一年九个月零二十三天,我们又做了些什么?与这位汉喇嘛相比较,岂能让我们不生惭愧之心?好好把握住以后的每一天,不要再让它空过了。
  壬午年七月二十四日 
  2002年9月1日  
  秋  感
  虽然明知道盛夏已经过去,柔弱的花朵们正承受着风刀霜剑的袭击,草原上已不复有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骨子里对夏日的眷恋,再一次将我驱赶到了县城附近的金马草原,希望能以我的诚心感动上苍,借我一根缰绳,羁住夏日逃逸的脚步。
  和我做着同样美梦的还有齐美仁增和诺尔巴。上天很善待我们,天格外地清澄,发出蓝宝石般的光芒,没有一丝瑕疵。难怪古印度的大德,会以秋季的天空形容清净的心性。天地广袤无际,极目远眺,怎么也找不到天地接壤处,令人发出“秋野共长天一色”的长吟。
  旁边的一堆玛尼石,让我驰骋的心又回到了每日在石头上凿刻观音心咒的少年时代。有一块石头上的心咒刻得特别深,凿刻的人一定花了不少功夫。他的手是否也象我当年一样起泡了?龟裂了?冻僵了?
  草原上一种顽强得令人动容的小花,在已泛出些许金黄的大地上,铺天盖地地挺立着,吸引着色彩斑斓的蝴蝶穿梭其间,慰籍着我们因无常而伤感的心。水中不知情的鱼儿漫无目的地游荡着,令我生起一种冲动,想以我的体温捂暖这日渐趋寒的溪水,让这些生灵不用感受冬日的严寒。大自然提醒我,生命只是荷叶上的一颗露珠,短暂的繁荣终将过去,面对这无常的大教室,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盛夏红橙黄绿紫,秋成槁木终飘逝,蜜蜂蝴蝶舞翩跹,怎敌三日风霜剑?如今少壮空蹉跎,转瞬惆怅韶光失,万法本性皆无常,惜取寸金汝莫迟。
  壬午年七月二十五日 
  2002年9月2日  
  关  怀
  上师今天在课堂上告诉大家:有一位闻思修行很精进的出家人,最近生病无钱医治,希望大家能对他伸出援助之手。很多修行人,在求学的过程当中都会显现各种困难,我当时在石渠求学时也是这样。如果能在此时给予一些关怀,远远胜过顺境时的锦上添花。过去学院人不多时,我都尽量在财物上给予帮助,现在学院人太多,想一一帮助也力不从心了。
  听了上师的话,我想这位修行人一定会在上师的加持下,得到大家很好的照料。作为上师的弟子,能在身处逆境时,感受到上师的关怀,内心涌起的那一份感激,一定也是刻骨铭心的。对此,我深有感触:
  记得84年我刚到学院时,由于家人的不理解,我得不到物质上的周济,生活十分拮据。上师将喇嘛经堂旁一间关山羊的屋子借给我,使我暂时安顿下来。他老人家从新龙回来时,给了身无分文的我50元钱,这对于当时的我,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我得以依此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生计。
  藏历年到了,道友们都置办完年货,开始团聚一堂,欢度节日。我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可去之处,只有小小的一口袋糌粑陪伴着我。想通过看书驱赶心中的那份凄凉,但书上那一串串单调的符号怎么也融不进内心,怀揣着郁闷的心情走上了对面的山坡。山下,快乐的人影在晃动,快乐的笑声在飘荡,但这些都离我那么的遥远,只有挥之不去的孤独亦步亦趋。
  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上师的妹妹阿里美珠端着一个盆,步履艰难地走进了我栖身的小屋。当她出来时,盆已经不在了。
  好奇的我三步并作两步,迅速回到家中。刚推开房门,就受到满满一大盆油饼和包子的热情迎接。
  满满的一大盆啊!
