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师崇拜(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阿姜,苏美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师崇拜(上)
  阿姜,苏美多法师/著
  心行法师/译
  承蒙邀请来谈关于人的偏好及选择的问题。(注一)人们有许多关于对某一位和尚、老师的偏好或对某一传统的偏好之问题。他们适应于、或执著于某一位老师,并且发现因为那样他们下能从其他任何的老师去学习,这种人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的偏好,使我们开放心胸来接受他所说的,当别人来教的时候,便不愿意打开心门并从他们那儿学习。我们也许下喜欢他们,或者我们可能觉得怀疑或不肯定他们,因此我们倾向于抱怨而不听从他们。或者,我们也许曾听到一些谣传,而有一些意见、观点,说这位师父是这样的,那位师父是那样的。
  但是佛教的传统建构主要是设计成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皈敬,而下是对某一特殊的人或大师的皈敬;这是为了要断除人对有魅力的师父的执著。由比丘们代表的僧伽,只要他们遵守戒律,皆是值得尊敬、值得供养的。与其判定是否我们喜欢他们,或他们的个性人格是否与我们的相合,前面所提的准则毋宁是更好的。有时候听从某一位不喜欢、甚至相冲突的人,我们反而学到许多东西。人性是会试著调适自己的生活,以使我们永远跟随一位感觉相应的人。例如在巴蓬寺,要跟随一位像阿姜查这样的人总是容易的——因为对这样的师父,我们是如此的尊敬、佩服,因此要做事,或听从他的指导是下成问题的。有时候我们确实觉得有所冲突或抱怨,但因为这种人的感召力量,我们总是能够放下自我的骄慢。但有时面临一些我们并无特殊喜好、甚至尊敬的上座比丘,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令人反感的缺点及个性。然而,在学习戒律时,我们要做得正确、适当,而不是拘谨小节、远离他们,或对这位比丘侮慢,心存不愉快的念头。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我想有时候阿姜查会故意送我们去亲近难以相处的人,使我们有机会变得柔和一些、顺从一些,而能学习做正确的事情,下是只一味地跟著那种情况下所引起的特殊感情团团转。
  现在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无法自已,我们的个性就是如所发生的这样,是否动人或是索然无味,这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个人偏好、适合与否。佛法的实践意味著我们不再寻求对友情的执著或喜欢某人——我们不再要求只和我们喜欢、尊敬的人在一起,反而却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平衡。因此在律学的训练之下,我们永远在语言、行为上做那些正当的,而下是用语言、行为来做那伤害性的、卑鄙的、残忍的、或自我中心的事情。律学让我们在所有的情况下,有机会去实践。
  我注意到在这个国家,人们对各种师父有强烈的执著。他们说:“我的师父是这位。他是我的师父,我下能亲近任何其他的师父,因为我对我的师父忠诚、奉献。三这种忠诚、奉献是非常具有英国风味的,甚至到了太过份的地步。人变成系缚于某一种理想、某一个人,而不是真理,我们的归依处是谨慎考虑地设在佛陀、佛法、僧伽,而不是任何师父的人格。你不是归依阿姜查,或任何在此的比丘……除非你是下寻常的笨人。你可能说:“阿姜苏美多是我的师父;阿姜提拉达磨不是我的师父。我只受学于苏息多尊者(注二),而不向其他任何人学习。”种种诸如此类的话。在这种方式下,我们会制造各种问题,不是吗?“我是南传佛教徒,因此我不能从西藏佛教徒或禅佛教徒来学习。”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很容易形成宗派门户,因为只要和我们习惯所不同的,我们便怀疑它不是如我们所信奉的那样好、那样纯粹。然而在禅修上,我们所注意的是真理,完全的了解及觉悟,倾向于远离自我、骄慢、和人的激情的稠林。因此,执著某一位师父到拒绝向其他任何师父学习的程度,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但是现在有些师父却鼓励这种态度。他们说:“一旦你认我是你的师父,那么你就下要到其他师父那儿去!下要从其他任何的传统学习!如果你接受我为你的师父,你就不能到别的师父那儿。”有很多的师父以此方式把你和他们系在一起,有时候他们的确有很好的理由,因为人们经常只是“逛百货公司”似的,他们从一位师父逛到另一位,又到下一位……却永远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我想问题不在于“选购”,而是在于对某一位师父、某一种传统的执著,已到了排斥任何其他的地步。这样造成了宗派,以及不能认识智慧的门户之见,除非和他们所习惯的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相一致,他们才能学习。这使我们变得非常有限、狭隘,而且畏惧。人们怕听别的师父开示,因为这也许会让他们心生怀疑,甚至感觉对他们特定传统而言,他们不是忠实的信徒。佛道是在开发智慧,忠诚、奉献有助开发智慧,但若仅止于忠诚、奉献本身而已,那么他们就是障碍了。
  智慧,在这种方式下,意味著在禅修时,我们必须使用智慧,如何做呢?如何使用智慧呢?——藉著认清我们自己的骄慢形式,以及对自己的意见、观点、对尘世、传统、师父、朋友的执著。但这并不意味说我们不应该和这些东西在一起,或应放弃这些东西。这也并下明智,因为智慧是观察执著、了解执著、放下执著的能力——而下是执著于我们应该放下的观念。有时你听到比丘、比丘尼、或人们说:“不要执著任何东西。”——因此我们执著于下执著的观念:“我不执著阿姜苏美多,我能向任何人学习,就为了证明我不执著阿姜苏美多,我要离开了。”那么你又执著于不执于我的观念,你必须离开来证明你不执于我——这并下是这样的。这下是明智之举,对不对?你又执著其他的东西了。你可以到布洛克伍德公园去听克里斯那木提(krishnamurti)的演讲,然后你想:“我不对这些宗教礼俗加以执著,顶礼佛像、和尚等等之类的。克里斯那木提说这些都是无聊的东酉。”“不要和那些东西扯上关系,那都是没用的。”因此你又执于宗教礼俗是无用的,下要和它们扯上关系的观念。但这也是一种执著,对不对?——执于观念、意见。只要你执于克里斯那木提所说的,或执于我所说的,这些都仍是执著,因此我们认识执著,而且是智慧认识了执著。这不是说我们不能依附任何意见,而是说认识、了解执著使我们下被自己的执著所迷误。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执著确有某一种价值。学走之前须先学爬,摇摇手、伸伸腿。如果婴儿生下来之后,妈妈就说:“下要像这样地摇手伸腿!走啊!”或者说:“你要永远依靠我,吃我的奶,一直跟我在一起,你将和妈妈一辈子在一起。”婴儿需要依靠妈妈,但妈妈如果刻意使婴儿一直依附于妈妈,这是下明智的。如果我们让人依附于自己,使他们产生力量,而当他们有力量时,他们可以不依靠我们,这是慈悲,对下对?
