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梦萦大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告别柏林,来到大沩山下,已是细雨迷漫的傍晚。还没有上到一半,黑暗联合着浓雾,吞没了眼前的一切。摩托艰难地摸索着前行,十五公里的大路竟整整耗用了三个小时。叩开山门,黑暗中在老同学寂照法师的引领下,我住进了密印寺的警策殿。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久响的大沩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除了黑暗,便是黑暗中摸索前行时的微黄灯光。
  在古往今来诸多的禅师中,我最心仪的便是这一位腼腆而又果敢的大圆灵祐禅师。
  当年怀海禅师筋骨凸露的手握着火钳,在炉灰中深深地拨弄,终于夹出了一粒火星,举到灵祐的面前,语声凌厉:“唵!这不是火吗?”
  过后很多年,这位大沩主人向门人索语:“如何在声色之外与我相见?”仰山三度呈语,最后一次说:“如两镜相照,中间却没有像的存在。”才获得首肯。当仰山问他:和尚您在百丈师翁前,是怎样呈说你当时的悟境的呢?灵祐禅师说:“我在百丈先师那里是这样说的:如同百千明镜鉴像,光影相照,尘尘刹刹,各不相借!”仰山深为叹服,再三礼拜。
  如星的火种,如豆的灯光,此时此刻光耀千古。
  万象朝宗
  沩山灵祐禅师(771—853)生活的年代已经是中唐时期,他俗姓赵,是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南)人,15岁时依止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安寺。他遍学大小乘经律之后,继往百丈山参谒怀海。怀海许为上首弟子,并任典座。
  曾受怀海嘱托寻觅修行佳处的司马头陀,在湖南宁乡沩山脚下,掬泉而饮,其味甘洌,溯源而上,在海拔八九百米、周回百四十里的群峰之中,发现了一块长达几里的盆地,这就是人境不到的沩水发源地。返回百丈山,司马头陀告知怀海禅师,这片厚载博大的肉山,是千五百员善知识所居之处,应该选一位气度恢宏的人前去开辟。于是怀海禅师召集徒众,指着置于法堂地上的净瓶:“大家说说看!这个叫做什么?谁能下得一语出格,谁就可以做沩山住持!”首座华林觉越众而出:“总不能叫它木头疙瘩!”怀海将目光投向典座灵祐:“你说说看,它是个什么!” 灵祐一脚踢翻而出。首座输了,灵祐成了沩山的主人。
  来到沩山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了,早晨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奔出山门,环视包围的群峰,古老的密印寺静静躺卧在硕大的盆地中间,背后倚靠着如同大屋一般的毗卢峰。与对望的孔雀岭相比,毗卢峰并不显得高峻,却有着庄严的帝王之象。它就像是一座金銮宝殿,面东而坐。群山八面来朝,寺前的沩水潺潺流淌。沩水两岸,阡陌交织,流水人家,好一个世外桃源。这就是密印寺“三藏”之一5048亩的“饭僧田”。难怪司马头陀会相中这里,而灵佑禅师又在寺院的选址定在毗卢峰下。相传盆地水田中,原有一巨石,叫围山,后演变为沩山。沩字本义,四面皆水。又说舜帝有一个叫“沩”的儿子在此开发而得名。四周云气相汇于斯,搅动旋转,漫山升腾,故有“四面爬坡上沩山”之说。草木深茂,雾障云飞,大气磅礴,是为宁乡十景之一的“大沩凌云”。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灵祐禅师来到沩山,这时的沩山荒无人烟,虎狼纵横。他与猿猱为伍,橡栗充食,这样一住就是七年,却没有一个人前来参学。他觉得自己本为广开禅门而来,这样独居于此,实在不合于他的本心,就想离开。当他行至山口,蛇虎狼豹交横在路。他就对着这些野兽说:“我如果和这座山有缘,我还是会留下来的,你们就不要挡住我的路。如果我和这里没有缘分,你们就把我吃掉好了。”话一说完,虫虎四散而去。后来人们就在山口修建了一座回心桥。
  不久之后,大安禅师受怀海的派遣,从百丈山带来几位僧人支持他。当时裴休任荆南节度使,讲学益阳,乘便到沩山向灵祐咨问禅法的玄奥,并布施,奏请创建密印寺,以后连帅李景让又奏请创建同庆寺。灵祐禀承马祖、百丈的家风,率众开山垦田,置僧田3700亩,于是“天下禅学幅辏焉,食指恒数千”。人众最多时,达到三千人以上。
  灵祐是一位宗说兼通的大禅师,他为人慈和沉稳,正如伟岸宽博的大沩山,接引徒众方法灵活多端。著名德山宣鉴、洞山良价,都曾受过他的指导;石霜庆诸、道吾宗智、云岩昙晟也和他相互唱和;在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是便是仰山慧寂与香严智闲了。一时之间,沩山成为湘楚禅教的中心。
  灵祐教导学人,注重道心的启发,戒律的行持。他的《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示身之大患,惩出家之流弊,明出家之正目,示入道之由径。禅宗把它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并列为“佛祖三经”,以启悟学者,遍传天下。