  我的眼睛潮湿了,我可以过一个丰盛的年了!我拥有的不仅是油饼和包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师的关怀。我用这些美味宴请了一个叫仁增尼玛的喇嘛。虽然几天后,这些美味吃完了,但上师的关怀,却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那段艰辛窘困的日子。
  壬午年七月二十六日 
  2002年9月3日  
  沉  默
  人人都希望有很好的谈吐,于是拼命地练习口才,以备将来能在人前施展,从而赢得羡艳的目光。殊不知,语言往往会招致大祸。
  战国时期的苏秦因具有游说六国,合力抗秦的口才,才引起齐人的担心而招来杀身之祸。古人常常告诫别人:“祸从口出,而口则有唇,合之可以防祸也。”语言如风,无足而行,无翼而飞,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先圣们都奉行“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如蹈水火临危险也”的古训,我们更应闭住自己的双唇,不要让它招致是非。
  往往动笔,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但常常在言语脱口而出之后,人们才会思维这句话的对错。所以,古人才会总结出“意在笔先,慧生牙后”的精辟结论。
  作为修行人更是应自顾调心,莫道他人短长。若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入正法,可以适当地说一些柔和语、具义语。在其他情况下,就应管住自己的嘴。寡言少语,无人认为你愚笨;若乘兴而谈,总会露出自己的浅薄。《维摩诘经》云:“防意如城,守口如瓶。”我们天生的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要多听、少说。
  当你不知道说什么时,千万不要信口雌黄,沉默是最好的语言。
  壬午年七月二十七日 
  2002年9月4日  
  日  程
  我是一个很贪婪的人,贪婪的主要对境就是书和传法,我的绝大多数光阴也都耗费于此。
  每天早上四点,我就不得不从舒服的床上起来,例行的供养、念诵之后,就要为当天所讲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窍诀宝藏论》,以及上师讲解《贤愚经》的同步翻译作准备。五点多稍作洗漱,喝一点糌粑汤,就振作起即将衰竭的精神,拖着不听话的身体,步履缓慢地离开家,前往讲课的小屋。
  六点到八点上课,八点到八点半是规定的接待时间。每天,排着长长队伍的人们仿佛有倾诉不完的喜怒哀乐。我这颗易动的心,也随着谈话内容的起伏,时而上升,时而下降。为了尽力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接待的时间总是会超过预定的半小时。之后,是半小时的治疗时间,我这不争气的背总是占用我宝贵的光阴。当我正想看一点书,《贤愚经》的翻译已经在等候着我了。直到十一点半,我才能回家喘口气。
  往肚里胡乱塞点东西,我就开始了每天的翻译与写作工作。目前翻译的法本有《扎嘎山法》、《莲师刹土游记》、《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密宗部分,写作的部分包括《破除邪说论》以及每天的日记,常常因为懒惰,我于第二天才将前一天的日记补上。每当我在院子里休息的时间超过十分钟,我都会后悔半天,谴责自己浪费了太多时光。为了避免别人不必要的造访,我紧紧地关上了院门,并拔掉电话线。直至晚上十点半,在完成了必须的念颂之后,我才能够钻进被窝,开始享受遨游梦境的闲适轻松。
  别人送给我的很多精美食品,我也常常无暇顾及,有布施与人的心,却没有布施的时间,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过期变质。
  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样显得过分执着,但一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开人世,留下来的法本或许还能继续利益众生,我翻译和写作的脚步就怎么也不能停息。
  壬午年七月二十八日 
  2002年9月5日  
  燃  指
  有一位尼姑,来学院已经一年多时间,十分本分老实。今天,见她少了一根手指,问她缘故,方知是燃指供佛的结果。
  她告诉我:“我的家乡在海边,受父辈的影响,我常常与人一起捕鱼捞虾。海中有的鱼类几乎与人一般大小,我也毫不忌讳。不论大鱼小虾,从不软手,因而造作了很多恶业。出家以后,想起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心里十分后悔,不知如何偿还。
  三年前,当我在《楞严经》中看到以自身供佛的功德后,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线光明。我毫不迟疑地发愿:我要在三圣寺佛像前,以燃指供佛。
  我先用线紧紧地缠住手指,让它血脉不通,血液自干,缠指的滋味苦不堪言,但为了能供佛,我咬紧牙关挺了过来。第四天,当我拆开捆线,用刀子切开手指时,疼痛的感觉已然消失,只看见里面黑糊糊的、已经凝固的血液。我在手指上涂上油,点燃了手指……,当燃到中途时,别人都因害怕而竭力劝阻,我不得已只好暂时停止。第二天,我才偷偷地烧完了整个手指。
  寺院的方丈认为我精神有问题,想将我赶出寺院。我告诉方丈,不是我精神有问题,而是自己业障太重,不知如何忏悔清净,才燃指供佛,以除罪障,方丈才勉强同意我留下来。
  后来我在其他寺院待了一段时间,最终来到了学院。”
  听了她的讲述,令我想起近代诗僧八指头陀,在阿育王寺佛舍利前燃指供佛后,曾写的《自笑诗》:“割肉烧灯供佛劳,可知身是水中泡,只今十指唯余八,似学天龙吃两刀。”从字里行间,可见其视肉身为泡影的无畏气概。对此,我一直十分佩服。今天看见身边的道友能有此行为,怎能让我不赞叹、随喜?
