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西南古丝路上的石钟山佛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进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南古丝路上的石钟山佛窟
作者:


  吴进生(佛教艺术研究者)
入宝山怎能空手而归呢?来到云南大理,看过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及洱海的月之后,又不经意从当地人的口中获知其属治州的剑川的有处国家级的佛教石窟,确实让从事佛教艺术研究二十余年的我雀跃不已。于是立即更改悠间的行程并取消高级饭店的订宿,奋不顾身乞求司机驱车前往,不去理会他和导游的唠叨埋怨(据说路途遥远,路况奇差,且仅有差强人意的宾馆,不提供热水)。从十几年前,为了创作上的需要,几乎跑遍了全世界的佛窟,这次的云南之旅不知是否佛菩萨加庇,竟让我能延续世界佛窟之旅的美梦。因为印度与中国的来往交通有中亚丝路和海上丝路的诸多佛窟,唯中国西南丝路独缺,岂不遗憾?
  汉武帝为开疆拓土,派张骞西使西域,最远到达大夏(阿富汗北部),在该地看到中国的绸缎和四川的节竹(一种实心短节可做成竹杖的竹子,产于四川与云南)。这可让张骞十分讶异,经查访得知,此货物来自中国西南,原来印度和中国早已有交通往来。据考古得知,此路早在西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时代已经开通。
  西南丝路在汉代称为[蜀身毒道],起于成都,终于印度。从成都、宜宝、昭通、赫章、曲靖、昆明、楚雄到大理的这一段称为[五尺道]。另一条从成都、雅安、西昌、会理,越金沙江到大理的称[灵关道]。两道在大理会合后,越澜沧江到保山,越怒江进入缅甸,再入印度本土。在地形上,除了成都平原、昆明、大理等较平坦外,其科沿线都是高山峻岭或峡谷绝壁。古人以骡马负重,在栈道和溜索(吊桥)间行走,翻山越领,餐风露宿,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输出,同时输入玉石、珍珠等。古人们为生活打拼奋斗的艰辛,岂是今日拿著相机游山玩水的游客能体会?
  [大理三月好风光]不只是一首人人朗朗上口的地方民歌,当驱车沿滇藏公路北上的途中,一路上黄艳的油菜花田,翠绿的蚕豆圃,偶而经过一簇簇黑瓦白墙的白族农庄,桃红李白相间在山坡上,远山含笑,春意盎然,好似人间仙乡,更犹如置身在桃花源中。车行约三个多小时后,才进入群山环绕的老君山脉,夜色已沁凉如水,抬头仰望久违的天空正是星月交辉,山上的空气清新异常,我们忍不住多吸几口,竟感觉有一丝甜味。当晚夜宿的剑川宾馆乃建于一九九年,取白族建筑黑瓦白墙形式,由于淡季游客少,工作人员非常热诚,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山珍美味。更意外地巧遇剑川歌会的歌王、歌后,随兴地为我们歌永当地的情歌。白族同胞的好客有礼、单纯善良,教人难忘。
  剑川石窟又名石宝山石窟或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内,距木雕之乡剑川西南二十五公里。这里山青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宝山满山翠松,浓阴掩径,点缀著硕大野生红山花和迷你的小杜鹃花,曲道中偶见奇石,当地人说石宝山的石头会开花,这种红砂岩有花朵般的突起物,日晒雨淋还会向外成长,有石如卧象、或如蹲狮、或如神龟。石钟山之名也因一块巨石如钟得名。笔者远眺石钟山,更像是如来的头部,花状的突起物更像如来头部的卷贝发,或许古人就因此殊胜奇景而发愿开窟。中国游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宝山记〉就说:[石面有纹如龙鳞。]走遍中国南北的他,亦不禁讶民称怪哉!
