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限的六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钰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限的六度---林钰堂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八日
  讲于檀香山玉佛寺
  笔录:陈碧霞女居士
  大乘佛法主要的修行项目是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意思是六种安抵解脱彼岸的法门。今天为什么我讲〈无限的六度〉呢?这是因为我根据自己学佛的心得,有一个方法来解释说佛法基本的理论是怎么样,生活里应用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那么,从这些原则再来看六度,就是我要讲的。这个题材其实我已经用英文写好了一本书,叫做《The Sixfold Sublimation in Limitless-Oneness》。 (此书已于一九九六年印行,赠阅大众。)这本书里面的次第是先介绍什么是 Limitless-Oneness,无限的一体,然后再讲到传统的关于六度的教授是怎么样,最后才说到无限的六度。现在我改变那个次第,先就我们传统的教授简单讲一下。(这份英文稿我会留下来,让您们有兴趣的人可以影印来读。)甚么是传统教授的六波罗蜜呢?就是说我们修行先要修习布施,然后要修持戒,然后要修忍辱,然后要精进,然后要修褝定,最后是开发智慧,就是这六个主要的修行项目。
  在这里我们要先讲一下小乘与大乘的分别。被称为小乘的是从大乘的立场来讲的;这样有点像说大乘是比较大,小乘是比较小,虽也有道理,不过有一点不好的是说好像把人家小看了。其实应该不要有看轻的意思。所谓小乘是指释迦牟尼佛开始教导的那些。它的重点是在每个人要是能够自己修得很好的话,那么才谈得上其他的;对不对?所以应该是从自己的修身这一方面做起嘛!所以他的教导比较没有偏重说怎样为大家服务。因为你自己都还没修好,你谈那一些,太早了。所以他的教导比较偏重在自修。后来发展到要提倡说,要顾及众生,为大众服务的时候,为了要分别,就说你看这种心胸是很广大,所以就说偏重自修的是小。这样一来往往就像在骂小乘,好像说他们是自私自利;其实这是不对的观念;何以知道是不对呢?因为你看小乘的,不论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徒弟呀,或是现在传在泰国、越南、锡兰这些地方的,他们从来没有说学佛只是为自己好嘛。学了还不是教给别人,让别人也得好处?所以你不能说他只注重自己的修养,其实这些教导都是从菩提心出来的;所以不要有那个偏见说小乘就是小。最先要看清楚这一点。其实小乘真正做的事呢,还是本著菩提心嘛!释迦牟尼佛若是自私,不要传法就好了。从他那时开始,教出来的都是本著菩提心。
  再来,我们来细看一下大乘的教导。大乘里面关于发菩提心的教导,有三种讲法。一种就是说发菩提心是要像牧羊人,就是说:“我希望众生都先成佛”,因为牧羊人赶羊,自己不是走在最后面吗?等众生都得解脱了,我再解脱。另外一种比喻说像船夫一样,为什么?船夫和乘客都是一起在船上,到岸的时候都是一起到,所以有些人发心说我要与众生一起成佛。还有一种叫太子喻,是说普通人救人,力量有限,救得很少,菩萨要像太子一样,要是将来能够修得好,成佛犹如登上王位,这样一救就全都救了,可以大赦天下。所以就有的说那种发心比较好呀,那种发心比较大;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不管你是船夫、牧羊人,或是太子,共同的一点是这个人已经跟一般人不一样了。那个牧羊的,不是羊啊!他能够牧羊呀。船夫也不是普通人,他能够操舟呀!认同太子的身份,也是看在他有特别的权力呀!因此,这些讲法若讲清楚一点,就是说你先要把自己修好了,你才能够去做菩萨的事业,去救别人。因为有时候你的程度、能力不够,虽然很热心、很积极参预,结果你一加进去的时候,有时候你提的问题是增加困扰呀。交给你的事,有时候又办不好呀!那不是更糟糕,别人还要跟在后面收拾。所以不管你讲那种发心,你要注意的是先要把你自己修好。这样了解之后,再看小乘就不可能把它看小、看轻,反而要师法它的踏实,从修己做起。