  有的人认为,密宗是不许损害五蕴的,燃指供佛不是自残身体吗?其实,在了知身体本来清净的前提下,为了忏悔业障而燃指供佛,与密宗的见解并不相违。不损害五蕴是指不能侮辱自身,燃指供佛是消除贪心的一种修行方式。某些经典中对损害身体予以遮止,是因为考虑到凡夫地众生在感受痛苦后,容易生起后悔之心,从而毁坏善根的缘故,其实二者并不矛盾。那些对身体的每一部分,包括头发、指甲都执着无比的人,难道就是守持密乘戒最好的弟子吗?非也!
  壬午年七月二十九日 
  2002年9月6日  
  嫉  妒
  嫉妒是极其普遍而又杀伤力极大的一种心理活动。
  女人嫉妒别人的美貌,男人嫉妒别人的才华,儿童嫉妒别人能拥有梦寐以求的玩具,饿鬼嫉妒他人手中的食物……,零零总总,无所不嫉。先哲们才会总结出“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流传千古的言教。
  萨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因为怀疑妻子的不忠,妒火中烧,杀了妻子与假想的情敌后,自己也同归于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在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后,郁闷而死。他们的死引起后人诸多哀叹,但又有几人能拍着胸脯说奥赛罗与周瑜身上没有自己的影子?
  修行人当中也是这样,当别人得到眷属弟子的拥戴;当别人得到上师的器重和青睐;当别人被人称赞持戒清净、智慧超群、证悟圆满时,总有一些人的心里会有一些无形的虫子在啃噬。甚至,这种情绪在一些嫉贤妒能的卑琐小人身上会衍生成憎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给对方以莫须有的人身攻击。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也许,劳神费力半天,不但不会给别人造成一丝伤害,自己却会被人们视为跳梁小丑。要知道,在嫉妒的战场上,只有失败,没有战利品可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抓住嫉妒紧紧不放呢?
  嫉妒是可怕的恶魔,它能吞噬人的理智;嫉妒是燃烧的火焰,它能焚尽智慧的苗芽;嫉妒是凶猛的烈日,它能蒸发慈悲的甘泉。
  趁它还没有彻底毁灭我们之前,赶快把这万恶的祸根赶出去!
  壬午年七月三十日  
  2002年9月7日  
  鸡  头
  今天,一位来自天津塘沽的出家人告诉我:“我的家乡靠近海边,祖祖辈辈都是渔民。我不信佛教的时候,跟着家人造作了不少杀业。当地有一种陈年老规矩,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都会宰杀一只雄鸡,并用鸡头供奉天尊、海神、观音娘娘,祈祷他们保佑全家平安、财富圆满、身体健康。现在想起来,心里十分后悔。”
  听了他的话,另一位居士也告诉我,在他的家乡,每当清明为祖先扫墓的时候,都会杀鸡、宰鸭,用生灵血肉供奉祖先,以示孝敬。如今,此等风俗比比皆是,在攀比心理的作祟下,此风越刮越烈,屠杀悲剧此起彼伏,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奇。这一切,都是妇孺皆知的事实,绝非危言耸听。
  真是愚昧、无知之举!
  藏地黑教兴盛的时期,也有以刚宰杀的鲜腥动物血肉,供养天尊的行为,因此残害了无数众生。现在的藏地,这种公开的荒唐行为已经被制止了,想不到在汉地佛教兴盛的地方,仍有这种恶习残存。
  经书中一再提到以灯、香、花鬘、世间七宝或意幻供养佛陀的功德,从未提及以众生之血肉供养的内容,不知血肉供养的传承由何而来?莫非是魔的加持?
