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肇论浅释(5)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单培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肇论浅释
  单培根
  (续上期)
  然则心生于有心,象出于有象。
  心的生起,是由于有心者生之。象的出现,是由于有象者有之。
  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劳。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动。象是有象者出之,非我所出,所以炽烈之火,熔流金石,而我不为焦。心是有心者生之,非我所生,所以每日运用,而我不为动。
  纭纭自彼。于我何为?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
  患。盆不可盈,损不可亏。
  纷纷扰扰都自于彼。于我有什么关系?所以佛智周递万物,而不为之劳。法身之形,充满八方,而不因之患。欲加益之,不能使有所盈,欲损减之,不可使有所亏。
  宁复疴腐中逵,寿极双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
  经中说:释迦行向拘尸那城,在中路生病了,而且很重,要休息。最后在拘尸那城的双树间,寿命完毕而逝世了。灵智已竭,无复知觉,殓入天棺之中。加起木材来焚烧,身体亦尽,成为灰了。这些都是凡情所见闻,有之者有之,那里是如来所有呢?
  而惑者居见闻之境,寻殊应之迹。秉执规矩而拟大方。然而迷惑的凡夫。局居于见闻的境界,寻求如来随机应变的形迹。拿了圆规方矩,而欲测度其大无外之方所。
  欲以智劳至人,形患大圣,谓舍有人无,因以名之。岂谓采
  微言于听表,拔玄根于虚壤者哉?
  认为如来大圣,也同于凡夫,要以心智感劳倦的,身形为患苦的。所以舍有入无,因之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名称。这样的说法,那里是听言语之表,而采其中的微意,于空虚的地方,拔出深玄的根本呢?
  仿出第四
  此为第二折,总贯第四。因为上说涅槃出有无之表,故推征是否有出于有无之外的。
  有名曰:夫浑元剖判,万有参分。
  中国古人认为:这世界原来是浑沌一团,后来乃割判为天地。既分天地,于是有万物参差的分别。
  有既有矣,不得不无。无不自无,必因于有。
  既然有了有,也就不得不还复无。无不是自己可以无,必定是先因于有,乃有有没有了的无。
  所以高下相倾,有无相生。此乃自然之数,数极于是。
  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如高和下,二南则一下,有高乃有下,有和无也是相生的,有有故也有无。相生相待,此乃自然之数,数至于此而极,不能再有过的了。
  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理无幽显,恹恑橘怪,无非有也。
  古人观察天地之间万物,以天地为造化之母,万物由此所育,这几句是说:从上看来,造化之母所生育的万物,不管他幽啃莫测的,明显易知的。奇奇怪怪,千变万化,总而言之,无非是有。
  有化而无,无非无也。
  等到有又化而为无。这又没有不是无的了。
  然则有无之境,理无不统。
  不是有,便是无。或有或无,无非此二境。有无二者,总统一切,理无有外。
  经云:有无二法,摄一切法。
  经中说:有无二法,包括一切法。
  叉称三无为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数缘尽者,即湟
  盘也。
  经中又有三无为法之称:一、虚空,二、数缘尽,三、非数缘尽。此中的数缘尽,即涅槃。可见有无二者之外,再不可能其他了。
  数缘尽无为后来又译为择灭无为,非数缘尽无为又译为非择灭无为。
  而论云:有无之表,别有妙道,妙于有无,谓之涅槃。明明是涅槃属于无为法,而你论中说:有妩之外,别有妙道,以为是妙过于有无的,这妙道谓之涅槃。
  请核妙道之本,果若有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
  。粟若无也,无即无差。无而无差,即人无境。你所提出的妙道,我要请窍实一下了,这妙道之本,若果是有的话,任何这样妙,决不是无,此即划入有的范围。若果是无的话,无则无而己,没有差别了,此即划入无的范围。
  总而括之,即而究之,无有异有而非无,无有异无而非有者
  。明矣。
  总括一切,寻其究竟。不可能有不是有的而为不是妩的,也不可能有不是无的而为不是有的,这是很明白的。
  而曰:有无之外,别有妙道,非有非无,谓之涅槃。吾闻其
  语,未即于心也。
  而你乃说:在有和无之外,别有妙道,既不是有,又不是无,这名为涅槃。吾听到这个名了,吾不能领会于心中啊。
  超境第五
  此第三演,依总次序为第五,说明涅槃是超出于境的。
  无名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说,
  俗谛而已。
  非有即无,非无即有,不外乎此二数。用有无之二以数万法,的确是无法不该,依理是无不统括其中的。然而要知其所统括的,只是俗谛吧了,只是在世俗上说来是正确的。
  陉曰:真谛何耶?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是。
  要知道不单是俗谛而已,佛说二谛:一、俗谛,二、真谛。经中说:真谛是什么?涅槃道即是。俗谛是什么?有无法即是。
  何则?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
  称无。
  无什么呢?要知所谓有的,是无的有了。所谓无的,是有的无了,有其所无的,所以称为有,无其所有的,所以称为无。
  然则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
  这样,有是生于无,无乃生于有。若离去了有,还有什么可无呢?若离去了无,还有什么呵有呢?
