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优游佛教界的善男子、善女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优游佛教界的善男子、善女人
  采访组
  近年来,佛教的发展可谓一日干里!各种与佛法有关的事物,如雨後春笋般迅速在各各领域持续成长,这些,均有赖教界四众的精进和努力。除了诸山长老、高僧大德的佛学造诣及其实际体证接引无数众生外,许多在家居士无怨无悔地付出与护持,共同使得殊胜的佛法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以居士身份护持佛法的佛教徒,大多在敦界以外的事业单位工作,利用余暇悉心为佛教贡献己力;另有一部份人则长期在敦界工作,身受佛法薰陶之余,也在佛教界直接奉献自己所学,他(她)们不但虔信佛法,并且年富力强、具有远大的怀抱与理想。本刊特走访几位在教界服务的优婆塞、优婆夷,闲他们谈谈个人浸淫於佛法大环境,日受薰染的心得与感想。
  甫获得内政部全国优良工作人员表扬的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主任秘书连惠毓居士,长年服务於佛教界并且卓有贡献。连居士在大专就学期间即已参加佛学社团,接触佛法,除了皈依三宝,且更积极参访各个道场、法师,从此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为接触佛教事物,遂认识了後来创办佛教青年会的净耀法师。凭藉著对於佛教的热爱和关心,连居士常与净耀法师讨论敦界种种现况,并激荡出许许多多的点子!一直到民国七十八年六月成立佛教青年会,她也正式加入了佛教界的工作行列。
  这十年来,有很多的往事令她难忘。例如:监狱的软化与弘法,总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情发生,教人启发甚深。而最让连居士记得的却是每次佛青会为了寻找会址四处打听、继而辛苦迁徒的过程。因为会里的资料、文件以及各种设施很多,整理起来煞费时间精力!一次次的搬迁往事倒也让她感触良多,至今铭记不忘。也因为这样的情形,连居士期盼日後佛青会能够觅得一固定的会址,便利会务的推展、使更多人得沾法雨。
  谈到近年来佛教界的种种变化,连居士认为这些改变包括:较过去更开放、也更具反省的能力。她强调应让更多年轻人投入佛教事务,为数界输入新血。她以其实际参与佛教会务的经验指出,佛教团体若要行诸久远,除了开源节流,也应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不能老靠募捐来维持运作。她认为敦界团体不妨藉著贩售音乐带、书籍……等方式来维持收支的平衡。总之,让佛教团体在经济独立的情况下运作,才能走得长远,接引更多人学佛信佛。
  连惠毓并以佛青会为例表示,为了符应自给自足的原则,在开源节流前提下,透过多元化管道来筹集所需的资金,包括协办旅游活动、以及即将成立的出版社……等,盼能透过不同的开源方式,以使会务能够顺利推展,进而将佛青会的理想传播给更多的有缘众生。她表示,国内佛教固然日益兴盛,但相关资源有时总显得重覆,以致无法开展其他佛教事务,是很可惜的。连居士期盼佛教界都能善体上述的处境,进而团结一致共创未来。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未来做准备,希望在佛法的薰陶下能够活出生命的源头活水!」因此,连惠毓认为现阶段所投入的各种教界事务,无非就是累积个人的福慧资粮,为日後的学佛途程做规划。「在多年的服务经验中让我有许多机会能够学习并成长,进而在工作中发挥热忱、从反省中检讨功过、从合群中广结善缘、从宁静中安顿身心。」这是连惠毓居士的自我期许,也是她希望和有缘众生分享的深刻经验。
  目前在《佛祖心》杂志社担任主编工作的陈建明居士,服务於敦界迄今已逾十年。陈居士踏入佛教界即与教界文化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曾经在《文殊》、苎顺报》等早期知名的佛教刊物担任编辑、业务……等职务,亦曾参与《大藏经》的编纂工作。谈及现前的工作性质时,陈居士表示,《佛祖心》这一刊物因不属任何一佛教团体,所以除了登载关於佛教的篇章外,举凡与人文关怀、民间信仰……等裨益世道人心的有关事物,均可形诸文宇,和大众分享。《佛祖心》此一多元型态的风格,使其得以含容许多不同性质的文字,陈居士因此把「佛祖心」诠释为一颗包容的心,如此反能充分彰显佛法的特性。
  陈居士中学时期就已接触佛教,并在忏云老法师座下学佛、念佛,获益良多。接受佛法薰陶之余,使他因而培养出一双敏锐的慧眼,对於敦界诸多事务有独到的观察和看法。他认为,这几年学佛人口虽有明显增加、信徒素质亦提升许多,但在繁盛表象下却有著「世俗化」的隐忧!他说,殊胜的佛法为因应普罗大众的根性、需求,固然须以种种权巧方便接引芸芸众生,但过份强调这些,反而可能失去了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无疑是当前敦界亟需省思的课题。
  针对兴盛表象下的若千问题。陈居士表示,部份弘法者也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无实际体证,则只是在制造某种幻象罢了,并未能真实地利益人心,至於照本宣科的弘法方式则又等而下之了,亦间接形塑了佛法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口号、标志充斥,固然是当前社会消费+运作的模式,但若佛教界也步上此途,实在不是奸现象。因此,如何透过各种善巧方便让大众真正了解佛法为何物是很重要的,而非尽是在包装、文宣上下功夫。
  接续著上述理念,他认为三藏十二部的《大藏经》无非就是在诠释「生活」,因为佛法是不能和我们的日常作息分开的。然而,当吾人在生活中运用佛法之际,「正信正知」却是重要的前提!或缺了这二刚提,就可能曲解了佛法真义。陈居士最近看了个心灵神医》这本书,深受启发。这是由某仁波切所撰写,书中除了讲述佛法之外,也把佛法许多观念、禅修方法……等巧妙地结合大自然的事物,不但容易了解,也少了许多宗教色彩,无形中即就把佛法妙义传播给芸芸大众了。