  但是所谓把自己修好并不是说有个我,需要整天捉著说,我怎么样、怎么样。因为佛法主要是要我们从我执中走出来。你不要老是在担心“我”呀,这也是错。那我们要怎么办呢?一个是每天功课要定时做,因为这些功课通常是拜佛、念佛、念经,打坐这些。当我们每天这样做,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心里本来比较自私,比较只想自己、只想自己家里的事,这些就慢慢的净化了。你的念头已经慢慢的被好的理想、佛的圣号净化、取代了。第一点是藉固定的功课慢慢净化你的心,再来就是做一些服务的事情。因为不管你再怎么净化,若只守著你自己,有时虽像是自己修得好,但却老是帮不到别人。并且这种修行好像没有经过考验一样,没有跟现实接触,所以需要做一些服务的工作。比如,寺庙里有什么事情,大家来帮忙呀!医院里有义工的工作,可以去做;尽你自己的能力,做一点、做一点。这种不计报酬,完全是真诚去服务的,你去做了以后,一方面也比较开阔,又可以使修行跟实际的生活有关系。每天的功课与服务这两个修法配合的话,渐渐就可以修得好。
  再来继续讲的部份,还是传统教授的范围。这六种修法─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样的次序不是乱排的,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些在经书里都找得到。为什么修行先从布施开始?因为如果我们有什么东西放不下的话,比如我们不习惯捐助人家,或者是遇到别人有困难,不习惯牺牲自己的方便去照顾他,那么我们虽想守佛、菩萨的戒,却不易做到。佛、菩萨的戒律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要人把自己管好,不再做坏事了。另一种是要去服务,饶益有情,做利他的事情。当这个人还有很多执著放不开的时候,那么要他去做好事,需要拿钱出来,又拿不出来,需要花时间,又有些不方便,就更做不到。那后面的修行也都谈不上了。所以这个次第有它的道理。第一个就要你先练习好事情要与大家分享,尽您的力量做一点、做一点。当布施已经做惯了,到了持戒的部份,现在守这些戒律虽然有些不方便,但是因为对自己的执著已经比较松了,就比较容易去遵守。所以在这种次第间有这样的关系。
  那若是守戒、守得好,有什么忍辱的力量昵?我们在世间,不要说做好事,即使普通做人处世,因为跟人家有利益的冲突或者见解的不同,难免有争执,有种种的计较,对不对?那么你平常照佛、菩萨所说的,坏事不要做,好事多做,这样已经习惯的话,当你遇到一个事情,你才起一个坏的念头:“你对我这样,我就对你那样!”因为已经守戒惯了,马上会想到这犯什么戒。就是说有了守戒的基础,再来要忍耐下来都容易了!
  你若在与人有种种冲突时都忍让惯了,那再来精进也就容易了。为什么精进容易?我们佛课每天要定时定课去做呀!有什么法会要去听,有放生要去参加,忙来忙去的,都愿意去做,这是需要努力的。若是你懒惰,今天念一点,明天念更少了或是心散漫了,过几天忙了,佛课就丢开了。这个精进的意思就是要维持努力;短期还容易,长远就很不容易了。佛法修行目的是要彻底改变一个人,并不是三、两天的事,也不是四、五个月的事,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做不完的!这么长远要怎样维持呢?你若在平常做人上,已经习惯了,不论什么事情都放得下、看得开、能够忍耐,那么你心里就没有什么杂事,因此你要专心在佛事上就容易了。比如持戒方面,若有什么坏的事情不要跟著人家跑啊!你没有那么多外缘,你剩下的时间才有可能在这里好好的念佛。所以一个个的顺序是有它的道理的。
  你若在外面行为上的守戒,还有心里的忍辱、放得下、看得开,这些都做得到了,那你学习禅定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进入习定的状况。不然你的心里乱乱的,生活也没有规律,东跑西跑、事情又那么多,你有没有可能安静的坐下来五分钟?那些事情还是在你的心里缠绕,那能定心?若没有经过习定,心里没有真正静下来,你真正的本有智慧是不会抬头的。因为世间的想法都在那里,什么面子问题、利益问题,本来的天真是不可能显发出来的。所以头一个要简单的讲的就是,六度有一个次第,它是有道理的;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次第的道理。
