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述明心见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述明心见性
作者:

一、前言
  佛的本来含义是觉悟。如果觉悟到人生的究竟,解了生死问题,就是成佛。佛教的这一根本教义,中国佛教概括为明心见性,因为见了性就是成佛了。一般认为,此法门是以慧能为代表的的禅宗南宗提出来的。其实它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共法,是最根本的法门。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把此法门看作是立宗的宗旨。据《坛经·咐嘱品》记载,慧能圆寂时告诫弟子说:“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可见,明心见性是禅宗南宗的核心。
释迦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就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因缘机宜,说大说小。如《楞严经》中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根本。由此提示出众生生死轮子回之原由,使众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出离生死息灭苦轮。例如,在楞严会上,世尊开示阿难,七番征心,十番显见,让波斯匿王观恒河水,验证见性常恒,敕二十五圣自述证悟因缘,都是指明自性遍满十方法界,暗合妙道。
总之,一切经论,所有法门,无不围绕着明心见性来阐扬发明,而使众生得以明心见性。破迷情,离妄反真,就路归家。佛教超越一切外道,其原因即在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以是之故,经论虽多,阐述评唱,纵或有异,宗旨是一;设施手段各有不同,而目的无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但是,那么重要的“明心见性”法门,为什么却未得到应有的弘扬呢?细细推究起来,其原因是:
(一)禅宗修行人因为缺乏师资,用功时无人指引,不能正眼亲见本来面目,皆抱定一则千篇一律的话头——“念佛是谁”,苦参了几十年,了无所得。他们以见性为甚深难事,高不可攀,不敢提倡。
(二)净宗修行人大都说净土的修行与众不同,单单主张横超生死,往生西方,不用明心见性。殊不知净土宗是三根普摄的大教。他们在念佛号中已将明心见性暗暗藏在里面了。他们在念佛时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这都摄六根即是一切放下,将六根门头都摄在一句佛号上了。以清净心相续不断的念佛,就是教人用念佛号来去却妄念,因人不能无念,便善巧方便地用一句佛号来代替妄念,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为佛心。所谓“佛号安于妄心,妄心不得不佛”。佛者,觉也。见性就是觉悟自心,故名为佛。念佛专心者妄心自歇、六根自返,自然回光返照,自性历历明明,寂然显前。
 圆寂教从最究竟处着眼,说无生死无涅槃可证,无佛无众生,法法皆空。这是从无所宗为宗。无所宗为宗是佛教真宗;有所宗皆是为接引众生之用的权巧方便。佛教虽以无所宗为宗,是佛教真宗,并非无宗,还是有一个无宗之宗存在的,所以又未否定宗教。佛教所讲的是辩证真理,以无所宗故,不应言是宗教;又以无所宗为宗故,不应言非宗教。非空非有,乃佛教不二边中道之旨,要领会到此旨,非明心见性不可!由此可见,明心见性是学佛者至关重要的课题。
  二、明心见性之含义
  明心见性就是究竟明了人们“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从而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得大解脱。所谓心,并不是我们胸膛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之为“六尘缘影”,就是色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法相宗《成唯识论》把它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所在,是心的本源。现代科学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肉眼看不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的。古人比为色里胶清,水中的盐味,虽不可目睹,却在事实上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清净法身、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
  对于心和性的关系,慧能说:“心是地,性是王,王住心地上。性在王大,性去王无;性在身存,性去身坏。(《坛经·疑问品》)由此可见,心性原来是一,如水之与波,不是二回事。犹如电虽不能眼见,而能照明、发动等。佛经称为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对理解佛教义理至为重要。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
(一)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
 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方可塞其源而断其流,才能逍遥于生死之外。我们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遮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耀。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
  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去雾所覆盖。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这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只为众生不觉,迷失了圆明清净心,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又复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以此四大所凝成)。《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因有四大妄色,则本有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博取四大少分为我,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身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又《楞严经》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又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由上可见,身心世界之所以妄起,实系一念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便轮回不息。心物既然虚幻不可得,若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当此体豁然显露时,即能亲证本来面目,谓之见性。见性并不是用眼睛看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便是彻见真性也。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坚而能摧一切,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受罪享福的是它。所以要了生死,必须明心见性。
  (二)依性体起用、明心本无、见性本有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无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性体无形相,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中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则无有、理无事则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性体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识识,却但可以慧照,可妙观,可领悟神会,如世尊不开口而说法。如是般苦放兴,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体是真空无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只是妄想而已。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提示我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道!”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又如近代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但皆是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师无语。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何益处?”罚令跪参。师连参三支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答曰:“开示本有(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再问曰:“如何悟?”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更问曰:“如何入?”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三)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
 如《弥陀经》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不立一物。一物不立,正
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
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
迷妄既无,便了无一法可得。古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座。”古人