  华智仁波切曾说:“菩萨视众生如子,岂能以子肉供母?”以众生之血肉供养佛菩萨,如同以儿子的血肉款待母亲,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不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尽力饶益众生、不伤害众生,就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供养。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也说:“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视残害其他生命为孝敬,是实实在在的邪见。以此行为报答祖先,不但不能使祖先受益,反而增加其罪业,自己也必将承受杀生的果报。
  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孝子或佛教徒,一定要遵循因果的规律,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之!
  壬午年八月初一  
  2002年9月8日  
  生  厌
  上师今天讲《贤愚经》中的微妙比丘尼品。
  因为前世贪恋、嫉妒、撒谎等罪业,微妙比丘尼在此生承受了丈夫被蛇杀死、病死、被砍头,儿子被大水冲走、被恶狼吞食、被杀死,父母等一家老小被大火烧死,自己被活埋、吞食自己儿子等一系列的厄运。最终因前世供养圣者的善业,在佛陀的教化下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
  公案讲完后,上师在课堂上殷切地告诉大家:通过公案,向我们揭示了世俗生活的种种危害。恋人间的卿卿我我,家庭中的鱼水之欢,如同山泽中燃烧的大火,具有吞噬一切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啊!
  人因为贪恋,便会患得患失,以致于生起瞋心,互相残杀,最终堕入三涂,永无出期。家庭生活比牢笼更能让人痛苦不堪。我们应看清世俗生活的真相,以此公案为借鉴,对世俗生起真实的厌离心。
  我们很多人都有与微妙比丘尼相似的经历,都感受了世间生活的酸甜苦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今天有幸能闻听到正法,也应效法微妙比丘尼,将世间的悲苦化为修行的动力,这就是佛陀为我们讲述此公案的目的。
  如果你没有看过或已经忘记了这段公案,就请翻开《贤愚经》吧,你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
  壬午年八月初三  
  2002年9月9日  
  卫  生
  说起卫生,谁也不能作出一付超然的态度。
  大至整个国家的环境卫生,小至家庭及个人卫生,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爱护自己的生存空间,是每个人不可推却的责任。
  现在一些大城市的人,整天忙于卫生、打扮,每天洗脸化装都会花费三四个小时,将大好的宝贵光阴白白浪费,实在是可惜。
  而有的修行人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打扫卫生耽误时间,不洗衣服不洗碗,整日蓬头垢面,家里如同狗窝,佛堂满布灰尘,还自视境界很高。不但给自己的健康、寿命带来障碍,也让其他人生起邪见。
  如果你是一名远离世间、独自修行的瑜伽士,你尽可以随心所欲。如果你尚未证悟等净无二的境界,抛不下与人相处的环境,尚在红尘中打滚,那还是有所顾忌好一点。
  在小乘戒律以及密乘事续部中,都再三强调沐浴、卫生的重要性。讲究卫生,对我们的修行和健康都有很大的益处。
  五明佛学院是聚集了几千人的大家庭,喇荣沟是前辈成就者修行过的圣地。我们更应爱护这里的环境,使其成为闻思修行的最佳场所,让我们能更加舒心地享受正法的美味。
  当然,在所有的卫生里面,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卫生。即使你的家中纤尘不染,身上洁净整齐,也要时刻反观内心,检查心中的尘埃是否已经洗净。要知道,能常保内心的洁净,才是最究竟的卫生。
  壬午年八月初四  
  2002年9月10日  
  林  栖
  我喜爱“停车坐爱枫林晚”中所言及的,绚丽多彩,灿烂如霞的枫林;也喜爱希什金画笔下,俄罗斯色调浓重、神态忧郁的森林;更喜爱蓝天之下,雪山身旁,宛如松耳石般葱绿茂密的森林。
  山林,是无数修行人极力赞叹的地方。那里有清新的空气、绚丽的鲜花、清澄的泉水、晶莹的月光,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争斗,是我们修行的极佳场所与助缘。
