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佛教的学术化——从西藏寺院的教学来观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学术化——从西藏寺院的教学来观察
  林崇安
  提要:
  要使佛教学术化,就必须以理性的思维作基础。经由理性的思维,排除错误的思想,使正见呈现出来,本来就是佛教的一个特色。将这一特色运用得非常普遍的,便是西藏寺院的佛教教学,此中,又以格鲁派的制度最为完善,故以下以此派的教学作为观察的对象。其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语文、文法的学习及经文的背诵,(2)集课、因理论、知理论的因明训练以及宗义、七十义的教理研习,(3)五部大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俱舍论、律经)的钻研。此三阶段的学习时间,大致同于内地的(1)小学(2)中学(3)大学及研究所。第一阶段注重背诵,第二阶段,则注重因明的训练,将佛教的基本义理,配合因明论式来对辩,并详细分辨佛教四大宗派的不同思想,故在这一阶段,以六、七年的时间来训练理性的思维,而后才进入第三阶段,依次研习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俱舍论及律经。释量论则于每年冬季法会进行辩论。这些训练,在于透彻了解般若经的甚深空性以及广大的现观次第。研习时,现观庄严论及人中论分别依据中观宗自续派及应成派的宗义立场来解说,俱舍论及律经则依据婆沙宗,释量论则依据经量部及唯识宗的宗义。经由如是长期的理性训练,彻匠掌握佛教的正见后,才进入密宗学院学习密宗,此即格鲁派的学法过程,值得内地参考。
  一 、前言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是佛教训练“慧学”的三个过程,要经由闻思,才能达成修证。在闻思时,以理性的思维作基础,抉择正确的见解,排除疑惑及迷信。透过理性来掌握真理,便是佛教的基本立场。要使佛教学术化,自然要以理性的训练作核心。西藏佛教的寺院教学,上承印度佛教的因明传统,将佛教教理配合因明论式来分析、讨论,因而易于透过理性来掌握真理。西藏佛教四大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中,以格鲁派的寺院教学制度最为完善,故以下以此派的教学作为观察的对象。
  二、教学过程格鲁派的显教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l、语文、文法的学习及经文的背诵:在寺院中,从六、七岁开始,沙弥们便以语文的读写、文法的学习、经文的背诵,作为主要的功课,一直训练到十二、三岁。这一阶段的训练,以记忆为主。大致同于内地的小学教育。
  2、因明及佛教教义的基本训练:沙弥们十二、三岁后,开始理性思维的训练,课程有《正理启门集课》、《因理论》、《知理论)、《宗义》、《七十义》等。此中《正理启门集课》是将佛学基本术语配合定义,以因明论式来辩论,其内容又分成“遮破他规”(驳斥别人的主张)、安立自规(提出自己的主张)、断诤(排除别人对自己的问难)等三部分①,经由因明论式的配合,使对辩双方都能深入义理。《因理论》训练因明论式中的“因”(理由),使对“因”的分类、定义及正误能正确地掌握②。《知理论》则对“心”的分类、定义仔细地分析③。
  《宗义》以介绍佛教四大宗派(婆沙宗、经量部、唯识宗及中观宗)的境、行、果为主,兼及外道的根本思想④。《七十义》以现观庄严论的七十义(发心、教授、顺抉择分、正行所依、正行所缘等等)的定义、释名、分类及分际为内容⑤。另有《地道》介绍大小乘的十地五道。
  这一阶段的训练,以《正理启门集课》的因明对辩为核心,使理性的思维能灵活运用,《宗义》及《七十义》是为了进入第三阶段而作的义理准备。第二阶段的训练,共约六七年,相当于内地的中学时期。由于西藏寺院的教学,将因明论式这一工具,善巧地运用到佛教教理的探讨,因而使得理性的思维走向严谨而细密,成为一大特色。
  3、五部大论的钻研:第三阶段所研习的五部大论是《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俱舍论》及《律经》。除了《释量论》于每年冬季法会定期举行辩论外,其他四论都依学级往上学习。各寺院对学级的名称虽有不同,所学内容则相同,今以哲邦寺的果莽学院来说明。此学院将《现观庄严论》的研习分成四个学级:“论下级”、“论上级一、“初品班”、“般若班”。《人中论》的研习分成“中观新班”及“中观旧班一二个学级。而后是学习《俱舍论》的“俱舍班”以及学习《律经》的“律下级”及“律上级一二个学级。第三阶段相当于大学及研究所的时期。在研习时,皆采用因明论式的格式来探讨。在解说时,《现观庄严论》以中观宗自续派的立场来阐释,《人中论》以中观宗应成派的立场来阐释,《俱舍论》及《律经》则依据婆沙宗,《释量论》则依据经量部及唯识宗的共规,故第二阶段的因明训练及宗义的掌握若不熟练则难以研习第三阶段的五部大论,因此,格鲁派以六七年的时间来训练因明及宗义,便是为了能够深入经论。
  三、教学内容
