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千古绝唱 无上经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千古绝唱 无上经王
  作者:
  素有经王之称的《妙法莲华经》是天台宗正依经典,天台祖师依本经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开前四时三教为不具之权,以显法华圆具之实。,谈性具达到究竟圆满。本经是佛四十余年前所未说之法,在将入灭前于清净众中演说,告知大众,如来出世本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之理,这是如来之心要,诸经之根本,传译我国后为各宗所推崇、重视,教外学者亦纷纷各抒心机,争相注释。日本,朝鲜等诸国学者来华学习此经的也不胜枚举。本人通过一年多时间学习《法华经》,现谈点肤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一、经王地位
  本经自印度传至中国,曾经西晋竺法护,姚秦三藏鸠摩罗什,隋朝沙门渚那,笈多四大师三度翻译,三种译本品目的增减,文词旨趣之间互有不同,但后世所崇尚,皆弘秦本。许是罗什大师译笔流畅之功,致使法华在中士顺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中国佛教大乘典籍中有其至为重要的无法动摇的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其地位:
  A、华严与法华,堪称大乘佛典之双璧。古德云:“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不读法华,不懂如来度世之悲心。”《华严经》内容结构的雄伟及思想的深远上,也许它们都在《法华》之上,但对于佛陀所说救度一切众生的方便力方面,则《法华经》就要在它们之上,正如佛在本经中明确表态“我所说诸经,法华最第一”,因此在大乘佛国中皆以《法华经》为第一位。
  B历代大德及学术界学者,对《华严经》的评价也很高。如道宣律祖在《法华经弘传序》中云:“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出此经。”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也说:“在中国的大部分经典中,为世人所读诵与研究,流通最普遍而极弘盛者,确推此经。”日本伊滕仁奈亦云:“若说《论语》是天地间第一等书,诚然《法华经》正可说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等经。”
  C、从传播学上看,法华在中国、日本、尼泊尔等大乘佛国中,把它推为“护国三经”的第一部。尼泊尔有九部宝典,以《法华经》为第一部。在中国,《法华》注释之多,流通之广,在大藏中可算首屈一指,古今各处诵持与弘传者,尤以此经为盛。特别在浙江,宁波一带弘通最胜,如宁波人都知道有所谓大乘者———《妙法莲华经》。
  D,在思想上,本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阐明如来一代教化之始终,本迹等种种不思议事,较诸经典堪称一流。尤其是主张“焦芽败种”的二乘人,阐提、五逆十恶,畜生、女人皆可授记作佛,此一革命性思想,实为余经所不及。因此,《法华》被冠为“经中之王”,实乃名副其实。
  E、从文学角度上看,本经文字优美,语言善巧,生动活泼。尤其是大量运用妙趣横生的譬喻来说“穷微尽化,其旨渊玄”之理,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中国文学戏剧、小说之创作。其次采用极其丰富浪漫主义想像力,如在空间上,如来眉间,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无一不摄,无奇不有。在时间上,经中言:“六十小劫,谓如食顷。”长短相摄,一念与万劫平等。在变化上,亦是极其奥妙。如妙音密化,形无定准,释迦三变土田,观音普门示现三十三应身等诸多千变万化的描绘,给中国文学创作开拓了许多崭新的意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法华不仅有出色的宗教文学,且在思想上也是独步古今。
  二,《法华经》义理概述