  再来一层是讲每一个波罗蜜里都包含其他各波罗蜜。这是传统教授也有讲的。它的意思是:修布施这件事也会包括其他的五个法门。比方说,你现在去捐助,做财物的布施,或者行无畏施,就是人家有危难,你去帮助他,或是放生,有动物快要被杀了,你去救它们的命啊,做这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想想,是不是也合于佛、菩萨的戒呢?戒律叫你不要做坏事,你现在正在做好事,就是没有在做坏事;戒律叫你做好事,你也做到了。然后忍辱是怎么样有关?你现在说,我看你这个事需要帮忙,我愿意帮忙,可是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我为什么要你帮忙,或者他觉得你帮得还不够。你帮人家,有时候人家还要骂你;有些人还认为你多管闲事呢!这时候你若觉得,哎呀!你这个人,狗咬吕洞宾,就骂回去,那你也不对。因为我们做这些善事是希望他好,也是在修自己。所以在布施的修习里也有忍辱。
  这里面也有精进在,因为有些事情是举手之劳,比如帮忙拿一杯水解渴,这没有什么精进不精进的。但如你去养老院、孤儿院帮忙,你才去个三天、两天就跑掉了,那么在这之前人家教你如何帮忙的功夫就都白费了。你也须要精进啊!你做帮助人家的事情也得有始有终,要有恒啊!所以精进也在里面。那么布施里有什么禅定呢?你若去做义工的时候还在想说我是个好人,我是在帮你的呀!这些都是动机不完全纯正,还是我执啊!还是没看清楚帮忙他人是为了什么。帮忙他人固然是真心希望他好,但是因为要培养这样的心,需要藉著实在的做,而自己的真心也才得以流露,这样也能够帮忙自己。行善中其实是大家彼此帮忙;你帮他,他也在帮你。因为就像说你去照顾人家,老人家行动不方便,你为他做的也往往是不周到,因为你不是他老人家、躺在那里,但老人家很体贴我们,也不埋怨什么,因为想说你是义务帮忙的,还连说谢谢,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到。在服务里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学的。这里面的禅定是在于专心、直心,观察到自己是否有骄傲的念头出来,是否有为名利的心出来。比方说想到现在我做好事,将来我选举时的得票,等等,这些世间的考虑都可以放掉,能够体会人生无常呀,现在是他,不晓得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不一定到老的时候才会躺在这里。一遇到车祸,也就躺下来了。我们帮他,间接就会形成一个社会风气,轮到自己时才有人来帮你。助人就是助自己。所以必须很真诚、很体贴去学这些服务;这就是布施中的禅定所在。
  布施中的智慧又在那里呢?不能执著呀!一方面不能执著于我好,我怎样,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另一方面,服务的方法也不要执著,而是抱著学习的谦虚态度。我们以为这样做好;不要说我已经习惯这样做就算了。有时候要再想想:我们帮的人是不是真的得到我们帮的好处?我们是否有什么地方没有设身处地从他那边来想?而且更深的智慧是纯真啦!我们一般在社会做事就是有个目的,要赚钱,要得甚么。现在去这里做义工,是完全付出的,而在这种服务里,真正的智慧显出来就是天真流露。那不是可以言传的,然而你心里慢慢会得到平安和喜乐。那是从你身体力行,不断服务才会有的。所以你看一个波罗蜜里面都会包括其他的。
  又例如六度最后一项的智慧,不可能只是说全图书馆的书,你都看过了,纸上谈兵,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你若老是只在那里读书,而在生活里没有一点用得出来的,没有做一点服务的事情,你那个是空洞的。你那个不是真智慧!因为有没有可能一个人说我很懂佛法,但是一遇到事情,就与一般没有修的人完全一样;那怎么能是真智慧呢?真智慧的话,一定是贯彻到前面这五度来了。因此可见六度的每一个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五度。这就是要懂得如何圆融六度。这些都是传统的教授,现在已经大略提要的讲了。
  再来,我要另外再讲一个看法来看六度,就是说到底成佛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从已经成佛那里,我们修行所希望达到的那里来看,那就更能了解六度是为什么的。那最后成佛是怎样呢?我的讲法就是说,这是本来清净、无限的一体。