  礼俗仪式是因时因地明智思考之下来使用、来学习的,下是要造成一种不应执著任何东西的意见,而是要完全独立、自给自足。佛教出家人是绿起相依的关系。我们依靠一些必需的东西而生存,依靠食物、衣服、住所、疾病时的药物。我们没有钱,也不能烹煮食物、种植食物给自己用。我们得依赖信施维持基本的生活。人们说:“为什么你不种自己的食物,使自给自足而下必依赖别人呢?你可以独立依靠自己。”在我们社会价值里,这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不是吗?自给自足,独立,不亏欠任何人,不依靠任何东西。但这却是乔达磨佛陀所定下的规则及礼俗仪式,下是我所设定的。如果我有自己的方法的话,也许我会设计下同的办法:或许自给自足是很好的,有个自己的小菜园,自己的钱,自己的小精舍——“我不需要你,我独立、自由,自给自足。”
  当我受戒时,我并下十分了解会面临什么情形。后来我发现我得完全依赖他人。我的家庭是白种人、中等阶级,具有盎格鲁·撒克森(AngloSaxou)自给自足、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的生活哲学。在美国我们称之为W.A.S.P.症侯群——Anglo-Saxou, Protestant-syudrone.不像南欧洲人依靠妈妈之类的。你完全独立不依赖妈妈、爸爸,你是新教徒(勺mtestan:——没有教宗之类的东西。总之,你下从属于任何东西,不是完成其他东西的工具。黑人也许会处于一种从属、工具性的地位,但白种·盎格鲁·撒克森的新教徒意味著站在社会顶尖的层次——你是最好的。然而我发现自己在佛教社会里,三十二岁受沙弥戒,等于是泰国小孩剃度成为沙弥的层级,我必须一直和泰国小孩坐在一起。我是堂堂六尺、三十二岁的成人,却必须和小孩一起坐著吃饭、排队——真是不好意思。我得依靠别人给我食物,或其他什么的,不能拥有金钱。因此我想:“这目的何在呢?价值是什么呢?佛陀的用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他不照白种·盎格鲁·撒克森,新教徒的价值,就像我的父母那样呢?”
  但是我开始欣赏正确的互相依赖、承认这种相依性的必要及好处。当然这需要谦卑的美德,才能认识必须依赖别人的意义,不是吗?有了骄慢,人会想:“我不想亏欠任何人、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很谦卑地认识到我们在此互相依靠,依靠出家二众、或在家人或下座和尚。虽然在此我是上座比丘,我仍然依靠你们。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是应当经常思惟的,而不是拒绝、怒恨的。因为我们认识我们是永远的互相依靠,互相帮助,这种相依性是根据礼俗、物质社会。慈悲、喜悦的关系。即使我们彼此不相关心、喜欢,但至少可以好心一些,而不致心存报复、卑鄙。我们可以互相信赖。
  不要期望任何社会情况、社会、组织或团体能圆满无缺,或其本身就是终极目的。那只不过是一种习俗的型态,和其他东西一样,如果你期望能完全的心满意足,那么它不会令你满意的。你所依附的师父或大师终究会在某些方面令你失望,即使他们是圣人般地大师,他们还是会死……或者他们还俗去和十六岁的少女结婚……任何事情他们都可能会去做。历史上的宗教偶像可能真是虚幻的!当我还是年轻比丘,在泰国的时候,我常想,如果阿姜查突然说:“佛教是荒谬的笑剧,浪费时间!我不想和它牵扯上关系,我要和富婆结婚去了。”如果佛使比丘—一位有名的泰国学者和尚,他说:“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佛教是个荒谬的笑剧,浪费时间,我要成为基督徒!”那么我怎么办?如果达赖喇嘛还俗和美国小姐结婚,那么我怎么办?如果苏息多尊者、提拉达磨尊者、以及所有的人,忽然说:“我要离开了,我要到外面去找点乐子!”如果所有出家男众忽然说:“我受够了!”所有出家女众都和出家众跑了,我怎么办呢A·我出家是因依于围绕在我四周的人的支持与虔诚,或是阿姜查、或是达赖喇嘛的宣称呢?我的禅修是否依靠他人的支持、鼓励,让其他人达到我的期望?如果是的话,那么它是很容易就被摧毁的,不是吗?
  摘自《圆光新志》第1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大菩提分
下一篇:大师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