  综观整部《法华经》文七卷二十八品,共计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字。天台祖师判全经为两部分科法。首先以二十八品文中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说,次分两门三分说。前者以《序品》为序分;《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第十九行偈颂止,为正宗分;尔后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后者将一经两分,也即是“本迹二门”,各有序、正、流通三分。自《序品》至《安乐行品》共十四品讲迹门,主要阐述了久远劫前的本佛为了引导众生,而在此土示现出生,出家、成道,说法,入灭等事,阐明释迦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实立实的思想和目的,以及接受佛陀教化的弟子们闻法得益之情况。后半部《从地涌出品》至《普贤劝发品》讲本门,旨在揭开此土树下成佛的面纱,显出尘点劫前早成佛道的本佛真面目,自身体用。且论及诸经尚未谈到释迦“为本垂迹,废迹立本,开近显远”的真实意,和法身菩萨经行化之圣迹。经中有如来放光,大士弄引’赞叹方便,授声闻记,敌对种得记,龙女成佛,以及开迹显本等重要场面,而贯穿全经线索的正是如来藏中无尽的大慈悲心。
  《法华经方便品》中广赞方便,是针对福德浅薄的众生,使之广行方便罗密。也就是由此托出诸佛慈悲度生的长远,善巧之心,出世本怀。正如经中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这就是说,众生自己障蔽自己,认为自己是生死海中沉浮的渺小凡夫,岂敢奢望佛之知见,高推圣境。所以世尊为了打开众生关闭已久的自家佛智佛眼,获得清净果位,让其明白如来众生出世最大的因缘就是要指示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令一切众生觉悟自身的佛知佛见,究竟证入无上正等正觉。明白即心即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就知经文中客作贱人,即是长者子。
  《法华经》中为诸声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更是说明如来不忍众生得少为足,住方便中,必须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的,究竟成就众生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慈大悲。经中所讲如来授声闻记,是劝勉声闻永弃乘,不再滞留化城作已度想,而进修大乘。通过授声闻记,达到善巧安心,竖固声闻度生的信念,由此成就《法华》的又一大殊胜——令焦芽败种的二乘重生菩提芽。
  在其它大小乘经典中一概称为“魔”的敌对种是逼恼身心,妨害觉道。而《法华经。强调,“阿罗汉‘称为怖魔,无生,身虽常处“魔”境,心却远离魔境,于一切法相不分别,不动摇,就达到了无生的境地,修行到这个程度后,魔不但不能扰反自生怖。这些原本也无可非议,却不知道这是如来权宜之说。因此众生不能明白“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的一实相境,犹如大富盲儿,为宝所伤,因噎废食,远离众宝。所以,世尊大慈大悲化六根清净之化城,先令怯弱众生心远六尘,自净六根,入化城少歇,然后灭化城,指归宝所。如果众生才进化城,就以为得到地究竟解脱,因此不再进求无上菩提,反而会落于增上慢。如来授达多记,说烦恼种就是菩提种,正是为了拨除声闻众的增上慢,让其明白本有之家珍,不心外求法,鼓励声闻“自动法性山”,“勇人生死海”以谋善权,法性大幻坐水月道场,行空华佛事,以巧慧洞彻“烦恼如幻,及生解脱”的道理,使其不再修远离行,免堕无为坑。由此可知,世尊授敌对种——提婆达多记,正是为了消除声闻“虽名无生,实为穷子”欲成佛而不得的痛苦,给予声闻游戏神通,广度众生的快乐,拨苦予以乐的“慈悲”之意自不待言。
  “龙女成佛”是如来依自证的实相不思议境智而权设的又一种呵进弟子的教化方便,通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与智积菩萨不信的事实,以及龙女————这位八岁小畜女孩子顷刻成佛的铁证,说明此法难信和众生必须根除色相,修相的执著,才能开“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的如来知见。果真能对于一切众生生未来佛想,方能免堕”谤佛”之咎。许多人认为,龙女乃大机示现,而吾辈乃顽钝之机,怎可相提并论?且正处末世,“修道甚多,得道却稀”,女众障重,八十四态乱丈夫。虽然出家,也因无始以来习气太重,法难入心。但求佛菩萨加被不造新殃,哪敢再提得果之事?再者,如大爱道等所示现者,女身示现,只是当时法华会上的声闻众,而吾悲绝岂可奢望……。这种说法是读经不求甚解,没有体会其中的含义。虽常说女人有五障不得作佛,帝释,梵天、轮王、魔王,但这只不过是小乘人的片面之辞,其实早在佛姨母大爱道灭度后,世尊赞叹“丈夫行,获应真道”便已肯定女性法器的确证,由此可更证明佛说女人有五障,是为了策勉女众并无轻视之意,女众积行善业也能成就大丈夫相,虽然在法相上须转得男身,但女性终究可以成佛。龙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其虽身为畜女,却由于能将自性明珠示众供佛,于突然间变成了男子,于东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这足以说明形相虽异,但佛性平等,无论男女,贫富贵贱,皆可成佛。
