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绘画>>正文内容

试谈“般若与绘画之关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 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谈“般若与绘画之关联”
  张 明
  什么是般若?古德所谓:“悟出一个真空的本体”“掌握那个永不变的本体”“用一个毫无尘埃遮障的心灵,去接触每一样东西,看出这东西的现象的左右前后,而能省悟整个全体性空。”这是般若的智照。所以古德说,般若就是禅。
  那么,般若与绘画(或者说般若与艺术)又有什么关联呢?根据禅家的看法,吾心与宇宙合一,两者之间的和谐产生非常的象征,心境透过此一象徽,表现于山水之中,于是山水成为某种心境的表现,继而以心画形于纸笔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充满“般若味”的禅画,也可说是艺术精华所在。
  将坐禅训练,当作人生体验中重要的一部份,这对中国艺术家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训练带来了灵悟,带来了般若智照的心境和活力。透过般若妙慧的观照,悟到吾人生命乃至整个宇宙,虽然种种外在现象会变化,其本体却是不生不灭。种种现象不断在变,本体则始终如如不动,惟其本体如如不动,宁可以假一切的因缘而成就宇宙种种不断变动不断生灭的现象。悟到吾人生命和整个宇宙是同一本体,本体无相,然而唯其本体无相,才可以假一切的因缘而成就种种差别相,而成就宇宙一切生命和万事万物。因此常常激起了一种吾心与宇宙合一 、与一切生命合一的感觉。
  中国艺术家受禅家思想影响,认识了个人生命与万物生命之间的密切关系,感觉到自心与宇宙合”、与一切生命合一,因此,他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线索——山风是他孤寂的呼吸,而湍流则是他发出的活力。开向着阳光而迎风招展的花朵,似乎打开了他内心的奥秘,打开了那些太过羞怯而无法表露的直觉和心灵的奥秘。它不是自然这一面或那一面,它不是这种或那种特殊的美;宜人的草地和满是落叶的林中小小空地,不是经过选择的。激起艺术家灵感的,不是人类印早期环境,而是宇宙的整体及其自由自在之入的精神归宿。晓云法师说过:“禅心禅画,乃为大自然之纯化纯朴所津渡,是以禅画多以山水为题材。”
  禅画家与自然的深切结合,鼓励我们自己“也变成竹子…….变成白鹤。”不过,这些提示中的含意不只是要我们观察的精确性而已。寒枝上的乌鸦,迎风的葡萄树上的啼鸟,被积雪压弯的松枝:水远在变而又永远一样的瀑布和河流,不断冲击岸边的波湏——所有这些都是生命诗篇中的一部份,都是那永恒的“真如一,如果一个人最后希望能有所正“知见”的话,就要真正注视这永恒的“真如”。如此,则绘画就是一种生命之道。
  禅画家从修习和训练中获得一种精确的技巧,一种可以与太极拳所需的身心技巧相比的精确笔触。一旦拿起笔来,那运用水墨在绢丝或白纸上作画的艺术家,就不能随便把笔放下来,直到完成为止,而且一气呵成,也不需加以修肴。那所使用的材料颇具吸收性;,因此墨水一定要准备充分,还要继续不断。于是,画家的动作好比舞蹈家的动作,是一种受控制的自发活动(并非反覆无常的自发活动)。这种自发活动的表现一直是禅家所持态度中最重大及内在的一部份。这里,艺术家也许容易抓住水墨画和生命之间的某种相似性:笔划一旦形成了,便无法改变,这似乎暗示著佛家所谓那种决定性他因果法则——也可说是慧业——支配了人类的一切活动。
  对禅画家而言,空间跟固体物质一样地实在,这是使人感觉惊奇的现代观点。空间虽然是空的,伹绝非一无所有,因为一切生命都是从“空”而来的,便须有空间的生活环境始能生活得愉悦,此因一切生命以及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无自性故可说空,正因为无自性方可权巧成就种种差别万法。也因为一切生命及宇宙万事万物的本体是无相、性空,故可随顺一切差别的因缘而成就一切的差别相,成就宇宙万事万物及一切生命。