  本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所谓成佛,所得到的,〈心经〉里不是讲“无智亦无得”吗?无得是为什么呀?因为所谓成佛只是我们本来的纯真恢复而已!The Sixfold Sublimation in Limitless-Oneness你想想看,若这个东西不是本有的,而是要靠我怎样努力才能保持得住的,那得到这东西就辛苦啰!我那一天不小心照顾就可能掉了;那成佛就变成是件辛苦的事情。成佛不是这样;成佛是你本来的天真而已嘛!所谓清净是说一方面是本有的,另一方面是说没有世间后来的习染。就像,生做中国人的,就受中国文化的薰染,美国人美国文化,夏威夷夏威夷文化,各有各的成见、习俗、种种人际关系;这些不是本有的。这些虽是把我们调养成一个人,能在社会生活里应对,是种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但从其他文化来看,有时候你的文化,对你来讲其实只是一种限制。比如说,一件事在你的文化会讲:“哎呀!这样太丢脸了!”“这样子不行、这样子难看!”而同样的事在别的文化根本不成问题,你却在这里为之烦恼半天。成佛是要从各个不同的文化、各种人为的局限里跳出来。这方面要了解。
  至于佛所证到的东西,就是无限的一体。一般传统的教授讲说“空呀!空呀!”那是很难了解的。一方面固然也有讲明说不是断灭空,不是虚无空;但在现实的生活里遇到的事情都觉得很实在,你叫我怎样空呢?难免令人有“无从著手”的感觉!然后佛法最后又讲“空性亦空”,更不知要怎么做了!其实“空性亦空”就是说佛法教你的是一个方便,帮助你从种种成见执著里面解脱出来。但是藉空性这个观念帮你得以解脱之后,你不要执著于“空性”这个观念;“空性亦空”只是这个意思而已。
  我现在另一个讲法说“无限的一体”。这个讲法如果懂逻辑的人一听,就会觉得是个矛盾的讲法。你要讲出一体来,要指出一个东西是一体呀,应该是有个边际可谈嘛!若没有边际,谁知道那里是这个一体呀?所以一边讲一体,一边讲无限的话,可就不知所云了。但是为什么需要这样子讲,因为佛要讲的东西其实不是语言可以讲明白的;为什么呢?语言讲来讲去都是用观念嘛!每一个观念都是有一个局限在,这个名字就是指这个人,都有一个局限;不然怎么使用这些观念呢?但是佛要传达的东西偏偏就是无限的。佛法一讲真空,又要讲妙有,就像是一直在打自己的嘴巴,一讲偏东了,怕你误会就是东,又赶快打向西边去。到了西呢,又怕你执著西,就又赶快打一下过来东。所以有时候觉得实在太玄妙了,不知道佛法到底讲什么;东也不对、西也不对,那到底怎么办呢?其实他的做法意思是你不要纠缠在观念里面;你要能够超越,体会没有这些观念以前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用语言不得不这么讲,要用语言讲佛法大义就是免不了有矛盾的意谓。然而这样子讲有个好处,可以使你了解这是无限的!不是语言可以传达,而且这个无限超出我们的感官。因为我们信佛有修,知道说有的人看得到鬼,有的人看不到鬼。一般人看不到鬼是由于感官的限制。修行久了,心比较沉静下来,就能进入比较微细的境界,因此有时候就会看见。所以无限就是说超出这种界限,甚至是超出时空的界限。
  一般而言,我们是不可能知道将来的事。实在修久的人有时会先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有时候空间的界限也可以超出;何以见得?比如说祈祷的功效。在美国的人去世了,有的请在台湾的法师做功德呀!在台湾的人去世了,他的家人对在美国的修行者有信心,就请在美国的人祈祷。这些都有结果呀!那我们若从物理世界来看,两地隔海远得看不到边际,祈祷的力量是怎么过去的呀?为什么祈祷者在那么远方念念就可以了?所以这无限就是超出所有你可以想得到的限制。