  世间的人们在身心疲劳之时,也往往会选择山林,以期遣除烦恼忧愁,让困顿的身心得到休憩。
  释迦牟尼佛示现降生、成道、涅槃都是在树下,可见树林对我们的修行,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缘起。
  《华严经》云:“希有智果树,植妙深固本,众行渐增荣,普覆于三有。”《深心教诫经》中也云:“佛言,慈氏,于彼菩萨及所化人,当成就四法……三者,常乐坐卧林野。”
  作为住林的修行人,平时如果修行、看书时间过长,适当地移动视线,看看绿色的山林,对舒缓眼部和身体的疲惫会有很大的帮助。山林,可以帮助我们荡涤掉心灵的尘垢与垃圾,获得净如月光的善妙功德。
  修行人不仅应喜爱山林,更应培植智慧的功德之林。但愿我们能早日成为展翅翱翔于智慧功德林中的一只自由大鹏。
  壬午年八月初五  
  2002年9月11日  
  准  备
  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该为将来作准备。如果你想盖房,就应该事前准备水泥、砖瓦、木料,并联系好施工修建人员;如果你想出国,就应当为护照、签证等手续作准备;作为修行人,就应当为死亡作准备。
  莎士比亚云:“啼鸟婉转的地方,有毒蛇咝咝作响。”虽然我们现在都生活得有滋有味,但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如果你的修行已经到达一定境界,对死亡有十分的把握,那就不用再杞人忧天。如果因为懈怠,没有精进修持,未得往生验相,对生死没有把握。那么,当你的人生帷幕落下的时候,无论在临终还是中阴,就象我们以前所讲的那样,忆念阿弥陀佛,对往生有极大的利益,这是佛经中所讲的不虚金刚语。
  麦彭仁波切专门针对我们这些人,留下了宝贵的净土教言,我们应当记住下面的一段话:
  “假设没有获得如此明显的验相。然而,不用说今生反复生起信心与意乐会往生,甚至在临终时,令其耳闻佛号,并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也能往生,因临死的神识具有极强之力,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殊胜愿力。在中阴界忆念佛号也能作为立即往生彼刹的因。因为在中阴界时,神识容易转变,并且阿弥陀佛的誓愿具有强大的力量。所以今生、临终、中阴的这些修要极为关键。”
  感谢佛菩萨为我们这些懒惰的人们留下至真至切的言教,使我们哪怕在临终的一刹那醒悟,也能抓住一根通往极乐土的救命稻草。千万不要再把它丢失了!
  壬午年八月初六  
  2002年9月12日  
  惭  愧
  早上八点是我例行的接待时间,在每天的半个钟头里,我都难以控制自己易感的心,常常随着来访者的喜怒哀乐而变换。
  今天发生的一件事,就让我生起极大的惭愧心。
  在来访的人流中,有一位新近出家的知识分子。她祈求其他的人,希望能给她一会儿与我单独交谈的机会。当其他的人回避后,她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并告诉我说:“我刚出家,不懂规矩,怕别人笑话,我有一个祈求,希望您能答应。”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她继续说道:“我昨天看了您的放生功德文,使我终于明白:在世间,生命是最珍贵的。为了其他动物的生命,减少自己暂时的衣食需求,是大乘佛子的本分。我本来钱不多,这三千块钱本预备用来买一间房,现在我准备放弃买房的计划,将这笔钱用于放生。如果您方便的话,能否帮我借一个小小的安身之处,只要能遮挡风雨就行。”
  “你一定要慎重考虑清楚,现在我恐怕暂时借不到房子。拿出这笔钱,你将来的生活是否会有困难?”
  “房子的事,我可以再去想其他的办法。每月五十元的生活费,已经能满足我生活方面的需求,我不会后悔,希望您能成全我。”
  看到她意志已坚,我收下了这笔涉及生命的、沉甸甸的现金,想到严酷的隆冬即将来临,她却没有抵挡风寒的衣服和房子,我的心也水淋淋地往下沉。我用力提起笔,在信封上重重地写下“放生款”三个字。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一种惭愧之情在心中蔓延滋生。我每天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多么动听地给别人宣讲:为了众生的利益,要无私地奉献。可是我是否真正做到了为众生而舍弃自己的一切呢?我的这些行为与鹦鹉学舌又有何异呢?古人云:“闻善不慕,与聋聩同;见善不敬,与昏瞽同;知善不言,与嚣暗同。”作为五根俱全的人,对如此善行,怎能让我不慕、不敬、不言、不惭呢?我每天给别人上课,今天却被别人上了一堂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