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肇论浅释(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单培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肇论浅释
  单培根
  (续上期)
  于外无数,于内无心。此彼寂减,物我冥l,泊尔无朕,乃
  曰涅槃。
  于外无差别之数,于内无心行,则此亦寂灭,彼亦寂灭。外物与我,冥合同一,如此淡然无肤兆可寻,是乃谓之涅槃。
  涅槃若此,圆度绝矣。岂容可贵之于有无之内,叉可征之于
  有无之外耶?
  涅槃是这样的,还有什么可测图度量,今欲在有无之内以责问他。责之不得,又欲在有无之外以征问他。这不是都错了吗?故说:涅槃如此,无可图度的了,什么许可在有无之内责问之,在有无之外征求之呢?
  难差第八
  此第四折,依总次序为第八。涅槃不出有无,不在有无,如上演说已明。然涅槃为所证,有能证之圣人,前表所谓:若无圣人,谁与道游。而证涅槃者,有三乘之别,故有此沂难。
  有名曰:涅槃既非圃度之域,则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
  道独存。斯则穷理尽性究竟之道。妙一无差,理其然矣。
  如上所说,己得肯定,涅槃是离言绝虑的,不是心思所可图度的地方。是超于六识所识知的六境之外。既不出于有无,又不在于有无,而自有其玄妙之道。这是穷事物之理,尽事物之性,已达到究竟之道。这是微妙唯一之道,不可以有差异的,己依理而知其是这样的了。
  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
  然而放光般若经乃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道,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举无为有三乘的差别。金削经也有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言:我昔为菩萨时,名曰儒童。于燃嶝佛所已入涅槃。儒
  宣菩萨时于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在佛经中,佛义自说:我昔为菩萨时,名曰儒童,于燃灯佛所已入涅槃,即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授记时,是修行已经第二阿僧只劫,入第三阿僧只劫,第七地满心,入第八不动地,初得无生法忍。尚需进修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而后成佛。十地旧译十住,此说七住,即第七远行地。此举无为有三位的不同。
  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
  经中既这样说。那末,有疑问了。若涅槃是一,即不应有三乘二位之异。若涅槃有三种不同,即非究竟了。
  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取中耶?涅槃是究竟,不应有高下升降的不同。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不同于佛呢?七地满心,既入涅槃,为什么还要上升三位,方同于佛呢?这样许多经中各异的说法,何所取准而得其中正呢?
  涅槃是法。法是人的法。得涅槃的人有异。此即以人难法。
  辨差第九
  此第五演,依总次序是第九。于所难差异的问题,作此辩说。
  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
  究竟之道,理为无差。先作肯定,下再说明。
  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吾以方便,为怠慢者,于
  一乘道分别说三。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
  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怪负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经中有火宅喻品,以三界为犹如火宅,家苦充满。劝令众生速速出离。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以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初诱以三车,终皆以大白牛车与之。大白牛车喻一乘佛道。肇论引经论文,常暑取其意,不引用原文。此似当时风尚如此,不独肇论是这样。大概古代文辞尚简明之故。
  以惧出生死,故同称无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统其会归
  ,一而已矣。
  以其都是出生死有为,故同称涅槃无为。然其所乘不一,故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名。统其所会归而言之,就只是一,没有分别的。所谓异途同归,百川入海,同归于一。
  而难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此以人三三于无为
  ,非无为有三也。
  你提出放光所说来虽,说: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认为涅槃非一。要知此乃是以人有三来不同,故三于无为。不是无为有三。
  故放光云:涅槃有差别耶?答曰:无差别。但如来结习都尽
  ,声闻结习不尽耳。
  即在你所引的放光般若经中说得很明。说:涅槃有差别吗?答道:无差别。但是如来断一叨烦恼结缚,连习气也都消尽了。声闻烦恼结缚虽断,尚余习气未尽,如此吧了。
  请以近喻,以况远旨。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备
  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
  这个义趣太深奥了,难以明白。现在用一个浅近的譬喻来比况一下。今如有人斩木,斩去一尺无一尺,斩去一寸无一寸。长长短短在于尺寸,不能说有长短不同的无。
  夫以群生万端,识根不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所以
  俱之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
  人人有不同的面貌。也各有不同的心,众生是万不同的。见识有异,根器不一。智慧的鉴别有浅有深,道德的行为有厚有薄。所以大家同登彼岸,而不是没有升降的不同。彼岸那得有异,而乃是我自己有异啊!
  然则众经殊辩,其致不乖。
  那末,各种经中虽有不同的说法,其归趣是一致而无违的。
  卖异第十
  此第五沂,总次序第十。前说彼岸无异异自我。故即以彼岸与我为一为异责之。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
  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无为者也
  。请问:我与无为,为一为异?
  同是出火宅,都免于患是一样的。同是出生死,都登无为彼岸也是一样的。而乃说,彼岸无异,异自我耳。所谓彼岸则是无为岸,所谓我则是体证妩为的。今请问:我和无为,为是一呢?为是异呢?