  至于超越一般肉体生死的限制,比如释迦牟尼佛八十岁辞世,以佛法名词讲是“涅槃”,像是冠冕堂皇的修辞;从普通人来看,只是八十岁的人死掉嘛!可是实修的人,有的现在都还在定里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所以佛法是真正可以超出这一些限制的。又如有些法师修到后来,证到金刚身,肉体就不坏呀!比如现在大陆九华山供著一尊圣僧的肉体。他在涅槃时肉身缩小成尺余。文革时候庙里面的和尚们怕说被毁坏,就藏在很深的地洞里面,上面有东西盖起来。可是一藏就十几年,风吹雨打的,连上面盖的东西都坏掉,很多大石头、泥巴掉下去压著,里面又有雨水淋进去,就泡在水里。到后来可以请出来供了,一点也没有受损!这不是平常想像得到的,不合常理呀!科学没办法可以解释的,但它实在是这样子,现在去朝九华山的人可以目睹。而且更奇妙的是,他示寂的时候是禅定的姿势,两手结定印。结果后来,他都死了一、两百年,有一次山上庙里起大火,火一直烧,就快要烧到金刚身所在的这个殿,结果他的徒孙们都很乖呀,有的就不肯走,要跟他一起被火烧,活人愿意这样跟祖师走,那个时候这尊像,已经一两百年了,忽然两手上抬翻成遮盖的样子。结果火烧到这佛殿之前就灭了。所以佛法说“无限”,并不是空口乱讲,而是有实在的事情在那里。
  那么,“一体”的意思是什么?一般人皆认同肉体,认同的是自己的血缘关系,我的家、我的孙、我的子,那么就被这个观念绑住了。又如,我的国、我们中国人,我们人,这些观念就把其他类的人或生物等分开了。但这“一体”就是说一切都是一体呀!甚至这个无情啊,没有感官,不是有情的这些,全部其实是一体呀!因为我们基本上还是认同于我们的感官传达给自己的东西,因此认为自身才是一体。若将心胸阔大,那么跟有情类也可能想成似乎是一体,因为同样是求乐避苦的。然而佛法的教导是说,若你的心定得够深了,你会发现一切其实是一体,没有界限的一体。这是超出平常的想像的。平常我们都有“我是我、你是你”的个体观念。现在比方说有人要攻击这个团体,这时候,这个团体内的这些人会比较觉得是一体,一致对付外面这个人。但是佛法所说的一体不只是这种心理感觉上的一体,而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界限。
  了解了这种一体的意思之后,我们再来看说我们修行是在做些什么事情。修行是从我们目前有限的状况慢慢学习开阔,开阔以便渐渐达到无限的境界。而同时要了解到,在积极方面是开阔,在消极方面是要放得下,要无执呀!因为你若是有什么放不下呢,你就不可能真的开阔;你若是真的开阔的时候,看得到世界这么大的时候,你不会像以前一样,为自己一个小小的存在而不停的烦恼。所以这是一体的两面,开阔和无执是一体的两面。理智上的开阔,遇到事情不要只从自己有利的这边来想,也要从对方来想,从整体来想。时间上的开阔,不要只想眼前的利益,也要从长远想,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有意义。情感上的开阔,不要说我只关心这几个人,那你很糟糕了,因为世间没有任何的保证那个人没有高高低低;每个人都有高高低低,那你的心就整天随著这几个人的高高低低而上上下下。你若是心可以开阔,而以一种平等的博爱对待每个人的话,虽然有种种事情,但是你永远有无限的对象可以继续去关怀,你这一生可以很安稳。因为你的心没有被只有几个绑在那里。所以开阔与无执在我们生活里实际运用上是很好的指针、指导的原则。因为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情况,那别人谁也不知道,而是只有自己知道,而且有很多情况是无可奈何的,不由自主、很复杂,那么你要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情?你也不能说只谈这些修行,事到临头,不管它就算了。可是有些事,不能这个样子嘛!情况逼著你,不得不处理呀!那你要怎么办呢?你就先静下来想,我怎么做才是比较开阔的处理,我怎么做是比较能够放掉执著,可以处理得比较好一点。这样我们就有实在生活里可以运用的一个指导方针。这样子做,慢慢练习开阔、无执,那我们就慢慢接近佛、菩萨无限的一体的境界。
  在懂了这一些根本的道理,无限的一体、开阔与无执以后,回头再来看六波罗蜜的话,就很容易了解说为什么叫我们练习布施。因为原来虽有执著在,但是你在修布施,也有财物的捐助,也有服务,也有帮助人家解决困难,在这样子做的过程里面,你是不是就减少了原来的执著呢?你的心胸是不是开阔了呢?你对其他人或有情的关心,因为有亲自的介入、参与,所以不只是观念上的。换句话说,布施就是从实际的行动上在做开阔、无执的修习。至于持戒,比方戒律说不要去做坏事。坏事的根本主要是只顾自己舒适,害人都没有关系;这些都是自我中心,以对自己的执著为出发点。守戒,便是在实际的言行中练习无执。因为讲原则容易,真正做起来,难免与自己的舒服、方便有冲突,就不容易贯彻理念于言行啊!佛、菩萨知道有种种的人、有种种的问题,就列出一些原则;若你在实修上都能够注意到,那你就会减少很多的烦恼。有些戒条是叫我们做好事的,那就是叫我们学习及实行开阔呀!