云:“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
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悟语,亦是最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不觉,迷已逐
物,追逐外境轮为众生。众生习染深厚,妄执深重,而历境心生,要勤恳修习,以期亲证本来面目。
如彻悟心性便能任运随缘皆是佛事。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
重,故归无有所得。
  综上所述,明习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之圭臬!如真欲出生死而成大道,不论修习何宗,均
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标奋斗。
  三、见性之证成
  以禅净密简单地介绍一下修习明心见性的方法。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此宗主张成佛纯是见性功夫,顿悟
彻见本性,性即是佛,见性即是见佛。禅境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古来大德均言下见性成道。如
六祖闻人诵《金刚经》当下开悟。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手拈一朵莲花,一言不说,摩诃迦叶心领神会
破颜微笑,以心传心,滴髓一脉,永传慧命。
  净土一宗。净土,即是净心。心即土,土即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土即是心,而心又是宇宙万法之源,能量最大,无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故也无有一宗能超乎净土之外。如果行人之心清净,则一切处无不清净。十方世界无不同时化为净土。心若不净,即在庄严佛土,亦复颠倒烦恼。古德云:“心净阿鼻即为净土,心秽净土即为阿鼻。”
  真修净土者,时时观照心念——或用念佛观,或用净土庄严和弥陀圣像作观,或观身即弥陀等,不令攀缘住著。久久专注努力用功,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即当下现生净土。这在禅宗谓之明心见性。在净土宗则谓之“花开见佛悟无生”。语虽异而义则一,故禅净不分。藕益大师说过:“得生与否全凭心念之有无。”无信愿即不能与佛慈愿力相接。永明寿大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月虽在天,而不现影。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
  莲池大师云:“念佛就是众生生死切近处作最亲近,最简易的转换。”明白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要,净念相续”,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经云:“一句弥陀即无上深妙禅。”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花开见佛悟无生即与禅宗合辙。古德云:“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禅净不分家。”禅即涅槃妙心,真如佛性,识得一切事物俱是性的显现。不为物所用即为明心见性。
  净土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践履之中,上中下三根尊其所教,俱能见性。如印光大师的《念佛三昧》说: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反观,专注一境,勿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而念,返观而观;即念即观,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乃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便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所谓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离妄即如如佛,证入三昧与禅宗明心见性无二。
  密宗也是诸佛度生的方便法门。憨山大师云:“历代禅宗大德,均密持神咒,潜假佛力加持。”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依。立十种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身口意三密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唯佛能知。密宗除自力外,复得佛力加持,且有种种方便殊胜接引。憨山大师云:“念佛不得力,可以持咒,仗佛心印之力,可收事半功效。”密法以修大圆满为宜,其心中心密法,以六印合一咒,三密加持,修时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想,只是返闻心持密咒无音之声,意不外驰,心澄志疑安然入定,精神朗然,其明心见性之基即建于此。密宗的心中心密法,除了可以明心见性即生成就外,还可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法虽名密法,实际是熔禅净于一炉大法。
  四、真修之用
 对于真心之修法,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吾前,虽努力用功,不忘念念熏修,但亦著生疑未能无碍,如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非真修也。”待打开桶底明识本来面目后,就之返路归家,任运双修定慧,动静常禅,方是无修之真修。《修心诀》又云:“虽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虽除断恶习,而无恶习可除,呻勤修福慧而无福慧可修;修而无修,除而无除,斯乃真除真断矣。”此真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由于众生习染深厚,无明力大,须用法对治。《修心诀》又云:“次以慧门警昏沉,择法观空,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昏乱相亡,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如念佛明心后,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念佛,念念唤醒本心,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妙道。为了便于学者修行起见,将元知讷禅师所说的十种修法摘录于下:
  一、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妄,名曰无心。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休息。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
  三、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念俱息,于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不息,何害外境?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四、泯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自有!
  五、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即内外心境俱寂,即祖师所讲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
  六、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所讲人境俱不夺法门。
  七、内外全体。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便于何处得妄心来!僧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同体。”
  八、内外全用。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为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即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处安著?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九、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和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陷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
  十、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通身无缝罅,上下团成圆,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以上十种修法,但得一门深入,其妄自息,真心即现。
  五、归处
  如有人问明心见性的人,圆寂后归往何处?《坛经·咐嘱品》记,六祖大师圆寂时云:“我自知去处,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处而不言欤!”命终往生何处所,确实修行人一大关键问题。一般来说,芸芸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轮回不息,生来死去不知所以。而在悟人份上,既豁开正眼彻见真心,则三界六道皆非实有;十方净土,宛如水月,本既不生,如何有灭;本自不灭,缘何有生?生灭既无,更何有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其自性本无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之人,即自性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六祖大师说自知去处者,不明言去处者,实无去处也。自性犹如太虚空,虚空哪里有归处?若见有去处,则执著有相,着相则生死不了。若无去处,则处处可去,处处皆归,到处即归也。故彻悟心性之人,融会色空,冥合体用,即不偏空,亦不执有。于无生灭处不妨示现生灭,虽生而无生,故天上地下,乃至十方净土无不可生。于无来去处,虽处处现身而实无来去,无来去而正常来去也。
  由上可知,修行要用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心,修诸善法,断诸烦恼,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