  艺术家知道如何在未充塞的表面暗示生动性,并且在结构上以种种方式运用空虚的空间;从西方传统的美学观点来看,这些运用空间的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在一幅画中,统一与调和所有各要素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空间。以中国古典的语言模式来讲:就作为包含自然界万事万物者而言,所强调的是道的阴的一面;由于空间充塞着气、精神或生命力,所以道也有阳的一面。在中国画中,使空间的运用成为画中最具原创性贡献及作品本身最令人欣赏一面的,就是这个概念。虽然早期中国经籍,尤其是道家经籍中,可以引证许多话来表示如何将空间视为“道”的相等物,然而,主要是受了禅家的影响,才使得南宋画家的作品显示出最高的道,尤其在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水墨画中,最能运用虚空来表现人类精神。北宋画家擅画山峰,善于表达大自然的雄伟及包罗万象,而南宋画家则在画面蒙上一层雾,(如米芾的云烟山水)使画中景物埋没于空间,利用距离的深度表达自然静穆的庄严及法这的神秘。两种画风都将观赏者从地上提升到天空。两者都是大宇宙的缩图,因为根本的东方哲理的观念和禅境导发了这种有关自然的高尚庄严的观点,有无交替的一个明显例子是空间永恒性与被画者短暂性之间的对比:空间的永恒与万物的无常。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解释有无,那么,像最好的中国画所解释的那样,可以把空间视为一种精神体。
  与虚空及无相联的那种虚其心的境界是寂静的,这种寂静境界可以加强画家虚而待发,并能表达道所必需的冥思习惯。从表面的层次来说,寂与空虚具有广大的暗示力,可以激发画家的想像力,也可以使画家的感觉力更为锐敏。唯有运用这种最高的智能,才可以体悟和表达画艺之道。禅家有一个描述动而虚空的名词,来表达这种虚而待发的情形,那便是广义的“开悟”两字。曾经有一位禅师请来访的论道者共茶,禅师把茶倒入客人的茶杯里,并且不断地倒,直到杯子溢满。可是,这时候,他还是继续地倒,最后,这位不安的客人无法再保持沉默了,他大声地说:“先生,我的杯子早巳满了,再不能多倒一点了信j这位禅师立刻放下茶壶说:“就像这杯子一样,您内心里装满了自己的意见和思想,除非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否则,我怎能使你了解释道呢?”
  如果一个人“虚其心”,扫清日常中一切思想感情,便可以像禅家所说的那样,心如止水或镜面一样地反照宇宙生命的本体,便可以与自然界万物合为一体,宇宙一切生命事物都是那永恒的“真如”,想要达到吾心真正与“真如”契合则可经由般若的修习,由文字般若而观照般若,观照宇宙万法本体无相具一切相,观照宇宙万法无自性,且不执取于性无,不执取于缘有。再更进一步,能观所观两俱亡,契入“实相般若”,就是真正契入真如了,也就是真正与宇宙合为一体。此种合为一体的情形,乃整体的真正悟道。在绘画之中,这个目标转而为画家的目的,即画家把自己与所画对象融为一体。
  佛法所以会别于·一般哲学及其他教派,正是因为佛法具有般若正智的缘故。只要我们能透过般若正智的观照,那里宇宙即使是纷然杂陈的,万事万物皆可清清楚楚、昭昭朗朗,如此说来便能不被万事万物所迷惑,相反的,更可以优游于万事万物中;,逍遥安乐,解脱自在。也因此亦可说,般若慧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最终的在佛法般若一系中;而艺术是阐扬般若妙智慧的另辟最佳途径之一。要知道,般若妙慧观照万法无自性,并不是一切法都没有,既然说无自性,当然无自性的法也不可立、不可取;所以说一切法无自性,正足以繁兴万法。般若“以无所得为正观”,并不是说要断绝或摒弃一切法;最主要的应知对于不可得之事也是不可得,如此便不碍繁兴一切利他事业。最后,我仍引用上晓下云法师的一句话作为结语:“艺通于道,道与艺合”而开放生命中之般若花。 (原载“原泉”五月号)
  摘自《内明》第160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