  至于“开迹显本”,破除众生对迹门灵山的邪执,显本地灵山的历劫不坏。其实如来在此方世界所示现的只是假像而已,真正的佛在久远的过去已开悟,是永劫不灭,超越时空,不生不灭的。因此“开迹显本”的主要意义,在于使所有众生于自家灵山亲承佛陀。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此,天台列祖非常重视修心。《法华会义》卷一云:“寻本本高,高不可迹;寻迹迹广,徒自疲劳,如数他人宝,自无半分钱,但观已心之高迹迹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已利。”《教观纲宗》云:“佛祖之要,教观而矣,观非教不传,教非观不正;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揽教照心就是见佛闻法,广度众生的捷径。
  综上所述,这部《法华经》功高理妙,初中后善,其语巧妙,其义深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无论是赞叹方便,开权显实,还是授声闻记,授天授记,龙女成佛,开迹显本,自始至终无不自然流露出世尊循循善诱的度生苦心。
  三、几处疑难经意
  (一)《序品》本意何在
  《法华经》的序品,包括如来入定,放眉间白毫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以及弥勒大士先“疑”求立决,文殊大士答以“灯明佛”事等情节。看上去《序品》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而实际上却是寓意深远。释迦牟尼佛在此土以“放光现瑞”使四众弟子产生疑问,其目的在于引起弟子们求法的兴趣。经弥勒,文殊二位迹居大士一问一答,将四个弟子的疑问引向高潮,以致于“众见希有瑞,歇歇钦渴,欲闻具足道。”使他们那种“咨诀所从,如犊思乳”的求知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为如来出定说《法华经》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说法环境。在这当中弥勒、文殊二大士弄引,为世尊出定说法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序品》的旨意是“生疑求决”,激发弟子们的求知欲。至此,也许读者会问,弥勒乃释迦佛之侯补者,对如来放光一事,能不知道吗?对此,且看下面几段引文:“须菩提是东方清龙陀佛。”“舍利弗成佛号金龙陀。”“知众乐小法,而畏不动声色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文殊本是龙种上尊王佛,迹辅释迦,为菩萨引导四味,同归醒醐,但其本地成就,岂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场高山先照,若顿若渐,皆迹所为尔。”看了这几段引文,很显然说明文殊本是古佛再来,示现此土,辅助释迦弘化,不可等闲视之。就是连舍利弗,须菩提辈尚且是古佛示迹,那么作为一生补处,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这位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参访的大善知识,侯补佛怎么不明白如来放光的用意呢?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弥勒知道如来放光的深意,为何又要明知故问,无病呻吟?其实正是这样明知故问,弥勒才代法会听众道出了心中所疑,也体现了诸佛菩萨以善巧方便,来激发弟子们的求法欲望的慈悲胸怀。
  通过如来与文殊,弥勒二位迹居大士此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无形之中激发起四众弟子“欲闻具足道”的求法热情,这也正是《序品》所蕴藏的深刻内涵。
  (二)“开权”为何叹方便
  在佛法中,“方便”是针对“真实”的,也可以理解为“权宜之说”,泛指那些不了义,不究竟的佛法。其中化城之教,称为“权方便”;为实施权和开权显实的说法,都是针对权方便而论的。至于那些如来完全随情施设的,不能见谛的人天乘,则被呼为“异方便”与《法华经》的开权没有关系。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本经称为经中之王的其中一点。《法华经》所独具以显实,纯圆独妙的特征,使废权立实几乎成为《法华经》的代名词。正文伊始的《方便品》中,如来演出了一套赞叹,其“方便”的说教同后文的说法似乎不大一致,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很有必要探寻一下诸佛如来施设方便,赞叹方便等等的因缘。