  石钟山石窟主要分布在石钟寺方圆三平方公里范围内,计石钟寺有八窟、狮子关三窟、沙登箐五窟,目前编号十六个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躯;另外在石钟岩壁尚保留一处壁画。从造像题记考据得知,石窟的开击始于南诏国王劝丰祐天启十一年(八五O),止于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一一七九),亦为中国晚唐,历经五代、北宋、南宋的三百多年。
  大理地处优越,位于云南苍山之丽,洱海之滨,早在三、四千年前即有人类居住。大家耳熟能详孔明[七擒孟获]的故事地即在此,蜀汉设雩南郡。唐代时期,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援下,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国(西元六四九——九O二年)。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趁南诏国内乱,起而代之,建立了大理国(西元九O二——一二五三年)。元朝忽必烈统一中原后,渡金沙江灭了大理国。
  当地的宗教信仰,除了本土民俗信仰之外,又受邻国缅甸早期密教及晚期上座部佛教,以及西藏密教、汉传佛教之影响,呈现独特的大理佛教。南诏、大理都崇信佛教,视佛法为精神统治力量。基于政教合一理念,西元九世纪开始至十二世纪止,陆续在古钟山开窟造像。值得注意是,在中国本土,自唐代后几乎王室不再提供资金去开佛教窟,开窟工程皆由民间自觉发起。但是大理石钟山石窟却属王室佛窟,从造像内容观察可知,王室除造佛像供养三宝外,世大量雕刻先王像,作为佛窟的供养人,达到了供佛与祭祖的双重功德。
  因本石窟还未[正式]对外公开宣传,以致于曾到此一游者仍在少数,相关资料更形短绌。以下就现今的编号分窟来介绍,以乡有兴趣的读者先睹为快:
  第一窟:异弁寻王议政图
  位于石钟寺后石壁上,完整地记录了南诏国朝廷政治生活。南诏国原本受唐室扶持以御西藏吐番王朝之侵略,但南诏日益强壮,唐室无法掌控,遂引发唐军两次攻伐,史称天宝战争(西元七五、七五四年),唐室大败,从此大唐与南诏断绝往来达四十余年。六代王异弁寻王和唐室重修和好,向大唐进贡,举行苍山会盟,并接受册封。画面中央刻著六代王坐龙椅,头戴莲花大宝帽,双手置于腹下可能是结法定印(初衣襟遮盖),双脚盘坐,此特异造型,似乎在强调国王在宗教上的修行与地位。王之两侧刻有侍从及持藤杖(权杖)的清平官(相爷之类),还有一位汉族清平官郑回。国王像之前有一位童子,右手托莲花盘,上置供养食物。整体而言,本窟应有意将国王塑造成一位[如来天子],接受千秋万世的香火供奉。
  第二窟:阁罗凤王朝政图
  本窟雕刻和第一窟一样具有礼佛和供养人的特殊意义,可能是石钟山石窟的资助者。造型同于第一窟,都市宫殿阁楼式外观,内刻南诏五代王阁罗夙王及王弟阁陂和尚、文武百官眷属等,共计十六员。构图类似第一窟,但场景更庄观,人物众多,表情丰富,是研究南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教材。
  第三窟:地藏菩萨倚坐像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中较晚出现的一位,中国始于唐末,在龙门石窟有几件小作品,数量不多。五代之后在民间开始流行。依《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载,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佛嘱付,在弥勒下生前,代掌娑婆世界。经中又云,地藏菩萨主度六道众生,因此信徒们又尊为幽冥教主,一般民众视其如阎罗王,掌人间善恶因果轮回。本作品为双脚立地倚坐像,足踏莲花,金刚座上亦有大莲花为座。菩萨示现比丘相,身著僧伽衣,戴头巾,此受民间传说之影响,信众们咸信,地藏菩萨示现为朝鲜新罗国王子,名金乔觉,到安徽九华山修行得道。九华山后来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地藏菩萨之造型了异于其他菩萨,成为中国佛教一大特徵。
  第四窟:华严三圣像
  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云,毘卢遮那佛住于莲花藏世界,是一切法界的代表,释迦牟尼佛是其在娑婆世界的化身,密教称为大日如来,在华严宗与密宗有崇高的地位,之后普及于各宗派。毘卢遮那佛以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为胁侍,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行愿。此一佛二菩萨通称华严三圣;也有以释迦牟尼佛替代毘卢遮那佛,因一位是应身佛,一位是法身佛,法理上是一体不变的。