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佛教医学概论(续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肖 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医学概论(续二)
  肖 雨
  六 对 治
  对治是对症治疗的简称,对症治疗就是随病施药,或者说随病取穴、随病以法。关于对症治疗的方法,在佛教的典籍中,记载颇多。大概说来,身病是以药物、针灸、天然食物、运动、养生、按摩、捏痛、灌肠、火灌法等等对治;心病是用54000度无极、修定功等等对治;若是心身之病,则是上面二法综合使用,或是以止观等法对治。总之,应病施治,还得好自为之,善得其意,千万不可操刀把刃自讨苦吃。
  关于四大增损之病的治疗,《摩诃僧祗律》卷十说:
  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杂病有百一。若风病者,当用油脂治。热病者,当用酥治。水病者,当用蜜治。杂病者,当用上述三种药治。
  为什么呢?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九说:
  善男子,风中无油,油中无风;乃至蜜中无冷,冷中无蜜。是故能治。所谓油脂,就是有情脂。何谓有情脂?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说:佛言:有五种脂,一者鱼脂,二者江豚脂,三者鲛鱼脂,四者熊脂,五者猪脂。此等五脂,非时煮,非时漉,非时受,非时守持,不应服……时煮,时漉,时受,时受持,应服。如服油法,七日服,过七日不应服。彼病比丘,因此服脂,病遂除愈。
  所谓酥,就是酥油。其有生酥、熟酥之别,以其味甘,性微寒,故可治热病。世谓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是上述乳、酪、酥中最好的美味。它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味甘,性冷,无毒,可以养营,滋阴,润燥,止渴。治虚劳肺痿,咳唾脓血,消渴,便秘,风痹,皮肤瘙痒。既可溶化冲服,又可涂摩外用。佛经中说它,能除诸病,使有情身心安乐,增长智慧,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良药。
  所谓蜜,就是蜜蜂酿成的蜜糖。以其味甘,性平,故可治冷病。它和生酥、熟酥、油和石蜜是《五分律》中举出的五种消药。《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还举出五种果药,它们是余甘子、诃梨勒、毗醯勒、毕钵梨和胡椒。其中,诃梨勒,果实青黄色,有鞣质作用、抗菌作用和抗癌效果,性温,味苦酸涩,主治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若作饮用,可使白髭发变黑。所以,佛经中说它是药中之上上药。
  复次,《十诵律》卷二十还提到舍利、姜、赤附子、波提鞸沙、昌蒲根是五种根药;兴渠、萨阁罗萨谛、掖谛、掖提谛和掖婆那是五种树胶药;根汤、茎汤、叶汤、花汤和果汤是五种汤药;黑盐、白盐、紫盐、赤盐和卤土盐是五种盐药。上述这些药,只要应时而食,就会治疗身体痿黄、赢瘦憔悴、困乏无力等病。
  对于五脏生患之病和五脏相克之病来说,主要是查明原因,然后予以相应的药石疗法。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五脏之病的方法。天台九祖湛然在其《止观辅行弘传决》第八之二说:以五指主五脏,即大指主肝,头指主肺,中指主心,无名指主脾,小指主肾。所以,捻五指就可治疗五脏之病。具体说来,就是捻大指可治肝病,捻头指可治肺病,捻中指可治心病,捻无名指可治脾病,捻小指可治肾病。
  其次,天台四祖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第八上说:
  食五味增损五脏者,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碱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损肾。要保护五脏,就要适量地啖食五味,“禁其损而瞰其增”,避免五脏生患。在同书同卷中,智者大师又说:
  眼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缘白多动肺,缘黑多动肾,缘黄多动脾;耳缘呼唤多动肝,缘语多动心,缘哭多动肺,缘吟多动肾,缘歌多动脾;鼻缘噪多动肝,缘焦多动心,缘腥多动肺,缘臭多动肾,缘香多动脾;舌缘醋多动肝,缘苦多动心,缘辛多动肺,缘碱多动肾,缘甜多动脾;身缘坚多动肝,缘暖多动心,缘轻多动肺,缘冷多动肾,缘重多动脾。此乃五脏相生。
  若就相克者,眼缘白色多克肝、缘黑色多克心,缘赤色多克肺,缘黄色多克肾、缘青色多克脾。余声等例可知。五根缘之过分,就会劳损五脏。要保护五脏不致于生病,就不要过分劳作。在这本书的同一卷中,他又约五根犯戒而言:
  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盗业罪是肺鼻病。
  这就是说,毁五戒业就会有五脏、五根病起。因此,严守五戒,就不会使五脏、五根患病。
  总之,眼、耳、鼻、口、舌等五根过分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就会引起肝、肾、肺、心脾等病,故应戒贪。再是犯了杀、淫、盗、饮酒、妄语等五戒,也会导致五脏、五根患病。所以,应当改正错误,严守五戒。
  佛教对于饮食的看法,在《小止观》中,智凯大师说:
  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
  资身就是滋补身体,维持生命。进道就是追求真谛,达到解脱。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那么,如何才能身安呢?唐代著名医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说:
  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
  这是因为,疾病的真正治疗者,乃是人体内在的自然力量。所以,吃药不如保养,保养首先要分清食性,知道什么食物可食,什么食物不可食,什么食物不可多食,吃什么食物较好?佛教认为:
  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和。
  汉末杰出医学家张仲景说:凡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肉都不可吃,凡有红点的肉都不可吃,凡是自己死亡而闭着嘴巴的禽畜肉都不可吃,凡是变青的动物肝脏都不可吃,凡是暗褐色或紫色的肉都不可吃,凡是没有弹性的肉都不可吃,凡因恶性急性传染病死亡的动物都不可吃,凡是腐坏的鱼肉饭菜都不可吃,凡是丢在地上不会沾土的动物内脏和鱼都不可吃,凡是猪和小鸟不吃的肉都不可食,凡是蜘蛛著着的食物都不可吃,凡是趴在地上死亡的动物肉都不可吃,凡是苍蝇叮过的食物都不可吃。而有些食物对某些体质的人来说也是不可吃的,如身体虚弱的人,不宜吃白萝卜;怀孕妇女,不可多吃姜、薏仁和麦芽、杏仁;咳嗽、吐血、流鼻血的人,不宜吃胡椒;胃弱的人,不宜吃西瓜;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吃缘豆、枇杷;患有胃溃疡的人,不宜吃香蕉;产后腹痛、闭经、便秘的妇女,不宜吃桃子;空腹、失眠、瘦弱的人,不宜喝茶等等。《摩诃止观》卷八还说:“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膏腻增地,胡瓜为热,”是“不安之食”,宜加节制饱食。还有些食物是不宜多吃的,如葱吃得多了,令人神错;醋吃得多了,会伤筋骨、损牙齿;木瓜吃得多了,会损筋骨,使腰部和膝盖无力;乌梅吃得多了,会损牙齿,伤筋骨;杏仁吃得多了,会眉发脱落目盲;生枣吃得多了,会热渴气胀;芋头吃得多了,会动宿冷;李子吃得多了,会使人虚弱;安石榴吃得多了,会损肺脏;胡瓜吃得多了,会积淤血热;姜吃得多了,会伤心神,少志少智;酒喝得太多,会伤肠胃,损筋骨,麻醉神经,影响神智和寿命;盐吃得太多,会伤肺损筋、皮肤发黑;糖吃得太多,会使脾气暴躁、蛀坏牙齿;饼吃得太多,会喉干动火,引起感冒;菱角吃得太多,会损阳气,伤脏俯;肉类吃得太多,会引起血管硬化和心脏病等。再是,还要注意某些搭配吃得食品,也会引起疾病。如蜜蜂和葱、蒜、豆花、鲜鱼、酒一起吃,便会中毒死亡;牛奶和波菜一起吃,也会中毒;猪肉和田螺一起吃,会使人眉毛脱落;羊肉和醋一起吃,会伤害五脏;李子和白糖一起吃,会伤坏五脏机能;柿子和螃虾一起吃,会引起腹痛、腹泻;羊肉和豆酱一起吃,会引发痼疾;薤和牛肉作羹,吃了会生疾病;芥菜和兔肉一起吃,会引发邪疾;葱和鲤鱼一起吃,容易生病等等。
  上面谈了不可食和不宜多食的一些食物,下面再介绍一些具有防病治病的食物,如莲藕,可以止血凉血,清热,解酒,散淤,补虚劳;胡萝卜可以下气补中,安五脏,治感冒,补血,明目;葡萄可以补血利尿,益气安胎,治疗肝脏病;芥菜可以明耳目,利九窍;西瓜可以利尿,治黄疸、肾脏炎、浮肿、糖尿病;栗子可以补肾,治糖泻;芒果可以止渴,止呕,止晕;茴香可以辟热,去痰,驱风,去除口气;枇杷可以镇咳化痰;柚子可以消食,解酒毒;甘蔗可以利大肠,补脾气,止渴解烦,解酒毒,消痰化气;菱角可以治癌症;海带可以治甲状腺肿大;覆盆子可益气轻身,使气不白;柿子可以开胃消痰,止渴润肺;桑椹可以治寒湿痹诸痛;梨可止咳化痰,治喉痛;瓜子使人皮肤光泽,增加颜色,益气不饥;枸杞子可以补虚益精;苋菜可以去寒热,利大小便,明目除邪;花生可以治疗水肿,下乳;萝卜可以解面肿毒,防治炎症;菊花可以明目,清热,平衡血压;橄榄可以解酒,止喉痛;杨桃可以解渴清暑,治喉咙疼痛;向日葵可以活血润肠,止淋消肿;绿豆可以解热解毒,利尿;甘薯会健脾胃,强肾阴;包心菜可以益肾补髓;金针菜可以利尿、止血、消肿;红豆可以利尿,治疗脚气、水肿、黄疸;生姜可以散寒,止咳、消痰,解毒;丝瓜可以活血,解毒,止痛,止血,利尿,消痰;苦瓜可以解热消暑,补中益气;胡瓜可以利尿,解渴等等。