  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有和无是相互而生的。这好像高和下是相倾而有的,高是和下的相形而为高,下也是和高相形而为下,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
  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
  同样的道理,有是形于无而为有,无是形于有而为无。有和无虽不同,都不免是有,一是有有,一是有无。
  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岂足以统夫幽极,而拟
  夫神道者乎?
  有和无,都是象之所形,是象所以起。亦是言之所以称,既有有无,是非即由是而生。这样,岂足以包括甚深至极之理,亦岂可以是比拟神道之涅槃。
  是以论称出有无者,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
  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
  因此之故,论之所以称涅槃出有无,正因为有妩之数,仅局限于六根所触的六境之内。而六境之内,不是涅槃的地方,所以借用一出字而祛除之。
  庶稀道之流,彷佛幽途,托情绝域。得意忘言,体其非有
  非无。
  所以这样的说出有无,是庶几使希求菩提大道之人,对于涅槃深幽之途,有所彷佛,于绝想的地方,情有寄托。得其意,忘其言,体味其非有非无的精神。
  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不是说在有无之外,另外有一个有可以称为涅槃的啊!
  经曰三无为者,盖是群生纷绕,生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
  于有。绝有之称,莫先于无。故借无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
  ,非谓无也。
  既非有非无,非有无之外别有一有,为什么经中说非有为法,相对有为法而明其无,说三种无为法呢?要知道是因为众生纷纷缠绕,生死轮同,生了重笃的病患,而笃患之尤,探其根本,以执有为其先,而欲绝其笃患根本之有,对冶之道,最要紧的即是无,以无冶其有,故借无以明其非有。要知这是明其非有,不是谓其无令其执无啊!
  搜玄第六
  此第三折,总次序为第六。涅槃非有非无,而又非有无之外别有,有何可捉摸之憾,如此玄道,如何搜寻之?
  有名曰:论旨云:涅槃既不出有无,又不在有无。
  涅槃非有无之外别有,是不出有无,又非有非无,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是不在有无,故说:观论之旨,涅槃既不出有无,又不在有无。
  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
  求之矣。
  既不在有无,那末,不可于有或无中求得之。不出有无,那末,义不可离去有无而求得之。
  求之无所,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其道不无,则幽途可
  寻。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虚返者也。
  无所在可求得,即应当是没有了。然而复是不妩其道,其道既不无,则虽幽深之途,亦必有可寻。而且这应当是干干万万的佛圣人同此一辙而登的,没有一个是徒劳空返的。
  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
  千圣同此辙而登,可知其道必存,而又说不出不在,则必有特异的秘密意旨在,是否可以得而闻之呢?
  妙存第七
  此第四演,依总次序为第七,此说涅槃是存在的,但其存不同寻常,故以妙字说之。
  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
  名无说,无说无闻。
  言说的生起,由于有名,名的生起,由于有相,相的生起,因于有可相之物。若无相则无名,若无名则无说,若无说则亦无闻。
  经曰:涅槃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知。
  经中说:涅槃和一切法不同故非法,然亦非法外别有故亦非非法,则无可闻,亦无可说,亦非心所知。
  吾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
  涅槃无相无名,妩可说,无可闻。经中亦明说,涅槃无可闻无可说,那末,吾何敢以为可以言而言之,而你乃欲闻我言之呢?
  虽然,善吉有言,众人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
  以无言言之。遮述其言,亦可以言。
  虽然如此,但须菩提曾经说:众人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的,吾应当以无言言之。我根据他所说的话,亦可以说说。这是无言而言,言而无言,听者也应当领会到,无听而听,听而无听。
  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净名即维摩诘。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说:不离烦恼而得涅槃。经中义有天女说: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
  则被己莫二。
  这样看来,涅槃玄道,要在于有妙悟,怎样妙悟呢?妙悟在于知万法之即真。若能悟万法之即真,法法即真,那末,于有无齐观了。于有无齐观,尚何有自他之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有无齐观,自他不二,所以世间与我,同一根本。万物与我,同一体性。
  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
  天地万物皆同于我,则有无之异,不复可分。若彼此有别,物我有异,则互相乖违,无可会通。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如此即物而真,照见五蕴皆空。是不出于有无之外,亦不在有无之别。而涅槃玄道,即妙存于其间了。
  何则?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绕。
  为什么如此呢?佛大圣人,无明障尽,彻底洞照。事物之理,无不遍知。
  惶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六合是上下四方。胸中是心所在,亦即代表心神。方寸亦指心,圣人心量广大,包罗六合,而尚有余。神明虚净,尽照万有,而不粘滞。
  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末始即无始,众生为无始无明所障,不证菩提。玄根即指菩提,于无始无明所障蔽中,拔而出之,一切法无常,生灭迁动。知有为虚幻,即以静心,证入涅槃。寂默无为,如是还他如是,妙相契合。
  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
  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他是处于有而不染于有,居于无而不是无。既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既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居处于有无,是不出有无。不有于有,不无于无,是不在有无。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
  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外。
  由此可知,法是无有无之相,圣亦无有无之知。圣既无有无之知,是船心于内,法既无有无之相,是无数于外。 (末完)
  摘自《内明》18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