本窟雕像为五尊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阿难、迦叶二尊者以浅浮雕的方式刻于佛背光后。如来双脚立地倚坐像,手结说法印,袒右肩,脸方正丰腴,双目垂视,沉思微笑,高肉髻卷贝发。背兴雕刻完整丰富,头光内有正面莲瓣,外圈火焰光;身光内圈为蔓草图案,外圈为火焰光。本如来像完全是晚唐中原的风格。倚坐像原盛行于印度笈多王朝(西元五——七世纪),经唐朝玄奘大师从印度携回佛像样本,在龙门石窟的敬业洞外壁印式如来,武周时代的摩崖三尊组,皆可得见。文殊骑六牙白象,有执象钩的象奴立于一侧面,象奴是印度劳动者的形相,矮胖粗犷,双耳穿环。菩萨坐莲台,双手执莲花,头戴宝冠,圆脸微笑,臂钏璎珞庄严。此文殊、普贤像之造型同于四川大足龙岗山石窟,四川与雩南皆为西南丝路之重镇,宗教艺术的交流应该非常顺畅普及。
  第五窟:维摩诘经变相
  本窟依大乘佛经《维摩诘所说经》雕刻,在金刚须弥座上开三佛龛,中间宫殿式雕刻维摩诘说法像;左右圆拱式,雕观音、势至二菩萨像。《维摩诘经》彰显大乘佛教居士身分(菩萨)可以说法,突破原始佛教以比丘为主干的弘法身分;再则以[空]、[无所得]的般若智行入世行,再破上座部对[有]的执著。
  本件维摩像坐在园林中,民于敦煌壁画中坐高床,居士的消瘦愁眉苦脸相,也有异于敦煌之副贵员外相。维摩诘居士以富豪身分,却不染五欲,辩才无碍,他为说法度众而示现病容,佛陀原本派十大弟子去探视,但比丘们一一推辞,最后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往,和维摩诘展开了大乘佛法的精采对话。文殊菩萨雕于佛龛侧面,手执经书,可惜上身已损毁。另外一提,病容的维摩诘被当地人误称为[愁面观音],其实维摩诘与观音是风牛马不相及。
  第六窟:八大明王堂
  本窟是石钟山最大的一组作品,在长列金刚须弥座上雕刻了一佛二弟子、八大明王、二大护法。八大明王是密教中八大大菩萨的忿怒相。忿怒相原本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化身白拉弗,佛教密宗吸收外道神为天部神,忿怒的白拉弗成为摩诃葛喇(大黑天),由此演变为不动明王,更进而完成了八大明王的组合。佛教原无无护法天王,但为民俗信仰的需求给予方便。明王都是多首多臂,只适合于泥塑铜雕,不利石刻,故佛窟中鲜有作品;只在四川大足宝顶山佛窟出现一组宋末未完成的作品,故本窟的明王堂更显珍贵难得。另二件护法像,一为毘沙门天,系四天王中的北方守护神,中国居印度之北,视毘沙门天为保护神,古代西域或中原都供奉此尊,其特徵在五佛冠、著甲胄、执三叉戟、足踏邪魔;另一尊为摩托车诃葛喇,即大黑天,此尊三目暴牙,身胖雄伟,其狰狞相很合大理巫鬼信仰的口味,在大理地区很受欢迎。中国唐室引入印度密教,不空、善无畏金刚上师翻译了许多多密教经书,密教信仰开始被王室接受。本明王堂诸尊造型、服饰皆源自唐代中原风格,可能来自中原的艺匠之手。
  第七窟:甘露观音
  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一向是国人所喜爱,唐代起[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盛况,也再现大理。《法华经·普门品》中观音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的愿力,让国人创造了三十三观音的丰富造型。观音原本是[善男子]大丈夫相,也因而增加了妇女身;但通常观音造型的表现大多是非男非女的中性化。此尊观音双脚立地倚坐像,左手置复前捧钵,右手上扬执柳,作洒甘露状;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身著天衣垂于座下;背后有桃形头光及圆形身光,雕刻著蔓草与火焰光图案。因观音胸口有一方洞,当地人不解,称之称[剖腹观音]。仔细观察,本窟金刚座雕有密教式型的诸多供养物,题记碑文亦出现藏文,故应属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密教窟。那么观音胸口之洞,显然是密教仪轨上为了[装藏]所挖洞口,内装七宝、经书等,历经岁月被人盗取后徒留空洞。在看观音两仙原有二件雕像遗迹,其雕像作品有可能同时被盗。
  第八窟:阿姎尼(生殖信仰)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新生命],古有明训。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都发现有生殖信仰的雕刻图胜。中国新疆曾出土类似石杵、石磨的生殖信仰的雕刻;印度有灵卡(男生殖器)和幽尼(女生殖器)的殿堂;密教以金刚杵代表阳性,金刚铃代表阴性。石钟山从正面看似钟形,从背面看似佛首,从左边看又似男根,因此在石窟内出现女性生殖器的信仰图胜就可理解。阿姎尼是白族语,汉译女阴,它被雕在窟正中央,三层台坐上置莲花台,在上刻女阴相,类似印度的灵卡。印度教徒在灵卡上抹油祈祝祷,白族人也同样跪在阿姎尼前祈祷抹油,把一块石壁垫跪出二个凹洞,足见妇女们之虔诚。比较文明的信仰,会将生殖器神格化,比如北印度、中亚就有鬼子母神的供奉,传入中国成为注生娘娘,同样都以保护女性生产、母子平安为其神职。本窟除中央的阿姎尼外,两侧各有佛、护法像,可见本窟受到相当的重视。