  再是,饮食之中,往往会加五味,五味对人的五脏有增有损,这就要知其五味和五脏关系,避其损而瞰其增。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说:
  所谓补者,辛补肝,成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
  先秦时候的吕不伟在《吕氏春秋·尽数》中说: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也在其《抱朴子·内篇·极言》中指出: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辣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伤肾。
  隋代著名的天台四祖智颛大师在其《小止观》中精辟地论述了五味和五脏关系,他指出:
  食五味增损五脏: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成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损肾。若知与五脏有妨,以禁其损而瞰其增。
  中医的基本理论巨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大要论》早就指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它不仅指出了五昧与五脏的相资关系,而且还指出食量过度,资而久之,也会夭折。所以,历来的医家都主张“瞰其增而禁其损,五味稍薄”。如明代的儿科医家万金在《养生四要》卷一中说:
  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
  在《摩诃止观》卷第八中,智颛大师说:
  食者须别其性。若食食已,入腹消化。粗者为粪尿,细者融化。从腰三孔,流入四肢,清变为血,润泽一身,如尘得水。若身血不充,枯癣焦减。浊者变为脂膏,故诸根减而成垢,新诸根凝而成肉。又,身火在下,消生脏,令饮食化流,通遍一身。世谚云:“欲得老寿,当温足露首。”若身火在上,又啖不安身食,则有病恼。
  总之,分清食物性质,分清五味性质,“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是严格实行素食的。素食就是以植物为主要食物,即不食荤、辛、鱼、肉、酒的一种洁净、粗略的饮食。在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第十下中说:
  若佛子故,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主张众生平等,人人有佛性,而杀生呢?既违背了“众生平等”的法则,又助长了人性中自私残酷的一面。当代学者、居士王世安先生在其《素食记》中说:“古梵语及其它几种古代语言中,战争一词的原本意义为‘抢牛’。那么,最早的战争本来是畜牧时代这个部落为了劫夺那个部落的牛群而进行的。战争可以说是以肉食为生的直接恶果。自从有了战争以后,杀人盈野,血流成河,视为常故。”反之,实行素食,就是为了戒杀生。戒杀生就是要克服人性中自私残酷罪恶的一面,培养人性中的平等心、慈悲心、正义感、同情心等善良的一面,乃至消除战争,实现和平。
  五辛,就是葱、薤、韭、蒜、兴蕖。“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破坏淫戒,增加嗔恚,故佛教禁止吃荤辛五味。
  至于饮酒,佛教认为,轻者有六失十过,重者有三十五过三十六失。就轻者而言,其六失是:生病、失财、斗争、恶名流布、恚怒暴生和智慧日损。十过是:一、颜色丑陋,容貌不善;二、威仪不整,举止轻薄;三、瞻视昏昧,色境莫辨;四、嗔恚不善,恣肆忿怒;五、破费产业,散失资财;六、身体失调,以致生病;七、与人争竞,益增斗讼;八、恶声流布,恶名远扬;九、错迷愚痴,减少智慧;十、恶业日增,死堕恶道。元代的《饮膳正要》也说:“酒味苦甘平,大热有毒。饮酒过量,伤身之源。”《本草纲目》则认为:“酒少饮则和血引气,痛饮则伤神耗血。”适量饮酒可以通畅血脉,活血行血,祛风散寒,健脾胃,助药力,故佛教医学有时也用它治病;但若过量酗酒,肝脏不能及时处理,就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手指颤抖,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生态蹒跚,甚至昏迷不醒,皮肤冷湿,呼吸缓慢,脉搏加快,危及生命。而世界卫生组织还认为:“酗酒可能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所以,五戒中就有“不食肉,不饮酒,不邪淫”之三戒。
  上述酒肉五辛是素馔中禁忌不食之物,那么,素斋的最好食物是什么呢?植物中的天然食物,如天然疏菜、水果、胚麦芽、糙米、芝麻、瓜子、花生、酵母、鲜乳、五谷杂粮所造食物等等。这是因为,正像西洋医学之父希波克斯所说:“天然的食物是最好的医药。”“疾病的真正治疗者,乃是内在的自然力量”。佛教的素斋正是这种资生人体内在的自然力量的天然食物疗法。所以,对于非佛教徒来说,我们提倡“半素食”,或者说“荤素搭配”,以保证人们生长发育和工作劳累所消耗的各种营养。