  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云:“诸佛出于五世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劫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12)显然,五浊恶世的众生障重福薄,不能信解一乘,施设三乘权法,是如来不得已而为之的主要愿因。
  《方便品》还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花,时一现耳。”(13)由此可见,就本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甚深旨意而言,世尊绝不轻易而唱说。即使因缘成熟了宣说此经,也是稍瞬即逝,经中把它比作昙花一现。由此足见听闻读诵受持这部开权显实的因缘才不失时机地开权显实,宣说《法华经》呢?《譬喻品》中,舍利弗白佛:“我本著邪见,为诸梵之师,世尊知我心,拨邪说涅槃”;又说:“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又说:“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14)《信解品》中,慧命须菩提,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目犍连说:“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说法即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15)
  从上面这些文中不难看出,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就是所谓的“开示悟入佛之所见。”因为众生不堪领受大化,如来不得不“拨邪说涅槃”,先令众生离生老病死,入化城安歇,这也即是为实施权。众生因为“不解如来方便随宜所说”的缘故,从而在证入方便果——“法宝”后,就自以为得到了究竟解脱,不再进求无上菩提,不知世尊权设化城乃为诱导疲怠之众,反而错把三百由旬当作五百由旬,究意安稳之想。在这种情况下,世尊为了把三百由旬当作五百由旬,究竟安稳之想。在这种情况下,世尊为了呵进行者,于是就要开权显实,宣说《法华经》,使二乘也同入一佛乘,这也是“开权显实”的难得因缘。
  下面在来看如来对“施设方便”大回赞叹的原因何在呢?如《譬喻品》中云:“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灾,拨济众生,为说三乘。”因为众生在众苦充满的三界中如履薄冰,或耽染贪爱,不求出离,为免下堕之苦,世尊不得不通过采取种种方便甚至哄骗之手段来长养众生些许的微薄善根。如《譬喻品》中如来在火宅门外假设三车诱引诸子出三界,已出三界无三车,而诸子竟纷哗,上得如来当。由些可见,方便虽是暂时采用究竟,但在某段历史时空文化背景下,适应了当时众生机情的不同需求,起到了良好效果和一定作用意义。可见世尊要成就众生,以及众生要获得解脱,二者皆不能离开如来权巧方便说法,方便的功用如此之大,难怪世尊要大为赞叹“方便波罗密”,肯定方便教的功用及价值所在。
  同时,世尊态度又是非常坚定地否定方便的真实性,破废方便,如《方便品》中云:“终不以小乘,济渡于众生”;又说:“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16)《譬喻品》中也说:“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予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不复进求无上菩萨的过咎,进一步劝告声闻,方便只是度生过程中暂用还废之法门,不可执假为真,但也不能离假求真,真假不二,不即不离,缺一不可。这也是如来出定后赞叹方便的第二个原因。
  (三) 关于空前绝后的“声闻授记”