  第九窟:国王家族群像
  本窟位于狮子关,内刻南诏第一代王细奴罗夫妇及男女侍从。白族人已经将国王神格化,视之为[本主];本主即地主守护神,有历史英雄、神话人物。本窟作品以浮雕方式表现,技法简单。
  第十窟:梵僧像
  刻著白族人的佛教神话故事,大约是观音化一位梵僧,用法术降伏作恶多端的罗刹鬼。作品雕在天然断壁上,技法工整。
  第十一窟:药叉护法像
  此作品人物被当地人称为[波斯国人]。细观此像,风化剥落,表面模糊,但依然可见深目长鼻披发,戴头冠,身材魁梧,裸露上身,著下裳,双手置于胸前,向下压著一根金刚杵。药叉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低级神祇,乃梵天神的手下。印度珊奇佛塔以他为塔门守护神,后来逐渐演进成为执金刚力士,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哼、哈二将,这是受到民间《封神演义》的影响。敦煌千佛洞有许多这种造型的力士像,金刚杵是无坚不摧的武器。
  第十二窟: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像
  此窟为当地人张氏为造福而刻,属平民资助,造像简单技巧拙朴。释迦佛坐莲花座,双盘脚,左手在腹前结定印,右手触地降魔印,此造型流行于密教。弥勒菩萨在武周时代被武则天运用于政治意义上,武后自称弥勒下生,伪造《大云经》,以宗教为夺权工具,在各地普造弥勒佛像,弥勒一改菩萨造型成为如来身。此窟弥勒佛双脚立地倚坐,结说法印,和中原的弥勒佛同造型。
  第十三窟:阿嵯耶观音像
  [阿嵯耶]是[阿阇黎]的白族人语音,阿阇黎是指密教的教授师,大理把密教称为[阿吒力教],其实都是音译之别。本观音立像应该是密教的观音本尊,称为圣观音,以区别观音的其他化身。观音双脚并立于莲台,裸上身、著下裳,头戴宝冠,宽肩细腰,身后有舟形背光。依此造型分析,属于受南洋斯里兰卡风格所影响,再经缅甸传入的上座部菩萨像。裸身、宽肩、细腰的菩萨像在中国甚少出现,大理人不解,称之为[细腰观音]。
  第十四窟:弥勒佛像
  弥勒雕刻成如来身,虽然佛经说弥勒菩萨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后于龙华树下诞生,但唐代以后,弥勒佛像已非常普及。本像造型同第十二窟。
  第十五窟:毘沙门天王
  毘沙门天又名多闻天,乃镇守须弥山北方的天部神,中国视为佛土的守护神。本作品以浮雕表现,著甲胄,持三叉戟,英姿焕发。
  第十六窟:大黑天
  印度教三位一体神是创造神大梵天、维护神毘湿奴、破坏神湿婆;大梵天地位如造物主,毘湿奴如阳光普照,湿婆代表无常,是破坏也是再生的力量。湿婆神个性反覆无常,其忿怒相为黑面三目暴牙,称为摩诃葛喇,汉译大黑天。密教吸收后编入在天部,面恶心善,断人贪瞋痴三毒以成佛道。本作品一首三目六臂,是云南佛教常见又受欢迎的守护神。
  剑川石钟山石窟位处中国西南边陲,石窟的发现可以说为云南的政治历史和佛教艺术提供了以下的宝贵资料:
  一、石窟启建于南诏时代,止于大理时代,共计三百余年;虽然自汉代开始就已经在云南设郡,但大理始终保持著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和中原若即若离。中国史上封大理所知有限,石窟中出现了三个完整的南诏第一代王、第五代王、第六代王的朝政图,对南诏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比史书更完整的资讯,值得历史学家再三研究。
  二、大理佛教发展较晚,约在八、九世纪之后,此时世界的佛教已进入密教兴盛期。又大理邻近西藏、缅甸、泰国等佛教兴盛地区,自然在既有的本土信仰上加入中国佛教、藏传密教、南洋的密教与上座部佛教,成为独特的大理佛教。佛教世术非纯艺术创作,它必须符合经典法义,才能达到[像教]的教育功能。显然地,石钟山石窟已将大理佛教的物质,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去表达无遗。石窟内有中原唐式佛像、藏传明王像、南洋的观音像,充分说明大理民族的包容力和吸收外来文化艺术,以滋养壮大自我文化。
  [参考资料]
  1·云南省剑川县文化体育局编,董增旭撰文,《南天瑰宝》(云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2·《石宝山小志》(云南剑川县沙溪诗社,二OO一年)。
  3·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编,《云南一百处人文景观》(云南科技出版社,二OOO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