  今由五大论的内容,来了解西藏佛学所要求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了解佛教治学上应有的态度。
  1、现观庄严论的内容:
  《现观庄严论》为至箅弥勒所造,将《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广大现观次第阐扬出来,详示八种现观:(1)一切相智,(2)道相智,(3)一切智,(4)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5)顶现观加行,(6)渐次现观加行,(7)一刹那现证菩提加行,(8)智慧法身。此中的前七个现观,加上“果法身”,则称作“八事”。八事又可组分成七十义。“一切相智”有十义:(1)发心(2)教授(3)顺抉择分(4)正行所依(5)正行所缘(6)正行所为(7)披甲正行(8)趣人正行(9)资粮正行帅定出正行。“道相智”有十一义:(1)道相智之支分(2)知弟子声闻道(3)知麟嘹独觉道(4)菩萨见道(5)修道作用(6)胜解修道(7)赞事称扬(8)回向修道(9)随喜修道(10)引发修道(11)最清净修道。“一切智”有九义:(1)智不住生死(2)悲不住寂灭(3)非方便遥远(4)正方便邻近(5)所治品(6)对治品(7)加行(8)彼平等性(9)见道。以上“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及“一切智一等三智为《现观庄严论》所修加行之“境”,共含三十义。
  “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有十一义:(1)行相(2)加行(3)功德(4)过失(5)义相(6)顺解脱分(7)顺抉择分(8)不退转众(9)有寂平等性(10)无上严净佛土(11)善巧方便。“顶现观加行”有八义:(1)暖(2)顶(3)忍(4)世第一法(5)见道(6)修道(7)无间三摩地(8)所除邪执。“渐次现观加行”有十三义:(1)布施(2)净戒(3)安忍(4)精进(5)静虑(6)般若(7)念佛(8)念法(9)念僧(10)念戒(11)念舍(12)念天(13)通达无性自性。“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有四义:(1)非异熟刹那加行(2)异熟刹那加行(3)无相刹那加行(4)无二刹那加行。以上共有四种加行三十六义,为八现观庄严论v所示达到究竟三智之“行”。
  “果法身”有四义:(1)自性身(2)智慧法身(3)报身(4)化身。此“果法身”四义是《现观庄严论》所示之“果”。
  以上八事七十义,更可细分成一千二百细目,这些细目大都可以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会的内容配合。由此可看出西藏寺院的教学内容,一开始就建立在广大现观次第上,不畏名相的繁琐,直接钻研《大般若经》所暗示的“广大行,”。在研习上,遵行师子贤之《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并以宗喀巴大士的《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观庄严论释妙解金鬘疏》及其弟子的论疏作为依据来研究⑦。
  2、入中论
  《人中论》为月称所造,全论分成十地:(1)极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极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意地(10)法云地,用以阐扬佛教甚深与广大和合之道次第,此中又以第六地(现前地)为核心,详析缘起性空的甚深见解,将“法无我一及“补特伽罗无我”的义理,以中观宗应成派的观点明示出来,并驳斥其他宗派的错误观点。格鲁派的寺院在研习此论时,依据宗喀巴大士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及其弟子的论疏。
  3、俱舍论
  《俱舍论》为世亲所造,详述小乘婆沙宗的思想,此论八品为(1)界品,(2)根品,(3)世间品,(4)业品,(5)随眠品,(6)贤圣品,(7)智品,(8)定品。前二品分析有漏法及无漏法,次三品分析有漏法之果、因及缘。后三品分析无漏法之果、因及缘。西藏寺院研习此论时,参考僧成大师的论释等。
  ”律经
  《律经》,是功德光所造,其相关的注释有《律经释》及《律经释显论自解说》,为功德光自释,详辨出家僧众的戒律,全文共分十七事:(1)出家事,(2)布萨事,(3)安居事,(4)自态事,(5)迦缔那衣事,(6)衣事,(7)皮革事,(8)药事,(9)羯磨事,(10)改作事,(11)合时非时初修事,(12)迁移别处事,(13)圆满修习事,(14)不顺业事,(15)不顺轮事,(16)诤事,(17)卧具事。寺院研习此论时,参考僧成大师的注疏等。
  5、释量论