  灵祐主张禅宗的修学,要顿悟渐修。“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自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
  沩山的禅法,全面展现了禅宗丛林修持的真实面貌,与世人眼中所认为的禅宗崇尚玄妙机锋的印象迥然有殊。
  十方密印寺
  历史上的密印寺多次被毁,数度重兴。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寺遭火焚,空印法师重修;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又被火焚,后彻当法师重修万佛殿;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再度被烧,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慧山禅师修复;1918年被张三元放火烧毁,1933年由太虚爱猫扑.爱生活嗣宝生和尚募捐重修;第五次是“文革”初期,1972年湖南省革委会把密印寺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政府派专人负责重修万佛殿。
  “十方密印寺,悠悠白云间。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这是曾出家为僧的三湘才子陶汝鼐的诗句。砖石结构的山门十分高大,通高19.5米,宽27米,平面作八字形,立向为三间硬山、三层牌楼式,各层上部覆绿琉璃筒瓦和脊饰。正中的花岗石拱形门额就题刻着楷书的“十方密印寺”;两侧的对联,便是后面的两句。
  走入山门,就是全寺主体建筑万佛殿。1933年宝生和尚重修,重檐歇山顶,高约27米,精美玲珑的飞檐翘角,金色的琉璃瓦,殿基和殿内外38根柱全为白色花岗岩,屋檐下有繁缛的如意斗拱等装饰,气势磅礴而见精美。殿中原供释迦、药师、弥陀三圣像,“文革”时被毁掉了,现在已经修复。殿内砖墙上,嵌模制堆塑镀金佛像砖12182块,金光熠熠。
  万佛殿的右侧为禅堂,重修于1930年,门额题字“选佛道场”。南北朝时期的庞蕴居士曾有诗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等归。”后世禅匠们遂将禅堂目为“选佛场”。左侧的斋堂,世称“千人桌”,斋堂的二楼有长连床,世称“万人床”。斋堂内的原有大锅一口,叫做“万僧锅”。客堂是原来斋堂的一部分,原来的客堂已经没有了。
  大雄宝殿的后面,中间是警策殿,原为禅堂,青瓦白墙,两边厢房二十余间。殿前的檐柱上,嵌有慧山禅师留下的碑刻,标明重修的年代是“顺治乙未仲秋”。警策殿的左侧为藏经阁,宋代以来原藏大藏经5048卷,加上已毁的5048斤的铜钟和5048亩“饭僧田”,并称为“密印寺三藏”,昔日盛况可见一斑。
  寺墙以外,是当年太虚大师任主持时的沩山佛学社旧址。面对残破不堪无人居住的房舍,缅想当年太虚大师奔走呼号勉力革新佛教风气的艰难,不禁潸然泪下。
  裴休墓
  从密印寺出山门直行,经小道上端山半腰,有唐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转兵部侍郎兼御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休及其夫人氏合葬之墓。其墓坐西北而朝东南,两侧山势如围椅环抱,前面黄材水库碧水如镜。墓地铺麻石,前饰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石雕,碑石斑驳。墓门有联曰:“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春。”
  裴休字公美,世居宁乡沩山。因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赋,直言被贬为节度使和湖南观察使,后复入为吏部尚书。晚年退居宁乡祖塔乡之裴公庵。
  裴公奉佛甚虔,世人美称河东大士。自幼宿参释典,遍游诸山名剎,拜谒名师学禅法要,在黄檗希运禅师门下得继法脉,振黄檗宗。又为圭峰禅师的著作撰序,其文笔及深厚的佛学根柢,名震当代。其所集录《断际禅师传法心要》和《宛陵录》及与禅门诸大德的公案,在在发扬禅宗直指人心的教化,而遭逢教难,又能挺身护法,裴休一生的德行、言论,颇有禅门祖师的风范。在他贬官湖南期间,过访沩山,为灵祐禅师助建密印寺,并奏报朝廷赐寺名匾额。密印寺三宝中的饭僧田,相传就是裴休所捐。
  裴休宰相还有一首《送子出家偈》在丛林中广为流传。如今,仍收录在虚云老和尚主持编辑的《禅门日诵》里面,与《沩山警策文》一样,是作为新出家沙弥必须背诵温习的内容。裴休之子,法名法海,即是于密印寺沩山座下出家,因持修头陀之行,人称裴头陀。曾任金山寺住持,《白蛇传》的那位法海和尚,就是说的他。不过在经过后世人改编的《白蛇传》中,他被描述成一位面目可憎之人了。实际上他是一位持律精严的高僧。