  经佛开权显示后,上中下三根性声闻穷子领悟为实施权之旨,世尊下一步要作什么工作呢——受二乘人成佛记。现在我们再来看世尊是怎样使得那些“焦芽败种”的二乘人断疑生信,永弃化城,自信作佛呢?二乘众听到世尊亲口道出,“十方佛土中,唯一佛乘法,无二亦无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的说法后,舍利弗的自我感觉却是“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还说“千二百心自在者,也同样于佛世尊前所未闻。”可见声闻由于保守化城,自以为成佛无望,于已无份,成佛应属那些大根大机之众的事,所以卑劣之心久已成形,如今突然听到世尊说“声闻可以成佛”的话后,顿感手足无措,无旋地转,就连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也竟然把佛说法误以为是魔说在扰乱自心。可想而知,要使声闻相信一乘实相,自是困难,更不要说凭借他们自已本身的智慧,去相信一乘实相了。也难怪世尊在《方便品》三止不说,何以故?“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于此中力所不及……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已智分。”(18)既然声闻根本就不具备领解一乘的智慧,所以世尊说法的目地,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采取各种手段使声闻“信佛所说”是真实。然而世尊又是如何使声闻生信的呢?在我认为,世尊运用“劝信”和“授记”二种方法,令二乘拣伪敦信。
  细观整部《法华经》,劝信之词随处可见,如《譬喻品》中云:“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19)《化城品》云:“以是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寿量品》中云:“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20)象这种正面劝信的方式使人易生信,也很容易理解的,所以这里不再多说。
  给声闻弟子舍利弗授记——这种间接劝信的方式,比直接采用劝信的方式,在效果上似乎更生一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法师品》中的引文:“求声闻者,求辟支佛,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予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见,深信《法华经》一乘实相功德之大,而大智舍利弗因信得记,铁证如山,怎会不使四众欢喜惊异,勉励自己去信一乘妙法呢?下面再来看两段引文说明弟子们自勉的心理。《譬喻品》中,目睹舍利弗得记后,四部众及诸天子已经能够自信作佛,以偈言抒发自己的信心说:“大智舍利弗,今得授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上有。”《授记品》中目犍连,须菩提,迦旃延闻授大迦叶记后也说:“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至此为止,已不难看出,声闻弟子已经能够相信佛所说的一乘妙法,捐弃保实已久的化城了。总之,世尊授声闻记,巧妙地为声闻趋向宝所,安住大乘鼓舞了士气,这是毋庸疑的了。
  四、法王托孤咐流通
  综上所述,开权显实予二乘人授记作佛,不仅是本经之一特色且亦是释迦出世本怀之一。迹门法华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然细观经文,犹觉释迦尚有一事悬挂于心,未能唱尽。何事呢?且听释迦道来“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咐嘱有在。”综观全经经文,流通华经乃如来一代时教中最后之绝唱,说斯经后,如来即将入灭,为令佛种不断,斯文不灭,所以世尊于灵山会上再三叮咛,殷重“托孤”告弟子菩萨们,纵临大节迁遇颠沛,亦勿忘灵山遗命,力弘本经。其次如来应机施教说法教化,只能在当时某一时间、地点、或某区域,得益之众,仅限于彼时彼会,此外尚有无量众生尚未听闻得益,则须后人弘扬流通。如此方能令妙法流于未来,通于三世。至于如何流通呢?且看以下几方面来说之:
  A、持经人。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欲流通法华,首先必须藉人领解法华理始能流通,若理不解不易通经。如本经中所提到须菩萨、阿难、富楼那等比后声闻,可算智慧甚深,但也是在蒙佛授记作佛时个个心开意解后发愿弘经。而桥昙弥,大爱道等比丘尼,因自卑感女身之报不敢希望成佛,更谈不上弘经。故佛为令她们领悟男女平等之理,予以授记,乃发心弘经,此为佛世之情形。