  《释量论》为法称所造,是研究因明的要典。全论共分四品:(1)自义比量品,(2)成量品,(3)现量品,(4)他义此量品。第一品在于研究比量(推理)所依据的正因(正确的理由),此中指出“正因”必须是宗法、随遍及倒遍,并将“正因”分成“果正因”、“自性正因一及“不可得正因”三种来分析。第二品在于证明世尊是“量士夫”,此中用顺逆二门来成立世尊的“因圆满”及“果圆满”。“因圆满”中分成“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二项来说明。“果圆满”中又分成“善逝”及“救护”二项来说明。第三品探讨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及自证现量。第四品则抉择“能诠语”及“论式”。此论所讨论的问题,除了逻辑上的重要课题外,并兼及认识论。格鲁派的寺院在研习此论时,主要参考宗喀巴大士的弟子贾曹杰、克主杰及僧成大师等三位的注疏。贾曹杰著有《释量论颂释解脱道能显》,克主杰著有《释量论广释正理海》,僧成著有《释量论善解》。
  四、对五部论略加考察
  由格鲁派五部大论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此派的治学态度:
  l、一开始就以四个学级来研习大乘的广大现观次第,将《般若经》的实践,透过《现观庄严论》的八事七十义,完满地掌握无遗。接著以二个学级,将《般若经》的甚深空性,透过《入中论》的应成派见解,彻匠地掌握无偏。因而此派的治学态度是广度与深度兼顾。
  2、在研习《现观庄严论》时,以中观宗自续派的见解来解说,主要是因为这一派调和“中观”与“唯识”的思想,兼筹并顾,主张声闻以修“补特伽罗无我”为主,独觉以修“粗品法无我——二取异实空”为主,大乘以修“细品法无我——一切法真实存在空”为主。将这些思想研习明白后,才进入中观宗应成派的最深见解。
  3、每年定期辩论《释量论》,显示此派对因明的重视,也可看出其治学态度重视理性的思维。
  4、以一学级学习《俱舍论》,一方面了解小乘的思想,一方面对佛学名相及分类更加深入。以二学级学习《律经》,也显示对戒律的重视,而在研习时,仍采用因明论文的问答方式来辩论,因而对于戒律的徽细取舍,皆能探讨明白,有助于实际的行持。
  5、就整体而言,西藏寺院的教学内容要求“博大精深”,并不拘于一经一论,而将全部佛经及论典依深浅归纳融摄,层次分明而不杂。为深入义海,在学习五部大论之前,以六、七年的功夫来磨练因明的论式运用及宗义的分野,使能前后贯穿,步步深进。这种层次的安排,次第的前后照应,便是佛学走向学术化的一个基础。
  五、格西制度
  格鲁派的僧众学习完五部大论后,便准备考“格西”学位。依学识高低得“拉然巴”、一磋然巴”、“朵然巴”及“林赛”四种格西之一。拉萨三大寺(哲邦寺、甘丹寺及色拉寺)每年考取的格西总数一般不超过六十三名。此中“拉然巴一十六名,“嗟然巴”八至十二名,余为“朵然巴”及“林赛”。其名额的分配,又平均分给三大寺的七个学院(札仓):哲邦寺的果莽札仓、洛塞林札仓、德央札仓,甘丹寺的夏孜札仓、绛孜札仓,色拉寺的结巴札仓、麦巴札仓。“拉然巴”进入密宗学院(阿巴札仓)后,依次经过“密院格贵”(为密院之掌堂师)、“喇嘛翁宰”(为密院之领经师)、“密院堪布”、“堪素”(为卸任之密院堪布)等职位后,接著可当夏孜(东顶)法主或绛孜(北顶)法主,往上再升就是“甘丹赤巴”(甘丹寺的方丈)的最高职位,为格鲁派寺院的领袖。密宗学院分上密院(举堆)及下密院(举麦),东顶法主由上密院产生,北顶法主由下密院产生。在上下密院,主要是修习《密集》、《大威德》、《胜乐》三部密宗经典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学习密宗义理时,仍是采用辩论的方式。只要当上“喇嘛翁宰”后,依照年资,逐渐递补上升,就可以当上“甘丹赤巴”。每任甘丹赤巴任期为七年,卸任后称作“赤素”。以上为僧人求学的整个过程,一直到当上“甘丹赤巴一,皆公平竞争,因而格鲁派能吸引众多的僧人来学法,一直至今仍不衰。而就僧团来看,各寺院的师资,是由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因而下虑师资的缺乏,学生各自寻找学养佳者作老师,老师则严格教导学生,故整个僧团皆能维系教法而下堕。在教理探讨上,引经据典来论证,因而个人的邪见难以立足。在日常行为上,依据《律经v而有所规范,因而个人的异行将受到纠正。所以,在僧团中,能薰习陶冶出很多品行与学问兼佳的僧人。
  六、结语
  从上述西藏佛教寺院的教学观察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其教学注重深度与赓度并进,并以理性的思维作基础,先训练严密的逻辑思考,并使之熟练,同时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注重定义及分类,并且深入经藏,时时引经据典,所思所言皆能依准佛法。在深度方面,能直采甚深空性,并对各宗各派的见解详细抉择。在广度方面,综揽大小乘的现观次第而不遗。由这些特色,我们可以看出要使佛教学术化,就必须立足在理性的思维以及广大的包容心,要能体认大小显密的经典,都是引导众生走向成佛的方便,不应偏斥,进而要研探梵、藏、汉、巴的三藏原典,由此较中,剖析各经论的要义,并将之融会贯通。掌握“正见”后,在大小乘的修行上及戒律的奉持上才不会偏失。
  摘自《慧炬》第34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