  若你懂从最后无限的一体来看,修习忍辱就很有意义了。忍辱平常难的就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好像需要十分勉强自己。其实有时候勉强忍耐也还是一种我执吧!因为你在勉强的时候还是有个“我在忍耐”的观念。但对了解无限的一体的人,忍辱则是一种开阔的容忍,开阔的容忍是这样子想:佛、菩萨教我们开阔,使我们见到有六道轮回、种种的生死;人生有种种的路可以走,有种种境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现在虽有困难,但比别人幸运多了。若是看得很开的时候,现在遇到与人家起冲突的时候,你以前就为这小事情烦恼几天,现在一想—佛菩萨有教我们无常,生命很宝贵,不晓得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事情;这么宝贵的时间,若是用来烦恼,要是这三天都在烦恼,然后就死掉,那不是太冤枉了吗?这宝贵的时间,我眼光看得到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何必浪费时间在这里钻牛角尖!这时间、这力量、这精神我要用到积极帮助人家的事情上面。这样子的忍多容易呢!就如同小孩子因为玩具破了就会哭,我长大的人怎会因为玩具破了而哭呢?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开阔的忍辱一点也不辛苦嘛!
  从无限的一体来了解精进,精进也不再是说我非要早上念多少经、中午要念多少经、晚上又要怎样,搞得自己很累才算精进。其实严格讲苦行也不见得就是精进。并不是说那样子努力不好啦;一个人要改坏习惯当然要很努力,才能把那么多年的习惯早点改过来。那种苦修当然很好,有这种早得成果的好处;但是不要变成一种“著相”的苦修,好像说大家一定要在那儿坐几个小时才是精进、用功;明明已在那儿打起瞌睡也勉强坐著,就变成做表相,那就不是精进。你如果从佛果之无限的一体、本来清净来看,什么是精进呢?比如说你一起个念头,就能够醒觉说,哎呀!这些都是世间的考虑,虚伪啊!我现在实在不想去,只是说现在若是不去,下次见面很难,所以我非去不可。精进就是能在起心动念就把这些虚伪的放掉;你能够致力于多一分纯真,那才算是精进。再来,要能长远才是真的精进。比方说我这三个月都很精进,再来店里一忙、又有别的事情忙了,就停止了佛课。像这种的努力,你头先那三个月,怎会有人说你不精进呢?但你从无限的一体来讲,真正的精进就必须是彻底的、长远的,超越时空的。你得从整个一生来检讨一下,那些事有意义我要做,那些事没有意义我不做。那么看看能够理出日常生活中多少时间来,我这点时间要如何利用来增加对佛法的了解,多做些修行的功课,多做些服务的事情。你有这样彻底长远的心,对整个人生的目标已看清、确定,即使你做得很慢,一点一滴在改,仍然是真正的精进。这不是像一时的流行,一下子很热,过了三、五年已经也没有人来管了;那种从最后来看,都不是真精进。真精进是要能彻底了解、彻底反省,有一个实践的计划要把它改过来了,我这一辈子就是要走这一条路了。那么虽然你一点一滴做得很慢呢,没有关系,这种才是真正的成长,是有根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