  B、持经行。至于如来灭后,佛弟子应遵循什么准则才能通经呢?对此,如来对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提出三种基本要求,谓“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其中入如来室,旨在教育每位弘法者不仅要深研内典,通达义理,有所证悟,而且在利生过程中,务必以慈悲为首,发扬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精神,视一切众生之苦,犹如自己之苦。如此则可入如来大慈悲心室。著如来衣,旨在说明佛法教育者在于待人处世时,应以忍辱为基,拥有一种涵养。坐如来座,从浅的方面说,即要求佛法教育者,在登堂入室时,没有坐相,就是四不象之教态。无声的体态语,对于今天的文明人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佛门来讲,威仪形象自是万分必要。假如不注重这些,反面作用可想而知。若再从深一层讲,则要求弘法者在度生方面,应以无我为本,而坐如来法空座,自净其意,观一切法空,无有能说之人及所说之法的分别执着。以上三种基本准则,直接反应了一个佛法教育者所应有的风度、气质、涵养、使命感、责任心、职业道德等。
  如果有类根机较浅之菩萨,不能全面达到上述三种较高之要求,那又该以何弘经呢?所以在文殊师利菩萨启问下,大悲世尊又开辟了一种简易“持经行”之大道。告以“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四种修行方法。何谓四安乐行?谓身远离豪势,邪人邪法、凶险嬉戏、屠猪嬉戏、屠猪行业、地位卑下之人、二乘众、欲想、不男之人、危害社会之处、讥嫌事、畜养年少弟子沙弥等十事,如此则可静修禅定,修摄自心。什么叫“口安乐行”?谓口远离说过、轻慢、毁谤、怨嫌四事,则得安乐,修摄身心。何谓“意安乐行”?谓远离嫉谄、轻咒、恼乱、诤竟四事,其心安乐,而为众生平等说法。何胃“誓愿安乐行”?谓对于华不闻不问、不知不觉、不信不解者,生起慈悲心,因而立誓自己成佛时,必以神力,智慧力导行,使他们同证法华实相之理。发此愿已,而常修摄自行。此四安乐行,若简言之,不外在强调末世从事实践弘经行者们,于日常生活中,必须严谨自身之动作、语言、思想的正理化,使三业趋入止行、观行、慈悲行中,通过事理相资,处于身心安乐之殊胜境界,乃能弘经。
  C、持经功德。后世佛弟子果真能按照“弘经三轨”或“四安乐行”去行执,那有什么功德呢?且看《法师品》云:“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予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又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戒、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甚至在如来灭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盖法华功超理绝,果能受持读诵等,自是功深福重。无论是信、毁、逆、顺者,只要闻《法华经》一句一偈,功不唐捐,皆可作成佛之远因。如往昔天授弘经,释迦得度,正因有此胜缘故,今释迦授达多记。不轻菩萨护法卫教,不避讥嫌,对于一类增上慢及无闻的比丘,采取强毒以大法,但是经常受到增上慢者的恶咒捶打,轻慢贬贱。不轻菩萨还是初心不改,为令他们种下圆顿种子甚至不惜以礼拜授记等因缘度化,在将入灭之时闻古佛演《法华经》,获得六根清净,又增寿二百万亿岁,继续弘扬本经。那些傲慢自负的四众弟子,见不轻菩萨现诸多不思议事,个个转迷成悟,欢喜信受,又因往昔曾闻不轻菩萨弘宣妙法之胜缘,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上二例可知,逆者、毁谤者尚能成佛,何况是尽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恭敬修十种供养本经的人,功德更是难侧难量,这是经王之又一大特色。
  正如前文中所述的那样,敌对种授记,龙女成佛,以及开迹显本,指归秘藏,无一不是《法华经》纯圆独妙之说,但是由于本人的管见,只能采撷“放光弄引”,“开权叹权”,“授声闻记”,“龙女成佛”和“大唱流通”些许片段,来窥测《法华经》中所体现出世尊善巧度生的婆心。至于体现本门《法华》另一大特色——“纯圆独妙”的一乘妙法则需要同修们日后另处共同探讨研究了。
  注释:
  (1)《法华经·弘传序》
  (2)《法华讲演录》
  (3)《天台思想入门》
  (4)(12)(13)(16)《法华经·方便品》
  (5)(7)(11)《法华会议》
  (6)《教观纲宗》
  (8)《真谛三藏引经》
  (9)《大宝积经》
  (10)(13)《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
  (14)(17)(18)(19)《法华经·譬喻品》
  (15)《法华经·信解品》
  (20)《法华经·寿量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