  《心灵神医》这本书也让陈居士感悟禅修的重要性。三藏十二部固然都在指引人们的生活,但若不藉由禅修的落实,则无法汲取生活里的养分,也难以深化我们的种种经验、想法……等。基於对实修实证之重要性的了解,陈居士平日即安排有诵经、静坐等功课,并辅以念佛、持咒,盼能勉力落实自我修持的原则。此外,遇有朋友亟需功德回向的情形时,他也义不容辞相助,亦即透过礼佛、持咒……等方式盼能为友人消灾解厄,并藉此广结善缘,并培养慈悲心。
  陈居士目前虽担任《佛祖心》主编,但他表示,最喜欢的还是有关采访的工作。他说,出外采访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就好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一般,帮助自己博学多闻、进而在菩提道上更加把劲。陈居士说,虽然自己的修持总是进进退退,但觉得受到了来自诸佛菩萨的庇佑,使得自己不致在菩提道上半途而废,并且还能坚持至今!谈及尔後的规划,陈居士指出,希望个人能够投入编书的相关工作。他期盼能够引介关於藏传佛教的相关资讯或书籍,从而对现前国内日益增加的学密人口有所帮助。
  除了进行体制内的改革、建议外,也有人主张吸纳佛教以外的观念作法,来增益佛法的内容,台北市某佛教文物中心负责人郑居士就是这么主张。这里所谓「佛教以外的观念作法」主要是指这几年肇始欧美,席卷全球的新时代运动,以及继人本心理学之後的超个人心理学所衍生的种种学派观念。他认为,这些新近发展的学说理论,以人文关怀为其核心,并且所述及的若干论点亦与佛法若合符节。
  郑居士说,不管是新时代运动或各种心理学派,强调的无非就是觉察之培养与开展,并透过觉察来省视个人身心的粗细变化。这点,和佛法可说是毫无二致。他认为,传统佛法领域发展出许多方便法门,然而几轻辗转诠解,若不透过现代语言、方式加以印证,可能使得人们和这般殊胜的修行要领失之交臂。因此,以佛法角度出发,辅以新近发展的观点技巧,是帮助今人了解佛法的增上缘。
  曾任敦政治大学、致力「人力发展」多时的萧武桐居士则认为,工商业社会的多元化,除加快了生活步调、提供更多选择空间之外,也带来重重迷惘和失落。他指出,现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套一句话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而许多新人类这样的呼喊,除了自暴其肤浅外,也使得整体社会所表现的敬业精神不足,乃至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发展。萧居士认为,佛教徒应发挥「定慧等待」的工夫,时时保持足够的自我觉醒,如此对於个人职业甚至修行法门自然会有个拿捏的原则。
  佛教重视「和合」,「同事」的菩萨道精神,是以》至石佛子在既有的社会责任下,不宜一味以修道、修行……等举措做为避风港。毕竟,在家居士与出家僧众有其不同的份际,而如何在各自现有的因缘网络中完成个人责任,诚为重要课题。基於这样的前提,萧居士认为各传播媒体应发挥功能,以宣导正确的学佛之道。
  《楞伽经》有云:“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这是佛陀告诫後世佛子断荤持斋的经文。萧居士本身已茹素多年,但他指出,现今社会对於发心持斋的人,未必都能具足十分的因缘。他说,佛法强调「觉悟」,亦即藉著透视各项因缘、关系,做出最适切的选择。因此,当吾人考量茹素时,尽量不造成旁人的不便,期能做好「恒顺众生」的要求。至於在家居士的定课修习,他主张务本务实、细水长流;一切按部就班,则时节因缘成熟,自然能获得真正的受用。
  目前任职於佛教界出版社的周勋男居士,早年攻研心理学。他指出,所谓「成佛容易做人难」,充分反讽了人事际遇以及各种因缘的百般无奈:尤其是,每一个体均有其差异性,使得大众的学佛动机目标均有不同。但不管如何,周居士认为高妙的佛法,应落实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显出其可贵之处;进而,善辨佛法的了义、不了义,则在待人接物上也就进退得宜了。
  「社会大众对佛教徒常有若干刻板印象,因此做为一名佛子,尤其不能素隐行陆、独来独往。」周居士把善说口头禅却不能言行一致的人称为「佛油子」,其迂腐、琐屑的气息,令人不敢恭维。而又有一种人,弄不清在家、出家的分际,导致家庭破裂、婚姻不睦,成了十足的「社会废人」,诚可悲也!是以,佛教徒除了行持佛法外,亦应将社会责任纳入个人的日常功课中,期能获致世出世间的圆满利益。
  「菩萨在家,当顺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华严经》这几句话,勾勒出居家修持的重点所在。周居士认为,平常再烦忙,也应挪出些许时间做做定课。他表示,如《心经》、《金刚经》……等经典的持诵有益吾人巩固正知正见,让个人身心在生活里获得薰陶,而在这样的基础下,念佛、持咒、静坐……等功课自然不容易出问题。总之,日常定课的进行,应该细水长流,方能获得真实的受用。
  佛世之际,即有四众弟子行道於世,其中,出家众精勤禅观、在家众则努力护持佛教。这样的传统沿袭至今,著实发挥了弘扬正法的功能。随著社会型态、生活方式的种种变迁,佛教为期赶上时势、深入人心,必须有更多的人直接投入佛教界,始能克竟其功。维摩诘居士说得好:「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这无疑是每一在家居士心中高悬的目标之一;而「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更是善男子、善女人的终极职志!但愿法界众生都能在正知正见的引导下,迈向寂静、无诤的涅盘彼岸。
  摘自《中国佛教》第42卷第10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