  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
  也。
  为一为异,二者皆非。先言一。若我即无为,无为也即我。既我和无为即一,不可说,无为无异,异自我丁。
  若我异无为,我则非无为。无为自无为,我自常有为。冥会
  之致,又滞而不通。
  次言异。若我异无为。这样,我非无为。无为自是无为,我自常是有为。我和无为冥会一致,这道理又阻碍而说不通了。
  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
  也?
  这样说来,我和无为,若我籼无为为一,则即是无为,不应有三乘。若我和无为为异,则我仍在生死有为之中,也不是三乘。为一为异,都无三乘。三乘的名称,从何而生呢?
  会异第十一
  此第六演,总次序为第十一。于所责我和无为的为一为异,加以会通。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失之。
  居止于此的,即同于此。到那边去了,即同于那边。所以同于得的,他也得到了得。同于失的,他也和失一样的失了。所谓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是此意吗?我国有句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我适无为,我即无为。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我迈无为,我即无为了。无为虽是一的,也何妨适无为的有不一?
  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试以譬喻明之。犹如有三只鸟逃出罗网,同到无患的地方。无患是同的,而鸟和鸟则各各不同。
  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l于
  众鸟也。
  不可以因为鸟鸟各异,即以为无患也各异。也不可以因为无患是一,而将家鸟也认为是一。
  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鸟自异耳。
  这样,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不可有异,鸟自己则是异的。
  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
  而乘乘各异。
  如同以上之喻,三乘众生,都是跳出无明妄想的樊篱,共同往适无为的境界。无为虽是同的,而乘和乘是各异的。
  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叉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于
  三乘也。
  不可以因为乘和乘各异,以为无为也各异。也不可以因为无为既是一,而三乘也一了。
  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异异,异自我耳。
  这样,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那有异,异是我自己。
  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无为虽一 ,而幽鉴有浅
  溧。
  所以三鸟同出罗网,无患虽同,而鸟鸟所升的虚空,有远有近。三乘俱越妄想,无为虽一,而三乘智慧所照见,有浅有深。
  无为即乖也,乘即无为也。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
  有三耳。
  无为即是乘,乘即是无为。这不是我和无为有异,而乃是因为末尽无为,所以有三乘。
  诘渐第十二
  此第六折,依总次序为第十二。因前说末尽无为,故此诘问之。谓涅槃无二,不容有末尽之渐。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
  众生业报生死,千千万万系累,都根本于无明妄想,而不断滋生,现行不绝。若妄想祛除了,那末,万累也都息灭了。
  二乘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智。是时妄想都尽,结缚汞除。
  二乘所得名尽智,菩萨所得名无生智。此时之智,名之为尽,名
  之为无生。是因其无明妄想都已灭尽,烦恼结缚永永断除而不复
  生。
  结缚既除,则心无为。心既无为,理无余翳。
  结缚既都永除了,则心已无为了。心既无为,依理应无复有剩余翳障末尽。
  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惧空。
  此三乘圣者的智慧,不相互违背。都是不出三界之外,也不在三界之中。其实同一是空。这是经所说的。
  叉曰:无为大道,平等不二。
  经又说:无为大道,是平等的,无二的。
  既曰无二,则不容异心。不髓则己,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
  尽,是所未悟也。
  既说是无二的,这是不容许有异心了。不体会的不要说。既体会了,应当是穷极精微。然而乃说,体会而末尽,这可使人不懂了。
  明渐第十三
  此第七演,总次序为第十三。辩明所以有渐。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结是重惑,而可谓顿尽,亦
  所未喻。
  无为是无二的,这是不错的,已无疑问了。但是断烦恼而后证无为。烦恼之结,是重重的。重重之惑,而说可以顿尽,这话令人未能明白了。
  经曰:三箭中的。三兽渡河。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者,
  为力不同故也。
  经中说,三入射箭,同中目的。三兽游水,同渡河流。箭之中的是一样的,兽之渡河也是一样的。而箭之所入有浅有深。兽之入水也有浅有深。因为三人的射力,各有不同,三兽的体力,也各有不同。
  三乘众生,俱济缘起之津,同鉴四谛之的。绝伪即真,同升
  无为。然其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三乘众生,都从缘起作津梁而得济度,也同以明见四谛为目的。断绝伪妄,即为真实。同升入无为涅槃。然而其所乘之道,有声闻缘觉菩萨之三,而不是一,也是因为智力有不同之故。此处说三乘同济缘起,同鉴四谛,同升无为。似与一般大乘之说,以四谛为声闻乘法,缘起为缘觉乘法,为异。要知缘起之名,在佛教中,狭义指十二缘起,广义则一切法缘起。四谛狭义局于声闻乘,广义则一切佛法无非四谛。此处皆就广义而言。
  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犹身子,辩若满愿。穷才
  极虑,莫窥其叫。
  且就现在宇宙中听有万物言之。其数虽多,量非无涯,然亦不能尽知。即使如舍利弗的智慧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辩才第一也是穷其才能,极其思虑,无法窥知其全部的。
  观乎虚无之数,重玄之域。其道无涯,欲之顿尽耶?
  更何况法性是虚无之敷,是玄之义玄的所在。其道无涯无际。怎样可能顿尽之呢?
  书不云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书上不是有这样的说吗?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语出老子。意为,为了学问的,要日求其益。为了道的,要日见其损。 (末完)
  摘自《内明》18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