  关于裴公与与灵祐之间的交往,下文中还将提到。
  香严岩
  如今到沩山旅游之人,只知有芦花瀑布,而对于香严岩这一名称,十分陌生。曾经在密印寺出过家的三楚才子陶汝鼐作《游沩山记》,描述从密印寺沿沩水向西南行四五里,即到香严岩,也就是今天的芦花瀑布。那是香严智闲禅师曾经闭关修行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去香严岩的时候,如果没有熟人引路,绝对找不到这一绝妙的天地。沿着沩溪上行,五六人说说笑笑,大约走了半个小时,领路人忽然停下说,已经到了。我不由愕然四处张望。迷濛青山间田亩片片,既看不见何处有奇山异石,也听不到《游沩山记》中所描述的轰然泉雷之声。只见他转身下溪,以溪石为跳板跃到溪水那边,沿着一条岔出的细流指向不远处的山坡说,就是那里,很近的!果然,转过一个小弯,一块高约十米的大石门立眼前,一阵寒冽的风从谷内扑出,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蓦地思及向所追慕的憨山德清禅师,他也是一位喜好清凉境界的圣者。据此看来,上流高士之风,千古同辙,实非虚言。不由整衣正心,肃然而进。
  谷内有一小小水潭,一泓清流自谷顶泻下,散落泉中,激起朵朵水花,陶汝鼎说那是优波罗花,当地人却把它叫做芦花,芦花瀑布之名即是由此而来。谷四围林木葱郁,恍忽有山神灵祇徘徊其间。寒气夹着微细的水雾扑到身上,很快全身就湿透了。泉水右侧,是一个很大的石穴,可容二三十人。当年香严祖师就是住在石穴内修行。
  看过香严击竹发悟公案的人,也许都觉得这位闻一知十的祖师只是天资聪颖而不尚苦修,我一直也有这样一种观感。到了香严崖我才知道,古人的清节高风,并非我等庸鄙之流可以窥测的。因为耐不住这里的寒冷,我们很快就离开了。
  怀着对祖师的仰慕,以及香严崖清凉之气的眷恋,在沩山的大半年时间里,我至少不下十次重游香严岩,让那阵阵寒冽涤洗内心的热恼。我想,如果有机会再去沩山,我绝对还要到香严崖去的。
  同庆寺
  同庆寺位于沩山祖塔乡,距密印寺10公里,是灵祐禅师隐修退居之所,他的墓塔也建在此地,祖塔乡因此得名。根据史书的记载,连帅李景让曾奏建同庆寺,时当密印寺初创之期,也就是说,当时的密印寺又叫同庆寺,与现在所说的灵祐禅师的退隐地并不是同一个地方。如今的同庆寺早已不复存在,寺院原址被改建为祖塔乡政府。我们去参拜祖塔的时候,就在乡政府的院内有一两间矮小砖房的佛堂,两三位比丘尼师父住在那里看守着古塔。
  同庆寺四周的风景很美,一弯溪水在村庄前蜿延流过,四山环抱,面前三座山犹如三座塔一样立在那儿,据说,在这里原来就有个寺庙叫做三塔寺。也许正是祖塔乡如诗画般的风光,才孕育出了一代诗僧齐已吧。齐已的诗作,《全唐诗》共收录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齐已自幼家贫,其父佃种同庆寺寺田为生,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靠为同庆寺牧牛度日,寺僧爱其聪慧,常教以识字念经,谈诗论文。后出家,从此开始了他的诗僧生涯。
  会昌法难时,沩山灵祐禅师裹首为民,隐居于今祖塔乡一带。解禁之后,一日恰好被退居还乡的裴休碰到了,几经辨识,认出他就是沩山灵祐禅师,就请他出山,重振禅风。沩山以自己捨戒为由,固辞不允。后来裴休便设计假装邀请他到家做客,结果把他用轿子抬上密印寺,一下轿,只见左右僧俗整肃,再三礼请登法王座。众意难违,沩山只好再次披上袈裟。消息传出之后,四方学人云集而来,愿闻法要。然而祖师不与人语,有相见者,祖师便往上推一下常戴在头上的斗笠,露出他憨厚的笑容。不到一年时间,沩山为老病为由,又回到了祖塔乡独居,没多久他便舍报圆寂了。
  眼前的祖师塔,高一丈有余,塔前方有7尺高的圆头石碑,上刻唐朝宰相裴休亲笔题词“大圆禅师塔铭记”七个篆字,塔座刻有沩山灵祐禅师法脉源流,此塔是2002年5月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会长博明法师主持重修。同来的沩山密印寺现任住持悟谨法师向我介绍说,原来的祖塔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且有一个十分神奇的故事流传下来。
  当年祖师圆寂之时,叮嘱寺僧不可火化,三年后开缸检视,面目依旧。于是建塔供养。塔分两层。地面以上是殿堂,作日常供奉之用;地面下为地宫,真身藏于内,有门可以进入。说也奇怪,每过三年,祖师的头上的头发都是长出一寸来。因此每过三年,密印寺的住持都会在年关来为祖师剃一次头,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最后一次因为住持在剃头时,不小心刮破祖师的头皮,流出血来,顿时天摇地动,雷闪电鸣,暴雨如注。吓得住持赶紧退出塔室。从此塔门封闭,后有欲重启者,则触天怒,无人敢再开启。文革之际,祖塔被毁,荡然无存,原塔具体位置在何处,也已不为人知了。
  行文至此,黯然泪下,不忍再言。且就此搁笔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