  上面主要谈的是饮食的食物问题,下面再谈谈饮食的食时、食量、食法等问题。佛教认为:“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冬三月有风寒,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指出了每个季度应食和不宜食的食物。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还说:“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阴伏在内,暖食尤宜。”强调不要以为夏天炎热就吃冷食。《吕氏春秋·尽数》指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所谓以时,就是说早、午、晚三餐要定时吃,间隔不要隔得太短或太长。对于佛教徒来说,则是坚持“过午不食”。为什么呢?清代曹廷栋《老老恒言》说:“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就是医家也有相似认识。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夜饱损一日之寿。”⑧明代文学家郎瑛也说:“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都认为晚饭少吃,或者不食为好。其实,对于早餐和午餐来说,佛教也主张节食。《增一阿含经》日:“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雍塞,坐卧不安。”智凯大师在《小止观》中也说:“食若过饱,则气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悬不固。”过饱过饥都不好。因为,过饱则伤气、伤胃肠;过饥伤脾,骨骼干结,血液停滞,造成贫血和营养不良。所以,要“食无求饱”,饮食节量。至于吃法的话,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即“怒后勿食,食后勿毒”。这是因为“气是无名毒”,若带着嗔恚烦恼吃饭,容易引起疾病。所以要高高兴兴地心情舒畅地吃饭,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食不语”,吃饭时候不多谈,以免言多语失,分散注意力,引起麻烦。清代文人李光庭说:“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吃饭时先喝些汤水,就不会得病,也不用吃药。“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吃饭必须细嚼慢咽,用唾液送下。这样,食物中的营养才会被脾胃吸收,使肤色有光采。否则,大口吞咽,囫囵吞枣,食物就是一堆糟粕,只起个填塞肠胃的作用而已。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还说:“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杂食不如次第分顿食之。因为这样,乃能各得其味,既适于口,也适于胃。若在吃饭时,遇到了“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遇到了“所恶之味,也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这种偏耽所好食物和全弃所恶食物的吃法,就会造成某种营养过剩,而另一种营养不足。过剩、不足,均会使身体致病。所以,不可偏食,而应杂食。
  最后,还须注意饮食卫生。这不仅是指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的“食馇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即食物的颜色、气味和味道变了,鱼和肉腐烂了,烹调坏了,进食时间不到等,都不要吃,而且在饭后还要漱口漱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居士苏东坡认为:“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缘此便坚密,蠹病自已。”每次饭后,都要用浓茶漱口,既能清除口里油腻,又不影响脾胃。留在齿中的肉屑,遇到茶水就会收缩,自己脱落,不必再去剔除。而牙齿得到清洗,便能坚实、紧密,蛀牙之患自能结束。这是饮食卫生不可少的一面。总之,讲究饮食之道,运用食物疗法,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产生,而且也可治疗身体的各种疾病。世谚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饮食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